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22-10-01

近年来, 我国小学数学在新教材改革中取得很大的进步, 逐渐从重书本知识、重学习结果、重教师的传授, 转化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重学生探索。但“研究性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一本教材是否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 从根本上要依赖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 并学会处理。因此, 有针对性地实施“研究性学习”, 做到因材施教, 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结合九年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 树立模仿典型, 促使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条理清晰的良好行为习惯

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大多数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 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 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 从而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条理清晰的良好行为习惯。当新教材出现没有清晰的轮廓让学生去模仿,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需要提供模仿典型, 促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找次品》, 如在5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 (比正品轻一些) , 至少几次可将次品找出来?如果用文字表达意思太复杂, 学生不易掌握, 在教学中我想出用对比方法来归纳, 解题时只要求利用式子表达, 上课注重让学生根据式子讲述意思, 这个单元所有学生都学得轻松自如。如5 (2, 2, 1) 表示天平两边各称2个, 出现两种可能性, 至少称2次。

2 让教材走进生活化课堂教学,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1) 依据生活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数学源于现实, 并用于现实。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 容易混淆, 我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一年级“左右”的认识, 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 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参照物的问题, 如两人面对面时, 如何判别对面之人的左右边。

(2) 创设“问题情境”, 贴近生活现实, 激发学生思维。教材是开放性学习的依托。教材是静止的, 但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教材, 让教材走进生活, 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 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我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用课件创设了一座庙中老和尚分饼的故事,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三个分数为什么相等? () 使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重视学具操作, 拓宽交流与合作, 自觉地从实践中获取新知, 开阔了学生敏捷的思维

新课标中虽然挖掘了大量数学素材, 但学生领悟的知识点多, 练习题配备少, 新知识点有时表述得不完整。因此, 课堂上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主源, 适当补充新知识所缺乏的完整性。如我教学“乘法分配律”, 学生根据摆学具卡 (见教材图) 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我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获取新知, 开阔学生敏捷的思维。

4 提供学生充分实践数学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性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 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 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方法,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1) 课堂上充分借助手势语、实物渗透教学中, 在交流与合作中调动学生自主性。在操作中获得新知识, 掌握数学方法, 从而使自主性在“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兴趣”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如我在小结质数和合数这一课中, 我出示如下问题: (1) 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2) 是质数的站起来并把手中的数牌举起来;是合数的举起手中的数牌蹲下来;能被2整除的数, 请把数牌放到胸前;能被5整除的数, 请用双手拍数牌;能被3整除的数, 请走出座位;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请走出教室。这样教室里充满了学习的氛围, 把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非常有趣味。学生通过玩游戏来获得新知,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乐学, 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论异同——在合作研讨中培养个性, 加强学法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古人语:“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 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时, 我让学生讨论把梯形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 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成0, 这时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了想象能力。由此可见, 讨论是交流与合作的关键, 学生在讨论中交流, 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 促使他们的思维求异、求佳。

5 学生从“质疑—完善—超越”中使学习探索过程得到优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 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观察事物特征、起疑、讨论、比较、争辩、归纳中进行交流与合作, 主动去探索, 才能发现真理。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中:我出示一组分数:, 让学生化成小数, 学生在这个不是最简分数的质疑中突破难点, 并根据质因数辨别出来, 从而超越地举出……这些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每个学生把质疑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并且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从而使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飞跃的提高。

6 加强课外实践, 拓宽应用渠道, 让学生学习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 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走近生活,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数学, 在数学中发现生活规律,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心, 增强成功感, 乐于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前, 我让学生去观察游泳池、教室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理解和比较, 使他们知道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事物, 发现规律, 从而更好地激发乐学情绪, 让思维标新立异。

实践证明, 在新课程标准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符合小学数学的改革方向, 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它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善学、更主动地养成了学习自主性, 更全面地提高了数学综合素质, 而且大幅度地培养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拓宽应用渠道, 让学习得到了升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我国小学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研究性学习”这一环节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 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案例分析, 见证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是符合小学数学的改革方向, 进一步阐述了教学中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良好行为习惯

上一篇:浅析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基于消费者视角的Today连锁便利店品牌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