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探究

2022-09-10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作为国家整体扶贫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201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对“精准扶贫”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部署, 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可见, 对于高校来说, 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大学生资助工作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1]。当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作为整个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 在判定环节中仍缺少科学、合理的精准机制, 认定方法、数据来源也较为单一亟待改善,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工作已成为新时期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内涵

(一) 关于精准的阐述

“精”有简化、细化、易操作之意, 让困难认定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不断降低, 从而提高困难认定的效率和结果质量。“准”是指量化、方向确定, 完全符合事实和价值目标, 主要指困难认定可量化、可细化、可操作化的程度高。

(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界定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 目前不少研究论文与报告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概念进行了相关阐述。有相关研究论文指出,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也可以定义为“精准识别”经济困难对象, 所谓精准识别, 就是按照达成共识的标准, 通过科学的流程、方法, 识别出贫困人群[2]。亦有研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进行分层次归纳, 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认定依据的真实性;二是切实保证认定程序的客观性;三是确保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划定的科学性;四是实现认定指标的精确量化[3]。国外学术界也发表过部分研究成果, 主要针对学生资助运行政策本身的效率问题而展开, 并提出了简化资助制度、提高认定效率, 实现精准认定的观点。

本文认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就是采取指标量化等科学方式来准确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 根据可量化数据的变化不断调整, 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贫困程度识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高困难认定的效率和结果质量。

高效率、强规范、准确化、精细化以及动态化是精准认定的最显著特点, 也是精准认定的发展趋势。高效率即指利用合理的科学的认定方法快速地过滤掉海量数据的偏差、异常部分, 准确、高效地识别出有效数据。强规范是指从起点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的客观收集到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再到监管环节都依靠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弱化辅助操作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化即是指实现全量化分析, 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 拓宽数据的量化层级和维度, 实现数据分析过程的准确化。精细化是指依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动态发展等可量化的数据精确细致的做好认定、复查、监管等环节的工作。动态性指的是精准认定并非一次性, 而是会随着可量化数据的变化不断调整。

二、精准认定对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 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实现精准资助、精准扶贫, 离不开家庭经济困难的精准认定。

(一) 彰显高校资助工作在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方面的巨大价值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高校资助工作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新时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作为首要一环, 是公平公正科学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保证教育公平, 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 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深远[4]。

(二) 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瞄准对象、精准制导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599号建议的回复》 (教建议[2016]第471号) 明确指出, 在认定过程中要引入量化指标, 探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科学合理的认定方法。面对国内存在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性、实践性不强, 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精准认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定准确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措施, 防止盲目资助和无效资助现象的发生。

(三) 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与效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 目前, 各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新资助体系, 实现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 但与此同时, “虚假贫困”、“隐性贫困”、“助而不困”、“困而不助”等问题一直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顽疾, 影响和制约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实施[5]。一套精准认定机制的建立, 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科学性、系统性。

三、高校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途径分析

本文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各类型、各层次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并对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进行实地走访, 了解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标准及程序、困难生分布状况、学生需求等。

(一) 全面掌握学生家庭基本信息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基础

本文将影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分为经济、人力、自然等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设置, 通过调查发现, 在“请您为下列可能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一题中, 有57.86%的受访者认为人力资源维度的“劳动力人口数”因素非常重要, 其次是“主要劳动力务农或从事简单生产工作”、“家庭年均经济收入”和“生源地所在区域”。三维度的所有选项, 均有受访者将其评价为“非常重要”且比例不低, 说明传统以经济收入为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标准显得较为单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应考虑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二) 民主评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必要条件

在“您觉得班级民主评议对困难认定结果影响大吗?”一题中, 有61.5%的受访者认为“有影响”, 认为“影响非常大”和“不太影响”的数据分别是15.6%和17.8%, 说明民主评议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有重要价值。同班同学、班委、辅导员及相关师生组成的民主评议团队可以多角度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情况, 此举可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的重要一环。另外, 在调研中, 在“如您家境好转, 愿意主动向学校反映让出家庭经济困难生名额吗?”一题中, 有69.6%的受访者给出肯定答案, 说明大部分学生群体有良好诚信意识, 愿意主动提出并让出名额, 另有19.4%的受访者选择视情况而定、不清楚、没想好等选项, 这部分可能需要在复核民主评议时予以关注。

(三) 大数据技术是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有效手段

在“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方面的重要措施?”一题中, 58.3%的受访者选择“月消费统计”一项, 说明月消费数据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中有重要价值。此外, 有47.9%的被调查对象在“您认为最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数据采集方法”一题中, 选择“静态数据收集和动态数据收集综合分析法”的占48.0%, 而选择“家庭收入水平认定方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照法”选项的分别为5.2%和18.7%, 说明静态定量数据不足以满足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准认定工作需要, 而同时具有记录动、静态数据功能的大数据技术呼之欲出。

四、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长效机制

新时期, 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 应从经济、人力、自然等维度出发, 综合考虑学生本人、家庭及生源地相关情况、校园求学生活数据等因素, 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各因素赋予标准和权重。同时, 辅以民主评议、动态复评等有效手段, 全方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长效机制的形成, 将有利于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 让公平公正更大限度发挥其应有作用, 同时亦可成为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的有力抓手, 通过过程教育, 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

(一) 多角度把握学生、家庭、生源地信息

健全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前提, 在机制设计层面上, 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操作性强的收集途径。数据采集层面应包含经济、人力、自然三个维度, 从采集角度来看, 可从以下三类角度出发:人均收入水平、上学负担、每月生活支出、生活支出结构、恋爱关系等个体角度;家庭地域分布、城乡分布、家庭类型分布、劳动力人口数量、父母文化分布、父母职业分布等家庭角度;一卡通消费数据、电子设备实用情况、历年所获资助状况、贷款状况、勤工助学等在校日常情况角度。在信息采集方法层面:可根据采集的各信息因素列明具体操作细则, 除通过网络、数据库渠道获取的信息外, 可通过实地走访、核实建档立卡材料等手段, 强化认定过程和认定结果的监管。

(二)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动态管理机制

在一定时期内,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总量可能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其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并随着一些因素的变化发生改善或变得更严峻, 这就需要形成动态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要覆盖现有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还应覆盖普通学生群体, 面向大群体设置动态数据采集指标, 当学生相关动态指标发生变化时及时介入, 明确新增与退出制度, 运用主客观结合综合判定的方法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等级。

(三) 在精准认定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作用

大数据技术因其海量、动态属性, 已成为当下热潮。在大数据时代, 透过无处不在、各式各样的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测知事情发生的趋势, 获取更有价值的社会认知。所以,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从海量的非相关性数据里寻找出一定的相关性, 然后推演出行为方式的可能性[6]。在精准认定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作用, 不仅可以动态记录学生学习生活轨迹, 而且可以实时抓取“影响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各类因素”关键字,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结果判定的重要参考。

另外, 目前高校和学生生源地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 基本靠电话、材料寄送等传统沟通确认方式, 依托政府力量探索建立生源地-高校信息交互平台, 不仅可以完成信息交互, 也可线上实时沟通, 增加信息传播效率。

除建立上述机制体制以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还应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保障机制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追究机制建立、高校资助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等, 并最终落脚于资助育人这一工作, 在认定工作中坚持公平、精准, 做好诚信教育,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 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实现精准资助, 离不开家庭经济困难的精准认定。精准困难认定有助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瞄准对象、精准制导, 从而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发力”。本文在对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调研与访谈, 提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机制思考, 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6 (9) :22.

[2] 秦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研究——以浙江省S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侯莲梅.利用大数据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8) :107.

[4] 吕晓勋.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N].人民日报.2017-03-02.

[5] 韦小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机制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 :1-4.

[6] 陶俊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24-27.

上一篇: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一篇: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