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2024-04-09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共8篇)

篇1:《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身边及生活中获取的各种课题为学习载体,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开展主动性研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断构建及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f},研究型课程能够极大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3, 4]因此,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对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方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或者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或者未开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概论课》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该课程通常作为针对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环境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使非环境专业学生能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人贯彻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概论》成为环境类专业新生学习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新生的人门课程,《环境工程概论》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概论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基本内容既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与方法,也涵盖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每一章节的内容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人式”全讲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让授课老师上课吃力,浅显且泛泛的内容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刚人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霆”、“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人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三、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如根据每个课题完成情况,评价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学中不断完善

篇2:《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篇3:《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1 以课程内容为主线设计讨论题

以课程内容为主线设计讨论题, 第一是要求紧扣课程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首先在教材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促进教材知识学习;第二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所侧重,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 其兴趣爱好和将来所面对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设计讨论题时同样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 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材第九章农业与水环境, 共分四节, 第一节水环境;第二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第三节农业和畜牧业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第四节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影响。本章设计讨论题题目有:耗氧物质溶解与平衡, 污水处理现有的方法有哪些, 水体重金属污染处理 (修复) 措施有哪些 (请针对某一种重金属阐述) , 请阐述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系统对水体污染的作用。这四个题目涵盖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 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查阅一些资料, 在学生讨论讲述结束时再做适当的补充。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课堂讨论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计划地组织进行, 首先是将学生分组, 3人一个小组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分组人数太多则无法充分调动全组人的积极性;第二提前告诉学生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提前准备, 讨论过程分为内容汇报过程和讨论过程;在汇报和讨论的时候一定要限定相应的时间,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学生汇报和讨论结束后, 任课教师要对汇报和讨论内容进行总结, 同时对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2 以课程内容为主线设置课程论文

对于教材上出现的内容涵盖面较广, 而且已有研究很多的知识面, 采用布置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的程序为首先讲授课程内容然后布置课程论文。例如第十三章全球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可能影响, 课程内容中酸雨问题可以设计为“酸雨形成的原因与酸雨危害”, 讨论题设计为“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两个题目可以互换。

3 结合最新的环境污染或资源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出真知, 所以在课程授课的同时, 紧密结合最新的环境污染或资源问题的时事大事进行讨论, 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及活学活用的效果。所以在我的备课教案中, 每一轮都有旧内容的淘汰与新内容的补充, 这几年发生的环境大事在授课教案中都有记录。2007年下半年的华南虎事件也成为了我们班级讨论的一个议题。课堂讨论后同学们总结的观点如下: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刻不容缓, 同时做人要诚实、谦虚。一个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的了解, 同时也起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4 教学实习进行直观感统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 实践加深理论的掌握与理解。谈环境保护, 大家都很关心, 但对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等了解的人却并不多。所以在课程授课的同时,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更深层次的了解, 设计相应的课程实习也非常重要。我们的实习地点目前主要有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监测局, 实习内容主要是请该单位的主要工程师首先讲解单位的主要部门和主要职责, 然后再参观各个部门。实习分小组进行, 每个小组最多10人, 各部门的负责人给同学们讲解他们主要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目的。在实习过程中, 同学们可以直接同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 并当场对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也实现了从教室到企业或单位的转换。

以上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概论性课程或者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专业课选修课, 为拓宽知识面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章节合理安排并精心组织。

摘要:资源与环境概论是一门环境科学类概论性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采用讨论式、课程论文式、环境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讲授式加案例式教学的方法, 可以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设计课程实习, 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4:《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4-03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優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7-59.

[2]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程发良,常慧.环境保护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7]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1):54-55.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课件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2009036)

作者简介:秦巧燕(197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讯作者:朱建强(1963-)男,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土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

篇5:《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如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问题,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章节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等与临床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辅以学生自修教师辅导答疑的教学方法,如与中学学过的知识相关且易懂的内容(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在授课条件相同和试卷难度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牡丹江医学院成绩分析软件将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所有学生成绩输入该系统,生成最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篇6:《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1)课程章节多,无更新内容。

(2)学生兴趣不浓,出勤率较低。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ro。

究其原因,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和理论颇多,课堂以教师主体授课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如何加强“环境工程概论”教学改革对于更好地开展该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案例教学是被认为是很多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方法,它已有100多年历史,哈佛法学院在1870年率先使用并推行案例教学,经过几代哈佛人的努力,案例教学已成为哈佛鲜明的教学特色。

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我国很多高校也在环境教育方面实践案例教学方式,但未能很好地推广。很多教师只是偶尔会讲到环境污染的案例,但并未形成系统分析,不能真正称为案例教学法。因而,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阐述“环境工程概论”开展案例教学的实质,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践,本门课程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案例教学实质。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针对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热情参与,通过师生之问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的教学形式r>>。案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由对原理的追寻转向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究精神和批判能力的思考者。

案例教学运用在“环境工程概论”课程中,主要是以污染事件为题材,在教师指导卜,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好品质。

二、教学案例的选取。

一般的“环境工程概论”教材,在整合内容时主要以纯理论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一点。但由于环境学科本身具有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发展极为迅速等特点,教学案例数量巨大,如何选择精确、有效、典型的案例,是“环境工程概论”实行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以华侨大学“环境工程概论”教学案例设计为例。安排视频案例,案例从国家政策、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处理、噪声污染等方面来设置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国家政策制定的背景及原因,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的基本途径,探索环境规律之源。首章绪论“流域限批治污染”视频案例以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对污染物排放控制为何要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再到“区域控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能深刻理解国家政策不断修订的原因。在各类污染介绍中以经典污染案例为主,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根源及治理方法。

如在“噪声污染及其控制”章节中选取的是“还我一片宁静”视频案例,给学生讲述的是易被忽视的“低频”噪声污染,日常生活中电梯、变压器、冰箱、水泵等都是低频噪声的来源,一卜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以北京某小区一个一出生就患各种先天性疾病,出生没几天就死亡的婴儿为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低频噪声的危害。看完视频后引导大家讨论该如何防治噪声污染?国家该制定怎样的法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各类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借助教学案例让学生去了解国内外关于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知道各国相关环保政策、制度、法规和标准的颁布和修订。

环境教育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具有很强的“时尚性”。虽然教学案例也在不断更新和改版,但有些案例仍陈旧、信息量不足,无法呼应环境知识发展的与时俱进。所以如何让教学案例具有“时尚性”也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应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介收集相关资料,把近年来所发生的环境热点问题等都纳入到教学中。如时卜关注的北方雾霆问题,与学生讨论雾霆特点及危害、造成雾霆原因、相关的防治措施等;又如近年来时常发生的突发污染事件,讨论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等问题。总之,教学案例要选取时尚、结构新颖、可触类旁通的典型案例。

三、案例教学实践。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中心,在授课过程中,对其中理论知识部分,教师大都采用板书或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则通过听课和记笔记的方式被动接受,“教”与“学”孤立,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僵化、教条,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案例教学可以把视频、案例、互动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视频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卜,用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双向联系,使师生都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可以使学生把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重视,较好地掌握“环境工程概论”基础知识。播放视频案例前,需以案例为切入点,启发式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观看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可围绕这个视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每组选取的代表上台讲述其所在小组讨论的结果,讲解之后教师向该小组成员进行启发式提问。也可留几分钟时问给学生独自思考,鼓励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影响,治理方案,事件得到的启示这一主线进行讨论。最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地独立查阅相关的主题文献,撰写小论文,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育,学生需自己先思考,查资料,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讨论,学生们的各种思想可以进行充分的抒发和交流乃至于交锋,这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从各个层面分析案例,结合理论,在交流中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建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除了可以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帮助他们改正,并从一个侧面了解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四、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案例本身可能存在不能说明事物整体的局限性,使学生很难将获得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汇总到一个整体框架中。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水平不够,拘泥于细节,有时会耗时多而收效甚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涵盖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经过严格的案例教学训练,才能较好地讲授这门课程。如果连老师自己的综合素质都不高,则可能出现要么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要么牵强附会,分析不到事件本质,这样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案例教学必须以精选典型的能说明一些理论、原理和问题的案例为前提,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今后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要求任课教师能更好地学习案例和案例教学的知识,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并能对案例使用情况做充分评价,深刻理解案例在使用中的效果。此外,还要重视教学案例的本土化、专业化来满足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结论。

篇7:《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2.1注重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专业教师在讲授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时,不单单只引入课本中的例题,课程上,就是用一套稍简单的工程项目图纸,对照图纸来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以整个单项工程为案例进行教学,重点加强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这样即使学生在大一的课程中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的基础课没有打牢,不会对照建施看结施图,在《土木工程估价》这门课程中,又有一次新的机会把之前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重新学习一遍,课程设计的完成也会更加顺利。所以电脑中需先安装CAD软件和广联达算量和计价软件。在以往的教学中,钢筋计算部分安排的课时较少,为了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法知识,我们将课时量增加,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图集与图纸一起学习。打开广联达算量软件中钢筋三维图像,将施工图中难以看懂的构件及构件间的位置关系用三维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每根钢筋的位置、形状、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某些三维图像显示需要扣减的部分比较多,不容易理解,所以需要对应钢筋三维图像查看相应的计算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看就懂,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的记忆。授课老师在讲解课程设计时,同样需要明确课程设计的指导步骤:(1)熟悉图纸和查找相应的规范。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看懂建施图和结施图,熟悉工程量清单以及本地区的定额和计价依据。(2)列项。培养学生列项的习惯,以免出现漏算,重算的情况。学生在列项时应按照书本章节的讲授顺序进行列项,从基础到主体围护结构,再从主体到装饰装修,最后再计算措施项目。(3)算量。按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在课堂上主要讲述土石方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防水工程等几个重要分部分项工程的计算。(4)套项。根据学生对图纸的理解,按照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的材料做法进行套项。(5)取费。根据当地省份13版建安工程费用定额进行取费,在分部分项工程费和单价措施费的基础上取费率计算总价措施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最后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单项工程含税总造价了。

2.2开设学科专业竞赛,使工程造价算量大赛常态化

参加工程造价专业竞赛,通过参加各高校间全国算量大赛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水平,也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同时也为学校增得了荣誉,为自身就业增加了优势。以一个实际建成项目作为实训,为了弥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的不足,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已建成项目进行现场指导,算量大赛的事先准备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1)申请立项:专业课教师留意大学生实践及创新竞赛项目的相关网站,该类竞赛信息一发布就可向学校申请报名参赛,同时向校领导申请参赛需花费的费用。校领导批准后,该项竞赛就以立项的形式确定下来了,学生参赛的一切费用均由学校支出,这样就免去了学生资金方面的负担。(2)集中训练:在工程造价班级选拔比较优秀的3-4名参赛学生进行集中训练,集中训练主要安排在比赛前的两个月,时间相对集中可以进行系统培训。以一套在建实际工程项目图纸为例,进行手算速度训练,让学生能快速准确的算出工程量,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尤其是钢筋的平法识图,看明白图纸,准确完成工程量的计算。(3)相互交流:通过组织参加竞赛,参赛者在网上交流学习,还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课教师、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寻答案等途径提高专业技能,学好专业知识。

2.3鼓励专业老师多参加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培训

由于现代化市场信息更新较快,相对应的工程造价专业也紧跟时代潮流发生快速变化,由于多数专业课老师都是一毕业就来学校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那么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规范。需要院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专业老师同样可以关注相关建筑网站各类培训的报名,并积极地向系领导院领导申请,争取名额。通过培训对专业知识进行充电并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相应课程内容中。学校也应该多鼓励专业老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在今后的考核中可以实行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这样让专业授课老师更加有紧迫感,可以在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专业知识。

2.4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资源的限制,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实习基地应具备的硬件条件,这就需要校外实习基地来提供实习场所。校外的实习基地不单单指固定的工地,也可以是与建筑单位,造价咨询公司合作,每学期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都可以安排学生去这类型单位进行实习。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部分院校还启动了“青蓝工程”,利用寒暑假时间送专业教师去企业工作,使得老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工作锻炼。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可以第一时间适应工作流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提升了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完成自身的毕业设计,更顺利的毕业。

3结束语

《土木工程估价》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学位课程,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采用最新造价软件结合多媒体教学讲授理论知识是学生获得最全面、最先进的教育的前提。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对学生毕业后从业技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根据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在教学方法创新上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以提高识图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改进方案,分析了改进前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了改进措施与方法,并决定在今后的课程上按照以上改革措施实施,希望培养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很快的投入工作且获得更多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高云莉,王庆春,姜蕾,许辉.基于实践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2).

[2]张忠扩.建筑工程估价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3]陈波.《建筑工程估价》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篇8:《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它的核心是环境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 (选) 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 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 (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 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 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 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 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 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 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 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 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 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 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适合教学电大在职学生。

2.提倡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就是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 理解透三面投影与三维体的转换。 (1) 建立实际空间坐标系,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将教室的黑板面、地面和侧墙面形象为三面投影体系 (V、H、W投影面) 。学生沉浸于三维空间中, 不仅容易理解积聚性实质、而且好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对应关系, 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深化立体空间的概念。 (2) 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思维贴近大脑。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灵活运用常见实物作为教具进行教学,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进行处理、模拟, 使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观察的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3.提倡全程化教学。电大在职学生多希望通过学历教育, 能学有所成,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仅仅通过相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提倡对在职学生进行空间、时间上全程化教学。通过电大在线这个网络平台, 给空间或时间上不允许来课堂听课的学生留下电子教案、视频点播, 变成一种“补课”途径;通过建立Q Q群等快捷的通讯方式, 建立集体讨论与交流的课堂;通过课外给学生答疑补缺, 提供个人课堂;通过学习后续的《建筑构造》, 再次回顾《建筑制图基础》知识点;通过让学生毕业实践, 达到充分灵活运用建筑制图知识的目的, 并在岗位中继续深化。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开放教育的理念, 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让他们在哪里都能找到电大的课堂。终生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大学生也需要不断学习, 建筑制图课程将会一直伴随在就业学生身边。

通过对《建筑制图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 本文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形象化教学、全程化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质量尚佳。本文不仅仅是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革新, 也是对电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局部探讨, 相信会促进电大学生学业、就业共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军.建筑制图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郭玲文.A uto C A D 2004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立新.模块化教学在《建筑制图》中的应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90-92.

[4]王贵生.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建筑制图教学效果[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4) :41-43.

[5]陶序升, 张怡.《建筑制图》教学中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 (3) :143.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 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 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 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 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 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 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 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 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 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 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 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 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 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 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 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 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 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 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 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 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 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 “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 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 主要有绪论, 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 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 (简) 、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 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 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 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 要求学生适当预习, 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 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 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 巩固了教学成果,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 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 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 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 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 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 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 并与传统板书结合, 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 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 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 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 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与“填鸭式”学习相比, 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 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 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 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 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 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 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 :57-59.

[2]何强, 井文涌, 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程发良, 常慧.环境保护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林肇信, 刘天齐, 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苏玉萍, 陈庆华, 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 (3) :153-155.

上一篇:中国小说鉴赏下一篇:大学干部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