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2022-09-11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的社会形态、人口和经济结构、利益分配格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需求, “这就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设置、教育和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都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1]实现社会整合, 引导基层民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成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因此, 正视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困境, 进而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 有利于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我封闭的工作格局, 实现从行政化向社会化的全面转型,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 创新基层党建机制, 实现不同系统、单位、组织、区域和层级的统筹联动, 以形成合力, 实现社会各利益群体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 一) 有助于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完善的态势下, 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全面开放、均衡发展, 已经成为市场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下工夫去做的重点工作。”[2]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调整, 农村的社会形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村社合一、村居并行、城乡混合、分散居住等多种社会形态, 传统的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模式被打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一部分集体所有的土地逐渐征为国有, 农民实现了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农村人口结构已经由单一的以农民为主发展为城乡混杂、流动人口聚集, 从事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农民的利益不再依赖于集体利益, 村级党组织也由原来掌握资源的强势代表者逐渐转变为农民利益的代言和集中表达者, 从直接对农民提供利益保障转变为通过对外沟通、协调来维护农民利益。因此,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越来越成为执政党工作的重要范畴, 越来越成为党组织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转变传统的组织功能, 不断探索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通过拓宽党组织工作领域和覆盖面, 实现党组织的全社会覆盖和功能再造。

( 二) 有助于促进农村的繁荣稳定

当前,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农村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利益关系多样化等新的趋势, 为城乡基层党建带来新的课题。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农村的大量资源向城市流动, 农村“衰败化”、“空壳化”日益严重。为了促进农村的繁荣和发展, 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等举措, 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长期以来, 党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 采用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在新的形势下, 党建工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我们要加强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推进新城镇建设的需要, 搞好基层党建规划,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建的管理和服务, 普遍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党建工作, 大力推动城市与农村的结合, 工业与农业的互利共赢,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3]

( 三) 有助于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 “所有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 在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然而, 由于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条件的差异, 城乡基层党建在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长期以来, 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之间缺乏横向的沟通和联系, 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 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沟通不顺畅, 缺乏制度化的联系渠道, 使得基层党建工作缺少“学习效应”。并且,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快, 许多党员外出谋生, 由于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出现不对称, 不仅导致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足, 出现管理“真空”, 并且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足, 影响了其思想觉悟的提高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因此,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机制, 探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 是党的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优化城乡基层党建资源配置、发挥资源最大效用的工作目标。只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 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 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治理难度的不断增加为农村基层党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探索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 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有待创新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基层的社会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 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使得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于职业选择的不同, 农村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加大, 对农村基层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现阶段农村基层党建在区域、行业上的界限仍未完全打破, 城乡党组织设置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低, 与新兴产业、新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之间缺乏紧密结合的载体和平台, 现有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不能满足党员在社会中的重新分控和组合过程的需要。尤其是外出务工较多的乡村, 由于强壮年共产党员在外地打工, 大量党员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 致使在家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多数是年老体弱的党员, 经常出现“无人活动”的现象, 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不断弱化, 无法发挥领导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 上级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建重视不够。由于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艰巨、强度大, 导致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党建往往力不从心,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停滞。因此, 新形势下, 适应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刻不容缓。

( 二) 党员的管理有待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展, 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各地开展了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 建立了流动党员临时党组织、乡镇驻城区党员管理服务站, 较好地管理服务流动党员。但与城市基层党建相比, 农村基层党建还存在较大不足, 对党员的管理不够到位、不够规范。尽管党章规定党内组织生活对到会党员人数有明确规定, 但由于党员的流动性较大, 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党组织沟通不顺畅, 实际上对许多党员处于“真空”状态。同时, 留守乡村的党员由于年龄偏大, 对党组织交代的任务也很难顺利完成。并且, 由于税费改革后乡镇一级的财政汲取能力下降, 使得乡镇党组织对村党支部活动的经费保障不够, 影响了对党员的教育深度, 使得党员教育内容单一、方式陈旧、载体不足, 严重影响了党员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不仅使得党员文化结构及素质结构严重失衡, 党员科技文化水平低, 工作能力不强, 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而且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较大困境, 一方面内部人才外流, 另一方面外部人才又不愿进来, 这种状况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三) 农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不足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必将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面貌进一步发生变化, 也为农村基层党建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此, 积极学习城市基层党建的先进经验,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模式,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转型和发展。在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实践中, 城市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城市基层党组织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以增强吸引力; 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制度建设方面给予帮助, 以提高战斗力; 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以增强凝聚力; 城市基层党组织通过在资金项目上牵线搭桥、赞助公益事业, 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5]然而, 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外力作用还没有催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活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外力, 一些农村党组织的党员偏颇地认为, 是城市基层党组织主动来帮助的, 有困难就去找城市基层党组织, “等、靠、要”思想严重, 反而降低了自身的努力程度。这表明, 农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并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 在继续坚持城市基层党组织帮助的前提下, 培养农村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务之急, 以实现城市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的良性互动, 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分析

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加快转型, 这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持自身活力, 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必然要求。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创新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 使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发挥“网格”作用。“与传统社会的封闭性特征相比较,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 而网格是网络的灵魂和筋骨。”[6]在新时期, 扩大党组织覆盖, 就要更善于把党组织建在社会网络的网格上, 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作用, 有效带动基层社会管理,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组织设置。要以实现党组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各类基层经济和社会组织、各类党员群体的动态全覆盖为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 因地制宜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尤其要针对土地腾退周转安置期内党员群众居住分散、集中组织活动难的特点, 在强化村党组织建设的同时, 要主动打破村域局限, 根据居住状况把党员编入临时党组织, 同时要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化手段, 健全党组织与党员日常联系机制, 做到组织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面对“两新”组织的发展和流动党员的涌入, 要把加强农村地区社会领域党建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加强社会工委与农村工委的统筹协调, 按照“抓大型、抓集中、抓典型”的要求, 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分层管理、条块结合”的党建工作体系, 高起点地推进农村地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

(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要转变

从参与利益分配向统筹协调职能转变, 面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急剧的利益调整,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参与利益分配向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的职能转变。面对急剧的利益调整, 基层党组织就需要坚持统筹利益调整, 公平协调利益关系。从自己发展经济向服务企业发展职能转变。随着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已经不再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直接代表群众利益, 不在统一管理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收益分配, 党组织原有功能的实现空间逐渐缩小。农村党组织要从自己发展经济到服务企业发展的职能转变, 要通过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股份 ( 合作) 制公司转型。从管理农民向注重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职能转变。针对农村基层社会形态的转变,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 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 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站、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良性互动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实现城乡社区体制接轨。

( 三) 工作方式要转型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做群众工作优良传统, 形成了一系列方式方法, 比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说服教育为主引导群众的方法等。在新形势下, 要充分发挥这些优良传统, 通过群众工作责任制等方式, 使党员干部由远离群众变成乐于面对群众、贴近群众, 真正能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 尽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因此,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各级党组织要把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和党的管理体制同步转型放在首位。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实现农村地区党建工作由集体经济投入向财政统一保障转变。要形成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需要更为紧密互动的城乡党建关系, 广泛搭建城乡、村社、村企、机关与农村的联动平台。健全城乡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发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等党建协调组织作用, 打破城乡党建各自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状态, 打破传统领域党建与新兴社会领域党建的界限, 从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不断创新城乡“手拉手”活动方式和内容, 突破“城乡”就是“街乡”的思维定势, 广泛组织各级党政机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 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 建立城乡党组织联系互助机制, 发挥各自 优势, 服务城乡 一体化发展。

( 四) 党员干部队伍要转型

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骨干力量, 也要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而不断转型。要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在全面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三有”政策的同时, 着重提升乡、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素质。既要加强系统培养培训, 又要在执行重大任务中加强实践锻炼, 重点增强其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应急管理的能力、与党员群众的谈心谈话能力、与新阶层人士的平等对话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 要从管理型干部转变为服务型干部。要扩大基层干部来源渠道。要通过“选、派、聘、兼、留”等办法, 扩大干部选任渠道, 提高村和社区干部的专业化水平, 尤其是要按照“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总体要求, 对大学生村官和社工加强针对性培养, 增强其服务农村工作的能力, 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要加大城乡基层干部交流。要通过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 拓展乡与街道、村与社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干部间的交流, 增加农村干部的社会管理经验和能力; 在村社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 要提倡“双职双责”, 鼓励村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委员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 促进干部逐步适应, 实现平稳过渡。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地方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当前对于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的课题, 各地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只有进一步理性探索和大胆实践, 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 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摘要: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有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推动农村改革的发展, 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对农村基层党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基层党建必须从组织设置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组织职能转变、党员素质提升等角度入手, 才能构建党建长效机制, 加快自身转型, 提升其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领导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朝阳区区域化党建的实践[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1.

[2] 张书林.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J].理论探讨, 2010 (2) .

[3] 张诺夫, 徐彬.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若干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11) .

[4] 王凤志.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及其对策[J].求实, 2010 (8) .

[5] 兰亚宾.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问题研究[J].探索, 2009 (2) .

[6] 黄颖.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 .

上一篇:延气2井区环境质量评价下一篇:关于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的若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