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情感因素,优化课堂效果的实践

2022-09-11

我们传统的语文课, 是单调乏味的满堂灌, 一篇有血有肉, 充满灵性的艺术作品, 在照本宣科中变成地地道道一首摇篮曲, 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用心去挖掘课文, 学生, 教师自己的丰富情感, 缺失情感渗透, 情感感染, 因此一天没有情感交流的语文课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光彩, 失去了魅力四射, 这样的课只能算一堂低效的劣质课, 学生既没有获得了多少知识、也没有得到艺术享受, 如果一篇优秀的作品, 再加上老师情感的艺术加工, 一定会锦上添花的。 老师寓情于教, 学生融情于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 想不高效都难。 下面就来谈谈如何让情感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1语文老师要合理地把握好学生学习情感

多年语文教学中,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重要的顾虑和担心, 导致学生情绪时涨时落, “用人者, 取人之长, 避人之短;教人者, 成人之长, 去人之短”的方式去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之艰这段时, 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比较一下, 让学生更加珍视今天努力学习, 我还顺势布置了本周末的任务是随父母劳动一次, 而后以此次劳动为主题写一篇周记, 谈谈自己的劳动体会, 顺便在周记里列出自己今后的阶段性目标。

作为一个教育者, 为了造就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和民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 更多的鼓舞和欣赏, 这对于当前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情感教育是由爱牵引的教育, 是基于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 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因此, 在教育中, 要象肖川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学生只有更多的活动, 更多的参与, 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 更多的美感陶冶, 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 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才能培养积极健康, 丰富细腻的情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正视困难, 不畏挫折, 主动进取, 自信自尊。

2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不融洽的师生关系, 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陷入尴尬和不利的局面。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涵盖很多情感,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将成为空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互助的。 作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 都要积极关爱他们, 多倾听学生的感受, 对学生感悟到的情感应该积极予以指导鼓励, 如果发生偏差要予以纠正指导, 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情感,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让学生的教学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 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长沙》里的湘江秋色;《海燕》中海燕在乌云压着的大海上搏风击浪的雄姿;《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 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荷塘月色》 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 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金色的彩霞、翻身农民爽朗的笑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的心中能不产生审美情感?当我们欣赏《长江三峡》中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美丽画面时, 能不为作者抒发的催人奋发的宽阔胸怀而动情吗? 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 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 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 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 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 》, 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 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 伤时、 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 ……且不说这些, 即使吟诵像《一月的哀思 》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 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 从“江水沉凝, 青山肃立, 万木俯首, 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 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让学生陶醉其间, 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必然能产生“豁入耳目”的美感, 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4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我们所选语文教材, 的确是“文质兼美”, 形神俱佳, 拥有大量的情感因素。 这里既有对祖国与人民的爱, 又有对家庭与亲人的情;既有对社会与时代的高歌, 又有对世俗与制度的抨击;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激愤、大江东去的豪情、闲庭信步的雅致、细听秋雨的惆怅;这里有赤子之心、手足之情、男女之爱、莫逆之交;这里有豪迈的笑、哽咽的哭、会心的喜悦、莫名的愁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帮助学生进行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作品的中, 学生反复品味, 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 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从而获得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在朗读中, 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 它需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深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天空, 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只要老师科学的抓住教材, 学生的情感, 并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 就会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激励, 真正做到文与意的融合。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充满着情感, 神韵, 容易使读者融情于其中, 油然会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更要有艺术性的点燃学生学习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之与老师, 教材产生思想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把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 吕国军.强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J].课外语文, 2012.6

上一篇:科研项目组织管理优化探析下一篇:初中新课标数学教学感受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