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情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对的建议和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幼儿心情教育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心情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1:

论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现力的四维要素

摘 要:教师口语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工具,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师范类院校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幼儿教师要从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热情和普通话水平四个维度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口语表达运用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维度;表现力;要素

幼儿教师口语与其他类型的教师口语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幼儿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很特别。一般而言,教师是除父母之外对幼儿语言、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幼儿教师运用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口语的表现力主要受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热情和普通话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着重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已的口语能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一、调整思维方式

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只是一个媒介和载体,它承载的是人类的思想。所谓“言由心生”,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思维能力都不会太差。另一方面,再丰富的思想、再有逻辑的思维也需要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且一些抽象的思维活动也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完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所以,要想提升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就必须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2. 形象思维的运用

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方式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幼儿阶段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的脑海中一直有“泛灵”观念存在,他们认为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教学口语必须具有形象性。然而,幼儿教师都是成年人,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如何转换思维以适应的幼儿形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运用“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幼儿感知生活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举例来说:幼:“老师,叶子掉下来的时候,树妈妈会疼,会死么?”师:“不会的,树妈妈的心脏在根部,只要根是健康的,大树就不会死。树掉叶子,就像我们人掉头发一样,是不痛不痒的,一段时间后它还会生长出好多的新叶子。”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幼儿教师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为幼儿讲解了树叶脱落这一自然现象,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简易生动,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注意、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二、增强心理素质

1. 克服紧张心理

一般情况下,人的语言表达会伴随着思维连续不断,尤其是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话语的连续性会保持得更好。但是,一旦准备不充分、心理素质不够,即便是平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在公开场合发言时也一样会出现语塞、不自然、忘词等情况。经过观察,一些年轻教师在前面发言时会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目光游离型。一些教师讲话的时候经常是看天、看地、看窗外,抑或是眼珠滴溜乱转,不能目视前方。第二,手足无措型。教师讲课时会呈现出各种体态。有的弯腰驼背,有的双手背后,双脚的站姿也是什么样的都有。这些现象表面上反映出教师的肢体表现力,其实是他们紧张、不自信的佐证。第三,横眉冷对型。一些教师面无表情、眉头紧锁、目光严肃、不苟言笑,好像当众讲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到讲台前讲课更像是要去“慷慨就义”。第四,绵绵细语型。有的教师说话声音极小,需要非常认真地听才能听见,使下面的同学有的一点声音都听不清楚。有的教师发音的时候口腔没有完全打开,以致声音含在嘴里发不出来。

造成心理紧张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胆怯、自卑、畏难、自傲等。所以,容易紧张的幼儿教师应该多进行心理障碍的克服训练,如稳定心理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个训练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有心理紧张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坚持。否则,如果连话都说不好,又何谈口语的表现力呢?

2. 防止语言失控

语言表达往往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往往受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口语表达状态,就必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要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多年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情绪不够稳定,那么他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缺陷和行为障碍的学生人数就会比较多。近几年,关于幼儿教师打骂甚至虐待幼儿的报道屡见不鲜。教师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小题大做、无故迁怒幼儿。不仅在言语上失控,还会有很多过激的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一个不能自制、脾气暴躁,严重抑郁、极度偏见、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如同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场合,不管身体有多么不适,心情有多么不好,都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否则,不佳的情绪状态会使你的语言表达失去控制。幼儿的心灵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如果由于你一时的语言失控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将是用多少言语也无法挽回的。

三、培养职业热情

1. 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对于刚进入幼教行业的教师而言,需要身兼多种角色。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自由转换,是新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反思和学习的。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时候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会很不一样,要想充分地适应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并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一个过程。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一群幼儿,失去其他人的帮助时,经常会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连基本工作都无法胜任。当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可能会因为家长的强势、蛮横、极端或是不讲道理而无法继续开展工作。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新教师往往会被弄得筋疲力尽,力不从心了。也许刚入职时的冲劲和美好愿景会被现实击碎,职业热情一减再减。进入幼教行业十几年的教师依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一是多年重复而单调的生活。幼儿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为单一,家里家外做的事情雷同,个别教师回到家会失去耐性,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反而显得简单粗暴。二是这些一线教师通过多年的打拼,精力、体力消耗甚大,觉得自己不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那样有活力,又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那样有一种被人认同的社会地位,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工作信念也被动摇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便产生了。

2. 克服职业倦怠,激发职业热情

幼儿教师口语的魔力皆是源于爱。幼教行业需要每一位教师有吃苦耐劳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师每天从早到晚跟幼儿待在一起,除了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外,还要协助保育员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这对于任何一位幼儿教师而言都是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所以,如果教师对幼教事业没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对幼儿没有爱和包容,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一旦教师的职业热情褪去,教师的语言就会变得乏味、枯燥,缺少童真童趣,这不仅不利于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无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教师口语表现力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素养和锻炼思维。提高自身素养不仅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和层次,更能够帮助幼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因为教师在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中会持续发现很多新知识,这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会认识到自身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个锻炼思维,不断修正已有经验、持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和挑战性,职业倦怠感会大大降低。而在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亦可收到“腹有诗书‘言’自华”之效。

四、提升普通话水平

1. 学为人师,言为示范

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相对其他职业的人群要高一些,但仍然会受到方音语调的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教师,说话时带有一定的“东北腔”。一般而言,3岁~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幼儿会以教师作为榜样和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因此,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标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在运用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辨正训练,找到自身发音上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纠正。一些常见的发音问题如平翘舌不分、女国音、前后鼻音不分等都应该被及时克服。第二,不用社会方言。网络的兴起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为一些社会方言的产生和流通提供了途径。幼儿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使用网络流行语、火星文以及一些中英夹杂的词语,以免影响幼儿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认知。第三,不用反语和讽刺性的话语跟幼儿对话。幼儿的思维直观具象,听不懂大人的反讽表达。如一位幼儿把早饭洒在了地上,教师说:“你可真行啊!”幼儿会误以为这是表扬之词抑或是弄不清楚老师的意思。

2. 多听勤记,日积月累

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反复的听、练、记。因为好多字音和声调都被生活的语言环境“约定俗成”了,以至于幼儿一直认为自己所读的音、调是正确的。如三条奇怪的鱼(鲫鱼、鳗鱼、鲑鱼)、晕血、舍利、蔗糖、压轴、量体裁衣、口角、友谊、脾胃、按捺、夹子等。对于这一类的字词,需要幼儿不断地强化记忆。因为如果只是记一次两次,很难改变以前的错误印象,导致把正确的音和错误的音记混淆了,记来记去记住的还是错误的字音字调。所以,教师必须让幼儿反复记忆、有意识地强化记忆,直到可以很熟练地掌握某些字词的发音为止。

如何正音呢?有两个基本的途径和一个必备的法宝可供参考。第一种渠道就是“新闻联播”,第二种渠道是“国宝档案”。这两档电视栏目是当代中国发音最标准的参考。二者不但可以为幼儿提供最为标准的发音,更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信息,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记录下来那些跟自己的已有经验不太相符的字音、字调,然后用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查找。确定正确的发音以后,把它们记录下来,经常性地拿出来识记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必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赵丹青.幼儿教师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2).

[2]王颖.幼师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陈芳.幼师生职业语文口语素养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李雪虹,张华.谈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5]邓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程培元.教师口语能力构成要素与呈现形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作者:慈兆泓

幼儿心情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2: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培养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说明,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对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影响幼儿心理的正常发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識,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3、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5、结束语

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J]民族出版社,2015:284.

[2]ARTHUR5REBER.心理学词典[J]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93.

[3]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11,(3)

作者:陈萍

幼儿心情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3:

关于幼儿心理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体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围绕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和幼儿的活动展开。

关键词:幼儿;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幼儿园、家庭该如何开展教育,才能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呢?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馨将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总结为三点:(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和谐。(2)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其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预防、控制和矫治各种心理病态以及不良适应行为。

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围绕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和幼儿的活动展开:

一、寓心理素质培养于日常生活中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这样评价孩子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钟爱人生。幼儿园、家庭应注重精神环境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影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平等地对待幼儿,既不溺爱也不冤枉幼儿。尽可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特点和长处的机会,称赞幼儿点滴的进步,欣赏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小小成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感受和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纳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速度,力争使他们感受到轻松和愉快,这样做既有利于幼儿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情绪,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

教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力争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生活、学习、模仿,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从以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走向群体,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这些对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

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忌越俎代庖。在教育要求上,家庭应与幼儿园保持一致,这对于良好心理习惯的巩固和形成很有好处。

二、寓心理素质培养于学习活动中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各种教材内容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人格的要求,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幼儿期也接受学科教学,因此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在组织幼儿学习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组织的活动,内化为幼儿的行为。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使各类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感受到成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不仅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由于正迁移,在生活中也能得到良好的适应,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征,诸如勇敢、顽强、不畏困难、不断进取、乐观向上等。

三、寓心理素质培养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又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还是培养同伴之间友好交往能力的极好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在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觀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心理需求与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不足的矛盾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矛盾,而许多游戏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是自由和自主的,可以尽情想象并在想象中如愿以偿地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游戏使生活在成人主宰社会中的幼儿找到了心理平衡点,紧张情绪得以松弛,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这一特点多多地组织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幼儿关心伙伴的言行,帮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游戏帮助幼儿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以积极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他人相处,这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

游戏好比指示器,能够为我们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提供线索。通过对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还可以发现幼儿心理行为问题。要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在游戏中进行适当的宣泄,当幼儿表现出这种自发的宣泄行为时,即使有一定的破坏性也应该多一分理解,应意识到此时幼儿正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他们需要帮助,我们要努力找出使幼儿处于紧张状态的原因,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幼儿心理紧张的种种因素,从而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总之,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都应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孩子,既不夸大孩子的长处,也不要拿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比较,贬低他的能力。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慎用批评。

编辑 王亚青

作者:张小兵

上一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论文下一篇: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