金融体系稳定构建论文

2022-04-20

作者简介:石光(1980-),男,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体系稳定构建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体系稳定构建论文 篇1:

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数据,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并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对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自2002年第1季度以来,中国金融稳定性不断提升。(2)总体而言,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强度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弱。(3)短期内,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有利于金融稳定;中长期内,经济持续过热不利于金融稳定,物价上涨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并可能由负转正。(4)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影响相比,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金融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

一、引言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制定者追求的目标既有可能是单一的(如失业率目标),也有可能是多元的(如就业率、实际收入、价格稳定、实际收入增长率以及贸易平衡等)。我国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局限性,重新激发起人们对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促使各国央行和监管者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在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给予金融稳定更多的关注,将其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否应该将金融稳定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体系之中?这关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成效。上述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

二、相关文献回顾

Schwartz认为,维护货币稳定(或称物价水平稳定)可以降低金融不稳定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反之,货币不稳定会经常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然而,Boyd等和Blot等却认为,物价稳定并不是促进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相反,以实现货币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会加大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国内学者王自力指出,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之间既存在冲突性也存在一致性,冲突性主要表现在短期内,而一致性更多地表现在长期内。20世纪70年代,Kindle.berger较早地认识到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指出金融不稳定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Minsky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该假说认为经济增长有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从而导致经济衰退。Dhal基于印度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致性:金融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反之,高产出增长率也可以促进金融稳定性的提高。林珏和杨荣海、崔建军和王利辉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金融稳定性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既有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然而,现有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现有文献大多选取资产价格和信贷水平作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进行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尚未找到一个广为接受的综合性指标来刻画金融稳定;第二,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相对集中于对线性模型的估计,或是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研究,这些方法无法考虑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时变性特征。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做出如下改进:第一,借鉴国外学者最近的研究方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的金融稳定状况;第二,考虑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突变特征,本文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SV)模型来研究中国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

三、TVP-VAR-SV模型构建

Sims最早运用VAR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宏观经济计量分析最重要的建模手段之一。为刻画经济结构可能存在的平滑变化或结构突变特征,Cogley和Sargent先后将时变系数和随机波动纳入到传统的VAR模型中。Primiceri和Nakajima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拓展为允许系数及协方差矩阵均具有时变特征的TVP-VAR-SV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分别对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TVP-VAR-SV模型的解释能力优于普通的VAR模型。本文所使用的模型即是建立在Primieeri和Nakajima的建模方法基础之上。

我们以基本的结构VAR模型为基础构建TVP-VAR-SV模型,结构VAR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yt表示由观测变量组成的k×1维向量,A,F1,…,Fs表示由系数组成的k×k阶矩阵,ut为k×1维结构性冲击,假定ut∈N(0,∑∑),其中:

同时,假定同期相关系数矩阵A为下三角矩阵,即:

这意味着,结构性冲击的同期相关关系是递归识别关系。

进一步,将式(1)表示的结构VAR模型改写成如下的简化形式:

其中,Bi=A-1Fi,i=1,…,s。将矩阵Bi按照行元素重新堆叠组成k2s×1维列向量β,定义Xt=Ik?(y′t-1,…,y′t-s)。其中。表示克罗内克积,则式(2)可改写为:

yt=Xtβ+A-1εt (3)

在式(3)中,所有的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假定所有的参数均随时间而变化,可以将上述模型扩展为TVP-VAR-SV模型:

yt=Xtβt+A-1tεt,t=s+1,…,n (4)

其中,系数βt以及参数At和∑t都是随时间变化的。

遵循Primieeri(2005)的做法,令at=(a21,t,a31,t,a32,t,a41,t,…,ak,k-1,t)′,ht=(h1t,h2t,…,hkt)′,其中hjt=logσ24,j=1,…,k;t=s+1,…,n。同时假定它们均服从如下形式的随机游走过程: 其中,βs+1∈N(μβ0,∑β0),as+1∈N(μα0,∑α0),hs+1∈N(μh0,∑h0)。由于在随机波动假设下,TVP-VAR-SV模型中待估参数很多,如果使用Kalman滤波来对此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将会使运算量变得极为巨大,甚至有可能导致估计失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基于贝叶斯估计的MCMC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在MCMC方法下,模型中的所有参数以及状态变量将会被同时抽样,这使得在模型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对状态变量做出统计推断,而且能够对脉冲响应函数等参数函数进行估计。因此,我们采用MCMC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四、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一)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构建

为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的金融稳定状况,我们借鉴Albulescu的方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AFSI)。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共选取20个基础指标,以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具体的指标选取参见表1。

首先,采取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基础指标进行标准化,经标准化后所有指标的值均落在[0,1]的区间,指标值越大表示稳定状况越好。Min-Max标准化的公式为:

其中:Init表示指标i在t时期的标准化值;Iit表示指标i在t时期的值;Max(Ii)和Min(Ii)分别表示指标的最好值和最差值。

然后,采用等权重的方法合成中国金融稳定子指数。各个子指数的计算公式见表2。

最后,合成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利用上述合成方法,得到中国的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与其4个子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子指数只反映了金融体系的某一个方面,只有综合指数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总体而言,自2002年第1季度以来,中国的金融稳定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在2007年第3季度之后、2010年第4季度之后以及2012年第3季度之后,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均出现显著下降。这几个时点恰好对应着一些重大经济金融事件,如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2012年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构建的金融稳定综合指数的合理性。

(二)数据说明及平稳性检验

本文构建TVP-VAR-SV模型,来研究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其中:选择季度实际GDP衡量经济增长,数据来源于EIU宏观数据库;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物价稳定,数据来源于EIU宏观数据库;对于金融稳定,我们用上文构建的金融稳定综合指数AFSI来衡量。样本研究区间为2002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

为消除季节性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所有的季度数据都进行季节调整。为保证数据平稳性,对各变量进行如下处理:首先,采用H-P滤波法将金融稳定综合指数AFS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实际GDP进行分解,得到其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然后用周期性成分除以趋势性成分,得到各变量对其潜在水平的相对偏离,以此衡量各变量的波动,分别记为AFSIC、CPIC和GDPC。由表3中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

(三)实证结果

1.模型估计结果。根据固定系数VAIl模型的信息准则,确定TVP-VAR-SV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依据Nakajima对于初始条件的设定,假定∑β、∑α和∑h均为对角矩阵,假定协方差矩阵对角元素的先验分布分别为:(∑β-2i∈Gamma(40,0.02),(∑a-2i∈Gamma(4,0.02)和(∑h-2i∈Gamma(4,0.02),同时将相关时变参数的初始值设置为μβ0a0h0=0和∑β0=∑a0=∑h0=10×I。为了获得后验估计,我们在舍弃1000次预烧抽样样本后再进行10000次抽样,所使用软件为OxMetrics6。根据表4的估计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参数的CD统计检验均接受收敛于后验分布的原假设,且各参数估计值的无效因子均较小。表明MCMC方法较好地估计了模型的参数分布情况。此外,图2是六个变量的动态模拟路径,在舍弃1000次预烧抽样样本以后,抽样样本的自相关系数迅速收敛于零,表明MCMC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不存在自相关问题。而且,各参数的动态模拟路径呈现明显的波动聚类现象,且在模拟的尾部,各参数均收敛于表4中样本均值的估计结果,这也说明了使用TVP-VAR-SV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型的参数估计值以后,我们利用模型在不同时期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中国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图3描述了各经济变量在第1、2、4、8期(一季度、二季度、一年和两年)的脉冲响应结果随时间的动态演化路径。

对于金融稳定冲击而言:从短期(第1期)影响来看,正向的金融稳定冲击引起随后金融稳定性的提高,这表明金融稳定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正向的金融稳定冲击导致实际GDP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向影响的强度逐渐减小,到2004年第4季度时由正转负,2007年以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负转正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正向的金融稳定冲击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来看,2007年以前,金融稳定性的提高有助于物价水平的降低,而2007年以后,金融稳定性的提高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原因在于,2003-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处于高速上升期,年均增长率高达10%以上。与之相比,广义货币量M2的增长速度更快。据统计,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其结果是通胀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资本市场也呈现出过度繁荣的状态,资产泡沫化严重,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此时,货币当局以及有关监管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控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使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回复到正常水平,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遭受重创。为应对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金融发展和稳定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也有所上涨。从中长期来看,次贷危机之前,正向的金融稳定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次贷危机之后,正向的金融稳定冲击对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负向影响,对物价水平更多地体现为正向影响。这是因为随着金融稳定性的提高,大量资金从银行部门转移到资本市场,资产泡沫化不断加剧,物价水平上涨。然而,实体经济部门却由于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不能得到良好发展,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于经济增长冲击而言:正向的经济增长冲击在短期内会导致金融稳定性的提高,而在中长期内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可能导致高通胀和资本市场严重的泡沫化,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导致金融稳定性下降。正向的经济增长冲击在短期内会带来后续的经济增长,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种正向影响的强度会逐渐减弱,甚至可能由正转负。原因在于,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会引起过度投资行为,进而导致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风险上升等,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正向的经济增长冲击在短期内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正向影响强度逐渐减小,甚至有可能为负。这是因为经济的持续过热增长导致高通胀,这不利于经济增长。此时,货币当局及相关部门会采取一些措施抑制通胀,以促进经济和金融发展。

对于物价水平冲击而言:正向的物价水平冲击在短期内会导致金融稳定性的下降,在中长期内这种负向影响的强度逐渐降低,并可能由负转正。因为物价水平的突然上涨对投资者的通胀预期造成巨大冲击,这会降低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金融稳定。随着人们的预期逐渐稳定,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同时,物价上涨导致名义金融资产总量增加和实际利率下降,促使资金从银行部门转入资本市场,投资增加,从而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稳定性的提高。从正向的物价水平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其脉冲响应结果与基本的经济理论相符:在短期内,物价水平的上涨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在中长期,物价水平的上涨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短期内,正向的物价水平冲击将引起后续的物价水平上涨,这表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惯性。而在中长期内,正向的物价水平冲击对其自身的正向影响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可能产生负向影响。

此外,综合各变量在不同时期的脉冲响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脉冲响应结果随滞后期的变化特征来看,总体而言,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强度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这意味着,各变量冲击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大,而在中长期的影响较小。其次,从脉冲响应的强度来看,经济增长冲击和物价水平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金融稳定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强度,且持续时间更长。也就是说,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最后,从脉冲响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冲击和物价水平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尽管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上较为稳定。但是,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金融稳定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五、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构建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金融稳定状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金融稳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三个变量的TVP-VAR-SV模型,借助脉冲响应随时间演变的动态路径图,对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实证考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本文构建的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自2002年第1季度以来,中国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呈现上升的总体趋势,这说明中国的金融稳定性不断提升。

第二,从各变量脉冲响应结果随滞后期的变化特征来看,总体而言,各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强度随着滞后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这意味着,各变量冲击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大,而在中长期的影响程度较小。

第三,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来看,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有利于促进金融稳定;从中长期影响来看,经济持续过热增长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物价水平上涨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并有可能由负转正。

第四,从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动态影响来看,次贷危机之前,短期内金融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中长期内金融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利于金融稳定;次贷危机之后,短期内金融稳定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中长期内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主要体现为负面影响。

第五,从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强度来看,经济增长冲击和物价水平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金融稳定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强度,且持续时间更长。也就是说,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对金融稳定予以更多关注,特别是当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更应如此。因为金融稳定能够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可能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应该将金融稳定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之中。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知,在金融稳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短期影响看,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对金融稳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只要能够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宏观经济增速不发生剧烈的变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收稿日期:2015.7.20 责任编辑:邵华明]

作者:戴金平 刘东坡

金融体系稳定构建论文 篇2:

新时期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思考

作者简介:石光(1980-),男,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摘要:在我国,历届政府均频频关注“三农”问题,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金融改革政策,为解决现行金融支持与农村金融需求不匹配提供了新的契机。故本文以新时期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为视角,结合SWOT分析,从而简述新时期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在宏观及微观构建中的现实切入点。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一、新时期在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社会意义

“普惠金融”一词最早出现于联合国2005年召开的国际范围内的小额信贷年会上,其初始设立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阶层,特别是其将贫困及低收入人群划归为服务范畴之中。但它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扶贫政策,而是将扶贫与提供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让百姓享受金融特许服务的同时,发展金融体系队伍,从而为全社会的实体性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保障,因此,将普惠金融应用于农业发展,其实际作用不可估量。

1.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收创收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对其现存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农民生产水平及创业机遇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因贫困,让每一位农民都有公平、平等的金融信贷性服务权利,才能切实地解决农民追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本金不足问题,那么,以金融杠杆效应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则不失为一项良策。

2.有利于减少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和谐共赢

以往的中国经济发展偏重于城市化建设,而农村经济停滞不前。要想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稳定及协调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普惠经济政策与农村未来发展的契合便可以解决这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经济及社会问题,进而带动社会范围内全面、公平的可持续增长。

3.有利于促进政府、农民、金融机构的多方支持协调联动

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势必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其中包括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的紧密配合及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只有形成多方协调联动,实现社会效应,才能逐步实现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蓝图。

二、我国现行阶段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SWOT分析

新时期农村普惠金融构建体系实现了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更新发展与延伸,且随着社会关注度地不断提升,其在我国逐步实现了规模性应用,但若要实现其长足的发展,还需要对体系构建的内外部环境简要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渐形成以商业性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合作性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新型农村范围内的金融体系,这足以见得农村金融体系在改革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信贷发展势头雄劲及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投入力度,都使得新形势下继续发展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极具优势。

(二)劣势分析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具有回收期较长、经济收益较低、投资风险较大等现实问题,再加上,金融机构网点覆盖范围有限,服务配套设施较差,部分机构缺乏充沛资金流及风险防范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等,均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性发挥。

(三)机遇分析

我国已在“三农”问题上出台了系列性政策优惠议案,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对金融性信贷需求的日益激增、农村保险行业的渐行发展及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盲点等社会诉求都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挑战分析

挑战与机遇如影随形,在构建新时期农村的普惠金融体系指导方针中,不难发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立法的引导,环境的支持与后续监督的保障。然而,我国现行阶段的立法不及时、不完善,同时缺乏农民个人征信系统等金融环境的构建,另外,对于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非政府性的小贷机构,大都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执行,因此,其监督体系相对较为不完善。

三、新时期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切入点

普惠金融体系在农村构建中的外部环境已逐步成熟,那么,运用市场化机制及商业性手段来实现其与新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契合点的有机结合,做好在政策、组织、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才是普惠金融体系在农村范围内构建的有机切入点。

(一)宏观方向

1.政策体系

加强金融政策建设,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完善财政税收优惠,落实定向费用补贴,强化金融风险监督机制的贯彻执行,逐步形成以政策为指引,以正向积极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其规模化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农村建设,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组织体系

构架普惠金融体系少不了相关金融组织的鼎立支持。在内部组织成员的定位与功能性发挥方面,要注重强化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发挥,着重体现农行的商业性金融效用,进一步深化农信社的改革力度,并鼓励邮储银行拓展金融业务,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结合金融组织内部的团队协作,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体系支持服务。

3.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金融保险机构,扩大农业相关产品保险覆盖面,并进一步提高财政部门对粮食作物保险的补贴比例,提升保险的综合服务水平,以此来分散、转移农业预计或不可预计的未来风险,进而不断地完善保障体系,以持续地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

(二)微观层面

1.产品体系

创新型产品体系的重塑应高度尊重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特点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户需求,除金融体制需要优化创新外,开发贴近农业发展的产品及服务,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的全新动态信贷模式,并做到贷款担保方式的适时革新及业务管控流程的简便优化,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成本,通过优势互补,进以提升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门槛标准

大多数金融机构会因农民的贫困或低收入,对其贷款风险较大而望而却步,普惠金融体系却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若没有完善的农民个人征信管理系统,对其信贷门槛一味地降低,无疑是将潜在的巨大违约风险转嫁给相关金融机构,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恶意欠款等问题,将构建的相互促进的局面打破,因此,对信贷门槛的标准制定尤为关键,这需要金融机构切实深入地了解农村市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实现双方的共赢。

3.服务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界,所以在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同时,应更加强调现代科技手段为其带来的便捷性服务。在农村,可以广泛地推广移动支付等非现金结算,以弥补因金融机构物理性网点覆盖不全所产生的弊端。另外,在强化金融体系服务的同时,还需进行金融消费纠纷等预案处理方案的构建,届时,通过农民自身的强化保护意识来更好维权,并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参考文献:

[1]褚保金,陈畅,农村抵押贷款创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0,(6).

[2]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

[3]杜晓山.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支持“三农”改革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2012,(6).

作者:石光

金融体系稳定构建论文 篇3:

构建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摘要:普惠金融是时下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更是普惠制金融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本文着眼于农村普惠制金融的构建,首先阐述了构建农村普惠制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之后对普惠制金融进行了界定。在第三部分从市场和政府两个角度着重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构建农村普惠体系的种种障碍,在最后一部分针对现存问题为我国构建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失灵;政策建议

一、引言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该决定中“发展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出,表明普惠金融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农村金融的落后也是致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农村金融的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认清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甚为关键。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不便、基础设施的落后、接受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小造成的相对较高的交易成本、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以及政府的不恰当的干预都是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开展的重要原因。而推行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区域便是农村,因而对于如何在农村更好地推进普惠金融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普惠金融

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可以说是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Christen RP,Timothy R.Lyman,Richard Rosenberg(2003)详细地叙述了小额信贷的性质和作用,并且认为小额信贷对于消除贫困具有积极的作用。Christen,Rhyne和Vogel(1995)认为小额信贷的两个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和为贫穷的人们服务。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中国小额信贷的具体的操作实例,认为小额信贷是有利于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杜晓山,2004)。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范畴的延伸,是小额信贷金融多样化和持续化的结果。

金融普惠和普惠性金融体系是在2005年前后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提出的概念。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普惠金融对于企业和家庭而言都是能够方便得到的有保障和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并且能够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普惠金融指的不是单一而又零散的金融机构,它所指的是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这样贫穷的人们便不会在被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边缘化(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2015)。普惠金融的宗旨是建立为全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并认为只有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才能保证贫困人口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并使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断地得以提升(潘功胜,2015)。因此,普惠金融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一是企业和家庭为获得金融所支付的成本是合理的; 二是金融服务是竞争性的,为消费者提供的选择是多样服务化的;三是金融机构运行稳健,内控严密并能够接受市场监督和审慎监管;四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能够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周小川,2013)。

三、目前农村金融现状及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图1即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正规金融体系为核心,以根植于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为补充(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2013),该金融体系相对健全,然而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截至2012 年末,我国还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乡镇共有1696个,这些乡镇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要消除金融服务空白还十分困难。在很多乡镇,往往只有农信社或农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形成了金融垄断,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据农行和西南财大联合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提供的数据,2013年只有43.8%的农村家庭拥有民间借款,但拥有正规贷款的农村家庭仅占14.1%。在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72.4%的农村家庭受到信贷约束,其中,62.7%的农村家庭没有通过银行来解决资金困难,9.7%的家庭申请了银行贷款但是被拒绝。

要将农村的普惠金融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仍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并且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也正在日益地凸显,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失灵并存,具体地表现为农村金融的供给总量不足与供给结构失衡,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以及政府干预的无效率和寻租行为等。

(一)农村金融市场失灵。

1.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失衡。在本文中我们用信贷约束来衡量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情况。信贷约束指的是金融的供给量不能够满足金融的需求量的一种情况,直接法和间接法是测量信贷约束的两种方法(Petrick,2006)。直接法就是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直接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信贷约束的方法。马九杰等相关专家于2008年对甘肃、山西、浙江等3省15县100多家中小企业和近1000家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首先,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户和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高。其次,不同的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具体包括农户、中小企业以及龙头企业之间面临的信贷约束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受信贷约束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其次是农户,而受其影响最小的乃是龙头企业,往往最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图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金融体系很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既依赖于正规的金融体系,又依赖于非正规的金融体系。但是通过图2不同农村经济体面临的不同的信贷约束程度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正规的金融体系还是非正规的金融体系,都更愿意满足龙头企业、城市客户以及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并未给更需要信贷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优质的信贷服务。为了抢夺优质的客户资源,正规金融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最需要金融服务的中小规模的涉农经营主体被边缘化,因而农村的金融服务很容易地出现结构性的失衡。

2.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借款方和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最主要的原因。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说是不完全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普惠性的金融机构无法了解借款者的真实的风险情况,因而无论是对于风险高的借款者还是风险低的借款者都只能按照相同的利率进行放贷,这样,风险高的借款者由于没能支付高风险给普惠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而受益,而风险低的借款者却由于要跟高风险的借款者支付同样高的利益而遭受损失,长此以往,低风险的借款者会慢慢地退出市场,这样既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无论是事前的道德风险还是事后的道德风险,都会造成借款人迟迟不愿还款,从而给相关的金融机构带来坏账损失。

3.农村金融服务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成本跟交易次数成正比,而普惠性的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农户。而农户又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贷款次数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农户每次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但是次数较多。资金的用途不仅仅用于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的借贷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例如医疗卫生以及日常的红白喜事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加大了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因而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优质的客户资源,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明显地弱很多。

(二)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学说,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往往需要出面干预。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往往会出面干预,但是过度的干预会违背相应的经济规律,从而适得其反。因此,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寻求最佳的干预方式。在此,我们不妨引用一下干预指数和政府干预指数模型(谭文培,2013)来衡量并寻求政府最佳的干预力度,具体的模型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横坐标表示的是政府干预产生的净收益,纵坐标表示政府的干预程度。OA、OB、OC代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V、T、S三点分别代表了三条曲线上的最优的政府干预点。在OC曲线上还存在着D点和F点,这二者政府干预的净收益相同,但是很明显F点的政府干预程度远远大于D点。在相同的干预力度例如OS下,OA、OB、OC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净收益情况,很明显OC>OB>OA。OC代表的政府部门可能比OA、OB代表的政府部门更加关注公众的利益。在政府推行普惠制金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过度干预的问题,这往往是由于政府相关信息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政府部门为了自身业绩从而不顾公共利益造成的,即政府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寻租行为从而造成了政府干预的失灵。

四、我国农村构建普惠制金融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第三部分的分析,可见我国目前要在农村推行普惠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两大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章节在相关的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是针对如何解决农村普惠性金融推进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灵而言。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功能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农村的金融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仍旧是垄断市场,因而打破金融垄断势在必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样的,政府的最优干预是农村普惠制金融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众所周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中枢和集中体现,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同时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因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正规金融体系为核心,以根植于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为补充(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2013),因而该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政策性银行的运作效率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往往比较低,而且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干预,因此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改革迫在眉睫。可以将其转变为目前还是空缺的农业信托公司,专门从事农业直接融资服务,也可考虑将其并入人行,专门办理向商业银行发放政策性再贷款业务(吴国华,2013)。农行在保持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的同时要继续稳定和拓展业务,增设更多的网点,不断深化其服务“三农”的宗旨。邮储银行要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公司治理,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2009)。农信社要保持县(市)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继续充当小额信贷的供给主体。还要大力开展服务创新,积极地为农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要根据实际成本制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对盈利性业务和政策性的业务要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加大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和农户的保险业务的开展。村镇银行要把业务的重点放在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方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于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并多多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小额信贷公司要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地扩大资金的来源,不仅仅要依靠自有资本去进行借贷,还应该尝试向大型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拆借。

(二)发展农村民间借贷,打破金融市场垄断,释放农村金融市场活力。金融管制下国有资本对银行体系的垄断催生了游走于官方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而长期以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正是民间借贷畸形发展,甚至向高利贷转化的深层次诱因(郭田勇,曾阳阳,2011),为了推进农村普惠制金融建设,让民间信贷活跃于阳光下已经成为金融监管者们的共识。

标会、摇会是农民自发的一种民间的金融组织。标会、摇会等自发性的民间金融组织不从其成员以外的个人或者群体吸收存款,因而也就不对外发放贷款。这些金融组织有其内部的自有资金,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生产和消费。然而由于缺乏具体法律约束,操作上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对于标会等民间组织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因此,应该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纠正其内部的不良风气,并用法律的框架对其加以约束和引导。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杜晓山,2015),小额信贷公司和新型的金融公司在业务操作上更具有灵活性,也更能够满足不同的农村经济体的各类需求,因此要适当放宽其市场准入条件,允许民间的资本掌握村镇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控股权,同时还要加大对小额信贷公司和新型金融机构的控股权,并保证其公平地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

(三)抓住互联网金融这一契机,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相比传统的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买卖双方的交易信息较为对称,同时,资源具有更强的可获得性,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克服了传统的金融市场的一系列缺点,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互联网金融能够克服农村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便,为农村经济体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在农村大力地推动相关的移动支付业务,引导农户使用“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寻求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结合的最佳方式。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该将其依赖的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应着眼构建以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估平台为重要补充的征信系统,建全统一的金融信用体系,将农村居民与中小企业纳入征信系统。

(四)政府要大力推进农村普惠制金融建设,实现最优干预。政府在加大支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以及增强政策性银行的能力和职责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一切决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的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投入。要大力地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加快农村的产权改革并逐渐地完善相关的立法。就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而言,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应该涵盖相关农户的户籍信息、土地信息、流动信息、借贷记录等,这样便方便相关的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体进行较为准确的信用评级,也方便了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放贷管理,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发生,更为农村经济体拓展了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快农村产权改革的步伐,积极地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政策,释放宅基地等农村资产的活力。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步伐,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并不断地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还要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提供相应的立法保障,拓展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渠道,规范民间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晏海运.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2]吴国华. 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4:32—45.

[3]邓振姣,向静,陈琳. 关于普惠金融的相关文献综述[J].思想战线,2013,S1:104—107.

[4]李富强. 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 西部金融,2014,10:53—56.

[5]林秋萍,谢元态.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与改革研究[J]. 金融教育研究,2014,06:26—33.

[6]刘江蒙,杨宁生. 普惠金融体系下的村镇银行覆盖面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4,22:200—204+211.

[7]汪晓文,马晓锦. 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机制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 财会研究,2014,12:66—68+71.

[8]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孟凡征.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及其福利效应研究[J]. 金融纵横,2014,12:47—56.

[9]马富华,史贤良.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J]. 浙江金融,2015,02:50—52.

[10]王韦程,邢立全.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研究:国外文献综述[J]. 西南金融,2015,04:49—51.

[11]潘功胜. 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J].上海金融,2015,04:3—5.

[12]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李晶玲,谢瑞芬. 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探讨[J]. 河北金融,2015,04:14—18.

[13]弓永钦. 互联网助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01:42—46.

[14]祝国平,程呈,刘军君.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13—18.

[15]杜晓山.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03:3—12.

[16]李朵. 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5,07:77—80.

[17]吴涛,杨继瑞. 我国实现普惠金融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 云南社会科学,2015,05:54—59.

[18]刘婷婷. 我国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3.

[19]李滨. 普惠金融的制度分析与测度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0]胡蓉. 中国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21]张东强.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22]张海峰. 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 农村金融研究,2010,05:18—24.

[23]阚景阳. 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分析[J]. 桂海论丛,2010,04:83—86.

[24]曹凤岐. 建立多层次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 农村金融研究,2010,10:64—67.

[25]梁明丽. 我国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

[26]谭文培. 基于“三位一体”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5—88.

[27]周立,李萌. 以普惠导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67—72.

[28]叶慧敏,李明贤.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分析[J]. 中国林业经济,2009,04:48—51.

[29]刘津. 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30]打造强大普惠金融体系[N]. 江西日报,2014—06—30B02.

[31]刘纪鹏. 一招打破金融垄断[J]. 英才,2013,11:76.

[32]胡萍.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打破金融垄断[N]. 金融时报,2014—09—26006.

[33]孙大午:民间金融合法化可打破金融垄断[J]. 学习月刊,2004,09:36—47.

[34]陈平. 打破金融垄断势在必行[J]. 银行家,2003,09:126—127.

[35]郭田勇,曾阳阳. 化解民间借贷危机 重在打破金融垄断[N]. 广州日报,2011-11-01028.

(作者单位:甘肃银监局陇南银监分局)

责任编辑:洪峰

作者:孔泉

上一篇: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金融体系稳定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