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2-09-11

目前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一学年来的德、智、体各方面表现进行的比较全面且系统的评价, 即对大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积分, 并依此分数的高低作为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目的是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刻苦学习,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学生综合测评, 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 采用科学的方法, 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 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中的表征信息, 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目的不仅在于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手段, 而且也是教育者施加于被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把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实施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 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 它还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 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动力, 是学校各项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及就业的重要依据, 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

1 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1.1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

综合测评的总积分 (S) 由德育成绩积分 (D) 、智育成绩积分 (Z) 和文体成绩积分 (T) 三个方面组成, 通常:德育成绩积分占25%, 智育成绩积分占60%, 文体成绩积分占15%。

(1) 德育成绩积分包括政治态度、学习态度、集体观念、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劳动卫生态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宿舍建设等内容评定。

(2) 智育成绩积分包括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 将成绩换算为学分绩点, 对有获得科研成果、技术竞赛获得奖项的、发表论文论著或获得专利等给于一定的加分。

(3) 文体成绩积分包括以下内容: (1) 坚持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校、学院、系及班组织的体育活动; (2) 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文娱活动; (3) 体质、体魄及体育达标等。

测评一般是先根据每个学生一学年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分别进行评分, 然后根据测评计算办法得出学年素质综合测评。以班为单位成立测评小组, 每组5~9人, 由班主任、学生干部代表、非学生干部代表组成。各测评小组主要负责记录和测评本班学生的品德、学业、文体表现情况, 核实基本分、附加分和扣分, 评出后交院审核组审查。各院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组成审核组。测评结果向班上同学公开。测评结果与各项评优、评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及就业等挂钩。

1.2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特点

1.2.1 德、智、体所占权重合理

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为25%、60%和15%。这种权重既重视了智力因素的评价, 也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1.2.2 定性与定量合理结合

素质综合测评以定量为主, 记实与评议相结合。如德育测评从政治态度、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劳动卫生态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会公德、宿舍建设等方面进行测评, 建立平时行为考核记录、奖惩记录、实行记实考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分;文体测评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校、院、系及班集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及文娱活动等方面进行测评,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分。这种方法能较客观反映同学各方面的表现, 而且有据可依, 有一定的说服力。

1.2.3 规范化

随着各项评奖评优办法的出台, 对作为评奖评优依据的综合测评的目的、组织机构、内容评分标准、程序、测评结果的利用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统一的规范, 所有院系、班级都是按统一标准与要求开展测评工作。

1.2.4 公平、公正、公开

测评过程中每个学生所有资料都必须经过审核及公示, 接受监督。最终测评结果应向全班学生公开, 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1.3 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意义

我们知道大学阶段每年的综合测评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其中包括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及推荐就业等, 有助于学生本人的自我认识, 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找出努力的方向, 因而综合测评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另外, 对教师来说, 通过综合测评成绩可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育情况, 并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综合测评是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具体量化的评价, 同时作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和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 这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在参加素质教育活动方面的自觉性, 并将显著增强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约束力。诚然, 这一工作还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目前建立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素质教育计划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素质教育模式永葆青春和活力, 并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诸如如何提高这一素质教育模式的操作性和科学性等等。这些都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2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是大学教育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高校的专业教育应该是加强或注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教育。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全过程。

应当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看作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工作要做, 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选派高水平的教师授课;配备具有强烈责任心的班主任;指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等等。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 应实行三个结合, 即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各方面所认识。为此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这对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 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同时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工作经验积累、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应在可能条件下,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如勤工俭学、大学生创业等, 使大学生学用结合, 全面发展。

3 现代社会需要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3.1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环境逐步有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使得聘用员工的标准从单纯注重专业转变为注意综合素质。

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 还谈不上有什么工作经验。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等, 这些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2 知识经济创新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 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处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 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 将面临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 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本, 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 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知识创新。

大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知识创新需要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和应用, 这就取决于大学生对信息和知识识别的能力、获取的能力、开发的能力, 特别是应用的能力。

3.3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

现在的人才市场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争夺理想人才而进行的竞争, 另一方面是毕业生之间为争夺理想职业而进行的竞争。这两种竞争都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 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欢迎, 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 必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4 如何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培养“四优”新人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 自信心及自强意识。其次要加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这包括诚实守信, 谦逊认真, 自尊自强, 正直宽容, 同时应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正当意识, 法律意识, 效率与公平意识, 环保意识等, 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及道德意识。

对高校教师来说, 也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即采用示范效应。即通过教师率先垂范, 使学生们产生仿效意识。同时运用现代法律法规, 作为道德要求的辅助去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从而提高道德素质, 特别是当前学生的诚信教育。再次, 加强“两课”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 强化“两课”学习, 深化“两课”改革, 尤其要加强理论和伦理道德学习。

4.2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且文化素质是其他方面素质培养的基础。而文化素质应包括除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 同时还应打破“学理的学生不知道文、史、哲, 学文的学生不知道数、理、化。”这种现象。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 真正做到文理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在进行深入的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应逐步实行选课制度, 让学生们自主选课, 不限专业及年级, 这样既使得专业相通,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可在全校内举行多专业, 多学科学术报告, 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比如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世纪木棉讲座就是很好的形式。

4.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究竟什么是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专业素质人才?高专业素质人才应该是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 有创新精神, 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 除此以外还应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多参加院系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科技活动等活动, 同时还可走出校园, 从事诸如家教、调查、促销等的兼职活动。作为学校, 也可以利用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 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 培养适应能力, 建构创造性思维。这样我们的学生一步入社会就不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

4.4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现代身体健康的标准, 已经不单单是指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 还应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能力等。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 竞争激烈, 择业难, 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 学生们角色转换难, 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 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紧张, 焦虑, 抑郁, 厌学等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

我们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没有健康的身体就象为建大厦奠定了基石。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 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保证身体健康。同时, 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 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远期目标,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 比较顺利的进行心理调适。当然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等,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当然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几方配合的话,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高等学校努力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以确保今天的“桃李”、明天的“栋梁”茁壮成长。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综合素质测评进行了分析, 对通过综合测评来了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2] 陈方.大学生新素质教育模式初探综合测评与素质拓展计划的相结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 5.

[3] 张必涛, 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2.

[4] 马文颖, 李显东.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下一篇:企业为股东购房应按红利分配缴税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