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09-11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点, 也是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自2004年成立以来,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针,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人才需求及自身的优势, 不断充实和发挥行业优势, 确立了依托煤炭、气象行业, 辐射资源环境有关领域, 立足甘肃、服务西部、面向全国, 培养“技术素质强、吃苦精神强、实干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四强型”基层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式, 探索构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为“四强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234”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6月由教育部专家组在对学院进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 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

1“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能够直接运用科研成果的应用型人才, 提倡以就业为导向, 针对岗位进行职业培养[1]。以就业为导向, 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开设课程、组织教学, 概括起来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 是组织教学活动, 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业发展的能力。高职的培养目标, 一是强调“一线”, 二是强调“应用”, 三是强调“高级技术人才”, 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要使高职教育走向成功, 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应行业实际、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就业为价值取向的才培养体系, 克服和改变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 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近年来, 我院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努力探索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办学实践中, 结合自身和行业特点, 不断总结办学经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为本, 以“和谐教育”为理念支撑, 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主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教学方法和质量保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形成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 具有资源环境类高职教育特色的“技术素质强、吃苦精神强、实干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四强型”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理论够用为度, 重在实操能力, 强调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基本要求和“目标对接岗位、模式对接需要、课程对接能力、质量对接管理”的人才培养基本方式, 探索构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具有学院自身特色, 能够保证培养目标高质量实现的“1234”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2“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1234”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条主线、两方参与、三双措施、四个结合”。“一条主线”是指以就业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两方参与”是指校企两方合作育人;“三双措施”是指双师型、双课堂、双证书的培养要求;“四个结合”是指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精品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创新机制与质量监控相结合。

3“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234”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本着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思想, 以服务四强人才培养为目标, 突出强调了就业导向、订单培养、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和过程监控。其中, 就业导向是四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订单培养是四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四强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过程监控是四强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3.1 贯穿一条主线

贯穿一条主线是指以就业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运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质量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在保障就业的基础上高质量实现“四强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条主线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

3.2 坚持两方参与

两方参与是指学院和企业两方参与人才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互动, 生产与学习结合, 促进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带来了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术氛围的转变[1], 使学校的市场意识增强, 更家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零距离的对接[1], 校企合作能使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背景,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是实现“四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践证明, 校企多方面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教育环境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是深化“订单培养”, 提高就业率的有力保证。两方参与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 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我院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一是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订单培养”。具体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采取“分段联合培养 (2+1、2.5+0.5、1.5+1.5)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灵活的模式;二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互为依托的“互为基地”。即企业作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教师锻炼基地, 学校作为企业的长短线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互为基地”的合作形式较好的解决了学校单方面依托企业构建实训基地存在的有关问题, 如由于企业主动性不强而导致的实训基地稳定性差、操作不便等等;三是以应用技术开发和企业技改项目为共同任务的“技术攻关”。这种合作形势与学校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与企业有利于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安全生产;四是校企双方以优势互补为前提的“互援互助”, 如企业通过捐赠设备或设立奖学基金的方式, 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改革, 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学院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参与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故障诊断会、技术研讨会、课题鉴定会等。

3.3 采取“三双”措施

“三双”措施是指“双师型”、“双课堂”、“双证书”。三双措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是培养“四强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所在。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我院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要求, 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思路, 通过实施现场挂职、研修培训、科研培训、制度激励等措施, 使教师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保证了教育质量,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双课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岗位的感受。主要采取三方面的途径予以实现:一是要求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不得少于总学时数的40%;二是将职业技术标准纳入课程体系;三是构建并实施“以课程实验为基础, 以校内工艺实训、课程设计为依托, 以现场实习、毕业设计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双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 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双证书”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的训练, 具备行业或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 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1]。我院从2004年开始, 要求学生毕业必须获得相应工种和岗位中级以上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方能办理毕业证。

3.4 实施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是指“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精品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创新机制与质量监控相结合”。四个结合是“四强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就是按照“和谐教育”的理念, 通过全面素质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 把为煤炭、气象行业输送不畏苦、不怕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术人才放在办学的重要位置, 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在课程设置、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方面充分考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振兴行业所需的“四强型”人才素质。

“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可以实现校内外实训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互补, 校内实训主要是工艺性技能训练, 校外实训主要是顶岗实习和职业环境感受。有利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训练,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与做合一, 教与练相溶合。

“精品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品牌是可持续发展的龙头,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就是通过精品课程建设, 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创新机制与质量监控相结合”。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院坚持不断完善和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 并通过“PDCA”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控制和改进。把人才培养全过程及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纳入质量监控体系, 有利于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校企合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我院构建的“1234”人才培养体系, 使我院在近三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 特色专业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1 0 0%, 平均在90%以上, 连续三年排名甘肃省14所高职院校第二位。毕业生以“技术素质强、吃苦精神强、实干能力强、团队意识强”享誉甘肃, 高就业率为学院带来高报考率和高报到率, 学院的报考率和报到率一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4“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建立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机制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 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制定的人才培育目标。人才培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要求就业部门在作好就业工作的同时, 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 要分析学生的就业去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3]。教学部门要根据这些现状、趋势和评价等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 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调整专业布局, 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完善人才培育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预测, 未雨绸缪, 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内部才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一致, 才能真正发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作用, 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4.2 重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2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强调了就业导向、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而如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是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的多, 而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却很少, 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仅限于提供实习基地, 安排学生实习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是有一定难度的。二是订单培养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制约, 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对人才的需求量就加大, 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就业不愁没有岗位。如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如果企业经营出现萎缩, 就会缩减用人计划或“撤单”, 由于学生是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 一旦就业出现问题, 高职学生转岗难度很大, 所以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三是订单培养受到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 订单培养协议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学生的接收, 有些学生在就业阶段找到理想的单位就要求毁约, 这样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与此相反, 某些学生毕业时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造成企业不接收这些学生。不管是哪种情况, 学校都会处于两难境地[1]。类似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因此, 在办学实践中, 学校还要探索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结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 探索构建了为实现“四强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高职教育“1 2 3 4”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1234”,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马平均, 刘凯开, 范宝按.高职教育发展走向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

[2] 钱兴, 张春平.准确把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

[3] 朱建华.高校抓就业, 着眼点该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 2008-10-29.

上一篇:论“学工合一”职教模式的构建及价值——基于传统人才培养与在职培训之比较分析下一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