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李进在《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2期中撰文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强高职教育,其核心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围绕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摘 要: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都曾经进行过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国情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分析。中国也曾经广泛参与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如:何为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是经济要发展、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基是自然资源、何为循环经济。然而山西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续发展能力薄弱、生态环境的压力非常大,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落后。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把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循环经济的焦点,从企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五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企业、行业与社会之间静脉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链;加速制定出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执法部门的帮助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些观点。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山西

一、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其演变

1.何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既要有经济发展,也要有社会发展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以及高速增长,而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伴生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众多社会问题的涌现与尖锐化。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在经济发展方面,不仅需要数量的增长,更需要要求质量的提高,即必须有“不唯GDP论英雄”的长远发展眼光。如果在经济增长中,仅仅依靠数量的增长,其增长额度和幅度必然是有限的和包含很多潜在问题的,而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靠提高发展综合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大经济发展效率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是经济要发展。对于保护生态与环境而言,其中两个重点是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过度扩张和消灭贫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摆脱了不发达国家不能发展的桎梏,又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物质高度发展的境界和局面,如果不追求经济,只保护环境,是绝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所以经济发展应当放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同时,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时刻注意改善环境,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防止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滥采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

3.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无论是空气、水和阳光这些对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来说缺一不可的生命之源,还是树木、能源这些对于人类生产和发展来说必须的硬性条件,我们都必须要保护好、珍惜好、利用好,以便其能长时间地、持续地为我们所利用。只有我们实现了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基是自然资源,实现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才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的话,资源就会浪费,无原则的开采,只能是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根基还是自然资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使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与能源,时刻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地质、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5.何为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以资源的循环利用為主要内容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推动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能源资源清洁、绿色、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减少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实现资源经过使用后的二次使用。同时通过改进工厂生产措施和流程,实现闭环生产链条,减少废弃物与污染物的流出,杜绝污染物直接进入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对以往粗放、低效、陈旧发展模式的革命性突破与颠覆性变革,是我国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

二、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山西省开始循环经济试点与推广、综改办的设立,加上“六个发展”的提出,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重新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经济发展转型之路已经打响了第一枪,实现了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山西省来说,实现转型攻坚、实现可持续之路绝非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与反复的过程。对于目前来说,仍有许多问题制约着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

1.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转化中,煤矸石、焦炉煤气、瓦斯气和矿井废石等伴生和可再生利用资源量占全国总量排名第一,但却未得到重视和很好利用,基本上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此外,在山西的煤系地层中存在着潜在价值达10万亿元的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如煤层气、高岭土等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山西省生态环境污染负荷的单位面积压力巨大,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固体废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1.4倍和20倍,结构型污染特征明显。对高污染的现状水环境监测,90%的河流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污染严重的路段已达到了60%。城市里的地下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染问题极其突出,近年来,全省工业提出了煤、焦煤、化工和冶金行业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的控制目标和任务,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工业产业向盆地、城镇倾向的趋势更加明显,形势更加严峻。煤电工业和高耗能工业也是造成山西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基本传统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地破坏。高达3400亿立方米的废气排放量,240万吨的尘排放量,以及200万吨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使山西省的8个主要城市中,就有6个城市大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排名是第23位,环境支持系统在全国排名是倒数第二,七类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指标为全国倒数第一,这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活动。高达8.6万吨的废水年排放量严重污染了地表水,造成了8条主要河流以及支流的可饮流段缩减,长度不足15%,约有一半左右的河段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还造成了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衰竭、土壤荒漠化发展非常迅速、森林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好多生物也受到了威胁、土地资源破坏及其严重,从而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水资源承载能力减弱、水源的危机也日益明显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此外,还有矿山生态破坏严重,有机毒物的污染,城市中有许多生活垃圾也在每日增多,但是山西省在处理设施方面还严重落后、集中处理能力低。

3.外贸出口遭遇绿色避垒,经济发展受到局限。在山西省大多数企业均为采用复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规范与标准,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节能产品的认可,没有采用制定关于回收物如何强制回收的一些制度等等。这样的后果,就让这些产品无法打入国际市场,严重制约山西省发展外向型经济,严重阻碍山西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这些也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

4.单一的发展能源重化工结构,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太强。山西省是能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历史的背景下,煤炭资源在山西省能源产业的经济发展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东部崛起也当然少不了山西的煤炭作保障。在山西省其煤炭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4以上,焦炭产量占近40%,出口占世界貿易量的50%。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山西省以牺牲环境来获得能源,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煤、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占全省80%的工业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省一半以上。而对于初级加工资源,输出型经济仍在延续,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较低,高度依赖资源和环境的产业造成了对环境生态的极度破坏。

5.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落后。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导致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经济增长模式的落后。在传统产业和重点产业延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煤炭重化工行业的转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在丰富的煤炭、低成本、易于使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从开采到加工使用上形成一个粗放的生产管理方式,损失的能量大,利用率低,形成了严重的浪费。全省10000元GDP取款超过国内先进水平1倍以上;只有36.5%的平均萃取率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近40%与先进水平不同。此外,山西省的废弃物回收和重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矛盾因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着,资源和环境受到了加剧约束,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能源资源快速上涨的外部依赖,总能量控制、结构、安全监管面临新的挑战。资源约束越来越多,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一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传统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是不够的。人均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只有6%的世界平均水平,石油产量只能保持在2亿吨左右,常规天然气约30%的新产品不能满足新的需求。二是中国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对集中,进口管道、海洋自主运输能力不足,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需要加强金融支持系统,紧急能源储备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能源安全保险的压力大。三是低能源密集型产业过剩的比例大,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钢铁、有色、建材、化学四个高负载工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单位产值能耗高,人均能源消耗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低水平的能源效率,以及我国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模式,反映了我国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实现能源消费强度的双重控制。四是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协调发展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求矛盾的逆向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区际输电能力不足,缺乏电力的问题是经常发生的。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水平城乡差距,农村能源建设和服务薄弱,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个别地区没有电,家仍然有大量的农民生活用木材做燃料,要减少能源贫困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五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能源工业大而不强。能源科技创新不足,研究和开发强度相对分散。六是新兴系统约束、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能源行业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和无序现象并存,价格机制是不完善的,越来越多的矛盾迫切需要加快能源体制改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改善环境,减轻生态破坏压力的战略选择。山西省在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原料合理的产业链延伸,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等领域,实现资源保护、可再生资源、浪费、污染、零排放。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总年限,基本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反复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7月,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污染物浓度高于国家标准。山西煤矿采空区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由此产生的严重地质灾害涉及1900个自然村庄。因此,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加工、整个过程都合理安排,并提供一个输出终端的合理开采和回收资源,减少污染,才有可能会减少对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压力。

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基础。加快山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建设的新能源和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现的资源,“经济强省”。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环保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山西省参与的综合竞争力大区域经济圈,在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和分工,为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展循环经济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结构转换的过程中,山西省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城乡居民面临的资源不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和许多其他问题。所以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产业,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打开一个新的生产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解决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4.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在资源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是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可以利用煤炭产业链生产出多种相关的产品,把资源全部有利的利用。因此,想要发挥煤炭资源的更大价值,就要合理地利用和支配资源,发展成产业链,在产业链中也要合理支配每个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产业链中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5.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倡导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过程,其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持续的经济周期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减少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水平尽可能小。因此,循环经济是相对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从这一本质特征来看,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与生态系统的资源能供给能力及环境容量之间的不相适应,是引起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实践证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奉行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不能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相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一发展模式必然加深和激化这一矛盾,把资源环境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摒弃环境资源没有价值,可以无偿、无限制使用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而能从根本上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上面分析循环经济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一体”的概念,而循环经济侧重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不能把循环经济的作用扩大化和神圣化。二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经济活动,按照现在学者的说法,它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它不仅关注点上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清洁生产问题,还在区域、全社会乃至全环层次上实现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防止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清洁生产相当于小循环,规范的是点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等问题。

四、山西省推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使资源能够有效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搞好循环经济的对外宣传工作,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民对资源优患意识、节约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大力提倡节能消费、绿色消费;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新理念、在全民积极倡导文明、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把资源节约、回收利用废弃物、把保护环境变成大众的自觉行为,要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好处,在生活中逐步适应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循环经济教育要成为全民的基础教育,让各种媒体、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小区居民都参与到政府循环经济的政策、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彻底转变以前的只顾GDP增长而忽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通过循环经济的宣传让每位公民都从心里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资源和环境是我们生活生存的基础,如果每天我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要大力提倡宣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从每个人做起,从小孩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合理地处理好可利用资源,这些都是每位公民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在有一些人还是不能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有關部门大力宣传,用不同有效的方法和角度做宣传,从一开始的提醒、制约到最终的自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健康。

2.把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前循环经济的焦点。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要密切结合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的特点,这是落实与实现的关键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和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省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生产,要对污染预防和改变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监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地发展环境保护产业,重用技术回收设备,对可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对废物排放提供技术支持。

3.从企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五个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在企业层面,推动内部循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污染的全程控制。在产业层面,消除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融合;实现三大产业有机整合,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建立工业、农业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在园区层面,以生态产业园区为重点,通过企业间、产业间循环链建立起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链条,达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在社区层面,建立起生活垃圾静脉产业链和绿色消费系统,推动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消费过程中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在区域层面,以企业、产业、园区、社区为循环单元,在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实现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4.建立企业、行业与社会之间静脉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建立企业之间的横向、纵向产业之间的耦合共生,资源共享和社会静脉产业链,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农村生物质能循环链,食品安排使用循环链,农业一体化的循环链。行业关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建筑循环产业链,构建产品和副产品的工业合作关系和行业整合,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更完整产业链的代谢网络,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改善三次产业的比例,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增强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圆形公园应该反映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布局、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内生的发展势头,在公园,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生态系统。积极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静脉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循环型社会。强劲复苏和回收各种废旧资源,完善废料回收、处理和使用系统。循环社会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和整个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要以政府领导、市场推广为原则,建设循环社会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5.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目前在日本、德国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而这两个国家约束企业和消费者从法律角度是分不开的,在日本通过一系列立法,规范废旧电器,汽车、集装箱包装回收,实现“谁生产、销售,谁回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客户在各自的义务,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回收。同时,对不遵守规定的原则“减少、重用、回收”的行为,日本政府将依据废弃物清理法对20多个行为作出处罚标准的程度。德国不仅有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根据各行业的不同情况,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废料处理办法》、《废旧电池处理规定》等。借鉴国外经验,在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应增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且在相关立法中将推进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环境立法之理念。我国法律必须加快发展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等行业的资源回收法律法规。

6.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激励政策,形成有效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要研究出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全省大中型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节约能源的技术水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變废为宝,积极推进综合利用废渣、废水、废气,继续通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在不同行业和相关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合理延伸与组合,促进废物回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多地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尤其是利用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发展和价值观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所需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的调整,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首先,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限制耗能,高用水量、高污染项目,加快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其次,在财税政策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科学研究基金循环经济研究倾斜,重点支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依次冲减,同时,要在企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用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补贴和信贷优惠政策,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应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贷款支持力度。第三,我们应该增加污染标准和消费环节浪费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以确保其健康发展,也会使整个社会加速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社会产品循环率,使企业自觉走循环再生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建民.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天中学刊,2005(8)

[2] 薛伟(导师:易骆之).山西省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4

[3] 郑延涛,张爱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6)

[4] 山西省经济发展规划.山西导游考试题,2012

[5]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2.11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2)

(责编:若佳)

作者:闫慧琴

第二篇: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

李进在《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2期中撰文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强高职教育,其核心的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围绕人的可持续发展。即围绕这一教育类型的人才规格、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人才的成长成才开展的,做强高职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一线人才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者指出,高职教育是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工具,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职教育首先明确职业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职业归位;(2)高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贯穿目的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的全面发展;(3)高职教育始终坚持迁移导向。引导第一线人才终身学习。

作者同时指出,高职教育促进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从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深入地研究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人才素质特征,科学地认识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作者指出,高职教育促进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素在于:(1)在教育理念方面,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把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2)在教育实践方面。全面实施具有职业特质和职业路径的素质教育,把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第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在教育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的现代高职教育体制机制,为第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第三篇:林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过去由于人们对森林的严重破坏,中国林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文章根据我国林业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原则、目标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传统的以消耗资源进行发展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需要,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所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需求造成危害。因此,对于中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做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统一。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过程和目标[2]。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国家林业部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需求构成危害,并不断提高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长的需要,真正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3]。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现实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是森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永续利用。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极为注重进行生态建设,积极植树造林。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建设稳步向前。

林木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林木集聚地的森林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森林是大自然的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4]。其次,森林资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资源,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再加上不注意恢复保护,我国林业出现了资源、经济、生态三大危困,造成木材产量逐年降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现象日益严重,使自然资源的负荷达到了极限,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当前急需恢复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在林业发展问题上研究的最新趋势[5]。当今全世界人民齐声大合唱的最强音,是保护环境,保护森林。森林是民族繁荣昌盛的标志。

江泽民同志曾在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6]。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林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它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安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全国森林面积的90%集中在山区,因此要想全面奔小康,重点还是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加快山区农村林业发展,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所以,从我国当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来看,林业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集中表现在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加重、水旱灾害频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四个方面。全球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不仅都存在,而且有些还更严重。我国森林不仅量少,而且质量低、生长量小。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我国有15%至20%的动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水平的10%到15% 。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但是这种功能需要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7]。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6%,已提高到16.55% 。所以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我们必须通过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增加森林的面积。

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营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林业经营目标不明确,林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推广力度不够;林业经营产业产业化程度低,林产品深加工水平低,林业经济效益低;存在很大的火、病、虫等灾害和人为破坏隐患;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够完善,林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4 林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目标

4.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8]。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要求,首先,人们可以在保护森林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使用森林资源,如利用林木生产建筑木材或者各种林副产品等,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还需要不断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障子孙后代的需要和改善环境质量。在利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多种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还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4.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想坚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森林资源结合起来。当砍伐森林资源以后,要注重发展培育新的森林资源,坚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对这样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同时要注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物力人力加大多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森林林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能力。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保障了森林资源的质量与产量,同时也间接的保护了森林其他野生动植物及非森林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作为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持续不断地保护这种生态环境及防护效应[9]。

5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资源,同时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林业资源,因此,必须坚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不断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5.1 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宣传教育,改变林业经营的传统观念

近代工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破坏,引起大自然对工业和农业的无穷惩罚。当前全球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给人类未来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林业的生产经营方面也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只有搞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保障人类的发展。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林业的生产既需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不足,再加上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等原因,不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林业的评价,总是以当年的产值和直接的经济效益来估价,就是林业专家提出的“永续利用”理论也是站在树木轮伐青山常在的基础上,森林资源的环境群体效应和生态空间效应没有引起高度重视[10]。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职能部分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支持。林业等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积极进行宣传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思想上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然后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去。

5.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林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法律法规之间能够配套衔接,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体系,以强制方式管理林业资源,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3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监测体系

建立林业管理检测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林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出现偏离。主要检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通过对他们的检测建立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林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4 实行分类经营、分类管理

分类经营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经营方式,首先这种方式对保护森林环境非常有利,保证森林生态平衡发展,其次,分类经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森林资源以及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最后,我国幅员辽阔,分类经营可以很好的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森林的产量,满足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5.5 加强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

我国的林木生产目前还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这种状况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不足密切相关[11]。在林业生产和利用上必须加大资金与科技的投入力度,以获得质的飞跃。森林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有其特殊性,即生产周期长,需要资金投入多,当期情况下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因此,坚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这个问题上,只靠国家林业部门是办不好的,需要全社会对林业发展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加快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速度,保障林业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6 给林业发展创造宽松和优惠政策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扶持,这也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动力。政府可以鼓励机关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例如鼓励群众开发治理荒山,植树造林,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帮助。政府的支持可以很好的保障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林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既要有思想上的引导,也需要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等措施。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林业资源,森林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采用新的科学技术等方式,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 徐庆福等.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初探.森林工程,

1998,14(4).

[3] 韦炳财等.浅议林业可持续发展.华东森林经理,1997,3.

[4] 《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简介.自然资源学报,

1995,10.

[5] 覃林,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点.湖北林业科技,1998,3.

[6]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7] 王满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8] 李周.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 左永忠,等.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河北林果研究,

1999,6.

[10] 曾庆祥.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营对策.湖南林业,2001,7.

[11] 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作者:农长平

上一篇:学校类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