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专业课程教学与军事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

2023-02-27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 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通常只是传授专业知识, 较少与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现实生活的能力素质联系在一起。而在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专业知识讲授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校是军队军事科技专业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 输送的人才在思想上是否合格、道德品质是否优秀、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全面的素质, 将对我军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为此, 学校在加强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课程建设的同时, 也要求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承担“授业传道”的职责,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在《飞行力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将专业课程讲解脉络与学科前沿趋势、航天科技发展、武器装备研制等现实情况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后, 能够清晰地掌握本课程与当前军事科技领域的关系, 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指挥与科研岗位的任职需要。

在学科发展趋势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专业知识介绍世界强国的军事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及未来航天领域军事斗争的紧迫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强调军事航天技术在维护国家统一、应对非传统威胁、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指出我军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局面, 鼓励他们在我军现代化、信息化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帮助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奉献的坚定信念。

2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树立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

现代导弹武器鼻祖德国V1是一种巡航导弹, 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被弹道导弹所取代?为什么现在巡航导弹又大有“东风压倒西风”之势?未来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谁会是战略威慑武器的主力?在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过程中, 自然科学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哲学规律也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

导弹与火箭武器总体设计中, 结构、动力、控制等单系统的最优解不一定是全系统的最优解;最优弹道设计受动压、过载、热流、控制力等约束, 如何在多种约束下协调相互矛盾的指标, 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这正是对立统一的哲学规律在本学科中的体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科技工程人才, 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树立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课程通常讲授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 缺乏工程经验和实践历程的青年学生常常难以深入理解。为此, 我们在《飞行力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将本学科发展历程与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相对照, 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 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实质, 也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

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灌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献身国防信念

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发展是年轻一代青年学生的目标。如何引导他们将个人目标与国防和军队发展需要相结合, 使他们树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而奉献的信念, 是军事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内容与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军事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特点, 我们特别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给青年学生讲解当年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突破层层封锁和阻挠、艰苦奋斗、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讲解国防科技先辈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和成名成家的发展前景,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事迹, 指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强军兴国的内在联系, 使青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爱国主义和我军优良传统教育,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时, 有学生提出, 钱学森如果不回国, 在学术和专业发展上会有更大成绩, 可能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一观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争论, 为此, 我们专门组织了课后讨论, 最后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科学无国界, 钱学森不回国, 单纯从学术和专业发展讲, 也许会取得更大成绩;但是,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钱学森回国, 对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国防科技和综合国力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这一点讲, 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这样的讨论, 很好地帮助“八十年代后”年轻一代学生理解自我价值、历史使命、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 坚定献身国防的信念。

4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飞行力学》课程内容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理论上已经解决的经典内容,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能够立足经典理论, 结合科技进步, 开拓创新思路。

《飞行力学》误差分析的课程内容, 介绍了通过模型简化得到解析解的经典思路, 有学生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数值积分的辅助方法对经典解析法进行改进的思路。对此, 我们在介绍经典解析解历史意义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局限性的同时, 肯定了他的创新思维, 鼓励他带领兴趣小组进行深入分析。该兴趣小组研究成果后获学校“创新杯”竞赛优秀奖。

军事科技工程的开展与成功从来都离不开团队协作与集体智慧, 因此, 团队协作能力是军事科技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为此, 我们在《飞行力学》课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大作业、课外习题、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组织和训练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和完成课程任务。

特别是在《飞行力学》的辅助课程《专业课程设计》 (上机实验课程) 中, 模拟学生未来在军事科研部门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课题组 (项目组) 形式, 布置多个研究题目, 学生自由组合兴趣小组 (每组不超过五人) , 各兴趣小组独立选题、独立研究, 提交各自报告。同时, 允许兴趣小组在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自行设置选题。兴趣小组内部采用自荐和推选相结合产生项目组长, 由项目组长根据组员的申请安排内部研究方向的分工。最后, 在考核评分时, 每个兴趣小组都必须对其他小组成果进行评分。采用这种机制, 锻炼了项目组长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和组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取得了良好效果。

5 结语

我们坚持将专业课程讲授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较好地提高了课程讲授质量和效果。近年来, 该课程获得了学生和教学评估专家的肯定, 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和学校优秀课程。实践证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是可行的、必要的, 也是专业课程教师应负的职责。

摘要:论文对专业课程讲授与新世纪军事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结合专业课程《飞行力学》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在专业课程中树立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程,军事科技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房剑森.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与标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0.1.

[2] 张楚廷, 杨峻, 等.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 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带大粗隆稳定钢板的DH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复杂骨折26例体会下一篇:同性恋群体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