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检查法律论文

2022-04-17

摘要:学校教育和人类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都带有风险性。只有在准确理解法律关于学校伤害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归结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安全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认真研究教育管理风险的防控措施,不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和杜绝学校伤害事故之间做出不理智的选择,才能更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安全检查法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安全检查法律论文 篇1:

浅论公立高校依法进行学生管理的法律基础及实施途径

摘要:论述了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阐述了学生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分析了学生管理中高校和学生产生法律纠纷的主要领域并介绍了典型案例;提出了依法进行学生管理、构建和谐教育管理关系的实施途径;总结了我校依法进行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地位;实践

作者简介:刘爱华(1978-),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通 226019)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观念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变得日益复杂。维护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其相关权利,构建和谐教育管理关系是高校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校管理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尺。对公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审视和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制度建设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利益的实现。

一、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公立高等学校是指政府举办并由公共财政经费维持的高等学校,也称公办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其称为“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以区别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公共财政经费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公立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的法律地位由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第24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民法的角度对我国高校的法律地位予以定位,明确规定了高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法人是否以营利为标准,将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并将非企业法人又进一步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团法人。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的规定,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是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高校虽然是被作為事业单位法人来定位的,但高校又实实在在地拥有并行使了法律授予的部分公共管理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8条规定:“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它表明作为国家教育权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权,实际上由作为被授权人的高等学校行使。国家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并赋予其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为,是国家教育职能的一种实现方式,而高等学校的办学权力和权利,是国家教育权的转移或委托。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授权高等学校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

高等学校实质上具有三种角色:教育教学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集合体或者共同体组织。[1]大学生也是多重角色的综合体。因此,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高等学校和学生存在三种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学上的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行政法学上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二、学生管理中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以及奖励与处分等。其中学籍管理的事项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

高等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2]以及由相关法律、法规授权各校制定的学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

三、学生管理中法律纠纷的主要领域及典型案例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立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高校管理权的内涵、界限、行使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还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不仅造成了高校管理权的误读和行使的随意性,而且不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3]近年来,高校学生与学校发生的法律纠纷主要集中于毕业证书发放及学位授予、行政处分、学费及其他收费、损害赔偿、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等方面。

1.毕业证书发放、学位授予

学生因某种原因未能获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而起诉学校,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1999年9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等,上述司法实践中,法院均将高等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来看待,即高校具有行政主体地位。上述案例中,田永“胜诉”,刘燕文因“超过诉讼时效”被法院驳回。北京林业大学2009届毕业生李某,因考试作弊而未被授予学士学位。在向北京市教委提出申诉被驳回后,李某将市教委告上法庭,并将北京林业大学作为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法院认为林大制定“考试作弊者不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是合法的,判决驳回了李某的起诉。北京市一中院终审判决驳回了李某起诉。

2.行政处分

学生因违纪受学校行政处分,学生对处理结果不服而申请司法救济,如2004年4月王某诉广西医科大学案、2006年5月韩冰诉沈阳农业大学案等。上述案件中,王某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请“枪手”代考受学校退学处分,韩冰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作弊而受开除学籍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第4款中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该法并未赋予就处分而提起行政诉讼来救济的权力。实践中也同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4]

王某诉广西医科大学案,广西南宁市新城区法院经审理认为,教育法规定,王某对学校作出的退学处分决定不服所产生的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王某应向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据此,驳回王某的起诉。

韩冰诉沈阳农业大学一案,沈阳市东陵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后,认为沈阳农业大学在处分程序和法律的适用上有错误,作出一审判决:撤销开除决定。

3.学费及其他收费

王金龙诉成都理工大学案,再次将高校收费现象拉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12月5日,王金龙向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讨要教育消费知情权为名将成都理工大学告上法庭,要求学校公示学费项目,履行其告知义务,以维护自己的教育消费知情权,区法院驳回了王金龙的诉讼请求。随后王金龙上诉到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此案再次发回成华区法院。2007年1月31日,成华区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认定本案不在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之内,驳回王金龙的诉讼请求。

4.损害赔偿

广州外国语学院一女生,违反学校禁止在学生宿舍点蜡烛的规定,熄灯后躺在床上用蜡烛照明看书,因蜡烛燃到蚊帐引起大火,将睡在其上铺的同学烧成重伤,学校支付了十多万元医疗费。但受害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应对这起事故负管理不善的责任,遂向法院起诉致害学生和学校,要求两被告赔偿其损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于1997年7月认定,学校没有侵权责任,不负损害赔偿责任。

5.名誉权、隐私权

行政处分常导致名誉权、隐私权侵害争议的发生。在上述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原告田永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伤害,提出了“在校报上公开向我赔礼道歉,为我恢复名誉”;1999年11月,湖南外语外贸学院的6名男女学生因先后两次在女生宿舍同床过夜被学校开除,随后学生以“学校在公众场合宣扬此事侵害了隐私权”将学校告上法庭。一审胜诉,二审裁定“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而败诉。此案虽发生在民办高校,但也引起了公立高校界的广泛关注。

四、高校依法进行学生管理的实施途径

从上述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高校管理权在行使过程对大学生合法权利的侵害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校在开除学籍、勒令退学,暂停学业、不授予毕业证、学位证等问题上侵犯大学生受教育权。二是学生诉学校违法或者不当给予行政处分。例如学生有作弊行为,不分情节轻重与否,一律给予开除处分。学校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有给予警告、记过等处分的权力,但是这类处分不应当改变学生身份。三是学生诉学校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权益。例如学校擅自将学生违纪的情况张榜公布、在宿舍安全检查中非法搜查学生财产等等。由此可见,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以划定高校管理权的合理界限,以保持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的同时,在权利的充分实现和权力的高效运行之间求得平衡。

1.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制意识

高校管理者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其严格依法办事的重要前提,可以促使管理者在依法行使自己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避免对学生的侵权。高校通过举办法制讲座特别是教育法制讲座、敦促鼓励管理者自学等方式,培养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精神、权利意识、法治理念等,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承担法律义务。高校学生作为公民、行政相对人、民事主体有广泛的义务。作为公民有学习、守法、国防、纳税和节约等义务;作为行政相对人,有接受高校管理的义务,有身份、婚姻、档案事实、健康状况、紧急情况、重大疫情、重大火警的报告义务,有参加考试考查的义务,有接受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义务;作为民事主体,有缴费义务、相邻权人义务、财产共有人义务,有知识产权人义务、勤工俭学者义务、助学贷款人义务和给付義务等。

2.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方面必须遵循法治统一原则,所有规章制度不得与宪法和相关法律相抵触;另一方面必须贯彻平等和公正原则,确保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学生正当的利益。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有学校的专门机构(可建立类似企业的法务部门)对其进行法律冲突检查,并由经选举产生的学生代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才能够体现规章制定的民主基础,并保证规章的合法性。对涉及全校整体性的规章制度,如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还应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严格履行正常的管理程序

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因为没有正当程序,不仅难以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实现公开和公平,而且“事后救济权”也得不到保障,从而也就谈不上对人的公正。

高校管理程序是保证学校管理权正确、有效行使,抑制高校管理专横与恣意的极其重要手段。[3]为了克服管理工作中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防止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规范和约束管理行为,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应严格履行正常的管理程序,如听证程序、公示程序、回避程序、申诉程序、复议程序等等。

五、实践探索

我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方面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按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履行合理的管理程序。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发生重要或者和学生切身利益有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学校都会告知学生家长。

1.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处分等文件的修订

学籍管理规定及学生处分文件和学生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实践,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校于2009年对学籍管理规定及学生处分文件进行了修订,制定了《南通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南通大学学生纪律处分规定(试行)》。在文件制定前学校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并由经选举产生的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家长代表大会通过。文件制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2.规范学生处分的处理流程

为了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纪律处分要有法可依,学生处分的流程也要合情、合理、合法。当学生违记时,教师要及时取证,事后要找学生谈话,了解事情经过,并让学生写好情况说明,写清楚事情经过。学生所在学院对照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纪律处分等相关规定,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学生的处分等级,并报学校审核。学校审核之后,确定学生的处分类型,并给学生书面的处分情况送达书。学生如对处分结果有疑义,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诉,学校申诉委员会将及时开会讨论,并给学生书面答复;学生对处分结果没有疑义,签字确认。经学生确认后学校发处分文件。

3.规范毕业资格审核、学位资格审核流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两个月进行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工作。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关系到每位学生的毕业就业,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各学院及相关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进行审核操作。对具有毕业资格或者学位授予资格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并将公示结果报教务处。对肄业、结业和未获得学位的学生,学院出具相应的书面告知书,告知学生肄业、结业、未获得学位的原因,并在学生离校前由学生本人签收,签收回执由学院保存。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结业证书时,也必须由学生本人签收,签收回执由学院保存。

参考文献:

[1]朱孟强.我国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7-239.

[2]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手册》编委会.教育管理与学生维权常用法律法规精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3]潘荣华,周新生.论和谐教育管理关系的法律构建——兼论高校管理权及其法律制约[J].前沿,2007,(2):65-67.

[4]姬振旗,赵福江.构建公立高等学校二元行政法律地位[J].河北法学,2007,(3):128-1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刘爱华

学校安全检查法律论文 篇2:

论学校教育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摘要:学校教育和人类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都带有风险性。只有在准确理解法律关于学校伤害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归结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安全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认真研究教育管理风险的防控措施,不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和杜绝学校伤害事故之间做出不理智的选择,才能更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教育管理;风险;侵权行为;风险防范

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会带有风险,学校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最广泛意义上来说,产生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本身的诸如教学质量风险、师资管理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学校生存运行风险、教育腐败风险以及来自教育行业以外的其他社会风险,都可称之为学校教育管理风险。本文所谓的学校教育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或外来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的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明显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是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件频频出现,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也时有发生,成为学校办学活动中一个相当突出和严重的问题。目前,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教育界和法律界普遍关注的是学校的责任承担和受害人的事后救济,而对于如何在准确理解法律关于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开展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研究论述却不够深入。

一、准确理解法律关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归结的有关规定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决定着法律对责任归属的立法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学界有许多学者主张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监护关系,认为“学校以一种临时监护人的身份承担实际的监护职责,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学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无论有无过错,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换言之,只要学生在学校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承担无过错责任。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司法和教育实践中有一定影响,以至于有的地方出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干涉和禁止学校、教师开展正常的校内外教育活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推广的现象。

目前世界各国关于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立法,并没有出现学校必须对学生的人身伤害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相反,世界各国立法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归结上普遍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言:“学校并非是学生绝对安全的保险人。它不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所有伤害都负有绝对的责任。”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了学校对在校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并对学校应当履行的教育管理职责做出了大量广泛、具体的规定,因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法律关系,并非监护责任法律关系。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坚持了这一观点,对学校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区分在校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第三人加害导致损害等三种情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形下才承担与其过错相对应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学校不存在过错,即便发生了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学校也不应因此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学校的过错主要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学校或教师违反国家法定的教育管理职责,不履行应尽的注意和谨慎义务,并因此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结合法律关于教育管理职责的规定以及近年来法院对于现实案例的判决,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因过错侵害学生人身权益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

教育教学设施是指学校提供的供学生、教师和其他员工学习、教学、生活所用的各类设施、设备。如教学校舍、各种教具、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体育活动场地及各种体育器械等。按照我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对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服务设施负有管理维护职责,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果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教育教学设施存在的可能造成对学生人身伤害的潜在危险或隐患没有履行应尽的管理维护职责,不能确保其使用安全或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学生因使用存在安全瑕疵的教育教学设施而致使自己的人身遭受事实上的损害的话,学校就要因此承担相应的侵權责任。

(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违反工作流程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着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工作流程,学校或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时,应当依据活动组织规则,逐一落实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在体育活动、参观、游览、访问活动、实验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活动存在潜在不安全的因素,一般从三个方面确保学生的安全:一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告诉学生活动的要求;二是对活动过程做好监督指导保护;三是事故一旦发生,应及时妥善处理,进行紧急救护和联络。即事前提示、事中监督指导、事后处理。如发生学生人身损害事实,而学校或教师在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疏漏,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失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

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都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应当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年龄和身心发育特征来组织进行。如果违反课程计划的规定组织安排不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活动,或者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没有注意到个别学生的特定体质和疾病,在实验课中没有认真履行正确指导、帮助、管理学生的义务,未能及时制止学生违反操作规定的行为,都有可能因这些过失的存在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

(四)学校管理制度上存在瑕疵而导致侵权行为发生

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活动得以规范、顺利进行的监督和保障。如果学校的安全保卫、设备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管理等管理制度存有明显的疏漏,或者虽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但执行混乱、管理松散,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又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学生遭受人身损害的,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学校是人类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普遍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学校的功能就是利用一定标准的设施条件和专门的环境实施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促进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发展,以实现培养人的目的。

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最基本的教育和教学形式。任何学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顺利完成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都必须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体和心智发展的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在活动和交往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这一点业已成

为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但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同人类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存在着发生风险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只要办学,实施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或多或少地存在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可能性,有时甚至在由学校组织,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采取了必要防范措施的、有益于在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参观、访问、实验、体育、旅游、竞赛,包括课堂教学上,学校及其教学工作人员即使尽到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管理职责,也会因为意外事件或学校工作人员以外的第三人的加害而存在着出现学生人身伤害事件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校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而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天性好动,喜爱游戏和运动,对各类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冒险和刺激,同时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知识和能力,情绪易冲动,不善于控制,易表现出极为独立的倾向行为,容易出现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意外事件,再加上当今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校园外的一些社会暴力犯罪事件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即便学校和教师尽了百分之百的注意义务,没有过错,也很难保证杜绝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要求学校和教师承担照管学生、使学生免受人身伤害的义务,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和管理制度,要求教育教学设施符合安全标准,消除学校中的各种隐患和瑕疵,把学校人身伤害事故率降到最低。这种要求在当前在校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1/5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背景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显然,面对开展有益于学生心智的教育活动和确保学生安全这种客观现实,学校和教师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能带来对学生的人身伤害,而如果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的功能如何发挥?离开教育活动这个基本的途径,学生的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离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我们又如何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因为学生就是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人们绝不可能为了学生的安全而限制或禁止学校组织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果为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和教师放弃掉应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因此,在只要学校开门办学,只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就有受到伤害的风险的情况下,社会和家长对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要求不应成为对学校的一种苛求,教育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也不应成为学校或教师规避责任的借口。我们对此的理智选择应该是热情支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前提是开展活动时应尽到谨慎注意义务,认真履行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要求,既实现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学校教育管理风险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可能性。

三、学校教育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学校教育管理风险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教育管理过程中疏于风险防范。结合本文的上述分析,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应高度重视教育管理风险,避免和减少学校或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过错,采取有效对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和组织,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风险防范意识

树立积极的风险防范意识是防止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发生的重要前提,这需要领导、教师、工作人员、学生和家长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首先,学校领导在加强自我法律意识与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应对教师开展各种安全教育,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树立防范教育管理风险发生的法律意识,形成时刻注意保护未成年学生安全的习惯。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牛的校长”,他牛就牛在有风险意识,他不仅对“豆腐渣”实验楼进行彻底加固,消除了隐患,而且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力求疏散快而不乱,井然有序,从而在大地震来袭时,全校师生仅用时1分36秒就全部撤出,2000余名师生无一伤亡。其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再次,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长的沟通联系,把学生安全作为共同关注和交流的重点,建立家校互动制度,共同提高教育管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二)保证校舍及教育教学设施不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必须保证校舍、场地及其他公共设施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安全,这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应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当知道或应当知道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安全因素时,学校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或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仅靠提醒学生从主观上加以注意,不能视为已有效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学校侵权责任承担要以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过错为核心要件,也就是说要存在故意或是过失违反教育管理职责的行为。只有明确细化教育管理职责的具体内容,建立健全相关的应急事件、校园安全管理、宿舍管理、食堂卫生管理、教师执勤管理、校园设施管理和学生活动管理等一系列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各部门和教师在校期间各個方面、各个时间段、各个场合的安全工作职责,使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有效覆盖到学生校内校外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并且完善与这些制度相配套的安全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才能确保学校教育管理职责的履行,保证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规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程序

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负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谨慎注意义务,至少在学校组织体育课、实验课或是课外教育活动时应履行事先提示、事中监督指导、事后处理的三大注意义务。

事先提示强调在开展教育活动前,一方面要确保场地、器材符合安全卫生要求,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对其进行彻底检查,校外在诸如参观、游览、访问、考察等教育活动开展前要做好计划和准备;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多种手段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安全纪律规则以及事故预防办法,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力求做到有备无患。

事中监督指导,强调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正确地指导管理和帮助学生,按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切实履行监督和指导保护的职责,及时制止学生违反操作规范或活动纪律的行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的监督指导不能出现空当,教师不能擅自离开。

事后处理,一方面强调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学校或教师要做好设施、设备的保管、回收处理工作,检查学生人数,并要求学生尽快回家,向家长报告;另一方面强调一旦学生有伤害事故发生或处于危险状态,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竭尽全力给予救援和帮助,使学生免受伤害,脱离危险,或减少伤害程度,及时得到抚慰和治疗。

(五)切实推进学校责任险推广工作,建立教育管理风险转移机制

社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风险转移作用。学校责任险是指“在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中因为学校及其教职员工的过失导致的学生人身伤亡事故,学校应当承担的全部或部分的直接经济损失,通过学校投保,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一种商业保险”。它针对学校管理风险而设立,是化解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纠纷,有效提高学校抗风险能力的良好手段,它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缺少赔偿资金来源的难题,而且能保证学生在受到意外伤害时得到应有的赔偿。学校参加责任险是建立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防范、化解、转移教育风险的核心工作。

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繁复性和细致性特点的工作,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甚至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复兴,然而学校教育管理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管理风险预防的前提下,安全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全部功能,保障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作者:唐慧

学校安全检查法律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学校管理面临问题的法律探讨

摘 要 文章从本世纪学校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从法律层面集中探讨了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产权和财务管理、高校与学生、教师间的冲突表现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立法、实践层面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管理 法律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猛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学校管理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而目前许多教育法律的实用性不是非常理想,还存在操作层面和法律规范与原则冲突之处。在此本文仅对公办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粗略探讨,希望对实际工作能够有所裨益。

一、新形势下学校管理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有了很大变化,教育关系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在高校扩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学校宏观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活动方面暴露出不少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一)民主与法治程度较低,亟待管理体制创新

《高等教育法》确立了我国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政府作为高校资产所有者具有任免校长等关键权力,但是在学校具体管理方面,学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学校党委职能主要是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高校内部体制行政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等级观念和官僚作风的残余还时不时显现。有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如同虚设,甚至从未产生过任何作用。教师、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程度也较低,教师主体地位虚化。虽然已有个别高校尝试“学生校长助理制”“学生参议会”制度选举学生代表、召开学生大会、学生座谈会和听证会等,但因学生参与意识淡薄或制度不完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产权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问题

学校产权是对学校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控制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权利的总和。目前全国各公立高校多有下列问题:

1.产权不明晰,产权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国家是公立大学唯一的投资主体。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高校产权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六条第二款也有类似规定。但由于没有明确高等学校的产权,甚至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投资主体和学校法人的财产所有权,所以不利于吸引教育投资、调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重构高等学校的产权制度,这势必会对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制度构成挑战。

2.高校盲目借贷以致负债累累,清偿压力很大,甚至出现违规还贷现象

高校贷款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教育部也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此后,高校贷款一发不可收拾并最终形成巨额的债务负担。国家尚未出台规范高校贷款行为的法规,对高校贷款缺乏政策指导与约束,有些学校出现了盲目贷款、盲目投资的情况;学校的资产结构存在很大风险。个别高校因为贷款利息而使学校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费用的支出。还贷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资产置换等法律问题,高校某些人员与开发商串通以不合理的价格出售老校区的土地。而高校用地是教育用地,属国有划拨土地,按照法律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

3.国有资产浪费、流失严重

与产权主体不明相关联,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大多未按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浪费、流失现象较普遍。

(三)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问题

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学生权利意识日渐彰显,在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违纪处分等方面,高校与大学生间的矛盾更多地凸显出来。如学校收取学生的学费滞纳金、不允许欠费的学生参加考试、学生宿舍中物品时常被盗、随意搜查学生宿舍、没收违章电器、公开张贴违纪处分、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罚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大学生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受教育权。此外,各个高校现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甚至校内同居现象,要不要管、如何管理成为难题。目前对已婚大学生的关注也不够,该如何为他们提供计生服务、实施管理与加强保障措施也较为欠缺。

(四)高校教师管理方面的法律问题

高校教职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职工主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高校教师管理中行政化现象值得关注。高校的主体应当是教师,但在目前体制下,行政人员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对待教师是重管理、轻服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错,学术带头人往往兼任行政职务。目前施行的绩效工资制度运行并不理想,被认为存在不尽公平的弊端。虽然国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基本法律,但与之配套的制度如教职工分类、教师聘用、编制管理、教师考核与工资评定、合理流动、教师申诉等尚无具体法规可循,学校与教师若产生纠纷则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

二、原因分析

(一)民主、科学、法治精神尚未普及,高校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的意识不强

学校集权式管理模式影响了教师、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有些学校创造性的实践还缺乏长效的、全面的制度规范,不仅很难深入下去,也难以对其他高校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看到西方许多大学早已实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例如学生可通过加入到校董会、理事会等学校高层管理机构以及参加各种学生组织等形式来行使其权利。在产权管理方面也应根据《纲要》指引大胆探索。

(二)现行法律、法规明显滞后,在高校管理及司法实践中的实用性不强

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规定的缺位,突出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纠纷解决机制。例如在学校处分学生方面,虽然2005年教育部规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对学生处分的申诉、救济权利。但之后并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对受处分的学生如何行使申诉权,包括申诉的机构、申诉的时效以及有关机构答复的期限,对申诉答复不服的,被处分的学生应当如何救济等种种问题并没有做出规定,于是各高校也就可以各行其道,也可置之度外了。

还有《规定》虽然将与《婚姻法》冲突的禁止适龄高校学生结婚的条款删除了,但实践中却缺少配套的保障这类群体婚姻权利的法规、规章。而他们遇到的生育难、落户难、享受有关的待遇等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有关规定加以明确。

再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规定》中的有关内容操作性不强。《准则》第八条规定:大学生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男女交往、举止得体;第十三条规定:学生宿舍不得留宿异性。《规定》第六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有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而对于发生性行为是否属于“品德极为恶劣”或“道德败坏”的范畴却没有法定解释,根据《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第九条:学生一般不得在学生宿舍留宿校外人员,遇有特殊情况留宿校外人员,应当报请学校有关机构许可,并且进行留宿登记,留宿人离校应注销登记,不得在学生宿舍内留宿异性。违反前款规定的,学校保卫机构可以责令留宿人离开学生宿舍。

还有诸如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并没收其自行车、没收违禁电器等无不违背了《民法通则》、《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了同学对财物的所有权。

(三)还有一些高校管理人员以人为本、法治意识薄弱,在涉及师生事务、解决争议中处于强势地位,主观任意性突出

高校中常有“重权力、轻权利”的现象,教师、学生少有自主维权的意识,大多对校方决定不得不服从。官本位思想、法律工具主义意识时有作祟,有的高校还自行创设了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的新义务或更高标准,在法律赋予高校自治权的范围内任意妄为,严重违背行政法治原则。

(四)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专兼职比例失调,重管理轻服务

这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专职辅导员由于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在学校管理中处于相对弱势使得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五)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的时代特征,公民意识在觉醒当中

当代大学生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包容与引导。他们的权利意识和参与能力需鼓励和提升。

三、对策

高校管理制度就是高校管理权限的合法化、制度化。二十一世纪的大学需要知识创新,但更需要意识与制度创新。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大胆进行创新性实践,高等教育立法也应当明确界限,鼓励、支持高校创新性地运用大学自主权。

(一)立法与实践层面明确高校管理中要落实民主、科学与法治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的双中心理念

首先,在《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中进一步明确高校权力的边界,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特别关系到师生基本权利的规定应有可操作性并给予充分的救济途径。其次,学校管理者要认真梳理校内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偱法治原则,在法定范围内学校行使高校自主权,学校管理制度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如严格执行2010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公开学校包括招生、财务等信息,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

高等学校应当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制定具体制度,可起到防止大学自治权异化、变质和滥用的规范作用。高校自治权的行使还应具有合理性,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基本权利。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定,对影响教师、学生权益的内容,要在事前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平时注重师生安全教育,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增强防灾减灾、防控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总之,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关键是从学生、教职工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管理者应与教师、学生平等交流,强化服务意识,构建和谐的同事、师生关系。

(二)在法律层面明确产权,以股份制形式进行内部结构改造和财务管理,使得政校彻底分开,高校成为真正独立的事业法人

产权制度是学校制度的核心内容,落实大学自主权就必须以大学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和切入点。高校产权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阻挡,如果不正视、不规范,必然成为阻碍体制改革的瓶颈。从立法上准许多方主体联合办学能更好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且能使之保值增值,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教育投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及还贷能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对国家与私人投入的资金、土地、建筑物和仪器设备等物质性财产的产权进行量化;重视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无形资产的产权,如大学的社会声誉、校标、专利等;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产权。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

其次,形成合理的组织机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包括国家、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教职工等。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从立法层面规定政府每年投入教育不得低于7%。在国资管理机构中设高等教育资金委员会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并严格监督。学校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下设执行机构负责日常事务,监事会中应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机构调整有利于保障各方利益,合理进行专业布局、设施配置,有效利用办学资金。

第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环节。转变管理思路,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资源,节约内部开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运用先进手段,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实现校内资源优化共享,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使会计部门全面地、积极地参与高校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资金管理,发挥参谋和监督作用。对于高校债务负担,高校土地置换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现有土地政策。政府要加强监管,采取公开招标、竞标的方式拍卖老校区的土地,保证拍卖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第四,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发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作用。高校应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

(三)重新定位高校与学生间法律关系,以人为本,保障学生合法权利

伴随社会进步和高校改革,高校与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管理关系。一方面是大家都越来越认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消费合同关系,另一方面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的高校与学生还存在学籍管理、违纪处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行政法律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增强服务意识,尊重学生自主权,转变管理方法,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功能。要唤起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法治实践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1.学生会应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在学校的领导管理机构,如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评议会等重要机构里都设立学生代表席位。学生代表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专业设置、管理与服务发表意见。健全代表选拔、考核和反馈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

2.有关学生利益的校规制定和具体学生事务处理,均有学生或其代表参与,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学校制度要清楚具体,便于执行。建立对已婚大学生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大学生休学制度,向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宜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尤其应当重视必要的避孕节育服务,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业、结婚生育的重大问题,维护他(她)们的合法权益。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严格执行《全民健身条例》,保障学生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强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降低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导致犯罪和产生冲突的机率。

3.设立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如学生申诉委员会,制定校内申诉的相关制度。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

4.明确教育行政机关行政复议职能。或者设立类似英国的高等教育独立仲裁处的机构处理学生的申诉,帮助学生和高校解决争议。

5.扩大学生寻求司法救济的范围。教导学生积极守法, 勇于承担责任,尊重他人正当权利,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涉及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高校学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物权法》明确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大学生作为独立合法的民事主体,其合法财产应该得到学校的妥善管理和保护。学校无权没收学生财产或处以罚款,当学校没有尽到保护职责致使其财产受到侵害时,学校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学生受教育权利影响重大的行为,如不予录取、开除学籍、拒绝发放毕业证或学位证等,学生有权提出行政诉讼。至于高校日常事务、一般纪律处分以及涉及学生的品行考核、成绩认定、论文评定等应属于高校自主管理事项,司法不宜介入。

(四)尊重教师主体地位,保障广大教师合法的教育教学权利。实行更为科学的教职工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落实培训工作章程,建立完备的福利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为教师权益保护提供更充分的救济途径。

(五)改革教学、人事制度,使学工队伍专业化、专家化,保障人员编制、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职称待遇。

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立法应适时出台、修改、废止、完善相关法律规定。高校管理者应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法,深化改革,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创新管理体制,不断转变管理职能,使管理方式更加社会化、民主化,学校各项活动做到既合法又合理,通过法治校园的构建来推动大学自治。强化对学生管理权的法律监督及司法审查,拓宽救济渠道,使高校成为能够真正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程凤春. 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伟光. 大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5).

[3]牛耀堂. 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许昌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 刘 红)

作者:陈晓娟

上一篇:教学风格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广告诚信失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