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2024-04-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精选9篇)

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心得体会

学院:某某研究院

专业:洁净能源科学

姓名:某某某

学号:11201341000000

指导老师:某某某

2013年11月26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听完了尹老师精彩的讲解后,我受益匪浅,作为理科生的我虽然本科时也学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都只学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且好多东西都随时间的消逝渐渐地淡忘了。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解决了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困惑,比如说中国为什么不顺应潮流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也有部分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又与之不同呢?以前上诸如此类的政治课时我都觉得书本上的冗长的文字让人乏味,但这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老师启发性的生动的授课方式,让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从头听到尾。我觉得这门课开设不仅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让我学会了去思考问题。下面就是我学完这门课后的一些体会。

这门课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缘出无由的,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顷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赛,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旳时代特色。当今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当前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还得立足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抓紧

眼前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需求、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次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接下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最后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开设这门课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修为,另一方面扩展了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虽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学习结束了,但是其理论精髓与实践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研究生不管是在科研上还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指导自己的未来之路,为自己也为社会不断发展自己、获得进步。

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就业问题颇感兴趣。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意识。关注民生的首要就是关注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用时代和发展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与结构不合理,二是教育体制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一)经济体制与结构不合理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双规制,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同时存在的一种制度。这种体制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对宏观经济的有力调控,避免陷入资本主义式周期性经济衰退。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并垄断能源、电信、运输、机械制造等重要行业;第二,各级政府握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官员对企业活动进行频繁干预。这种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粗放式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贸易,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比较弱。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出现持续下滑。我国经济增长率更是连续两个季度低于8%。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出现下滑?因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房地产,由于中央政府实行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

政策,导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最后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按不变价格计算,第三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虽由2000年2.9%上升到2007年5.1%,但相应年份,第二产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却由5.1%上升到6.5%。

以上三点导致经济发展态势下滑,使得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同时,很多企业进行裁员,宏观上阻碍了就业率的提高,为大学生尤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教育体制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对就业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重视分数,忽视素质;只看学历,不重能力。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获得更好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教育走向了极端的一面,一切围绕着分数做文章,对学习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考大学,考哪些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而只是盲目地去拿一张大学毕业证,然后去就业。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眼高手低,心里素质及专业能力较差,很难与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相适应。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供求出现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难以赶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要想从宏观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基础,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加速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变,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实现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

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教学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一开始设置时,就对该门课程提出了专题式教学的要求。专题式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如何开展?如何通过专题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谈一谈课程教学认识和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什么要采用专题式教学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即“怎么教”的问题是由“教什么”和“向谁教”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

实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步步高、步步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这种重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本科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则要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还是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象和内容上都具有客观性、确定性,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无论在教材编写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上的相似甚至重复问题。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随之产生的“重复施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施教不但未能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施教”,成为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就不能“面面俱到”的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而是要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精讲”,聚焦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实现“步步高、步步深”。“专题研讨式教学有利于舍去他们学过的简单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为他们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预留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激发研究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适应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脉”专业领域最新学术理论前沿,引导学生“发现”专业领域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视角”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答这些问题。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突出特点,这种学习特点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上,而且渗透和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上,硕士研究生是以探索和研究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满“研究性”、“学术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只有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教学的专题性、研究性、学术性,才能适应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

发挥教师的学术研究专长并以科研支撑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需要采用专题式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要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讲授,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涉及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具体到某个教师而言,其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却具有有限性。如何克服这种结构性矛盾呢?答案就在于专题式教学。如若采用专题式教学,每个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集中力量去准备自己擅长的教学专题,精心打磨教学专题。每个老师都拿出自己最擅长、最好的教学专题,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教学专题都是“精品”。另外,采用专题式教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采取“接力棒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领略不同老师的教学风采,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一个老师从头到尾讲授好得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如何设计教学专题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内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应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这已基本形成共识。“专题式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众多高校和教师的认可,我们应高度重视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完善。”[3]但问题是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上,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究竟如何实施专题式教学,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还不是很多。专题式教学研讨需要向具体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否则,专题式教学的探讨就会停滞在必要性、重要性阐述上,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成果。

什么是专题式教学,人们的认识也是比较一致的,即依据教学大纲但不局限于教学大纲,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自主设计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为内容载体进行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4]可见,专题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设计教学专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专题,那么专题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要把设计教学专题作为专题式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来说也不例外,首要的是设计教学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专题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要在深刻领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设计教学专题。具体来说,专题设计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整体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实行专题式教学,使得在教学专题的选择和设置上具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很随意地“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能讲什么就讲什么”,而要从增强硕士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根本教学目的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当有所涉及和覆盖,从而保证教学专题在内容上的覆盖面和整体性。

其次,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设计教学专题的立足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硕士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遇到的社会现实诸多问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态的等,往往提出很多尖锐见解或者疑虑,且超出教材范围,需要教师予以及时的、合理的、细致的解读。”[6]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当前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如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能不能避免国强必霸的逻辑?这些问题是学生关心的,也是存在疑惑的问题,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给予关注并在教学中进行回应。

最后,教学专题设计要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说服力就必须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要以学术性和理论性来支撑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要通过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来“征服”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作为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专题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更应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因此,在设计教学专题时,要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将学术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中,保证教学专题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相同步。例如,学术界关于中国模式、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可以及时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当然,吸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仅仅限于国内,同时还包括国外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和借鉴。

遵照上述专题设计原则,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团队设计出以下教学专题,并以此开展专题式教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地位研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研究。(3)新常态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优势研究。(5)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7)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研究。(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研究。(9)全面从严治党研究。(10)和平发展问题研究。这些教学专题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突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当然,由于各个院校具体情况的不同,再加之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认知和选择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专题的设计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设计的教学专题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可能仅限于交流、参考和借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如何组织实施

专题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专题这一“硬性任务”,同时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实施,这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保障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组织实施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教学团队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专题。对于专题式教学来说,设计教学专题、确定讲授哪些专题的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教学专题一旦确定,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专题。因此,要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在深入理解和领会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精神的基础上,就教学专题的设计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而确定教学专题。然后教学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认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专题,将教学专题的研究准备、课件制作、教学等责任落实到人。一般来说,每位老师可以承担2~3个教学专题。

2.教学秩序的管理和维护问题。实行专题式教学,每个班级将会有多位老师轮流上课,“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是每个老师对于特定的某个班级来说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这样就容易出现老师不愿意下心思去抓教学秩序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出现课堂纪律不佳的状况。这是专题式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上课毕竟不同于听学术报告和讲座,适当的教学秩序管理和维护是必要的。专题式教学的教学秩序管理和维护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是每位上课老师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教学专题的讲授,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抓课堂纪律。二是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助教老师,专门负责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的管理。

3.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专题式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于以教学专题来“编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学团队“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则没有什么显著性特征。实际上,“教无定法”,什么方法和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来开展专题式教学。

4.课程考核问题。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核要体现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学生最终成绩可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表现、课程作业来确定。考试题型要突出主观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主要考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5.教学专题完善和更新问题。“教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完善问题“永远在路上”。每一轮专题式教学结束之后,都要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和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交流和总结,要根据教学反馈和教学总结来完善教学专题、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及时反映和体现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学专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试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93.

[2]王晓宏.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58.

[3]卫志民.专题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与完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58.

[4]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5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6]唐洪森.硕士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方法之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53.

篇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摘要:“2010年8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作出调整,其中提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程。”①在此之前,高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这一调整体现了我们国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完善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必要性

我结合自身专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本课程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必然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对我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课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切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内容结构特征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本质和目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统一战略、外交与国际战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阐述。”②本课程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专题作了介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关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在巩固本科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将其授予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本课程是应对硕士研究生思想现状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竞争的重要阵地。”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企图通过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事业中指导思想的地位,从而逐渐腐蚀我国的价值观念,达到推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最终实现它的全球战略。我国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在一方面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为了自己、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不断出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面对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影响,硕士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感染。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倾向。集中表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因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势在必行。

3.本课程是应对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的必然要求

现象一: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可以说是给观众带来笑声最多的节目之一。为什么这个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许,除了它的喜剧性因素外,更多的是它直指社会热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存在小品中郝健的困惑,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呢?扶了会不会被讹呢?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现象二:在娱乐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见“撞衫”,就是说两个明星在同一个场合出现,结果两人穿的衣服是一样的,我们就叫“撞衫”。还有“撞脸”,就是说一个普通老百姓长了一张明星脸,跟某明星长得很像。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撞商标”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寨商标,其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大个核桃”“雲碧”“康帅博”“尹俐”“五粮”……

现象三:2013年7月24日17岁少女胡伊萱失踪被杀,帮助孕妇却被抛尸野外。经警方调查发现,案件实情是妻子为了满足丈夫的性欲,假装摔倒,胡伊萱恰巧经过将其扶起,送回家。在其家中,谭某骗被害人喝下掺有迷药的饮料,趁被害人昏迷后由白某实施猥亵,后二人将被害人杀害并掩埋尸体。

这些现象虽然仅是部分现象,但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当今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突出,这迫切需要对国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道德文化教育。

4.本课程是应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不健康、不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这几年,出现的一个热词“雾霾”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的一天。截止11月上旬,全国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已为52年之最。”雾霾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多发,交通阻碍等。雾霾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建筑扬尘、燃烧煤、农村燃烧秸秆等等,都加剧了雾霾现象。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完善。雾霾只是一个表现,水污染、森林破坏、土地污染等现象都是表现。因此,如何解决发展中的不健康发展、不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这些课题的解决提供了必不可少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年04月17日.

[2]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总第129期).

篇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能够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的机会是难能可贵的,我非常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上课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明显感觉自己对国家建设的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自身的思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也有了改善。不同于本科时候灌输形式的教学方式,本学期老师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为我们播放一些从国外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建设的教学视频,这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得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社会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很多国家在实践中奉行之,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遭遇了重大挫折。我国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但是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国际时局更新很快,在这样的形式下,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是顺利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学习完这门课程,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从党的指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更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所以顺利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种种历史和现实事件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步,与我们始终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我们观看了关于俄罗斯史上改革的视频,20世界后期震惊世界的苏东巨变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以及体制建设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未能结合实际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会进一步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所以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同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官员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观看了关于官员财产公示问题的视频。现阶段,国内有些官员以公谋私,榨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果实,出现了所谓的“房叔”、“表叔”,社会各界“反腐倡廉”的呼声很高。我们的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是生死攸关、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持领导官员队伍的清廉就显得至关重要。官员财产公示这一政策实行起来是有相当的难度,会遭到相当大的阻力,比如官员们会想方设法转移财产至亲戚名下及国外账户等等,但不可因此就不作为,因为目前这一现状已相当严峻,再不加制止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在实行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有一位评论员提出,这项政策必须执行,但为了减小阻力,可以保证公示以后官员以前的财产不予追究,自公示之后开始加以考核。

关于这一点,我从中获得的启发很大。以前存在很多的思想误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遭遇到较大的阻力,预测到执行方案可能不会带来显著效果的时候,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初衷和想法。现在则改变了看法,意识到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争取,应该加以坚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找到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个人的意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看了普京的视频后,我深深为普京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坚毅、刚强,但又不乏灵活性和柔情的一面,这种多元化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性格还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有更好的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并从中求得较好的发展。此外,我们还观看了《中国人来了》的视频,深入了解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一直觉得自己的民族是善良友好的,我们国家在非洲的很多贸易和建设事业都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但在当地人眼中却可能成为他们的威胁,并被其他国家也视为一种垄断。这启示我们有时候要跳出固有的模式,站在新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和思考。

我还认识到国家的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的很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动态都关涉到我们生活模式和状态的调整和变化,因此要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这样才能及时抓住相应的机会,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身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以微观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突出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建设,必须在各个方面都长足发展,齐头并进:(1)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坚持喝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制度;(2)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活满意度;(3)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4)在生态建设方面,要逐渐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模式,并使再生能源比重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篇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这学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我觉得这门课是深入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课程,并且三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让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对于该理论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题。在古代中国曾经那么辉煌,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经历了外国侵略。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后,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现在继续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创新。同时,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以完善。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破题,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再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崭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深入和发展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

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开课前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表时,说实在话没什么兴趣,认为又是赞歌式的教育,一味的称赞社会主义好,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同“思想政治“课。听课后发现自己错了,这不是政治课,而是历史课和讨论课。在课堂上没有一味的赞美,只有客观的评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经历的历史阶段。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篇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问题的提出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是教师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 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 立足于教材和学科要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 对教学内容经过重塑、整合、概括和充实之后, 形成既有先后承接又彼此独立的相应专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专题确定教学方案, 选择具体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灌输为主, 教学以章节为基础组织教学, 缺少对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 而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力求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三位一体着手, 利用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将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 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交流互动, 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促进其成员知、情、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 (1)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可以比较好地实现这一理念,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缺陷, 解决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时数少的矛盾, 既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探究性, 同时又有灵活性的特征。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 任课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安排教学计划,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诸多教学手段,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实现高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双赢局面。

实行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可以说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是响应国家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号召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毛特概论”课程特点的必然选择, 是让教师乐其所教、学生乐其所学的有益探索, 更是“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

1.专题的科学确定是首要

专题的确立是该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专题的确立要求教师深刻地对教材进行消化、创造, 熟悉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专题, 并且要求各个专题独立成篇, 专题内部逻辑性和系统性要强。对于专题的取舍, 既要立足于教材, 服务于教学计划, 又要立足于课程的重点内容, 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 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重点问题, 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同时, 专题的确立, 还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相关性的认同, 即在材料的“交集点”或“问题点”上确立专题, 结合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来展开, 使其成为教材的整合点、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能力的提升点。

2.教师的合理分工是基础

专题确立好之后, 下一步就是解决授课教师的任务分解, 分工协作, 这是该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研究的专长完成课程所需的相应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的备课任务, 具体包括:理论模块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材料;实践模块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相应的组织运作等。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 完成上述任务, 共享教学资源。实施该模式教学后,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 专题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按章节讲授的习惯, 要求教师以“毛特概论”学科体系和目标任务为前提的基础上, 尽可能收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方面的相关资料, 再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 从而展开系统的、科学的并有说服力的教学。因此, 要按照教师的专业、兴趣以及已有的教学成果, 合理分配专题任务, 这样既能兼顾和发挥各专题教师的专业特长, 又可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 形成一种集体团队智慧的综合优势, 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

3.具体的模式方法选择是关键

专题、教师都确定好了, 最后就是极为关键的教学设计了, 即教师要对专题深入钻研, 围绕相关专题搜集信息,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 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提炼、组织、编排, 备好专题。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地“备”好学生, 即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会带哪些问题进入课堂, 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会怎样变化, 尤其要预测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知识盲点和观念误区, 使教学有的放矢。这样来组建教学内容的形式, 设计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尝试问题讨论式、课堂问答式、案例启发式、调研合作式、新媒体现代化化技术手段等, 把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专题任务分解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 专题任务分解之后, 并不等于各位教师各自为政, 教、学“互不相扰”, 而是更要注重给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另外, 要通过集体学习,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 唯有深入钻研, 才能领悟其精髓, 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带动作用, 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专业自信力。

2.要处理好科研建设与课堂教学建设的关系

这既是“毛特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又是师资建设的重要问题。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 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就“毛特概论”课堂教学内容而论, 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可靠基础。该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 要充分展现该课程的这一特殊性, 就必须坚持在教书的同时展开科学研究, 否则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表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科研建设上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教学艺术”上, 也就是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如何融三观为一体,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观的社会要求内化升华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进而转化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3.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不仅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 而且要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要求进行学科建设。” (2) 2005年, 党和国家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 这样, 依据“05方案”设置的课程与新增的二级学科就完全对应起来了, 这也为“毛特概论”课程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要处理好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课程理念: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若没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要单独建制, 理顺相应领导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及其管理体制几经调整, 多是“寄生”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中, 在这样的体制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话语权, 课程建设不仅难以得到切实的加强, 更不能奢谈改进和发展, 且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

综上所述, 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对于师资队伍的重塑整合、课程开设的安排及其课程内容的改变和更新将会起到旧貌换新颜的作用, 对于帮助教师从全而不精中解脱出来, 可以专心研究自己擅长的领域, 并为多出教学与科研成果提供了条件, 对于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基本原理, 从而进一步提高“毛特概论”的教学效果创造了一条新的选择路径。

摘要:专题统领巧模式教学, 是以专题为基础整合教学内容进而组合教学方法施教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单一的某一种教学模式, 具有其明显的优势, 尤其对于内容特多、涉及面特广、综合性特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特集中的“毛特概论”而言, 是最为合适了。本文从运用的具体实施策略、应注意处理好的一些关系等方面对此模式进行了阐述, 对当前“毛特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题统领巧模式,“毛特概论”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 2010, (11) .

[2]张丹华, 顾晓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有效性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20-152.

[3]苏霍姆林斯基, 赵玮, 王义高, 蔡兴文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2.

篇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专题

关键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2-01

一、实践的概念和地位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实践起着最根本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所有的活动归结起来无非两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研究认识问题就不得不研究实践问题,研究实践问题也不能撇开认识问题。在实践与认识这对范畴中,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微观层面上被具体化了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实践

1、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智慧源泉和衡量标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显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质的飞跃,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也发生了严重性挫折,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彰显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

毛泽东同志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八年抗日战争再加上四年解放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严重,粮食日益紧张;国外反华势力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所有这些使得新中国只能艰难前行。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我们的实际,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是保障自身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法宝。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检验一切认识。坚持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为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不能说明现有的理论体系已经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理论,不再需要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不然我们也不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我们已不可能在现有理论里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答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检验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观。马克思曾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精神奉献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更好的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在对毛泽东实践观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了实践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理论。我们一定要发扬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国建设实践的水平与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2] 毛泽东选集第 l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赵家祥.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4] 靳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海南出版社,1998.

[5] 刘 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 曾德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J]. 学术论坛,2009.

上一篇:某人竞争上岗演讲稿下一篇:清明节短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