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我军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首先要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信息安全普法教育,最后要加大信息安全执法力度。关键词:信息安全;法律;保护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所面临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单靠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来保障信息安全难以完全满足新形势下我军开展各项工作的客观需要。

第一篇: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

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构建

摘要: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问题,加快和推进立法工作,对保障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构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并从单行法、基本法等角度对体系进行构建,以此希望通过立法的方式,保障我国互联网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单行法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重要瓶颈,因各种信息泄露给公民隐私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因此,信息安全不仅是行业问题,更提高到社会的高度。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现有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才能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保障社会和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每个自然人的合法权益。

一、当前我国信息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模式缺乏统一的基本法。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善未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目前,专门针对信息安全的法律只有《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但这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其他大部分大多是以行政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没有形成针对性、前瞻性的整套法律体系。

(二)现有法律可操作性不高。

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的立法和管理大部分是以行政制度的方式体现,大部分采用的是禁止性条款,比较笼统和概况,可操作性不强。由此,在执法过程中,导致相关法律部门在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中,不能找到可操作性的规章和条款,给当事双方极大的分歧,同时也给法律的落实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缺乏科学性设计。

现存信息安全法中,大多强调加强对事前的审批和事后处罚,而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事中部分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相关主体的问责程序、问责条件等未作出明确的划定。同时,研究发现对执行中的不同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也未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导致权利和义务出现不对等,没有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二、国外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给我国的借鉴

(一)制定不同领域的针对性法律法规。

西方国家在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发生在人们的各个方面,如个人隐私、电子商务、未成年保护等领域,都有非常明确和针对性的规定,从而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以美国为例,在隐私保护方面,专门制定了《联邦互联网隐私保护法》;在未成年的保护方面,制定《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电子商务方面制定《2002年电子政务法》。同时日本在网络信息的安全方面,也专门制定《反黑客法》等。因此,国际在网络信息方面出台的法律文件给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打开了大门,也给过提供参考借鉴。

(二)增加民事赔偿部分,增设罚金刑制度。

我国现行对网络信息方面的立法大都以行政法规方式进行规范,并通过刑法条款对网络犯罪进行处罚。因此,针对网络信息犯罪行为,在立法方面也应体现出相对应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如对网络犯罪的处罚中,没有设置处理罚金部分,而在责任方面还主要以刑事责任为主。通过这种处罚方式发现,对犯罪分子的处罚比较单一,并且责任也不多元化。而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中的信息泄露问题,通常给网络主体造成很大的损失。相比西方国家,在立法的早期已经设定罚金刑,除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外,还必须辅助民事赔偿。

(三)完善制定我国法律规制。

目前,全国人大已经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从而从法律层面填补了对网络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法律空白,但是对于商业信息方面的保护,如泄漏后的责任主体、制裁标准等还没有进行统一和明确的规定。而美国在对商业信息的保护中,则制定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如《电子通信隐私法》。在该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于非法入侵网络服务器、改变通信内容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而在《统一商业秘密法》中也明确规定,任何针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都必须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在逐步完善不同领域的的法律保护问题方面,我们还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明确法律主体。

三、我國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构建

(一)立法宗旨。

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会议中则要求:“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立法方面应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当前我国立法的根本宗旨,从而净化我国网络空间,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与稳定。同时,根据该立法宗旨,在立法中还应该亿保障安全与发展、实体与程序立法并重、权责与义务对等、高效等作为基本的原则。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体系构建。

1.基本法构建。

网络安全基本法可以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开端,通过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作为,从而加强信息安全。在此处的个人信息,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考量。从广义的角度,个人与现实中的信息主体相同,即个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等,都可以直接归纳到法人这个领域。而对于信息的理解,必须结合网络的特性,如笼统的指所有的信息的话,可能会限制网络的正常发展,将信息界定为具有私密性、人格性性质的信息。通过该界定,则将个人信息保护分为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信息保护。而鉴于当前网络更新快,但立法慢的问题,可采用单行法或者分法的方式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2.加强对单行法的制定。

除从基本法的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外,针对一些特殊的领域还必须制定单行法法方式。如对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方面,必须对电子地图中出现的关系国家重要机密的部分进行掩饰、隐藏,同时规定网络服务者在这些方面所具有的义务和责任。

3.其他相关信息安全规定。

对法律来讲,基本法或者是单行法的出台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修改现存的规范,从而及时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及时调整相关的网络服务、网络监管等单行法律文本,并对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的条款进行及时修正,从而全方位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四、总结

总之,对于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则尝试通过对现存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存在的问题入手,并结合国外在信息安全立法的成功经验,提出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几点建议和对策,从而完善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体系,促进互联网和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爱民.《中国信息立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黄家猛

第二篇:加强我军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

摘要:我军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首先要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信息安全普法教育,最后要加大信息安全执法力度。

关键词:信息安全;法律;保护

信息化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所面临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单靠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来保障信息安全难以完全满足新形势下我军开展各项工作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要用法律的手段来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为我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安全保障。

一、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近年来,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国家和军队的安全与利益,整治与打击各种危害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军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多都是散见于各种条令条例,信息安全法制建设落后于形勢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已成为保证我军信息安全的基础工程。

(一)明确信息安全立法的目的

立法目的是衡量立法价值的基本标准,体现立法的宗旨、精神和基本原则。就军事信息安全法律来讲,立法目的本身的好坏,立法对其调整对象所采取的政策、方法是否符合和能实现信息安全法律立法的目的,是判断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和优势的重要标准。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的高度普及,使得其成为了军队的神经中枢。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已经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科技迅猛发展,军队比以往更加依赖网络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安全是当前我军各项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严峻的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军队信息安全立法,在原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把立法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加紧制定符合我军特点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加强军队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理顺军队信息安全法律体系结构

国家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各个部门法的简单堆砌,其理想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在协调。军队信息安全法律作为军队法律部门的一支,制订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考虑军队和地方其它相关法律,统筹规划,确保与其它法律的相通性、互补性。首先,要确立军事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责任,规范信息安全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系统、全面地解决我军信息安全立法、执法中的基本问题。其次,具体的军队信息安全法律应由中央军委制定,各总部在依据中央军委制定的法律前提下,可以颁布各部门具体的实施细则,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在法律和实施细则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可以制定相应的军队信息安全行政法规。同普通的法律与法规的关系不同,军队信息安全立法除了上下位法的密切配合外,还要求上下位法的高度统一。其他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各地方的情况作灵活的变通,军队信息安全法由于其特殊性,则不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军队信息安全作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绝不容许在上下位法出现间隙。

(三)确保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可行性

多年来,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出台多,基本立法原则和总体法律框架的搭建欠合理,立法总体上缺乏前瞻性、协调性和适应性。这些法律规范大多内容重复、交叉,造成多头执法和多头管理,重管理、处罚,轻服务、保障。另外,信息安全刑事法律规范实体法缺乏程序法的支撑,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如:我国刑事实体法对计算机犯罪的规定过于原则;刑事程序法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管辖确定、侦察取证程序、电子数据证据效力、证明标准上存在立法空白,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军队信息安全法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应该适应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军队迅速发展的趋势,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从维护军队信息资源合理使用,维护信息正常流通,维护用户正当权利出发,更正“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在制定信息安全实体法的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程序法,不但要明确“当如何”,更要明确“如何做”,使法律的功效落到实处,确保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可行性。

二、加大军队信息安全执法力度

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在军队各项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军队信息安全执法是军队信息安全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队信息安全法律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确立军队信息安全的执法主体

军队信息安全执法是指军队各级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依职权委托的其它组织及其个人,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活动,它包括一切执行法律、适应法律的活动。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执法主体必须经法律授权。军队信息安全法的执法主体也不例外。所有执法行为必须都要有法律依据。军队信息安全的执法主体主要有军队保卫部门、军事检察院。然而,互联网不仅服务军队,同时也面向民众,这给军队信息的保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证军队信息不泄漏,仅仅依靠军队相关部门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须同地方公安机关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加强配合。建立起全面的执法网络,有效地监控打击关于军队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二)把握军队信息安全的执法原则

政治工作信息安全执法原则是政治工作信息安全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根据我军开展各项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军队信息安全执法原则有三:一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军队信息安全执法的基本要求,它包含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三部分,以此来保障军队信息安全执法活动的权威性,防止执法权利的滥用。二是合理性原则。军队信息安全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必须要做到适当、合理、公正,即要符合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与部队日常管理相一致。三是正当程序原则。军队信息安全执法主体在实施执法行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定的步骤、方式、形式、顺序和时限,确保执法行为的公平、公开、民主,维护军队信息安全法律的权威性。

(三)提高军队信息安全的执法效率

军队信息安全执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执法,是与军事斗争的特征紧密联系的。军事法以维护国家的军事利益为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军事领域的斗争是最为残酷的,军事斗争事关国家的存亡。作为军事斗争重要的信息安全领域,其得失直接关系各个军事斗争的组织、领导,关系着军事斗争的成败。因此,军队信息安全执法不最大限度的追求效率,就会给军队和国家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它要求执法主体在执法时尊重科学,考虑客观规律,作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优先,使信息安全执法行为具有最大可能的合理性。

三、加强军队信息安全普法教育

搞好信息安全普法教育是确保军队信息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上网用户的增加,上网信息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泄密隐患,增加了军队信息网络被侵入、被窃密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必须提高认识,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高度抓好官兵的信息安全普法教育。

军队信息安全普法教育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军内人员。军内人员对军队情报信息的掌握是最直接最全面的,事实表明,很多军队信息的泄漏是因为军内人员造成。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官兵对国家军队制定的各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严肃对待,以致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有些军人在上网的时候随意谈论有关军事信息,其中有些信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密级,经过互联网迅速的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因此对军内人员的军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应该常抓不懈,深入细致。一是要营造信息安全普法教育氛围。要开展经常性的军队信息安全普法教育,普及信息安全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军官兵的信息安全保密观念和警觉性。组织开展针对性、科学性强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学习活动,同时结合分析典型泄密事件,提高官兵对军队信息安全保密重要性和泄密危害性的认识。二是要建立信息安全普法教育制度。要有明确的教育任务、严密的教育组织、优化的教育形式,从而实现信息安全普法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三是要丰富信息安全普法教育内容。信息安全普法教育内容应随保密工作的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确定,并根据对象、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四是要拓宽信息安全普法教育途径。可根据情况,因地制宜,结合时事政治教育、节假日等重要时机以及典型案例进行信息安全普法教育。

另一类是军外人员。一些地方人员对军事信息安全对国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相关的法律知之甚少。许多网络高手自以为互联网世界是其自治区,并以窃取军事信息这一互联网上最敏感、防范最严密的信息为荣,一旦获取,便四处夸耀,使得信息广为传播,对国防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1988年11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通过网络入侵美国国防部、美军军事基地、宇航局等机构,导致电脑突然瘫痪,造成巨大损失。又如1999年几名英国电脑黑客通过计算机控制了英国一颗军事卫星,并向政府勒索巨额钱财。因此,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加强对地方网民的军事信息安全普法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对军外人员的军事信息安全普法教育要与地方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地方为主。一是要大力宣传保证军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国家军事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使军外人员认识到保证军事信息安全,就是保部队安全,就是保国防安全和国家安全。随着这几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在军事部门的非现役人员逐步增多,他们接触军事信息的机会、途径多,更是要重点加强教育。二是要结合地方的普法教育。各地方在进行普法教育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国防法律和军事法律的教育,特别是部队驻地周边地区民众,更是要重点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安全普法教育,使他们提高警觉,防止泄密。

参考文献:

[1]沈伟光著.解密信息安全.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3]李玉茹.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及其法律保护.信息系统工程,2004年第5期.

[4]刘品新.大力构建信息安全法律体系.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3年第2期.

本文为“985工程”二期——信息化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与院校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

作者:刘付军 许小明 匡巧艳

第三篇: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法律制度的保护

摘要:当前,我国在个人信息安全及保护方面,一直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相关的法律规定零散地体现在多个法律规范中。《宪法》第三十八条对公民人格权的规定,被认为是作为公民人格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信息权的宪法基础。虽然现行宪法并没有直接将个人信息权列入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中,但一般来说人们均将个人信息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处理。本文探讨分析了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法律制度的保护,以供参考。

关键词:个人信息;泄露;安全;保护;法律

个人信息的财产定位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法律保护和舆论支持的同时,不要忽视个人信息在流转期间积极的社会影响。把握好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掌控度,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之中,不对社会造成危害。这需要我们严谨的划分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区域,考虑到个人信息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止满足人格权的要求,也要从信息流转的角度处理好信息在使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一、个人信息法律属性的思考和辨析

(一)财产权客体说与评析

无论是我国学者还是欧美学者一直试图用财产权理论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从所有权客体的角度去分析,东西方由于语境上的差异,财产权的范围有所不同。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财产理论方面尚存在需要达成共识的部分:第一、个人信息是否包含“财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有用性、可控性和稀缺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此争议是目前理论界最大的客观存在。第二、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还有转让后个人信息的归属问题也存在争议。第三、个人信息一旦被定义为财产,会不会导致信息主体位移为客体,违背了个人信息立法人格尊严需要保护的原则问题。以上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商榷,以求法律的重视。

(二)人格权客体说的新趋势与评析

人格权包括: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个人信息权是最新纳入人格权范畴的。他从两个方面反映了个人信息权与人格权的必然联系。首先个人信息权在人格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格性意义有绝对的保护作用。其次,个人信息权维护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保护个人也就是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支配权,使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避免受到来自外界的对个人信息侵犯。明确个人信息的正常流转流程。关于个人信息的各种现实诉求得到满足以后,努力实现与现实法律制度体系的融合。这样的做法比较妥当,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只有个别问题需要关注,比如处理好人格权之间各种因素的关系,彼此的交集和分歧等。

二、信息安全保护

(一)刑法保护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个人信息犯罪行为迅速增加。《刑法修正案(九)》相关规定进一步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范围扩大,而且特别规定,对于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并构成犯罪者从重处罚。刑法修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非法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等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强化信息管理者的安全管理义务。

(二)民法保护

与宪法一致,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主要通过人格权对个人信息给予间接保护。2010年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正式确立了隐私权,并明确了侵害隐私权的责任,同时还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增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新增加了关于经营者方面的两项义务,(1)经营者在进行收集或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必须遵守法定的相关义务,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及范围等相关情况,须向消费者表明且征得其同意,并且不能违背法定的或约定的收集使用要求。(2)保障个人信息的完整和安全的义务。其他关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频遭泄露等系列社会问题,信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个人信息保护规章的制定。国家工信部发布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对利用网络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以及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刚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规定网络产品或服务等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提供者应向用户明确表明,并且应取得相关个人的同意;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违法随意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的相关信息。

三、法律保护的完善

(一)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统一的信息保护法所具有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分散的立法模式所能企及的,其系统性有利于明确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人格权属界定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信息所涵盖的利益包括人格和财产两个方面。在这两者之间,首先要维护人格尊严,这个对人格权的客观界定,是从维护信息主体的社会属性角度出发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要享受基本的人格尊严。对于个人信息应该受到保护的突出要求,只有依靠法律的维护才能推动社会的变迁。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是法律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法律制度中的人格权界定能更全面的实施个人信息保护,从而推动社会个体人格的成长,并使个人信息走上规范、法制的流转体系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完善对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的保护。但所取得的成效有区别。但从理论层面上看,我国的人格权理论的发展不止是对人格权的利益维护,已经上升到私人精神利益的维护,同时把个人信息利益延伸到经济领域,全面实施保护。范围涉及个人信息排他性有权支配,自己有支配个

人信息是否进行商业活动的各种权利。法律和司法实践已经认同了个人信息具有财产利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侵害人身权益所应得到的赔偿范围和价值。这里所说的财产损害就是指人格要素的侵权行为。所以人格权界定以后,个人信息的财产利益马上有了坚固的防火墙。人们在不断的现实诉求中,越来越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人格權中的财产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所赋予的财产利益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清晰。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个人信息的财产价值,并没有改变人格要素的根本属性,是从人格要素中繁衍出来的。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只要不与伦理价值相违背,法律应该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商业自由。无论从法律还是理论层面承认个人信息的财产价值都是为了保护信息主体的尊严和权利。

(三)创立个人信息管理机构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公民都不清楚向哪个部门或机构投诉,就是投诉成功了,一些受理机构也会存在百般推脱的现象,最终还是得不到解决。因此要想达到减少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事件的目的,信息主管机构的设立是非常必要的。

(四)优化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救济

虽然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事件频繁发生,但拿起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人却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权成本高,成功率低。大数据时代,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方式多样且隐蔽,侵害主体难以确定,举证难度大。因此,现有的法律救济方式有必要进行一下调整和优化。

(五)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过错推定,是指在诉讼中被侵权人能证明侵权者的违法行为与被侵权人受损害事实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如果侵权人不能证明自己对已发生的损害没有过错,那么就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侵权,应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责任既能减轻个人的举证责任,又能警示信息处理者切实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小心谨慎地使用个人信息。

四、结束语

个人信息的财产定位是人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法律保护和舆论支持的同时,不要忽视个人信息在流转期间积极的社会影响。把握好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掌控度,既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之中,不对社会造成危害。这需要我们严谨的划分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区域,考虑到个人信息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止满足人格权的要求,也要从信息流转的角度处理好信息在使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洪海林.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

[2]韩迎春.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探析[J].前沿,2010(12):109.

[3]胡卫萍.论我国个人信息权的法律维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26-31.

[4]陈思编.当前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EB/OL].中国法院网,2016.

作者:许广懿

上一篇:分类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