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2-12-10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一、辅导员工作困境的表现

201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 目前,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748万, 毕业生规模突破700万, 我国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 导致的结果是辅导员工作的挑战性增大, 难度性增强。

(1) 工作任务繁重, 创新能力偏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虽然明确要求高校应按照师生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 却仅仅是从整体上进行的限制, 事实上, 多数高校师生比远远小于1:200, 加之目前高校学生普遍是98年之后出生, 属于备受家庭宠爱, 富有个性的一代, 无疑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此外, 由于工作的需要, 各高校纷纷给辅导员增加工作量, 辅导员在完成各类硬性指标后,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无暇顾及工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身心疲惫的同时, 达不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2) 角色地位低下, 职业认同感差。职业认同感是个人对职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的表现, 是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以及离职倾向]。2006年, 江西省对全省高校辅导员进行了相关调查, 约有50%的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另有其他研究显示, 49.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地位“一般”, 32.5%的认为“较差”,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 职业晋升受限, 工作动力不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这就意味着辅导员的职业晋升方向为双线晋升:高校专业教师方向和党政干部方向。而福利待遇和角色地位的现实问题, 使辅导员意识到政工队伍晋升对职业发展的局限。而在高校教师队伍晋升的方向上, 辅导员因平时工作任务繁重, 在承担课时、科研能力等方面远远不及专任教师, 加之各高校职称评定的职数限制, 辅导员的晋升之路难上加难。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使辅导员工作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

二、辅导员工作困境的归因

造成辅导员工作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辅导员自身素养的问题, 又有来自学校管理体制的不足, 以及社会各方的压力。

(1) 岗位认知不足带来的压力。目前, 辅导员队伍呈现年龄化趋势, 社会的压力和浮躁的心理使辅导员对岗位认知严重不足。辅导员普遍认为, 作为高学历人才, 他们在承担辅导员工作上其能力绰绰有余, 其付出理应得到高回报, 导致的结果是在岗位的研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方面十分薄弱。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过程长、见效慢的工作, 短期内看不到工作效果, 很容易导致身心压力过大, 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2) 辅导员职业称呼造成的误解。我国从辅导员制度设立之初到现在,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经历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到新时期“全能型保姆”的转变, 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学生工作, 却始终无法摆脱其“辅导”的地位。学生从高考到大学, 初次接触到辅导员, 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 往往是从上一届学生中获得对辅导员的了解, 而一直被定义为包揽大小事务的辅导员的地位得到“传承”, 学生形成了大小事务都找辅导员的思想, 无形中又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高校辅导员可重新改称为“大学指导老师”和“思政老师”等, 以减少因职业称呼造成的误解。 (3) 与班主任角色冲突产生的矛盾。目前, 很多高校设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岗位, 班主任一般来自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 且很多高校仅在低年级中设置班主任, 导致很多班主任打着“兼职班主任”的头衔, 将权利“移交”给辅导员, 辅导员成了学生大学时代最直接、最紧密和不可或缺的事务工作者。此外, 各高校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划分上, 普遍存在要求不明、职责不分的现象, 辅导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工作, 班主任岗位形同虚设, 二者角色冲突凸显, 矛盾加深, 十分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辅导员工作困境的解决对策

(1) 提升辅导员自我认知水平。辅导员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人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需要以足够的耐心、爱心、责任心和包容心对待工作, 要以学生为本, 服务学生, 切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 还应注重个人工作方法的创新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在要求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时, 还应做到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 建立与班主任联合管理制度。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由此可见, 二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高校可对学生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工作等进行责任分工, 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合管理制度, 对学生思政工作和事务性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设置辅导员特色工作宣传平台。辅导员除了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外, 还应注重个人工作方法的创新,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辅导工作, 以提高工作的成效性和艺术性。我国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辅导员特色学生工作宣传平台, 定期向全国各高校征集辅导员的特色工作案例, 并加以宣传和推广, 对优秀辅导员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从而稳定辅导员队伍。新时期,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有效地解决辅导员工作困境, 才能保证高校学生工作的正常运转,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步入历史新时期, 辅导员工作重心由思想政治工作向事务性工作转变, 随之而来的是辅导员工作困境重重。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下, 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四大工作困境, 从辅导员职业称呼、与班主任的角色冲突以及职业期待方面分析成因, 提出解决对策,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困境

参考文献

[1] 林樟杰, 沈研.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 (11) :69.

[2]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08.

[3] 杨学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 (6) :23.

上一篇:浅析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下一篇:我国预算公开前进道路的障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