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前,我国尽管治理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治理网络色情信息对于网络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长意义及时而深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篇1:

论我国网络规制的模式选择

[摘 要]现实世界的法律制度、网络上的自我规范机制以及信息科技本身构成了网络世界规制的基本运作方式。我国网络规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今后网络规制模式选择主要应该考量内容分级管理制度、政府管理角色、尊重网民自主选择权、公民理性的培养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规制;网络社会规范;模式选择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通过电邮、BBS、博客、微博等,信息的多向传递已经是瞬间即可完成,距离不再是人类互相沟通的障碍。但是网络行为所代表的法律意义,是否和现实世界中相应的行为相同,则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不顾特有的网络社群构成和网络文化,就简单地把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控制模式,适用到网络行为的控制上,其适用性和实际效果是值得质疑的。在我们尝试将适用于现实世界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原则移植到网络世界之前,应该考虑两个世界的异质性,移植的结果是否会“水土不服”。因此了解分析网络空间的活动,对于现实世界既有的法律制度将造成何种程度的挑战,是我们探讨网络世界应该如何规范的前提条件。

1 网络世界规制的三种模式:法律、网络社会规范及信息科技手段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它的跨越国际性、去中心化的特性,赋予了网民无限的创造性和巨大活动空间。但是除了来自现实世界的法律制度之外,网络上的自我规范机制,以及信息科技本身都发挥着规范网民网络行为的功能,这三者构成了网络世界规制的基本运作方式。

1.1 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作为网络世界的规范机制

对于网络世界该如何规范的问题,“不少学者主张在这个科技改变一切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尝试采取与过去相当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面对网络活动引发的争议,同样也有人主张网络世界本身应该构成一个‘网络主权’,应通过网络主权特有的规范解决网络上所出现的争议问题。”[ZW(]具体论述参见刘静怡:《资讯科技与法律制度的互动:从网路规范模式看台湾社会面临的网路言论自由与资讯隐私危机》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infotec2/info2-18.htm。[ZW)]然而网络发展的经验显示,网民活跃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同时,也要在现实活动,如果因为网络上的行为发生争议,一般还是需要用在现实世界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特别是国家机关,基于近年网络发展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随时密切关注着网络的动向。所以研究网络规制模式的问题就必须把法院对网络行为的管辖权如何认定,现实的法律制度如何适用于网络包括进去。

1.2 网络社区和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世界的自我规范机制

互联网络除了IP 地址、域名服务等少数几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以通过单一组织、以集权化的方式运作以外,网络本身基本上是按照分权化的哲学进行运作的。就像David Post教授所说,“这个分权化的特色,表现在无数个别的电脑网络通过网络通讯协定相互连接这个层面上:在运作上,个别的电脑网络仍然保持其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并且通常自行制定内部的使用规则。”[ZW(]转引自刘静怡:《资讯科技与法律制度的互动:从网路规范模式看台湾社会面临的网路言论自由与资讯隐私危机》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infotec2/info2-18.htm。[ZW)]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网络世界里没有“政府”的概念。网络的多样化则表现在网络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从学术网络、政府机关网络到商业性质的网络,网络的性质难以概括全面,而网民的背景则更是错综复杂。另外网络的通讯能力跨越国界,基本上可以说是具有全球化的特性。那么在考虑有关网络世界规制模式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任何规范模式都必须同时在不同的国家领域内发展,未来的方向更可能受到各国不同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利益的影响。

但是网络并不是一种无规则可循的混乱状态。就像在我们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更多的是通过非正式法律的习惯或规则以及相应的社会制裁手段来获得有效的规范效果,不见得就一定要用国家权力为后盾的法律强制工具。同样地从网络的发展历史来看,许多不成文的网络规范事实上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网络规制效果。

从网络社区的形成以及其网络文化的现状来看,由于网络社区已经从过去的学术精英社区,只是学术与研究的专用,现在已经过渡到商业化大众普及阶段。大量网民涌入网络世界导致的结果,虽然并不一定能全盘推翻原有学术精英社区建立的网络文化,但网络商业化所造成的网络文化变迁,很可能就是人们将现实世界中所接受的法律观念与制度,大量有意无意地移植到网络上。这些移植的法律观念,和原有的网络文化融合的结果,是否成为更多网络社区形成的基础,以及更多网络规范具体形成、实施的起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世界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秩序、杂乱无章的世界。不同的网络社区都有成员要遵守的网络惯例与网络礼仪,也是大多数网民认同的。还有一些比较大的网络社区、论坛还出台了一些规则,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网络活动机制。比如某个网民不经认可在论坛里发布广告性质信息,或者散播谣言、淫秽物品,他就可能被版主踢出该论坛,甚至可能受到其他网络成员的反击报复,或者大量电子邮件,如flame[ZW(]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对(某人)非礼,在因特网上发送侮辱性言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炸弹使互联网用户的计算机超载崩溃而不能访问网络。[ZW)]的攻击。

但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比如网络世界是否可以发展出独立于真实世界之外的主权和法律制度?目前网络世界自我规范的运作机制,是否足以达到预期的规范效果,而不必再过多使用现实世界的法律来进行规范呢?

1.3 信息科技作为一种网络规范机制:电脑软件的规范功能

从网络活动的现状着眼,我们可以发现实电脑软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了控制网络行为的角色。这就意味着以“信息科技”作为规范网络活动的可能性。设定电脑软件,可以决定我们在网络上能够和“谁”沟通,用“何种方式”沟通,以及能够取得“哪些”网络信息;目前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密码制度,用以控制网络使用者的活动范围,便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例子。例如,如果你想在网络上阅读成人色情杂志,通常便会被要求以某种方式设定一个个人密码或身份证明,从而方能获得阅读的权利。目前网络上几个比较著名的密码或身份证明制度,包括Adult Check(成人检查)、First Pin等,都以验证使用者的年龄为主要目的。另外,在网络自我规范机制方面,网络使用者在面对其不愿接收的信息时,通常可以通过诸如“Kill fill”或者“Cancel moose”此类电脑程序功能的使用,可以阻拦一些没有用的网络信息或者电邮。也就是说,通过电脑软件的帮助,网民可以自主决定他所愿意接收的信息种类与内容。同样目前在网络上被普遍用来过滤“儿童不宜”的色情猥亵信息的软件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在现实世界里,分区使用是否能够有效执行,或许涉及昂贵的立法与执法成本,而在网络世界里,使用信息科技所涉及的整体成本,则可能相当低廉。有的学者主张,“这种以电脑软件作为控制网络活动的模式,事实上不能杜绝电脑黑客从事非法网络活动,相反这些软件的强大控制功能,正是吸引黑客破解这些软件程序码的诱因。”[ZW(]参见刘静怡:《资讯科技与法律制度的互动:从网路规范模式看台湾社会面临的网路言论自由与资讯隐私危机》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infotec2/info2-18.htm。[ZW)]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由于这些电脑软件事实上提高了一般网络使用者想进入某些网络禁区的交易成本,等于是以提高交易成本的方式,提高了网络监管的效果,从而以有效的方式提高规范功能,即使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规范效果,但是就实际层面而言,这种规制效率可能已经接近理想状态了。

其次,信息科技和电脑软件本身的弹性也具有规范优势。因为在现有程序码的控制作用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写电脑软件程序码以达到预期的理想规范效果。这种不断改造网络面貌的力量,掌握在人类手中,也不用担心 “人被科技奴役”。以电脑软件作为规制主轴的模式,与网络规范整合后所发挥的规范作用,也许是在现实世界的法律制度之外另一个规制发展的方向。

2 我国网络规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网络从军事用途、学术用途逐步发展进入商业应用时代之后,在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下,网络以飞快的速度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而或许也因为网络成长的速度过于快速,社会大众对于网络上的失序现象却又表现出了过度的关心与渲染。于是“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过去的十年中从严格管制的状态走向减少、放宽和解除管制(from regulation to de-regulation);而网络媒体的法律与规范的环境的发展趋势恰恰与此相反。正在从无管制的状态日益走向增加管制(from non-regulation to regulation)。”[ZW(]张西明.从 non-regulation走向regulation网络时代如何保障言论自由[J].法学,2001(7):47.[ZW)]

有的学者把我国互联网的管制分为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低度监管”阶段,这时期因为互联网刚刚发展,还没有显示出强大威力,政府态度基本是放任的;2000—2003年为 “中度监管”阶段,以监管为内容的法规大规模出台,并成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管理局作为主管机构,随后地方上相应设立了对立机构,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从2001年开始,对不良网站的屏蔽和信息过滤技术也明显提高,通过IP报文关键字过滤的技术能够监测进出互联网国际入口的绝大部分信息,含有敏感字段的网页一经发现,就被强制阻止进入客户端。同时政府开始主导互联网内容建设行动,从防御被动监管转为预防和预防的主动攻防。

2004年后,跨入“高度监管”阶段。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政府认识到了网络对国家信息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网络内容的鱼龙混杂、谣言丛生、犯罪四起提高了警惕,于是加强在了对网络内容领域的管理,确立起“‘分类主导’模式,即在互联网的不同应用领域启用不同的领导策略:一方面对互联网的经济和科技功能强势扶持;另一方面对互联网的内容表达和信息传播则控制引导”,[ZW(]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6.[ZW)]并且政府已能够熟练“运用各项传统的管理技能,调动各种组织和社会资源,形成了多管齐下的监管体系。”[ZW(]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ZW)]

3 今后我国网络规制模式选择应考量的因素

2010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介绍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政府关于互联网的基本政策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其中把我国互联网管理体系的总体表述为“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ZW(DY]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http://www.scio.gov.cnzxbd wz/201006/t660625.htm。[ZW)]并把管理互联网的基本目标是定位为:“促进互联网的普遍、无障碍接入和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公民网上言论自由,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推动互联网积极有效应用,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ZW(DY]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http://www.scio.gov.cnzxbd wz/201006/t660625.htm。[ZW)]

从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倾向于采取“网络内容分级制度”与“从业者自律规范”两项,兼顾网络发展的特性和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我国网络使用人口已居世界第一,对于网络的使用环境并不陌生。将来不断投入资金力量发展网络是政府必须要推行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在开放自由网络环境与管制网络内容上进行权衡。综合世界各国网络发展趋势与网络的特征,我国网络规范尤其要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是实施内容分级管理制度。现在世界各国对网络内容管理政策,都趋向于对网络信息制定一套规范标准,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我国也可以试行制定比较清晰容易识别的分级符号,显示在网页中,使网民在浏览网站以前就可以自行判断,做好预防准备的工作。

第二是政府要把握好管理角色。政府如果是基于保护未成年的立场对网络内容进行规范,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要注意比例原则以及合理的说明义务。如果限制手段超出了规范的原本目的,就会抑制网络自由的本质和发展。而政府对一种新兴媒介是管制还是支持,会间接影响到新媒介对人们生活改变的程度。当然政府是否应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采取中立的态度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第三是尊重网民的自主选择权。一个民主社会总是“试图通过给人们创造机会,塑造他们的‘作为公民的能力’”[ZW(DY][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18.[ZW)],如果一个国家相信他的民众不是“愚民”,给予他们锻炼和纠错的机会,对于网络内容选择的权利,就应该充分信任地交由网民而不是公权力机关或大商业集团来决定,让网民在网络上享受信息的多样性,自由的表达、讨论,推动社会文明的创新发展。

第四是公民理性的培养。除了硬件的信息建设要重视,公民理性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让民众在网络空间充分行使网络权利的时候,能够保持现实生活的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用宣传引导文明的方式代替粗暴的拦截断网。人文观念与科学技术并重的提升,将会是信息教育的重点。

[基金项目]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2年校级课题“网络表达自由与法律规制”(课题批准号2012QN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燕妮(1980—),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学。

作者:梁燕妮

我国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篇2:

网络色情信息治理的伦理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尽管治理网络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治理网络色情信息对于网络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成长意义及时而深远。文章从网络色情信息泛滥对传统社会的挑战入手,深刻分析了对传统性道德、现行法律法规、民族文化以及对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提出的挑战,探索了网络色情信息的调控机制,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技术监管手段;实施伦理关怀,淡化功利性;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积极倡导行业自律,以此有效地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治理;网络色情信息;调控机制

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冲击。近年来,网络色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渐地暴露出来。所谓网络色情,是指个人或商业人利用互联网将含有性内容的各种文字作品、图形图像、声音资料等信息进行传播,并产生了严重社会危害的互联网精神鸦片。网络色情与其他的网络社会问题的产生一样,是“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商业化运作,以及当许多利益者发现其盈利价值和其他好处而妄图主宰、利用互联网时,现实世界的许多犯罪意图、活动和非法、不道德实践也进入其中’信现行的规范和机制面临挑战,使年轻的网络空间穷于应付而陷入了混乱和困境。”’洧学者认为,网络色情等网络社会问题是‘被人们普遍而广泛感受和认识的网络病态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以2006年为例,“依法关闭网站、删除网页的数量约2000件;2007年下半年,注销有问题网站2000至3000家。”oJ2009年,以公安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直至2010年年初,专项治理行动仍然持续进行。尽管我国治理网络色情等有害信息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不能忽视可能带来的危害。据公安机关的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因此,分析研究网络色情信息对传统社会的挑战,探索治理网络色情信息的调控机制,对于网络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意义及时而深远。

一、网络色情信息对传统社会的挑战

网络色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传统性伦理、现行法律法规、民族文化以及网络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挑战。分析和探讨网络色情对传统社会的挑战,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来约束网络人的行为,以保证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不被破坏。

(一)网络色情信息挑战传统性道德

随着网络色情倌息的泛滥,科技现实与伦理实践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在性道德中表现十分突出。网络时代的性道德直接冲击蕴含着纯洁性、崇高性和进步性的社会主义性道德。使其具有/0<丐性和反传统性的特征。 ,

L腐朽性。随着互联网、网络视听节目、博客和点对点网络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一些网上违法犯罪团伙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网上淫秽色情表演;一些影视网站、点对点网络和博客下载、传播淫秽色情电影、动画和小说:一些网站大量发布不堪人目的黄色、低俗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似乎网络色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者关系日趋密切。正如有的专家指出,“如果说计算机芯片和重要部件偷窃成了计算机犯罪的头条新闻,那么计算机色情从利用计算机辅助犯罪角度来讲。也是同样有趣的新闻话题。从小报性热潮和令人可笑的女人照片CD---ROM的流行,到由于发行淫秽、非法并完全没道德的万维网主页而被起诉和关监的儿童流氓犯,计算机色情包括了广泛的罪恶和罪恶之人”。‘qz些违法行为对性道德有剧烈的腐蚀作用。一方面,它粉碎了两性交往中最可珍贵的自尊、自爱、贞操、耻辱等道德观念,使当事人道德沦丧、心理变态、人格扭曲;另一方面。它污染社会道德环境,破坏婚姻家庭的稳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尤其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性道德的公开践踏和挑衅,是应该坚决反对和取缔的腐朽恶俗。

z反传统性。网络色情信息的泛滥向传统价值观念提出严峻挑战,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对传统性伦理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的反叛与偏离。如:对传统贞操观的背弃;对婚前性关系的认可;对性关系中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漠视等。2001年,新浪网、纽约国际、周刊联合进行三岸四地华人爱情观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期待一夜情和敢于外遇的比例超过30%;心里对虚拟性爱的期待高达近40%。因此,与网友发生性关系,或因网络性爱导致婚姻家庭破裂,或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换妻活动等现象。有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从理论上看,这种“反传统”的性道德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在两性关系上恶性发展的产物。为了追求个人在性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绝对自由,否认性关系的社会本质属性。把人类的性关系还原为动物的本能,是对人类的高贵和尊严的公然践踏。同时。破坏了正常的性伦理秩序,给个人性道德的健康发展,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二)网络色情信息挑战现行法律法规

基于网络的虚拟特征,当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之初。就面临如何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的问题,以提高网络生活的安全性。在网络中,网络人可以享有现实社会中无法享有的自由。而缺少限制的自由必然会带来自由的滥用。这巳被网络色情信息的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的大量传播,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所证实。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由于对网络色情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于是各类网站大打擦边球,比如开设一些所谓的“成人性趣话题”、“性知识介绍,等栏目招揽网民。

(三)网络色情信息挑战民族文化

网络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融和沟通日益密切。但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在打破了文化交流的技术障碍的同时,也破除了本土文化的自然屏障,在同等条件下,文化资源会流向技术更强、市场更发达的地方,导致文化传播上的“马太效应”。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为强势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手段。西方国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其文化从信息中心渗透到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原有的封闭地区,并将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在其他国家头上,削弱单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以求文化上的一致性。国外网络色情信息的传播从对一般互联网用户提供裸体照片,发展到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儿童色情和其他的淫秽资料,从与动物性交到性变态,到更极端主题的残害镜头的图片这些远远超出一般行为的资料”令人不寒而粟。这一阶段为后来网络色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网络色情的发展基本上与国外保持同步,从邮件传输

方式发展到短信业务。网络色情业的危害是不断扩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巳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等方式对色情行业采取坚决取缔和禁止。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性道德是一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性活动历史过程中,关于两性关系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行为习惯的承袭、社会心理的沉积,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习性特征和文化传统特征。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主流性道德以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指令等他律形式和主流道德价值导向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中。对每个社会成员性道德的形成起到正面的引导、约束和限定作用。有力地促进个体主流性道德的形成,维护着婚姻家庭关系的秩序和稳定。随着网络色情信息的泛滥,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色情业呈现死灰复燃之势。这种发展态势对社会性道德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性愚昧为核心的腐朽性道德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性道德。污染社会道德风气。严重腐蚀人的思想和灵魂。造成了一些人性道德上的迷惘误识,甚至沉沦堕落。因此,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性伦理观,坚决批判腐朽的性道德,努力净化社会性道德环境,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网络色情信息对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提出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站不约而同地以黄色短倌为开端,继而采取开办同城约会、手机包月订阅、女性视角、两性空间等栏目的方法,或明或暗的开始经营网络色情,将制作的淫秽影像作品、色情图片和文字搬上网络。有的网站为了吸引访问者,其所用广告用的是极具诱惑的词语,如成人小屋、情感了解多少等等。只要敲人色情、一夜情、性爱等字样,会看到各种各样林林总总的色情或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当前。网络运营部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追求商业主义潮流与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矛盾。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人融人其中。因此,如何使网络人既能善用网络技术满足求知欲,又能抵御网络色情倌息带来的危险,是网络时代网络运营部门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倘若财富意味着人履行其职业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须的。”网络运营部门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明确意味着由单纯追求自身权利向追求权利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必然发展。历史的发展证明。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观是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伦理学中的权利、义务、责任、正义、公平、价值等基本概念应当在当代网络运营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现。互联网以高效灵活、大容量、开放性的传播优势,正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对公众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与此同时,其承载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网络运营部门从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向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观的转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色情信息的调控机制

任何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控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广义的社会调控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群体通过各种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和过程。”’貽理网络色情,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维护互联网各方面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治理网络色情信息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覆盖范围极广的、最具效力和强制性的网络调控工具,也是治理网络色情信息的一种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手段。通过立法,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而强制规范其网上行为,

治理网络色情一直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许多西方国家都进行了探索。迄今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美国的<通信法)、德国的(多媒体法)以及世界经合组织批准的允许执法机构监控因特网的计划等,这些成果都可为我们完善法律法规所借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有关信息保护法、通信法、软件法等相关法律,与此同时,及时完善法律条文,以保障互联网安全、健康、高效地运行。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网络色情对未成年人网上安全构成的威胁有目共睹,目前,我国网络管理法规在禁止网络传播色情内容方面,都过于简单,加之对网络色情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更缺乏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模糊性太强,为相关管理工作和公平透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建议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专门针对网络色情犯罪的法律,或者对现有的相关法规加以补充修订。此外,制定一部(未成年儿童权益在线保护法)已迫在眉睫。尽管在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中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但对于网络色情信息的制约力度相对较弱,所以,对已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加入有关未成年儿童在线权益的内容也格外重要。

(二)完善技术监管手段

目前,在不断完善地使用登录者电子身份鉴别、信息过滤和截获电脑IP地址与地理位置的对应软件等技术的基础上,还应积极组织研发互联网站IP地址使用信息网上自动报备系统,建立和完善以II)地址为主要索引的互联网站信息数据库,以提高对互联网信息和其责任人快速定位的能力。

(三)实施伦理关怀,淡化功利性

淡化网络经营者的功利性,不是简单地根除网络经营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是要使利他的道德行为与功利性追求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如果使网络色情的治理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就必须深刻地理解网络经营者的行为选择。在网络环境下使网络经营者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了解其道德行为选择过程的机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 在互联网行业和相关领域中逐渐培养,建立对德行者救助、关怀的风俗习惯和惯例。在国家伦理职能部门应以法律形式制定政策,使任何一个网络经营者在选择符合道德行为而出现经营生存困境时。都能无一例外地得到这种风俗习惯的关注、化解以及补偿。

2 建立起严格、有效的对德行者生活困境关怀的正式制度。即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对德行者援助的制度体系,专门对网络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予以具体关怀和扶持,通过以上制度性关怀,切实地解除网络经营者现实利益的后顾之忧,从而不但为网络经营者追求道德理想创造现实条件,也使网络经营者无任何负担去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赢得网络经营者对社会制度所张扬的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普遍的认同和归属。最终克服由于功利性而可能产生的不道德行为,消解由于履行道德而出现的生活困境。

(四)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体系,积极倡导行业自律

历史的发展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才是法律秩序的基础与归宿。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道德的认可是立法的基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任何领域的立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伦理价值体系与追求之上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与执行是源于对一种道德理念的确认与诉求;其二,任何法律的“他律”只有转化成为社会成员内心的自律才能发挥最佳功能。同样,治理网络色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道德理念的确认。第一,必须建立健全媒介管理的行政干预体系。帮助网络经营者实现自律。第二,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自律标准,加强网络运营部门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把那些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内化为他们的自觉和自律性的要求,使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自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包括(!)自律规范必须可操作、量化、客观,即根据网络运营部门的特点,制定出细化的自律规则。(2)必须制定明确可行的奖惩方式,借助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强化自律效果。(3)提高自律手段的技术水平。 第三,要建立有执行能力的自律机构,对网络运营部门进行社会舆论和社会组织的广泛监督,完善其社会形象,网络运营自律机构的人员构成须具备相当的技术素质,能够准确、科学地评估网络传播行为。

总之,网络的发展只有依赖于社会的调控机制,才能造福于人类。我们必须把治理网络色情信息作为网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以此有效地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 张国强

作者:楚丽霞

我国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论文 篇3:

撑起网络空间保护伞

我国是面临网络安全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网络安全关系整个国家安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打击网络诈骗。该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保障网络安全和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更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法制建设。作为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的制定将有助于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撑起网络空间保护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高票通过 明确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先后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次审议。2015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网络安全法》草案进行了首次审议。2016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网络安全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此次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2016年11月7日,会议以154票赞成、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网络安全法》共有7章79条,内容上有6方面突出亮点:第一,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第二,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第三,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第五,建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第六,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则。

对当前我国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该法都有明确规定。针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针对网络诈骗多发态势,《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此外,《网络安全法》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夯实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认为,制定《网络安全法》是适应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网络安全和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维护我国网络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当前网络上的侵权行为和违法信息,严重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呼吁加强网络空间的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则回应了这一期待。

“网络安全是网络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认为,《网络安全法》的出台使得我国网络安全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了法律依据,为参与网络的各主体提供了法律准则,有助于我国网络运行真正走上法治轨道。他表示,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网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则表示,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海陆空三维空间进入了互联网领域。《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有利于在互联网阵地中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他强调,《网络安全法》符合当前网络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奠定了上位法基础。

体现立法为民的核心理念

“必须明确,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保障安全有序。”孙佑海表示,《网络安全法》涵盖了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法律责任等内容,确立了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框架,明确了个人、组织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对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及责任部门,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重要问题。

例如,《网络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实名制”作出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或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这就要求每个人使用互联网时,既要保护隐私,也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落实这一规定的关键在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审核把关。”孙佑海说。

李良荣提出,《网络安全法》凸显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这一点尤为值得称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是保障我国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健康运行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此外,李良荣对该法律中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的相关规定也表示赞同。“《网络安全法》在这方面的严厉规定,会大大提升公众对网络生活的满意度。”

在王春晖看来,《网絡安全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核心理念。为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和非法使用,《网络安全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的基础上用较大的篇幅专章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制定细则确保法律实施

关于如何推动《网络安全法》更好地贯彻落实,孙佑海建议,首先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要认真学习《网络安全法》,了解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掌握法律的各项内容和精神实质;其次建议加快制定实施细则,确保该法律中各项重要制度的落实。

《网络安全法》对当前我国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网络安全问题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该法律不可能涵盖所有方面。就此,孙佑海表示,需要相关部门尽快组织起草配套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将该法律的制度具体化,有利于操作和执行。

李良荣建议,一方面要在未来配套的行政法规中明确具体条款法律责任的处罚主体单位,使得处罚更具威慑性,也便于处罚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如故意破坏医院、电网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主体,应处以刑事处罚。

王春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落实国家主权原则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贯彻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和责任;三是落实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尤其是在保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基础上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安全;四是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五是进一步研究和细化关键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

“作为个人,一方面要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方便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网络安全法》,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认真学习《网络安全法》,明晰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界限,确保自己不做违法行为,做依法维护网络安全的践行者。”孙佑海说。

上一篇:中职本科机械设计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会展商业模式保护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