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考虑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2022-09-11

中国的农村教育或者说农村的基础教育, 今天仍然是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部分, 也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同时, 它也是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 是整个国家民生建设的一个短板。

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影响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因素有三种基本假设:第一个是条件假设,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短板主要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 导致办学条件不到位造成的。比如说, 经费的问题、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师资队伍条件不足等。即使在今天, 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仍然与城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要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 必须不断增加投入, 完善经费保障制度。

当然, 近几年我国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增加, 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短板的现象呢?甚至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也同样存在流失或质量问题。这就涉及第二个假设制度假设, 即农村教育的短板现象, 包括质量与公平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不完善造成的。

首先是农村教育的制度化基础的问题, 这里指的是中国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的影响、农产品价格问题、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问题等, 这些都会影响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入学制度和人事制度等。

其次是农村教育本身的制度化安排问题。比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往往不是制度化的而是功能化的, 通过项目、工程而不是体系和制度来给予支持。

再其次是农村教育的制度化预期问题, 即农村学生与家长对接受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收益, 缺乏一种比较积极和乐观的预期。通俗地说, 就是“我在这里接受教育将来能不能更好地发展呢?”如果他们看不到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好处, 学生可能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 将来可能也上不了大学, 还不如早点出去跟父母打工、学点手艺, 将来可能还生活得更好。显然, 缺乏这种积极的制度化预期, 家长也同样没有积极性送孩子去读书。

除此以外, 农村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高还存在第三种假设文化假设, 即由于价值观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农村教育的短板。这种假设的原因比较复杂, 往往涉及各种地方性的文化因素与历史传统的影响。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困难, 但我认为, 最大的困难是发展战略的悖论。今年两会上有个政协委员提出一个观点, 农村的孩子不要到城里来读书。他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我不对这个问题过多评论, 但这恰恰反映的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悖论。这个悖论也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目标取向中的矛盾:是让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教育, 具有更强的高考 (微博) 能力, 适应城市生活的要求, 还是更好地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本地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农村孩子就留在农村, 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农村孩子中也有很多人才、精英、天才。可农村确实又需要人才, 也需要高水平的人、需要聪明和有能力的人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两者不可偏颇, 应该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角度, 综合考虑这个问题。

(摘自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在“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一篇: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下一篇: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