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通过对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法律策略与规则的思考,在法律制度的整体层面上探究我国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选取怎样的价值定位,以及在民法典和特别法中如何进行制度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从而使我国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促进个人信息流通与利用的平衡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 篇1:

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注重加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国情及互联网行业应用个人信息情况,制定健全法律法规,明确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要求信息收集方在法律范围内规范化地收集和应用个人信息,禁止滥用个人信息,造成广大公民的隐私泄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化、高效化、智能化,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此种情况下需要强化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为:

(一) 遵循目的明确的原则

目的明确原则是指基于确定且合法合规的数据化目的,才能对公民的个人信息予以收集。遵循目的明确原则来收集个人信息,需要责任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通过正规渠道来收集信息,并且禁止滥用个人信息,如若出现违规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相对于其他来讲,国内互联网起步较晚,但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传播与使用,不可避免的有某些不良人士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滥用公民的个人信息来牟取暴利,或者用于其他活动,如此势必会造成公民隐私泄露,甚至给公民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我国司法机构需要根据大数据时代发展现状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个人信息收集的行为,尽可能地杜绝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发生。

(二)遵循限制收集的原则

大数据时代下为了精准定位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企业需要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通过整合分析个人信息,了解公民的生活需求、工作需求,从而优化设计产品或业务,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从此种角度来讲,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是合法合规的,但为了避免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个人隐私被泄露之感,使之对国家法律、对国家公信度将降低,需要注意加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即要求信息收集方遵循限制收集的原则,也就是在明确个人信息收集的目的之下展开信息收集应当注意在能够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最小化地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比如打车类平台收集用户信息,应围绕打车相关信息的收集,比如用户的姓名、用户的电话等等,与打车无关的婚姻关系等信息禁止收集。

(三)遵循公开的原则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遵循公开的原则,则是要求信息收集方公开说明信息收集的规则,比如信息收集遵循的政策性法规、信息收集的目的、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条款等等,以便广大公民能够充分了解到信息应用平台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个人信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应用个人信息,如此才可自愿地输入个人信息,注册并登录平台。另外,遵循公平的原则来约束和规范信息收集方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应用,还能够保障信息主体的基本权益,也就是让广大公民也能够了解信息收集方的基本情况,比如信息控制者、信息收集的目的、信息使用情况、信息收集方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等。一旦信息收集方滥用公民个人信息,那么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可对信息收集方予以法律制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四)遵循限制利用的原则

大数据时代下公民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公民习惯利用各种APP来处理生活问题、工作问题或者学习问题。而APP的使用,需要广大公民提供个人基本信息,这就使得公民个人信息被收集、处理及应用已经越来越常见、越来越普遍。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还包括限制利用,也就是要求信息收集方在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情況下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来合理应用个人信息,比如利用公民个人信息,为其提供目标产品等。如若有特殊应用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情况,需要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禁止私自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限制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还要求信息收集方在到达信息使用期限时应当注意粉碎个人信息,禁止存储大量个人信息,如若被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盗用个人信息,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恐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遵循安全保护的原则

大数据时代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接收到诈骗短信、诈骗电话、推送的广告等等,这侧面说明了广大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比如公民姓名、公民的电话等等。此种情况下公民要加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而法律层面上,则需要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遵循安全保护的原则,即允许信息收集方限制收集和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要求信息手机方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相关司法机构加强对信息应用平台个人信息保护情况的监管,避免信息收集方未能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如若某应用平台出现泄露个人信息的现象,司法机构明确责任主体,依法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同时,也为其他责任主体敲响警钟,注意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完善路径

面对当前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备受威胁的情况下,遵循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地分析当前互联网行业公民个人信息收集、管理及应用实际情况,了解应用平台收集个人信息程度、个人信息是否合规、个人信息保护是否到位等等,遵循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究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维护与保护,尽可能地避免公民个人信息被盗用。

(一) 制定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收集、管理及应用情况,分析公民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从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相关法律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使之符合大数据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使之能够对信息收集方的行为予以规范,使之在法律范畴内收集和应用个人信息,不给他们留法律漏洞,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切实有效地惩治滥用个人信息的不法分子,保障公民的隐私不被泄露。

(二) 设置专门的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机构

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多机构监管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的统一性,因此设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符合当前我国信息保护的现状。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机构的构建与运作,负责对个人信息收集、管理、使用及公民维权方面的监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可发挥一定的法律效力,能够切实有效的规范公民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行为,保证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尽可能地避免暴露公民个人隐私现象。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机构的构建是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具体体现,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保障信息安全。

(三) 规范行业监管机制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了诸多便利,但互联网行业存在的法律漏洞较多,其中之一就是公民个人信息容易被盗用、被泄露。这侧面说明了行业监管不到位。为了改变此种局面,真正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注意加强行业监管机制的完善与实施,也就是根据互联网行业运行及发展趋势,同时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要求各个应用平台严格按照保护机制,结合平台运行实际情况,实施适合的、可行的保护措施,切实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要求各应用平台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要求他们遵循行业准则,做好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很容易获得某方面的信息数据,以此来满足生活、工作、休闲及娱乐能等方面的需求,但也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个人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注册各种APP,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相应的应用平台即可收集公民的个人信息。如若收集信息方滥用公民个人信息或者未能有效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求我国信息收集方严格遵循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合理收集和应用公民个人信息。

作者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作者:赵瑜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 篇2: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民法典构建

【摘要】通过对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法律策略与规则的思考,在法律制度的整体层面上探究我国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选取怎样的价值定位,以及在民法典和特别法中如何进行制度结构安排与内容设计,从而使我国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促进个人信息流通与利用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个人信息 私法保护 民法典

前言

对人自身的保护,是一切法律制度设计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我们的社会迅速向信息化的方向转型和迈进。在社会信息化转型过程的早期,个人信息保护法便诞生了,并自欧洲和美国开始渐次地波及全球。①近十年来,我国社会有关要求确立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的公法制度率先担负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的法律职责,相比之下,私法制度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领域的步伐则相对缓慢。我国目前已经具有了较为强烈的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需求,然而这项法律制度应当如何进行方向选择、目标选取则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的。

我国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确立需求

我国个人信息法律制度保护的现状。近几年,有关个人信息买卖、个人信息泄露等新闻和评论时常见诸媒体。针对个人信息问题所引发的种种不满,其实许多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规范。因为不论是诽谤、骚扰,还是毁坏名誉、身份欺诈,我国的公法私法都早已有明确规定。然而,人们却还在抱怨,还在说“无法可依”。笔者认为,这种“无法可依”的评论可能是针对个人信息本身的,但却也言过其实了。因为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刑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湖南省信息化条例》等近四十部法律、三十余部法规,以及近二百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另外,我国还有部分法律文件是以保护人们的隐私、秘密等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范畴而为个人信息提供间接的法律保护。除了上述现行的立法文件之外,我国的多部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以及两部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也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通过对上述现行立法以及法律草案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我国绝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但为何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还是会慨叹其个人信息的保护“无法可依”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在人们的观念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使用和传递,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助推下方便甚至是导致了诽谤、骚扰、欺诈以及毁坏名誉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以及不利后果的出现,立法不仅应当对违法犯罪行为本身予以规制,而且还要对收集、加工、使用和传递个人信息的合法性予以规范,同时明确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享有怎样的权利。然而,我国的现行立法以及法律草案对此问题并未予以重视。

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意义。正是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存在着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确立系统的、科学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实际上是人格权法随人类社会形态的嬗替而演变的具体表现,担负着调整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围绕个人信息处理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任务,体现了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保护人们安全地、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诉求。

笔者认为,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人的人格权。个人信息是能够识别信息主体的信息的总和,与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与自由密切相关。“根据大陆法系人格权理论,凡是与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关的事情都属于人格权客体”②,个人信息必然是一项人格要素,其主要承载着信息主体的人格利益。不当的收集、加工、使用、传递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导致对信息主体人格尊严与自由的侵害。因此,在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中构造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以人格权请求权制度与侵权责任制度共同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提供保护,使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免受不法行为的侵扰。

其次,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的流通与利用是信息资源的价值所在,个人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其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促进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的最大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最后,确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有利于推进我国信息化法律体系的建设。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立法工作必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只有构建适应我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信息化法律体系,才能为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我国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价值定位

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首先应当是一项自然人的个人权益保护制度。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不仅要为自然人的人格权益提供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自然人的财产利益,从而为信息社会自然人的思想与行动自由提供保障。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对于信息主体的人格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精神性人格权益的范畴。因为个人信息与自然人相伴始终,是自然人人格的外在体现,并与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人格完整与人格的自由发展密不可分。个人信息主要蕴含的是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与自由,不当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所带来的首要问题便是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与自由的损害。因此,法律规范必须对此类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还应当保护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个人信息虽然是信息主体的一项人格要素,但个人信息也承载着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在信息社会个人信息在事实上能够被商业性利用,并且对该个人信息的商业性利用是不会被法律规范的基本理念以及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否认的。但该财产利益内涵是源自于个人信息与信息主体的相关性的,是从个人信息的人格因素中发挥出来的。故而,不应当由调整财产的归属与流转的财产权制度予以保护,而应当由人格权制度为其提供保护。

总之,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价值目标首先应当定位于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使信息主体在信息时代能够安全地、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然而,这不应当是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全部价值目标,因为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还应当促进个人信息在信息社会的自由流通与合法的开发利用。

促进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不仅是一项自然人的个人权益保护制度,而且还是一项促进个人信息自由流通、促进个人信息开发利用的制度。因为个人信息不仅仅是信息主体的人格要素,其同时还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信息已经逐步被看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政府早就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③个人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应当属于需要被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不论是政策还是立法都应当对其予以重视。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作为一套保护个人信息的私法制度体系,首先应当将私法自治原则贯穿始终,明确在私法自治能够解决问题之时没有必要启动复杂的行政程序,也没有必要动用严格的刑事制度来规制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问题。

其次,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当认可个人信息的流通意义,以及承认开发利用个人信息是具有正当性的。个人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被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而开发利用,与为了商业目的而被开发利用具有同等的合法性。忽视甚至是歧视商业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正当利用需求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必然是落后的④,因为将个人信息看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最后,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当为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提供可操作的法律规则。对于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的问题,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当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则,而不应仅设置一些宣示性的、难以流通与实现的规则。笔者认为,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在个人信息能够被使用或者是在使用的前提下的保护,应当使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得到更为自由、有序和安全的流通,应当使个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规范的基础上得以自由的发展。

综上所述,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应当将其价值目标定位于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以及促进个人信息的流通与利用。不可否认的是这两项价值目标是存在对立的因素的,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项价值目标也是存在一致性的。因此,保持二者之间的恰当平衡便是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我国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在民法典中的具体安排

我国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的结构安排与设计,不仅是一项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涉及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个人信息私法保护制度,从广义上来讲是一个保护人们的个人信息的私法制度群,狭义则仅指个人信息保护法。笔者试图在具体的私法制度上寻求信息主体个人权益的保护与个人信息自由、有序、安全的流通以及合法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

由于私法制度体系较为庞大,笔者仅选取我国未来民法典这部私法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大法,审视该法是否要在立法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予以回应以及如何回应。

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中并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条款,我国的民法典草案以及多部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也普遍把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放置于隐私权的章节下并认为个人信息属于自然人的一项隐私。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没有引起立法者和学者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当时个人信息还未成为一项法律上的概念、我国也未出现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需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由于个人信息是自然人的一项人格要素,因此,有关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问题应当由民法典之人格权编予以规定。首先,人格权法的一般规定中应当明确表示个人信息是自然人的人格要素之一,属于具体人格权保护的范围。笔者认为,人格权法的第一章应当对人格权的含义、一般人格权的内涵以及具体人格权的客体范围等有关人格权的基础性、一般性的问题予以规定。在人格权法的一般规定中,应当明确表示自然人的生命、健康、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要素受法律保护,从而表明个人信息是与姓名、肖像、隐私并列的、独立的、不同的一项精神性人格要素。

其次,人格权法应当设置独立的个人信息权节。既然个人信息是自然人的一项精神性人格要素,其主要承载的是信息主体的精神性人格利益,那么为其提供保护的个人信息权就应当在“精神性人格权”章中有一席之地。笔者认为,我国未来民法典在制定时应当修正该观点,将个人信息的保护从隐私权中独立出来,专门规定自然人享有个人信息权,未经自然人的许可或无其他法律依据,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处理或可检索的人工处理。

自然人有权使用、查询、更正、封锁、删除其个人信息;自然人有权拒绝提供或反对他人处理其个人信息;自然人有权制止意图进行直接销售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自然人有权获取基于商业目的处理其个人信息而产生的收益。并且,在个人信息权这一节中,应当表明并非所有的自动化处理的个人信息或可检索的人工处理的个人信息都必然属于个人信息权的客体,法律若有特别规定应当依据特别规定的要求;还应当原则性地表明处理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应有合法性依据;同时应遵守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

最后,在“特殊主体及特殊环境下的人格权”章下规定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权。既然“对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是各个法律部门共同的任务”⑤,人格权法必然要在立法上对此予以回应。因此,人格权法有必要专门对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予以规定,然而,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虑,是无法在每一项具体人格权条款下分别规定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的特殊问题的,否则将会不符合立法的简约化要求。故而,在人格权法中专门设置“特殊主体及特殊环境下的人格权”一章对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进行统一的规定是比较妥当的作法。

笔者认为,“特殊主体及特殊环境下的人格权”这一章除了要对死者人格利益、胎儿人格利益等内容予以规定外,有关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这一节至少要对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这几项具体人格权予以规定。另外,该节不仅要设置强化保护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条款,还要对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可以向隐私权客体转化予以认同并为其设定转化条件或标准。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我国未来民法典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人格权编之中。事实上,总则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都应有相关的条款为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提供保护。由于人格权法是个人信息权的确认法,而民法典的其他编章对个人信息的规定相对较少且应在个人信息权的制度的基础上予以设置,故而笔者仅对民法典之人格权编有关个人信息权的结构安排问题予以思考。

(作者单位:广东省总工会干校南华工商学院)

【注释】

①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

②齐爱民:《信息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④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1页。

⑤王利明:“论网络环境下人格权的保护”,《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第4页。

责编 /苏娜(见习)

作者:杨咏婕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探究论文 篇3:

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法律制度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银行业的发展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银行消费者;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孙萍(1981-),汉族,天津人,天津市宝坻区法律援助中心,三级律师。

一、引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使用的领域正在不断的扩展,但是由于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法律方面的不足之处,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探究,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的探究工作。

二、银行消费者权益的概述

(一)银行消费者的定义

首先消费者的概念是与经营者和生产者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其含义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自然人。那么就银行消费者而言,它的定义是非基于商业、营业的目的而购买银行产品或接受银行服务的个人。

(二)银行消费的特殊性

银行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消费与普通的消费有所不同,它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消费者必须事先接受一定的条款或者合同,一旦合同生成,消费者就很难再进行更改,这样一来对于银行消费者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2)银行消费者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必须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3)银行消费者通常情况下要向银行提供自己的完整而可靠的个人信息,以减少银行业务的风险性,但是这也增强了消费者信息暴露的危险性。(4)银行消费者在银行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大都对实际的情况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完全听由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安排,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三)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的合法效益进行了规定。基于以上银行消费者的特殊性,银行消费者在合法权益方面包含了一下几项权利,下面我们分别阐述:

1.有关银行消费者安全方面的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第18条规定安全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人身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银行消费者在安全方面的权利注重对财产方面安全性的保护。另外还包括信息安全,银行消费者由于向银行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一旦遭到泄露,将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注重对这项权利的保护。

2.银行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权利:这项权利又叫做金融知情权,由于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因此这项权利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为了改进这一现象,银行要做好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

3.银行消费者具有请求银行先付的权利:由于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实力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银行应该给予银行消费者请求先付的权利。

三、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就当前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消费者在安全权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就安全权的定义来看,其中既包含了人生安全权、财产安全权,还包含了信息安全权,对银行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财产安全权和信息安全权。但是就我国银行的现状来看,在安全权方面是缺陷的,由于其欠缺,导致银行消费者的安全权受到侵犯,相关的法律规定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盲区。

(二)银行消费者缺乏知情权

金融商品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银行消费者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贫乏的,导致消费者在与银行进行交易时,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银行消费者在公平交易权上难以实现

从此银行体制改革后,我国的银行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但是由于金融体制和银行垄断政策的影响,银行消费者与银行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导致银行消费者在行使公平交易权方面难以实现,举个例子说就是银行卡的收费以及银行的格式条款。

(四)银行消费者的求偿权受到侵害

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在消费者投诉机制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纠纷问题,消费者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但是诉讼的成本较高,银行消费者一般支付不起,这就阻碍了其行使求偿权,不能切实的维护自身权益。

四、银行消费者保护在国际上的经验

在国外,不同的国家在银行消费者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下面我们就以美国为例,为我国的银行消费者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美国在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美国的联邦和各州在银行消费者保护制度方面都有立法方面的规定,这些法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这些规定明确要求银行的业务应该具有公开透明性,并且明令禁止银行歧视消费者行为的发生。(2)美国建立了关于消费者金融保护的机构,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深刻的认识到消费者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的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在美国的金融管理改革方案中,美国建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署,主要负责保护除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领域之外的金融市场上的消费者。

英国在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方面也有较大的成就,建立了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英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方面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现行的法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了有效的处理银行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问题,英国的金融机构创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事前控制——事中解决——事后弥补”(2)英国还建立了投诉程序,这样一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当在银行消费方面出现纠纷问题后可以有投诉的渠道和部门,这就是投诉程序的积极作用。(3)英国的银行内部有着严格的行业自律,这是英国银行在监管方面的亮点,银行内部和房屋贷款协会严格的遵守《银行营运守则》,银行的一切行为得要以这项守则为基准,不得做破坏消费者权益的不良行为。

五、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针对当前我国银行消费者在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提出几点有效的法律改进方案: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为了有效的保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一定要增强这项法律的落实程度,增强其保护力度。另外《反垄断法》也对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要充分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机构

一方面,要健全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专门处理银行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相关事务的有效机构,对维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保护协会的工作,为银行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矛盾提供便利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就是建立银行内部的自律机构,行业内部的自律对行业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解决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权益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银行的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问题,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处理解决,银行不仅要建立一个接受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部门,还要积极的吸取国外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同时也要完善和改革相关的诉讼制度,切实的维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结论

本文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业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给予方法解决,在发展的道路上积极的探索维护银行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方法途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俊.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兼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金融教育研究,2011,02:71-75.

作者:孙萍

上一篇:学优生心理剖析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