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例题,让课堂效果“一线牵”

2022-09-11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对数学例题教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由于升学和高质量的要求, 许多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 思维定向、思想僵化, 因此课堂40分钟的教学, 启发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掌握解题方法, 总结和归纳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例题的选编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题又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范例”作用, 它承载着联系生活与拓展思维的功能。切实加强数学例题教学, 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训练思维, 形成方法, 陶冶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教材中例题的作用, 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激发求知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这四大变革中, 内容的呈现方式变革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先决条件,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 优化教师讲解方式, 使之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1 灵活呈现, 引领学生学习

1.1 本质性呈现, 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

翻阅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材, 你会被其中的漂亮图片所吸引, 这与旧教材的“灰印”和偶尔出现一些小插图相比, 大有改观。细看新教材的例题, 其中不乏一些浓浓的生活味, 这比以前的例题更加具有生活性,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带有生活色彩的例题, 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另一方面, 却遏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将学生的思维死死地框在了生活情境中。因此, 在呈现数学例题时, 从生活情境中“剥离”出例题的本质特点, 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

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时候, 数学课本例题中总会给小数加以一定的生活情境, 加上一些单位名称,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例如, 买甲种练习薄要0.8元, 买乙种练习薄要0.6元, 哪种练习薄更贵?

在这样的情景内容中, 学生很容易理解0.8元与0.6元谁更贵, 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价格的印象远远大于对纯数学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却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只出示0.8与0.6谁大这样的习题, 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加广阔。加了单位名称“元”, 学生可能只会停留在价格领域, 因为0.8元是8角, 0.6元是6角, 当然是0.8元更贵了。但是纯粹的数学, 可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0.8有8个0.1, 而0.6只有6个0.1, 从小数的组成中可以判断出0.8大于0.6;或许也会有学生说出0.8是8个1/10, 而0.6是6个1/10, 从小数的单位中思考, 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1.2 片段式呈现,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应用题例2的出示, 按下面步骤出示:

(1) 出示“一个煤矿上半年原计划产煤66万吨”,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2) 接上面的条件继续出示:“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多生产2.2万吨”, 学生再提问题:“实际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万吨?”并解答。

(3) 教师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还可以求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照这样计算”和“实际要几个月完成任务?”, 从而出示例题。

再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比例尺的应用时, 有这样一个例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出示的:在一幅北京市的地铁规划图上, 地铁1号线的长度为10厘米, 那它的实际长度有多少呢?

师:你能解到这个问题吗? (不能, 没有比例尺) 那么你觉得选择怎样的比例尺比较好?

生1:缩小的比例尺。

生2:小一点的比例尺?

师:为什么要缩小的, 又要小一点的比例尺呢?

生:因为地铁线很长。

师出示比例尺1/500000。问: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生:……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

看似简单的例题, 但通过教师对呈现方式的改变, 一个例题竟然起到了复习相关知识的作用,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

片段式呈现较整体性呈现零碎, 但片段的呈现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思考空间。现在有好多学生看见“应用题”就害怕, 原因是什么?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学生不会思考, 不懂得怎样思考, 从哪里开始思考。整体性呈现, 学生从问题入手, 不懂得去追及所需的条件, 更不会去分析条件中隐藏的价值。而片段式呈现刚好弥补这一种现象, 学生不得不从限有的条件中去分析信息, 从而去思考所得信息的价值。逐步丰富条件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思考, 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 听力式、对比式呈现, 让学生的学习记忆更加深刻

如在概念教学或复习中, 我们常用一些判断题帮助学生理解, 这时不妨采用数学“听力测试”的形式, 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完成对概念的辨析, 可以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而对比式呈现可以适用在两种比较接近的内容教学中, 例如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在对比呈现中,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题型的印象,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能更好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采用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 较以前传统的例题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理解。

2 灵活讲解, 引领学生思维

例题教学最终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感觉了的东西, 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它。”传统的教学, 教师上课一讲到底, 学生作为一名听者, 被动接受, 对题目的理解片面、狭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调动, 效果不明显。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时机, 采用灵活多变的讲解, 或许更加能帮助学生理解。

2.1 教师“帮”在学生需要帮助时

有需求才会有动力。当学生自主学习但不能理解时;当学生独立分析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合作交流但统一不了思想时, 教师适当的“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指导式讲解, 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努力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 满足学习追求。对例题理解不了的学生, 教师的讲解要重在析题, 讲清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对解决不了问题的学生, 要通过师生互动式讲解, 让学生在互动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增强其信心和动力;对不能统一意见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分析各自想法和方法的基础上, 指出各自的不同和优缺点, 决不能一概而论, 盲目中断。

2.2 教师“点”在学生思维停顿处

学生在例题学习中, 往往因无序思考导致思维中断, 抓住学生思维停顿的机会进行讲解, 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柳暗花明”。然而这种讲解, 要以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探讨为前提。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突然的停顿会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所在, 教师的适时讲解中正可以借助学生的兴奋点开发学生的潜能, 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 鼓励他们敢于遐想、敢于设想、敢于联想、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连续, 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将知识进行内化, 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2.3 教师“领”在学生收获成功后

当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时, 正是通过讲解进一步深化感悟、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智慧的好机会, 可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感悟之时是收获,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时刻,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同类不同型问题, 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的能力, 巩固学生的解题策略。学生的感悟既是学习的收获, 又是学习的起点, 在此起点上, 通过讲解和引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 例题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要从开发教学资源的效益考虑, 挖掘例题内涵, 优化例题呈现, 优化教师讲解, 使例题更具有挑战性, 使例题的功能极限化。让例题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主线, 优化例题, 使课堂教学效果极限化。促使学生能更好地内敛知识,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稳定的发展。

摘要: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范例”, 它承载着联系生活和拓展思维的功能。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是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优化例题呈现方式, 灵动讲解, 促进学生对例题的深层理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例题,灵活,呈现,讲解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 小学数学例题教学中的“四个转变”[EB/OL].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www.xxkt.cn/shuxue/2007/23992.html

[3] 例题教学“隐性目标”的显性化[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2.110.

[4] 小学数学例题呈现方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2.110.

上一篇:工作流技术在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下一篇:进城务工人员自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