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应用型、高层次艺术硕士MFA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艺术硕士MFA培养目标,探讨了我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的基本方法与优化模式。

第一篇:艺术硕士论文范文

高校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能力培养分析及对策

摘要:本文就如何培养高校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试为高校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能力培养探索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艺术硕士;艺术设计;研究生;能力培养

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是为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教育,与学术型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培养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设计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的这个培养定位,本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对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专业实践类课程与环节学分占60%以上,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与毕业设计展示紧密联系,核心部分字数不低于5000字。不过,对于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培养这一明确定位,有一些导师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简单地认为艺术硕士研究生只需要抓好专业技能提高,如搞好设计即可,其能力培养不太重要。以毕业设计为例,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毕业设计的要求是:毕业设计由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与学位论文两部分组成,其中,毕业设计作品占总分的70%左右,学位论文占30%左右,正是毕业设计侧重于作品这一特点,于是一些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就成了毕业设计作品的说明简介,缺乏理论的高度。而事实上,要搞好毕业设计,研究生没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是不行的,其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也难于达到要求,有可能在论文盲审中过不了关,影响正常毕业。那么如何提高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设计创新的能力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入手。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所不知道而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等。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信息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更多地是应该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路径、思维和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必将会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同样面对一个事物,有的研究生由于经过一定的训练,就能够发现许多问题,而有的研究生由于较少或没有经过训练,则无动于衷毫无感觉,对事物缺乏敏感性、判断力和感知力。如果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能提出问题,设计就无从谈起。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完善设计方案、提高生产力,让设计为人为社会服务。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的重要能力。

那么,在具体的设计教学与实践中,通过什么路径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笔者以为,一是引导研究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我们知道,设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产品这一载体,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甚至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也知道,生活是设计的源泉,因此,设计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设计的角度经常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当在医院看到小孩子惧怕做药物的过敏试验皮试时,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出一种减轻皮试痛苦的新型注射器,让小孩子能够不知不觉中做完皮试;当看到生活中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为右手习惯的人设计的,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出左撇子的人使用时也很方便的产品;当看到由于城市内涝造成众多汽车被雨水浸泡时,思考是否可以设计出防止汽车被浸泡的设备等。二是引导研究生从查阅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事实上,任何创新型设计都需要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在其基础上创新、再创新。现有的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做好研究的重要基础,查阅现有研究成果的能力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基础能力,大数据时代,谁掌握的资料多就意味着谁的信息广,设计的竞争力可能就更强,成功率更高。在查阅现有研究成果时,研究生需要积极想办法,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脚,动用各种资源,想方设法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研究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专著、期刊论文、报告、作品图片等,通过展览、研讨会了解最新设计创意和趋势,在缝隙中寻找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发现市场需求。如,城市建筑清洁工高空作业设备的安全设计,可以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和不足,确定设计解决方案。三是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对于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设计能力为主的艺术硕士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来说,从企业生产实际中选题尤为重要,其目的就是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企业感觉设计成果与生产和市场的距离更短,设计成果可以转化并直接服务于企业需求。如,针对目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的医用防疫服,都是头套和衣服密封连接的连体服,这种防疫服在夏季室外使用或没有开启空调的室内使用,时间一旦过长,就容易因为闷热造成对医务工作者身体的伤害。这个问题,也是目前许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研究生就应该针对企业的这种需求开展针对性设计。还有,现在人们都习惯于戴口罩出门上班,但有时候在室外摘下来不用时放在口袋里容易造成污染,许多企业正在寻找解决方案,研究生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个简便的具有干燥杀菌功能的存放袋,满足企业对新产品的需求。

二、分析判断的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学术有专攻,技能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并进入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同时,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还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体现。

那么,在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研究生分析判断的能力,笔者以为,一是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物都如同一个硬币,都会有正反两面,如连体式医用防疫服,一方面由于其密封性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一方面也因为密封性太好,穿戴时间长了散热差,容易造成身体伤害,这就是一个事物的矛盾的两方面。所以看问题至少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辩证分析,要看到连体式医用防疫服设计中的矛盾所在,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连体式医用防疫服密封性与散热性矛盾的方法。在设计中,要准确抓住需要解决的密封性与散热性这一矛盾关键点和核心问题,通过款式设计和新型材料应用,解决密封性与散热性的矛盾。二是培养客观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客观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了解它、知道它、承认它,它都依然存在的,这就是客观的。比如:地球自转,水从高處流向低处、日落日出等。培养研究生客观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着力点在于培养他们在设计中能够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判断,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绪因素的影响,以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做出科学判断。如,圆形的碗更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但小孩子使用时容易掉饭粒、漏汤,这时就可以在尊重小孩子使用习惯的同时做一些针对性设计,如设计一个小缺口。三是要提高眼界。眼界就是见识的广度,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方式,只有眼界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全、看得准,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走出来,直击问题的本质。眼界有多宽,设计就有多大,这就是宽度决定高度。具体来说,研究生可以通过多读书提高眼界,可以通过与眼界高的人多交流提高眼界,可以通过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眼界,可以通过多思考提高眼界,如对阅读过的文献及时做笔记,总结共性,分析问题,提高眼界。

三、设计创新的能力

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创新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与创新两者都存在对创造新的事物的追求的意愿,产生有益的结果,实现有价值的转变。创新分散在设计的每一个过程中,融入每一个环节里,它不仅仅是产品的创新,还包括如结构创新、系统创新、服务创新等。设计创新,不一定都是“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从新的角度切入也能成为创新。设计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为企业提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对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加强积累。表面上看,创意产生于灵光一现,但实际上却是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和技能的积累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期间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积累,让那些看似无关的知识与技能连成线,最终产生创意。二是要加强对事物重新组合的能力。当设计发展到今天这个时候,因为技术的进步,设计创意往往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物体、材料、结构等的重新组合和各种不同的知识的连接来实现。事物之间跨界越大,设计创意越强。三是加强交流。有的设计,可以一个人来完成,有的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因此就需要加强交流,交流的结果所产生的效应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哪怕一时没有什么作用,也可能在今后的设计中生根发芽。加强交流,要能够自然顺利地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不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能够理解听懂;要能够预判设计的可行性,包括技术方法可行性、条件可行性、财力人力的可行性等,这样才能够令企业(用户)相信;要注意场合,选择时机,直接指出问题所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方法正确才能消除企业(用户)的顾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坦诚相待,冷静谦和,切忌急躁,了解企业(用户)内心需求,主动沟通,加强互动。

四、组织协调的能力。

一个设计项目要能够完成,需要项目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如与外部的联系,向企业(或用户)汇报取得认可同意,团队成员的理解支持,争取项目经费等。譬如,大到一个乡村旅游改造项目的整体设计,从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论证,勘察设计、环境评估、路线走向、景点安排、服务设施设备,到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都需要与方方面的部门沟通协调,才有可能完成。而小到一件儿童滑滑车、衣服、玩具等的设计,从造型、结构、材料、安全性、环保性等,都需要设计师与设计团队成员或企业沟通协调完成。换句话说,目前成功的设计项目,大多是由团队完成的,设计项目越大,团队人员就越多越复杂,而且会来自不同的学科。另外,越是专业强的人才越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将他们汇聚在一起,既团结合作又出创意,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考验项目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研究生在日常的设计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成员或企业或导师或用户勤沟通、勤联系、勤反馈,有序推进设计项目的完成。如果在组织协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开动脑筋想一想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加以解决,心态上要不急不躁,因为有时候一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最终问题解決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综上,培养和提高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判断、设计创新和组织协调的能力非常重要,高校要将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研究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分析判断能力.360百科.

[EB/OL].https://baike.so.com/doc/3011403-3175650.html.2019-06-6.

[2]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杨斯诗,陈兴明. 跨学科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

作者简介:

王东(1969- ),男,江西广昌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面向即时顾客化定制提升艺术硕士设计专业方向学生核心能力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YJG-2018-088)

作者:王东

第二篇:基于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应用型、高层次艺术硕士MFA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艺术硕士MFA培养目标,探讨了我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的基本方法与优化模式。

关键词: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与艺术学学位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我国艺术类高层次人才教育观念与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在艺术硕士MFA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的建立时间较晚,起步较低,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因而深入地分析探讨我国艺术MFA培养模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硕士MFA培养目标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ets,简称MFA),其包括八大艺术领域(电视广播、戏曲艺术、戏剧艺术、艺术设计、美术、舞蹈、音乐)的全部实践类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应用性的专业化培养是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的首要目标,通过对知识、技能与专业理论的运用培养,使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且富有创造力与生命力。其次,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构建应基于学生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作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

(一)互融互通。艺术硕士MFA的培养模式需要融合多种不同学科门类进行创新,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应以学生为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明确培养的目标。学生除了需掌握所学艺术类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外,还应掌握所学艺术类学科的历史发展进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知识与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二)工作室。工作室主要用于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同时传授巩固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室需要由学生导师负责构建,遵循课程目标的要求与学生学习需求,设置丰富合理的实践内容与项目。

以艺术硕士MFA的设计学为例,各个专业按照专业需要,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引进,对公司设计流程以及管理进行模拟设计。通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引导,对整个项目进行完整的设计。

(三)校企联合。高等艺术类院校应当与周边企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尤其是从事艺术类学科相关的企业单位。例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学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可以共同设计和研发产品及物料。在国外这一模式被广泛运用,如英国的兰开夏大学先后与300余家企业建立教学合作关系,达到共赢的局面。企业向该校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专项基金,用于该专业学生创作的奖学金或者企业项目的开发运转成本。根据企业提出的研发项目的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项目的研发和设计。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引进,研发项目被转移到院系内的工作室当中。企业项目的操作流程及规范可在工作使内由学生自行进行模仿设计。同时,导师可以随时帮助纠正错误,进行必要的指导。

通过这样校企联合的方式,对于学生职业化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学生职场经验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所需人才的距离与要求被大幅缩短,这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同时,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项目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完成对优秀人才的挖掘、培养以及选拔。通过校企联合的共同培养艺术硕士MFA,,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牢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同时也让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从而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与途径。

(四)展览模式。随着课业展、主题展、毕业作品展艺术展览的多种形式发展,举办作品展览是高等艺术院校集中展示作品和公开检验教学效果的平台。而梳理现有展览的模式,明确展览目的,才能更好的借鉴展览经验,突破已有的模式,创新思路和机制,充分发挥展览在促进艺术院校教育改革,提升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

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是需要引导的”,而作品展览是展示作者设计理念,提高美术审美和情趣的最直观的方式。而研究生毕业展,作为毕业季重头大戏,是学院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总结,研究生作品展是向学校、社会交的最后一份答卷,是展示和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发现问题。完善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展览在艺术类教育中的优势,如何创新探索展览模式,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艺术院校由于学生数多,展览必须经过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各部门协同落实,按专业人数,分专业、场次、展厅举行,参展作品经由学校专门的毕业展评委员会集团评判产生,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或收藏。如中央美院从2009年开始的“千里之行”毕业展,每年吸引大批观众参展,该展览甚至在2012年走出国门在英国伦敦举办,影响广泛,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已经成为艺术界重要的学术展览品牌。

从单一专业到综合专业的联展,如以九大美院为主体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不仅展现了当代新生艺术力量的艺术素养,更加强了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平台和了解的窗口。

三、结束语

艺术硕士MFA的培养模式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同时在合理的运用培养方法,如加强理论和实践的互相融合,建立校内工作室、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双师制等。同时我国艺术硕士MFA的培养模式还需要转变培养理念,与时俱进,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报(社会艺术科学版),2008,01:154-156.

[2]任绪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培养模式初探[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04:108-110.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作者:钦冯燕

第三篇: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把讲解、画面、演奏三部分在舞台上穿插并进,形成立体多彩、别具一格的音乐会形态。它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具有整合学科、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优势。

【关键词】钢琴艺术 硕士培养 讲座音乐会 教学模式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2.在表演每一个作品之前,钢琴演奏者都分别从钢琴在作品中的角度、作用,对作品的创作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讲解,内容涉及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心理活动、乐曲地位、教学重难点、作品本体分析、弹奏技巧等,弥补了以往对乐曲介绍的空白,不仅展示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引领观众的理解作品的教育和提示功能。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其三,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来看:提升了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整合书面、口头、画面、弹奏的各种审美表达过程中不断悉心揣摩,仔细感受和体会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提升了审美素质;音乐会上要求达到轻松自如的舞台效果,就需要在平时训练中不断强化舞台练习,锻炼台前讲解的胆量,特别是演奏中维持内心平静与兼顾表演情绪的传达,提高了舞台心理素质;钢琴如何与不同乐器合作?对钢琴不同角色的把握?与合作者如何形成默契配合?这不仅掌握了钢琴的专业应用能力,也训练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音乐人才,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立体、系统,更适合新一代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其具有的可复制性,可以延伸到音乐专业的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 俊(1968-),女,广西艺术学院钢琴副教授。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李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术硕士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05-09

艺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染织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艺术评鉴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