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论文范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多种手段在班级内开展的心理教育。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第一篇:心理素质论文范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各门学科教学的共同协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体魄 危险年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种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1.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大坞沟小学)

作者:孟现民

第二篇:加强班级心理教育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多种手段在班级内开展的心理教育。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关键词:班级 学生 心理 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1.开展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只有通过心理辅导才能加强班级管理和建设,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形成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有效感,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首先,班主任要抓好班級学生的团体辅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发展成长有重要影响。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其次,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时刻捕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抚慰学生心灵,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班主任要抓好家庭心理辅导。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作用,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加强学科渗透,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班级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首先,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及教材特点,积极深入地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确立任教学科的心理教育目标,对学生自觉地、有意地实施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创造课堂上的那种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使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注重环境熏陶,提高心理素质

班级环境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华生在阐述环境作用时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孩子,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医生、教师,或是乞丐、小偷等。这说明班级环境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开展心理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心氛围。

一方面要适时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课,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例如,在开展《缓解紧张》这一活动时,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逐步学会用深呼吸、自我鼓励等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隋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的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中,如班队活动、公益劳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充分发挥活动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比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地参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到敬老院为老人送礼品,送温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总之,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心理教育时,不仅要注意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戒等方法来处理学生消极行为的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行为的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发展,也要注意活动的体验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要注意内容的适切性,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性生理初步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应成为阶段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只有这样,班级心理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莉雯.积极归因,收获成长——学生发展指导之如何进行考后归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6)

2.若杉.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施建农.学生心理咨询.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殷余忠

第三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一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更显得尤其重要。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角色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扮演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会在人的身上形成角色丛,如果人在扮演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冲突。教师是多角色的职业,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在社会中还要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等等。教师要想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成功地扮演着这些不同的角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适时地转换角色,这样便不得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种角色的转换极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和工作的压力使教师心理压抑。教师的社会责任重大,从古时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育人育心,无处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实施,原有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使教师心存压抑。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这也时刻威胁着教师的威望。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自身与社会期望的差距等也易使教师情绪焦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大。

3.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些教师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思考问题固执偏差;有些教师虚荣心强,情绪不稳定,性格易突变;有些教师工作过分认真,事无俱细,极易紧张和疲劳;有些教师易兴奋,易激动,冲动时行为偏激,易采取极端手段等。这些个性心理品质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使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宣泄转移,长久压抑于心,不利于心理健康。

4.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身体健康等原因都可以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调适,把个体的心理与现实的关系加以修正,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为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平衡的心态。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力。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消极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如学生的顶撞、教学的失败、家长的不理解等等。面对挫折,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悦纳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容忍挫折,学会自我调适;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

3.善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教师要处理教师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自己家人的关系等。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注、爱护和安慰的美好,培养良好的心态,尤其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在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充分显示育人者的良好形象。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树人之本,莫尚乎律已,师者表也,学者从也”。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和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付淑霞)

作者:董洪雯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装备制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