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物流教学改革

2022-12-08

第一篇:高职高专物流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使用问卷星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发现,近九成的教师采用的是老师主导的PPT讲授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玩儿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将智能手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是有利的。教师们普遍认为需要将当前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网络在线考试这种考核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关键词:高职高专 物流管理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45-02

一、调研的目的

近年来,基于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深受企业和行业的欢迎,及时解决了其用工需求,各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之间也常常通过培训、交流、分享的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而随着“互联网+物流”的不断推进,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集创新性、应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不断展现出新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目前普遍高职高专院校在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和“互联网+”环境高度契合和紧密联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期望通过此次调研找到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综合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适时”物流人才。

二、调研的范围和方法

使用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调研范围为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教学方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89.83%的教师采用了老师主导的ppt讲授的方式,采用网络课程平台和翻转课堂的教师只占29.66%和16.1%。这说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学习,这非常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沉闷、压抑,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学习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有51.99%的学生更喜欢“导学解疑”课堂,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使用更高效的、学生们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二)课堂上玩手机现象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其中,有46.61%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多,而有64.57%的学生在课堂上偶尔会玩手机,28.15%的学生会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上课玩手机必然会导致学生听不清老师所讲内容,不能专心听课,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听课质量,影响课堂教学风气,削弱了教学效果。手机在课堂上的滥用成灾,既影响了教师,也干扰了学生,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三)将手机引入课堂的教学环节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有54.24%的教师认为,如果把手机引入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应该会减少学生玩手机的现象,而有64.57%的学生赞同把手机引入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认为这样会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我校高院长也曾经在微信的教学群里说:“把手机的功能用在课堂上,对转变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是非常有效的尝试,这应该是课堂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将手机的功能应用到课堂上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手机的优势,避免或者减少手机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当前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

调研结果显示,有47.46%的教师认为比较需要将当前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35.59%的教师认为非常需要将当前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而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转变的教师比例为0。可见,以互联网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智能手机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考试形式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们最喜欢的考试形式是网络在线考试,占37.75%。由于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或者00后,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操作非常熟练,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品。所以作为教师,也应该积极尝试网络在线考试这种形式,充分利用这种新型的考试形式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四、结语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近九成的教师采用的是老师主导的PPT讲授的方式,而采用网络课程平台和翻转课堂的教师非常少。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更喜欢“导学解疑”课堂,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使用更高效的、学生们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目前在校大学生们人手一部手机,甚至多部手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拿着手机,几乎是机不离手。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有近五成的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多,而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承认在课堂上偶尔会玩手机,近三成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有些教师会准备手机袋,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关机然后放到教室前面的手机袋中。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万一遇到学生家里真的有急事的情况,可能会耽误事情。所以,如果不是强制学生不用手机,而是把手机引入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允许学生看手机,但是必须看与本门课程、本节课程相关的内容,这种方式应该会更有效。

教师们普遍认为需要将当前的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尝试网络在线考试这种形式,既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和?y计,同时也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黄芬.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关问题浅析[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7(6):85-86.

[2]常兰,田帅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7(11):73-74.

[3]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11):85-87.

责任编辑:刘 健

第二篇:高职《物流信息管理基础》教学大纲

XX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实务课

适应对象:物流管理专业

编写时间:2010年2月10日 编写部门:物流管理教研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适用范围:理论课程、实务课程的理论部分)

实训教学内容安排

(适用范围:技能实训课程、实务课程的实训部分)

课时分配及考核方法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付丽茹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商品学课程既有必要性,又有特殊性。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商品学教改目标,提出了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思路,并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法。

【关键词】商品学 物流管理 就业导向 技能型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是新兴的热门专业,而商品学是传统的基础课程。事实上,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两者分析的要素——“—物”“与商品”,其内涵基本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物”是“流”的实体基础和作用对象;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国国标《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可以把“物”简单地理解“为物品”,这“一物品”不是指一切物质实体,而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实体。商品学研究狭义的“商品”,主要侧重于生产劳动新创造的有形物质产品“。物”“和商品”都被界定为有形物质实体,不考虑服务、知识等无形商品“;物”是“商品”范畴的一部分,它将房地产等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商品排除在外。

第二,两者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多重属性,研究内容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现代商品学则被公认为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复杂融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商品体为基础、以商品质量为中心来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质量变化规律的。相比之下,商品学和物流管理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两门学科都兼有经济属性和技术属性,研究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研究内容都将商品包装、储运、检验等包括在内,是基本一致的。

第三,商品学的知识和技术为物流管理提供指导。物流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客户的物流需求,各种物流基本功能的实现都是围绕具体商品展开的,因此,认识和掌握典型大类商品的自然属性,熟练运用商品检验、包装和养护中的技术方法,在工作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针对具体商品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任务。由此可见,商品学对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并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商品学课程的特殊性 第一,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商品学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本科及研究生开设的商品学课程,基本理论相对稳定,体系比较完整。高职教育与之相比,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商品学课程绝不能照搬、照抄普高教育的体系,而是必须确定符合高职教育目标、表现高职培养特色的教学目标。

普高商品学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和其基本理论扎实、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目标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是指适应专业设置、技能要求不同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性和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与专业商品学(如中药商品学、汽车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专业商品学围绕本专业的核心商品展开,基本不会涉及其他种类的商品,教学内容全面丰富,不仅详述核心商品的自然属性、分类、检验、包装和养护,而且更加关注新商品技术开发、商品美、商品与人、环境的协调等。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基本理论以商品分类和商品标准为主,将典型大类商品(不局限于一种商品)的性质贯穿到实操技能,如包装技法、检验方法、储运流程、养护措施中。

其次表现在与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同是专业基础课的商品学,必然因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而带来教学内容上的差异。营销或连锁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完成商品销售或围绕连锁企业的商品进行具体管理,商品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商品品牌、质量鉴定、包装装潢及消费者审美需求等专业操作技能的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成功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商品学教学内容应侧重运用编码、包装、储运、检验、养护等技能充实和丰富物流职能,使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而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理论知识则简要讲述“,够用”即可。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2.1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上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特殊性的分析,商品学应该达到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服务,并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学效果,因此,商品学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达到使学生提高物流职业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先入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在学习专业核心课之前就具备本专业的一般操作技能。

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商品学课程进行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拆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与教学改革实施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关于商品学的教学重点和实操内容,笔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并对在某食品配送中心实习的二十几名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商品学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是认可的,工作中对条形码、储运中的养护措施、质量认证标志、运输包装标志的运用较多,表现出接触更多种类商品,深入认识其特质的要求。通过对有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工作岗位对商品学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求。

商品学教学内容重构正是基于对物流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调研结果,按照上述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考核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紧密链接的部分。

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食品、化妆品、药品的质量危机开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质量不仅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之本,而且是物流企业的利益所在。商品分类的教学,教师首先展示自制的商场商品分类表,让同学们指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出商品分类的原则、标志和方法,最终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商品分类表,课后要求学生调查某一商场的商品分类情况,列出商品分类表,并分析说明其特点和优劣。商品标准的学习,可以由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标准作用的认识,类推出物流作业及技术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实践性较强、以物流操作技能为主的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养护等内容,可按照下面的系统方案来组织教学。

3.1假设场景和环境

物流作业中涉及到商品学的重要知识点有检验方法和程序、运输包装标志和商品养护技术等,这些内容也是商品运输和储存时应该关注的重点、难点。

3.2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

将上述知识点打破章节界限,分解为假设场景下按照物流作业流程排列的技能点,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根据假设的场景和环境,将商品学的静态知识点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态技能点,融汇于业务操作中。

·考虑某商品[2]的性质,如何选择运输工具?某商品在运输中容易发生哪些形式的质量劣变,如何进行养护?运输包装在某商品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包装技法?某商品销售包装用的是什么包装技法?为什么此种商品适合采用这种包装技法?

·某商品的运输包装上有哪些标志,属于识别标志还是指示标志,如何辨别和使用? ·某商品在进入仓储中心之前,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检验?使用什么检验方法? ·某商品如何进行抽样?检验前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处理?检验时遵循什么样的程序? ·如何判断某商品的质量级别?如何识别本类商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某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质量劣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养护?

·某商品的销售包装上有哪些质量认证标志,各是什么含义?请分析不同商品的条形码区别在哪里?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有何异同?

3.3教学组织与实施

首先,教师示例讲解,学生分组自学。教师简单举例对各个技能点进行分析。学生8人组成1组,推选2名组长负责:自由选择商品品种(选1~2种,各组不能重合),负责协调和分配组员的学习任务,监督课下自学,组织资料的收集和讨论活动,要求必须根据所选商品进行技能展示。学生可以根据选择商品的类别归属,查阅教材中关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商品学分论的内容,教师还提供专业书刊和网站,如《食品保鲜技术》《货物学》等书籍《商品储运与养护》《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技术与应用》等期刊;http://.c(中国商品学会),http://.c(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物流网、中国食品工业网等网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商品学和物流专业的兴趣。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教师点评解疑。每次课上完成一个主题,由每组该题目的负责人在班级作发言交流,同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提问或点评。以学习态度、展示情况(电子文档、幻灯片、图片资料、实物比较等至少任选其一)、对技能点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每一主题,教师对每组就所选商品的展示情况进行总评,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解。当然,诸如基本概念、商品包装的功能、包装合理化、商品质变的原因等问题,有必要结合相关技能点讲清重点、难点。

最后,提交技能报告。所有技能题目都进行完毕后,每组根据组员的分析资料、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点评,结合所选商品写出一份基于假设背景的电子版综合报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独立思考、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3.4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技能型教学模式与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商品学技术方法,掌握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学生自选的商品品种贴近生活和专业,如酸奶、茶叶、山楂、香烟、巧克力等,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搜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虽然每个学生只掌握了一种商品的一个技能点,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收获多种商品的多种物流操作技能。

四、商品学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技能展示、期末考试四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课程综合成绩评定表

根据本课程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理论知识(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专业技能(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来考核。

商品学课程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正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转换的实践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促进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国珍.高职《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 [2]邓旭明.试论商品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内蒙古统计,2005,6 [3]陆影.高职教育《商品学》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作者简介]付丽茹,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物流系讲师。 *本文的主要内容已被“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20060715)”论文集收录,笔者独立完成的教改项“目《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获得学院2006教学成果三等奖。

注:

[1]这部分内容中也不排除有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条形码。在讲解清楚其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技能题目供学生练习。

[2]某商品是指允许学生自选的商品,针对此商品,学生课下收集材料、课上技能展示。

选自: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年第1期

第四篇: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 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三阶段教学法”, 论文即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职业素质培养阶段;第二阶段称为综合素质提升阶段;第三阶段称为专业技能训练阶段。每一阶段都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课;教学;改革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性人才,一些改革走在前面的高职院校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对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方法改革做出初步设想。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状

目前大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我们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综合素质较高;二是专业技能较强。一些中小型物流公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尤为重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已就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物流岗位,但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则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胜任。另外,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总之,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依据

在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还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现存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遵循和探索教学规律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专业教学的特殊规律。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框架。如果教学模式不变,仅有教学方法的改变,那不过是局部的改变,因为教学模式是影响全局的框架。我们认为培养新一代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互动应是全方位的互动。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步设想

根据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依据教学改革原则,我们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尊重教学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宗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借鉴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经过三年学习与实训,由学生转变为准专业职员。我们设想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可称之为“三阶段教学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素质培养阶段,大约用一个学期。第二阶段,综合素质提升阶段,大约用两个学期。第三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大约用三个学期。 (一)职业素质培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通过职业类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职业概念。阶段性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初级职业素质。初级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基础技能。职业意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职业的基本认识,由学生向准职员转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是职场上的一般规范,主要包括商务礼仪、企业规章、公共关系,它是学生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知识。职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应用文写作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是进入现代职场的基本技能。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期进行,基本技能教学要持续3~5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外教学,即到企业实习,时间至少安排1个月。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作为物流管理的学生最好要进入物流企业,切实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第二阶段为校内教学,时间为3~4个月。在这个阶段要完成政治理论、产业及职业概论、职业道德、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计算机、外语、会计原理等课程。

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校外教学是本方案教改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新生教学都是在学校进行基础课教学,这种教学对新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不同于高中的感觉,仍然是以高中生的状态来学习。从教师的课堂讲授来看,由于学生缺少企业实践,很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的讲解需要挑选简单易懂的实例来说明,整体上教学的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设想,高职院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要让他们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树立职业意识,甩掉高中生心态,明确自己学习的真实意义。这种教学安排也是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的。在学生对职业环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讲授经济学原理、职业道德、计算机等课程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使得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原动力。

2、教学实施

一是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文件。这里需要着重把握的是教学大纲和学生用教材,应按照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来编写。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主要是按学科划分系部,系部下设专业教研室,这种划分便于专业性教学和学生管理,但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有所不适应。根据我们对高职学生三阶段的培养目标,新的教学组织应分成三大部:一是基础部,负责职业素质培养;二是综合部,负责综合素质培养; 论文三是专业教研部,负责专业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应实行“学分制”,这种形式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使能者先行,弱者稳进。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班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所需。另外,各部都应设教研中心专门研究各部的教学。

二是师资配备。根据各部的教学目标来选拔、培训、配置师资,对基础部和专业教研部要配备有企业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聘请企业行家做兼职教师。对综合部应配备知识面广、功底厚实、有培训经验的教师。另外,在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应有合理的结构安排。对基础部和专业教研部师资的培训,重点放在到企业的挂职锻炼上。对综合部师资的培训,重点放在到名校和资深培训机构的深造上。各部的教师应有一定的人员交流量,各部间也要有经常性的经验交流,这要通过严密、科学的制度来保证。

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本部分的第一阶段是到企业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此阶段教学大体上分三块:一是实习前准备,主要是知识、心理、学习和纪律准备。教学方法采用学校培训和企业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二是企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感受职业的真实含义,对自己未来产生比较真实的预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本部分第二阶段是校内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本技能。互动式教学是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是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

(二)综合素质提升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阶段性目标是按照可测量指标衡量,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我们把综合素质分为四个层次:执行能力、拓展能力、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是对任务的理解及完成能力,它需要学生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及经验。拓展能力是指在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够开辟出新的领域,它依赖学生对任务的深入理解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创业能力是自主开发任务的能力,它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技术。学习能力是指快速了解和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它依靠学生的辨证思维、敏捷反映和科学方法。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体上安排2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执行能力培训;第二模块是拓展能力培训;第三模块是创业能力培训;第四模块是学习能力培训。

2、教学实施

这个阶段的教学由综合部全权负责。其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与师资培训已在第一阶段作过简要的说明,其教学过程及方法如下: 在此阶段的第一学期进行执行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训,第二学期进行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训。执行能力可分为一般执行能力和专业执行能力。一般执行能力体现为对常规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能力,可分解为流程概念、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工作作风,这些内容需要靠团队活动来培训,因此要安排一定课时的团队训练。专业执行能力是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能力,它不仅需要一般执行能力,还必须懂得专业知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物流管理原理和企业物流课程,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拓展能力可分解为组织管理力、市场把握力和项目策划力。提高组织管理力可开设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课程;提高市场把握力可开设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课程;提高项目策划力可开设项目学、策划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采用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等方法授课。

创业能力可分解为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技术。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进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创业精神需要介绍企业家经历,讨论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掌握创业技术需要开设投资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商业计划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放学校的经营场所,给他们创造小试牛刀的机会。学习能力可分解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可开设趣味哲学、方法论、科技史、名人传记等课程。此部分主要以讲座的形式授课。

(三)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阶段性目标是按照可测量指标衡量,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

我们把物流管理的专业能力分为六个方面:仓储、运输、配送、货代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处理能力与物流系统规划能力。前四个能力称为物流管理的基础能力,后两个能力称为物流管理的特殊能力。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应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训上。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体上安排3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根据以上能力分解,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是仓储能力培训,主要完成仓储类专业课教学;第二模块是运输能力培训,主要完成运输类专业课教学;以下类推。专业课教学关键是突出一个“专”字,因此我们在这阶段应按专业方向进行分班教学,即主要分为仓储、运输、配送和货代四个教学班,每个班都重点讲授本专业模块的内容。

2、教学实施

一是教学计划。本部分的教学计划采用讲授和实训紧密结合的方式,尤其是骨干专业课要采用每门课讲授之后或讲授中都必须有实训环节,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到企业去实际操作。到企业实际操作时应有企业的培训师现场指导。大体上安排2个学期的教学,1个学期的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这个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研部全权负责。

二是教学要求及方法。在这阶段每一个专业方向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岗位操作人员,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学会专业技能。在知识讲授上要求以专业方向为重点,辅以相近专业方向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流程法和实训法。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4,(3). [2]王利平.连锁商店经营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吕迎春.论挖掘物流第三利润的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03,(6).

第五篇: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

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如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的部分任务,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相应降低了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善于发现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它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物流实践教学环境实践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实物环境和模拟环境。

实践教学的实物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实践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浓,设备的专用性强,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该实践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1、建设物流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物流专业建设里面的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验室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流程以及物流相关理论,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国内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以软件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让学生

熟悉物流流程的操作及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

通过这些软件系统的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这类软件模拟系统可以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理解。

②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备受关注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仓储、订单履行、存货管理、供应/ 需求计划等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③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仿真教学软件以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验室,以自动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模拟国内外先进的仓储配送企业的场景、作业、管理等,融合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便于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操作技能,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由于物流硬件实验室投资较大,所以一般高校只建立物流软件实验室。

2、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增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解决院校师资培训的问题、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为其度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为其培养人才。因此可以将实践教学活动由校内放至校外,即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二是教师到企业进行轮岗工作。要做好以上两项工作,选择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上一篇:工作方法整改措施模板下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二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