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2023-02-22

课堂教学是授受知识, 培养能力, 启迪学生心灵的主渠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在有效的时间内,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融科学性, 趣味性于一体,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

1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堂课的开始和结尾起着调节课堂气氛, 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伊始, 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精彩的引言寥寥数语就可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因势利导、剖难解疑, 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自觉性、主动索取知识。

结尾不是简单的知识总结, 而是起到前后贯通、交相呼应的作用, 是知识的升华, 具有一曲终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常采用总结归纳, 知识对比, 知识框架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准确、重点突出的知识结构, 增强记忆, 画龙点睛。

2 教学内容的设计

每节课的知识点较多, 面面俱到的话学生分不清主次, 课堂教学将索然无味。教师在教学时, 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讲授, 哪些内容需要板书等, 都要心中有数。教学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 易理解的非重点内容应轻描淡写。同时还要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节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能力、注意控制讲授内容的深浅尺度, 重点内容要让学生知表知里, 切忌在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详略得当的教学, 可使学生学习时轻松愉快、有的放矢。学生掌握知识的满足感、愉悦感是再学习动力的源泉。

3 知识传授的设计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所得。但化学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尤其是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如何进行思维、如何分析问题、怎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着重解决。因此, 教师不能把知识一股脑都填鸭给学生, 而应故设悬念、巧妙设疑, 多设置几道障碍, 让学生积极参与, 经过分析和思考, 运用归纳、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学懂知识。使学生由疑激趣、由趣导思、由思导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就知从何下手怎样去学, 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自学能力的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4 授课语调的设计

知识是教师通过语言来讲授的, 刚柔相齐, 起伏有致、快慢适当的语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内容用简洁、精炼、科学、严谨、感染力强、抑扬顿挫、幽默通俗的语言来表达, 比用平铺直叙的一个语调精彩得多。重点内容声音突然放高刺激学生引起有意注意, 有时突然来个停顿, 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调就能判断出重点和非重点内容, 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同时, 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来控制语速的快慢来调节课堂节奏, 这样快慢交替, 使人听了有错落之感。

5 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高质量化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通常以讲述为主, 把新知识用形象、生动的描述及准确的推理论证渗透给学生。但尽量避免单一的注入式, 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边讲边实验、讨论式、发现法、设问引导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同一内容穿插几种教学方法, 同时注意总结学生的学法和记忆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法并非越多越好, 也并非时时启发, 启而不发的课堂显然是失败的教学。

6 学生思维的设计

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 尤其是青年学生, 让他们专心致致听课5 0分钟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这一生理特点, 控制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最佳思维状态, 精神饱满, 注意力集中, 接受和理解能力最强;在疲惫、精神焕散时, 状态最差, 以至排斥新知。重点内容以简炼精炼的语言讲完, 给学生留有回味、整理、再现、记忆的时间, 以练习的方式或讲些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趣闻、化学科学家轶事等来调节课堂气氛, 给紧张的大脑以缓冲。

7 教书育人的设计

育人是教书的职责, 也是最高境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创新精神及掌握技能和技巧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学到服务于社会、立足于岗位的本领;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及高尚的人格。结合教材内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持之以恒、教师加以疏导和训练, 定能启迪心灵指导行动。学生将主动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培养提高。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效果在于教师把握、设计、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诸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授课语调、教学方法等的设计, 知识的引出、讲解, 学生思维活动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途径浅谈下一篇:关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