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2023-01-06

第一篇:基于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学未来教室展望期

杨琳玲 郑立新

【摘 要】本文通过对未来教室和STEM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展望如何构建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学未来教室,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未来教室;STEM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0-0080-03 现在,各项前沿技术迅速进入教学领域,无线网络、平板电脑、传感器、3D打印技术蓄势待发,数字教室、互动教室、虚拟教室、智慧教室等概念弥漫于教育领域,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各种可能。未来科技会如何促进教育值得大家期待,前沿产品将如何改变教室激发人们畅想。本文以STEM教育为背景,展望了如何构建中小学未来教室,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未来教室及其国内外建设现状

(一)未来教室是什么

教室的形态、结构以及室内设备的陈设,都极大地受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这也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教室产生过很多思考和遐想。例如,在189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就出现了在当时人们想象中2000年法国的教室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当然我们知道,图中的愿望到现在也没有实现,但这无疑都是人们对教室未来发展的积极创意和向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心中未来的教室也在不断演变。现阶段的未来教室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将适合的科技新成果作为教具、学具,合理地应用在教室环境中,帮助师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国内外建设现状

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苹果明日教室”是较早期的未来教室,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大量的新技术和设备,例如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DVD刻录、无线网络等,这些都配备在教室环境中,就像使用书和纸一样方便。

21世纪以来,各国政府、学校、科研院所和公司都在未来教室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很多高科技产品,如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屏、传感器、平板电脑等,被逐渐应用到教室环境中,供教师进行探索性教学实践。下表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创建的未来教室实例。

通过对以上的未来教室项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教室的发展和各国提出的先进教育理念息息相关,而技术应用则需要考虑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和评价,学校、教师及家长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无缝对接。 STEM教育背景与国内研究现状

(一)STEM教育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解决其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在教育领域提出了STEM计划,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近30年来,美国政府和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基金会,通过立法、拨款、专项等方式推动着STEM教育不断深化。STEM教育建立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其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

(二)STEM教育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我们发现2002年9月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了标题为《赴美参加PKAL2002年夏季研讨会纪实》的一篇文章,这是国内较早提及STEM教育的文章,介绍了教育部赴美参加“万花筒项目”活动的代表团成员和美国大学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如何加强本科生在STEM领域的教育等相关问题。

其后几年,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中掀起了创新教育的思考热潮。2005年,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院士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也促使我国政府和很多专家更加积极地思考属于中国的“创新教育方向”。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一项目主要聚焦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的创新教育。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建国以来,我国在中小学中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教育,2001年高考开始全面实施“3+X”方案,除数学单独考试外,理科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为综合科目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在初高中开设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多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例如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探索将科技理工等学科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在我国,这些研究和探索目前还是限于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虽然近年来在一些课外辅导项目中有了这一思路的渗透,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像美国一样以国家行为来培养数量庞大的STEM项目教师,全面推行STEM教育,我国短期之内可能还无法实现。 2008年11月,《中国电化教育》上刊登了《课程视角下的机器人竞赛辅导研究》一文,介绍了美国TSA协会基于STEM领域的核心标准推出的适于高中生学习的“机器人竞赛课程开发框架”,并提出对国内中小学机器人竞赛辅导课程的思考,这是国内较早将STEM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的研究成果。国内基于STEM教育的研究在2008年以后开始丰富起来,主要集中在国外经验介绍、教师培养方法、国内应用思考,以及技术对这一教育计划的影响等,主要是理念与策略研究,对于如何通过综合环境的改进,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还较少涉及。

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学未来教室模型构想在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学未来教室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真实问题,组建小组,利用各种前沿技术开展学习和研究。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方式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利用技术搜集、分析数据,设计、测试和改进问题解决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研究成果。笔者根据多年在一线开展科技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尝试设计了遵循STEM教育理念的未来教室模型。

(一)未来教室中的构成要素

虚拟现实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等的出现与应用正在逐步将我们生活的地球变成数字地球、智慧地球。基于STEM教育的中小学未来教室则正是构建在这样一个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包括体感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眼镜、3D打印机等。 1.体感技术

利用体感技术,师生可以通过肢体与教室中的数字设备和环境互动,教师能够利用其虚拟出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如引导并纠正学生的实验步骤、动作等。利用强大的数据监测和分析功能,教师可以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评价、诊断、反馈。以微软Kinect平台为例,可以通过Kinect摄像头采集镜头前主要人物的肢体动作,通过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采集到系统中,进行对比分析或控制输出人物的动作。这些都非常符合STEM教育的需求,能够极大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涉及数学、电学、力学、仿生学、计算机技术、控制论、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它可以更好地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近年来,机器人技术是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机器人这一高科技产品正逐渐走下神坛,走入校门,许多教育型的机器人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以某品牌EV3教育型机器人为例,它不仅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还能够借助强大的传感器等功能开展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效融合的学习,实现如模型搭建、工程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实验分析等功能,完成智能门、智能清洁等任务,使普通教室成为一个充满创意的智能教室。 3.智能眼镜

可穿戴计算机是人们近年来致力研究的一项技术,而智能眼镜则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Wi-Fi等无线技术的支持下,它能够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所需的网络资料,实现数据云端存储,能够随时实现分享或录制课堂信息,且不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4.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能够较真实地呈现设计物品,令学生获得直观、深刻的体验。通过设计、虚拟实验、零件打印、作品整体成型等体验过程,学生能够学习科学分析、数学计算、工程设计及制作等内容,提升工程思维能力。

(二)未来教室中的环境构建

基于STEM教育的未来教室更像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教师作为引导者,提出研究任务,并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室的主人是以组为单位的学生团队,他们可以进行学习、思考、讨论、设计、制作、总结及展示,各司其职,各展其才。教室可以分为多个区域,如体感教学区、操作区、讨论学习区、展示区等,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基于STEM教育的未来教室可以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培养STEM思维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第二篇: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强化互联网文化安全和道德自律意识,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因学习、研究、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同时面临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所催生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包括网络活动中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难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以往传播方式相比,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明显特点。一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其中的信息热点形成快、话题变化快、焦点转移快,信息容量也在快速增加。全球数据库总量在1984年为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3年超过100亿条。[1]同时,信息发布者既有政府等社会组织的集体行为,也有包括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普通网民在内的众多个体行为,导致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二是形式的开放性。作为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的,各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能在其中自由传播。三是传播载体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形式对现实进行储存、传播、解读的文化形式。[2] 这种虚拟性集中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生活复制于虚拟世界,畅所欲言而不必顾虑太多是网络文化表达的显著特点。四是信息共享与渗透性。不同 1

网民可以同时对同一信息源进行访问,使区域性资源成为共同资源,形成平面化、形象化的文化平台。无论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的渗透熏陶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历来是先进技术发源和传播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作为技术进步的标志,也必然对大学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新的特点。

1、互动性特点。大学生作为受教者,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而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和反馈,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单向灌输情景,实现了双向或多向互动。教育者也不再满足于借助权威形象而进行说教,而是转为与大学生进行平等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引导,让大学生逐渐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促使教育者更加注重从受教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这种“人-机-人”的“电脑中介沟通” [3]广泛存在于辅导员博客群、师生共建的QQ群等虚拟社区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关系形成鲜明互补。

2、平等性特点。 “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4]运用论坛、QQ、MSN、微博等新兴媒体开辟对话平台,能够营造一种一对

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平等对话环境,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由交流中实现理解和沟通。他们通过虚拟空间自由发表见解,能够在没有压力、没有等级观念束缚的情境下进行深入交流。许多在现实中不能对老师表白的观点,却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客观表达。互联网交流的平等性,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权与自主权,表现为信息选择的自由与价值认同的自主。

3、时效性特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其便捷性排除了长期以来时间对人们德育信息交往的障碍。“只要一条信息发送上网,几乎在同时,全世界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可以达到即时性的效果。”[5]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在客观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1、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依靠技术垄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把物质层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神层面的信息优势,极力向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互联网成为推行“和平演变”图谋的阵地,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严重威胁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二是互联网语言英语化倾向带来的民族文化挑战。语言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对使用互联网的非英语国家而言,原有的民族价值观必然因为语言弱势而受到侵袭。互联网上有90%的信息属于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不足1%。[6]大学生长期与以英语为主导的互联网文化频繁接触,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其思维方式必然受到承载于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三是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挑战。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通过BBS或BLOG等信息平台发表对现实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随意放大社会矛盾和不良事件,恶意煽动网民情绪,甚至发布虚假信息。经常接触类似的负面信息,极易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焦虑和失望,使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2、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潜在威胁。互联网中人们可以作为网络符号而使用虚假身份与他人交流,随心所欲地进行操作,这种行为的约束主要依赖个人内在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难以受诸如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公众监督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由于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行为和言论在互联网空间里能够自由实现和张扬,导致部分大学生青睐于网络行为的无拘无束。甚至因为在互联网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满足后而难以自拔,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畸形发展。他们既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又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受不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恰当交流去解开思想包袱,而是在网络中通过娱乐、游戏、聊天、随意发帖子等方式,寻找虚幻的友谊、爱情、快乐,浏览不健康网站、编织谎言造谣诽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易导致在现实中道德水准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缺失,甚至采取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极端行为。

3、对大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消解。频繁地接触互联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调查显示,41.2%的学生一周需要花3-10小时上网,有26%的学生上网时间还要更多。[7] 与此相应的是师生、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减少,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需要。长期沉浸于特有的人机互动机制,反而诱发了感情疏 3

远和道德冷漠现象。许多网络行为都能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例如大多网络游戏的完成,仅仅依靠分数积累而实现升级便能使个体意愿在没有他人参与的情况下得到发挥,难以体会到合作、协商、宽容、理解等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感受。这一模式潜在地强化了个体价值,极易导致“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利益而不顾自身做法的对与错,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8] 使个人本位过度张扬,团队合作意识淡化,影响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

4、交流的平等互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信息文化传递方式(即后喻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这种经历或许是惨痛的,但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9] 大学生对电脑技术的熟练掌握而产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不再简单按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传授内容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而是热衷于在平等交流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使传统德育工作者以知识垄断及身份经验优势为基础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加强机制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完善领导机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利用互联网加强文化教育的战略意义。建立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微机室、班级、宿舍等不同层级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体系,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建设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素质、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信息传播、教育管理、思想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用健康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网文化内容。三是完善网络文化创新机制。深化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开展网上论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等方式,进行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的熏陶,引导大学生增强应对不良信息和思潮侵扰的能力。四是完善骨干群体影响机制。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和学生党员在互联网上的凝聚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在群体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2、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是积极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严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新颖 4

生动的表现形式和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使其在与各种非主流文化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努力寻找宣传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更加全面、直观、生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观察和判断世界的正确标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认同。要坚持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准确地发布校园动态,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浏览校园网并从中受益,唤起他们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二是利用校园网建立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的积极心态正是加强教育引导的有效切入点。如果学生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学习成才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互联网交流中接受到良好建议和指导,对其成长必然大有裨益。在红色网站上开设教育专栏,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建立个人网站,通过电子信箱、博客论坛等方式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及时解除学生的迷茫与困惑,都是非常有效的互动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熏陶形成合力。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实内容,把讲授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时把课堂教育内容以适当形式移入网络,推进网络公开课程建设。

3、推进教育方式创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包容思想认识的多样化,变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变以往单纯的命令式、说教式教育为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在方式方法上实现由信息灌输到信息分析和引导的转变。充分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料、网上图书等多种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做好“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结合,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和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增强教育效果。

4、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某些方面不甚理想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义、善良、诚实、勇敢、勤劳、爱国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有着完整的话语体系。要利用互联网传播面广、影响 5

力大的优势,对优秀传统价值观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使之与大学生成长需求密切结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积极开设与网络道德有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积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心理,树立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远贵.试论互联网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2004 (6):85-87.

[2]高洁、闫蓓、朱虹.和谐社会中的互联网文化安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6):42-43.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446.

[4]Bernstein.R.J. Philosophical profiles: Essays in a Pragmatic Mode[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6.p114.

[5]吴满意.网络媒体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p53. [6]刘玉珠.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44-47. [7]张旭平、刘春梅.互联网时代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路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 156-158. [8]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 [9]杨俊懿.互联网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44-45. [10]孙家正.文化与人生[J].新华文摘.2011(15):107-111.

第三篇: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

摘 要:目前,在我国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仅仅对学生们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对学生们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其自身心理的素质提升没有相应的重视。因此,在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对整个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保证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有益探索。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含义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和家校合作互助理念应用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21-2

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词来源于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其含义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概括现实的形式,主要表明某一事件或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它既是一种理论设计,又是实践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与桥梁。它的形成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从无序、经验化的实施形式发展为有序、科学化的实施形式的重要标志。

2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方面研究相对欠缺

对于我国来说,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主要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的,经过其后来的发展,进而对相应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目前很多的思想教育模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医学和心理学等等模式都属于在发展中取得较好成就的模式,不过还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撑,有一定的问题产生。此外,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只是对自身的主要工作经验进行相应的总结,进一步对其自身高职中的主要环境进行相应的融合,发展适合其自身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模式的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

2.2 目标取向偏离

对于现在的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解除,主要是从医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教育,并且教育的对象都是具备心理问题的学生;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自身思想政治和其思想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将其心理和自身的素质相互结合,这就会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无法形成最终的目标。

2.3 工作方法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相对比较多的,不过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其自身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自身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对于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对其心理进行相应的辅导,并且利用相应的咨询机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没有将此工作与所有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相应的融合,而且在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融合,造成工作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

3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中“家校合作互动”的介入

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具体生活充分关注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对具体的作用充分考虑。课程目标不能是使学生对健康、病态等内容有所认识,不能只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传递。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进行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气质以及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如安全、尊重等,进而为学生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应采用健康积极的案例,以积极心理,创设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心理品质不断优化。学生在对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能够对心理健康知识充分掌握与应用,对自我认知能力、调节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技能等不同方面,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与行为的稳定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必须对应用性与实践性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课程失效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利用具体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中“家庭合作互动”理念的充分介入。

4 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4.1 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对于目前我国高职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发展体系进行建设,要保证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依据,这样,才能够进而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对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进行相应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对其规范性进行相应的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和家长能够利用相应的体系得到相应的服务,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对制度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制度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和非强制性。这三个原则主要是指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监理相应的标准,进而保证其能够保证学生以及家长的正常权利和效益;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们的心理进行相应的综合考虑,保证学校和家长之间能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沟通;最后还要保证家长是以其自身意愿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合作制度的执行,保证其自身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4.2 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准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而言,其自身不仅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而且其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相对也比较强。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准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提升,保证其能够与孩子们有着良好的沟通,进而多进行换位思考。而对于相对特殊的家庭来说,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单亲的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学校来说,其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关心,最重要的是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帮助,保证家长能够对其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梳理,进而保证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活动。

4.3 教师和家长之间采用实用高效的沟通方式

在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都具备校讯通的功能。其主要是利用短信平台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孩子们在学校情况的沟通反馈。而且,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普及也进一步便利了家校互动的开展,可以进行家长的群组成立,能够进一步保证多个家长与老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对相关的文件进行相应的传输,保证良好的沟通性。并且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进行校务公开,相关的老师通过平台对学校的活动进行公布,相关的家长可以在其网络平台中了解到学校的活动开展以便积极地配合,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进而保证家长们能够重视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提高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这些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相较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方式,明显实用性强,实效性高,家长的接受自由度更大,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合作互动的便利性,更具时代特色。

5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对家校合作互动模式的发展措施进行相应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促进学生们能够保持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并且具备一定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阎秀丽,苑?D,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166-167.

[2] 韦松.高职家校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高职院校,2014.

[3]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高职院校,2013.

[4] 白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高职院校,2013.

[5] 程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高职院校,2015.

第四篇:浅谈基于创业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在艺术设计院校中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是艺术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业技能教育应该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使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才能更好地达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艺术设计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很多的因素和条件,如启动资金、场地、设备、人脉等外部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系统的创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如果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具备,还需要等待机会,即商机。从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来看,一些专业的创业资金门槛相对较低、设备简单,启动时资金投入较少,场地要求也不太高,经营风险不太大,所以容易起步。一些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些,创业所需的资金容易筹集。从艺术类各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自主创业者人数较多,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适合自主创业。

一、当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最早提出了“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①目前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②通过教育,大学生具备一种创造性意识和精神,以及积极创造和把握机会的能力。③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基本上落实在学生管理部门,一般由学工部牵头,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从当前开展的情况看存在着一些弊端。

1、导师队伍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当前在高校负责创业教育的“导师”,其中一些是行政工作人员,偶尔请几位从事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来做讲座,较少有实际创业背景的资深教师,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也没有足够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内容,故而一些导师对学生科学地选择并确定创业意向难以提供帮助,学生就缺少必要的创业风险教育。虽然组织创业专项讲座,邀请一些校外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这仅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启迪,但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创业的帮助作用不大。在艺术设计专业内应开设创业教育课,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那些兼职创办有设计工作室或公司的专业教师资源,他们一般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应请他们共同来担任创业教育课的导师。

2、创业教育内容较空洞,流于形式。

现在,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实行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上海、杭州等地方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并设立了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一些高校也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然而,这些教育训练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心理技巧和国家优惠政策分析等。大学生创业仅仅靠政府支持、政策鼓励是不够的,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创业初期难以给予承认和支持。结合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才是他们创业的基本功,离开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在社会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结合专业知识的创业技能培养才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或将创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设想仍然十分遥远。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式的创业教育又不适合每一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何况高校终究是学府,没有创业的氛围,一些教授、专家编写出来的创业课程教材更有待实践的检验。

3、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些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大多有艺术创作的热情,也有创业意识,缺少的是创业素质,如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身心素质等,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习诸如顾客心理学、礼仪课、人际关系学、营销学、管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一些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应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他们从中获益。

二、基于创业教育的艺术类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毕业生从事创业工作的比例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较高的。从比较成功的创业者调查中发现,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在学校举办的几次讲座中也能够得到增强。但创业素质的培养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积累。而创业技能和系统的创业知识则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高校所能做到的实际上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开展创业教育不是以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马上创业为目标,这也是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如果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融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创业教育的成效就会显现。

1、课堂教学引入创业意识。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纯理论的课程数量不多。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应将创业意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全校的公选课来看,如果在一些公选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创业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专门开设几门创业课的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传统的就业意识根深蒂固,过分强调毕业以后自主创业有点强人所难,何况在高校内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

2、实验教学培养创业技能。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非常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创业来教学,把每次所做的实验内容结合到创业的某一具体的工艺程序,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验目的,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领先的行业技术、工艺和资讯,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创业视野,逐渐熟悉并掌握创业技能。

3、艺术采风丰富创业素材。

采风是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验生活和学习社会的重要环节,既是实践又是教学,它通过短期而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体察自然与社会风貌,并运用课堂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独立的写生实践。通过采风环节,培养大学生发现蕴涵在自然物象中的美的能力。④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采风地点一般选择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具有典型的民俗特色的地方,或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名山大川、湖泊海洋、风景优美的地方,或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古民居建筑村落、民间艺术及民俗风情等地方。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相同的景观,体验自然造物的和谐美,容易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时,不是局限于客观地再现、绘画基本功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主观想象把自然景观升华到形式美的境界中,并将自然景观有意识地强化到主观的创意中,甚至可以转变原有的自然形象,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效果。所以,艺术采风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素材。笔者所在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过观察大海的潮水设计出“潮之涌”系列泳装作品,其灵感就是源于潮水涌动流转的意境,选用不同的蓝色表现潮水的层次,用白色加强层次与空间感,选用线条的流动表现潮水的动态之美。

4、社会实践学习创业经验。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应珍惜每一次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安排大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室去,了解各单位运行的各个环节。大学生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主动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承担具体项目的部分工作,从中积累创业经验。

社会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一个教学环节⑤,可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所谓的社会实践较多流于表面化,整个学校组织几支小分队,分赴各地名则调研,实则旅游,与专业学习无关,与创业教育更不关联。一些指导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没有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5、学科竞赛检验创业水平。

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查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⑥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学科竞赛的结果就是检验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学科竞赛所涉及的解题方案的拟定,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拟定方案以后可行性的调研,直面困难和遭遇挫折的勇气,探索问题的毅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考验等,所有这些正是一个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所应有的素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就是直接接受专家和社会的检验,所以要多动员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

6、建立基地开展创业尝试。

在高校建立创业实验园是目前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形式,它以各种方式指导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实验室重复建设,能进入创业实验园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另外,让在校生创办公司不可能在短期内出成效,大学生毕业前的创业效果难以鉴定。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就可以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创业尝试,如笔者所在院校的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学生创新基地,有专业教师指导,能够承接社会业务,让学生动手创作,其作品直接接受社会单位的检验。另外,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展厅也可以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同时仍然是创新成果的展示场所,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直接转化。如果展厅的位置理想,参观的对象适合,一些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也能够检验大学生设计创作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7、毕业设计总结创业成果。

毕业设计作为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了解本行业特点和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为创业之路储备个人素质涵养的最好机会。⑧经过创业尝试的艺术类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作全面而细致的总结,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关创业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收集资料、市场调研、现场考察到后期的绘制草图、方案整理、设计制作等方面,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为撰写论文理清思路、提供依据。同时联系实际,对在创业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论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毕业后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借鉴。

总之,创业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师资。若导师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自然会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氛围。在校内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生成。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而体现教育质量的创业技能的培养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注:本文基金项目为浙江林学院教改重点项目,课题号:ZD0715)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②徐娟。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③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J]。台州学院学报,2009(2):75—77。

④张军。从写生到设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采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3):45。

⑤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9—70。

⑥周治瑜等。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5):100—101。

⑦蒋海勇。高校如何办好创业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增刊):42。

⑧吴振宇。刍议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5—156。

第五篇: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

蒋雄超

1986年,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的报告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的纲领性建议。STEM教育逐步进入各国课堂,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指出“STEM教育应该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是跨学科、跨学段的连贯课程群,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载体”。

2018年12月,美国政府又颁布了STEM教育“北极星”计划,旨在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才创新队伍。由此可见,STEM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

一、STEM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尽管STEM教育的意义如此重大,但在当前的STEM教育中,教师通常以演绎的方式安排任务,根据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关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过于宽泛,知识间缺少有机联系,学习体验华而不实。这都偏离了STEM教育的本质。

(一)重活动,轻知识

STEM教育强调综合运用跨学科、多学科知识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本质是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强化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然而,对STEM教育的认识偏差,使其呈现活动导向的误区。教师热衷追求多样化的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没有真正理解STEM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灵活应用方面的作用,忽视学生对问题现象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在探究中培养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二)重模仿,轻创新

STEM教育强调实践,是对已有实践导向、创新导向的各类教育样式的继承与发展,如设计、发明、制作等。学生由此获得更多的动手的机会,但它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而是在亲身体验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意创新。

但很多时候,这种“做中学”容易异化成手工课,缺少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内涵知识分解,让学生被范例牵着走,STEM学习探究仅停留于技能培养与模仿层面,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被弱化。

二、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实施框架

STEM教育强调过程的模糊性与结果的明确性,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在STEM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因此,借鉴逆向设计理念,开展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为学生内化知识行为,实现深度理解

STEM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辨和创新,为学生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以想要的结果为起点,根据所要求的学习证据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来达成目标。它的实施框架主要包括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三个方面。

(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完成STEM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涉及的哪些内容需要深入理解。因此,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中,教师要对STEM教育主题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明确活动中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值得探究的内容概念等,然后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这一环节是逆向设计的关键,具有导向性作用。

(二)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

评定证据是确定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评估环节在了解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指导后续教学,确保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总的来说,它要以兴趣激发、问题识别、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合作交流等作为评价维度,为教师开展有效的STEM教育提供证据。

(三)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明确结果和合适的评估证据后,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找寻问题本质,获得真正理解且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例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确保学生所学的是主要概念和原理,而不仅仅是孤立的知识。

三、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学习样态

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实施框架,在具体学习环节中,通过先行明确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再逆推教学活动设计,抓住关键问题并挖掘学科核心概念和知识,最终促进STEM教育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明确达成目标

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初始,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的目标、期望完成的任务、所学内容的价值等,并视情况安排检测学生学情。

例如,在“投石机”的目标设置中,外层表示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不需深入探讨,只需大概了解;中间层表示学生应掌握的必备知识(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策略和方法),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前提;内层则表示学生应深入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核心(如图1)。

(二)激发学习意愿

STEM教育往往由真实问题来驱动,问题是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的关键。目标确立后,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问题或真实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参与度。

例如,“投石机”一课中,播放投石机攻城的视频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判断学生对什么是投石机是否有了大概的认识;随后开展实物观察,了解构成投石机的各部分及它们的作用,建立初步的设计观念;最后,利用材料尝试搭建结构,在稳定性、弹性、韧性、杠杆撬动等任务体验中,体会投石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三)深化探究主题

一个优秀的STEM教育活动,体现的是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主动发表见解、观点,在逐步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而,教师在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中,需要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本知识、探究核心问题、优化学习表现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设计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评价任务,预期学生应有表现开展教学,教学目标、评价任务、预期表现和教学活动的每一点都是对应的。如此,学习才能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表1是“投石机”一课中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教学活动。

表1

“投石机”中确定达到预期效果的评定证据和教学活动

(四)反思学习过程

STEM教育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获得。因此,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反思,重点在于对学习活动过程的检测和诊断。当完成STEM学习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再思考的机会,利用反思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并系统梳理知识。

一是过程的反思,如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归纳整个证据收集过程和数据分析过程的方法等;

二是结果的反思,如作品的质量、设计要求的达成、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在对过程与结果反思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撰写报告、反思日志等方式,总结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和建议改进,获取更好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问题发现能力。

(五)展评学习所得

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明确的评估标准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改进不足。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良好的量规评价,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基于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指标、评分等级及评分描述等内容。表2是“投石机”一课的量规评价。

表2

“投石机”一课的量规评价

STEM教育的开展,顺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采用逆向设计的STEM教育,改变了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评价交流的传统STEM教育模式,在“以终为始”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达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提供了载体,也为教师切实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有效支持,助力实现STEM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研究课题“创客教育:基于设计性学习的‘双轨共进’模式创生研究”(课题编号:2018SC16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浙派名师培养对象)

上一篇:教育学院党课学习体会下一篇:节约用水用电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