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2022-08-27

第一篇: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

教育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教育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工程,要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标,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方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强力推进,才能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同时,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把重点项目建设和改变学校面貌、育人环境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作为统筹的重点。

一、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使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学校规模基本适度,有限资源有效利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优化我县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具体表现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现有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做到“三个倾斜”:即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经济落后的乡镇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小学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规划开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 “就地就近”入学,实现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校住读,初中学生全部住读。创造性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对口支援、帮带扶,使城乡教师素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目的是

1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我县教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采取对口支援、上挂下派、师资培训、校长培优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活动。广泛开展帮扶、技援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送课下乡、城乡学校共同教研、城乡学生手拉手等活动,向农村学校提供资金或教学设备、仪器、教具、图书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城乡学生互相访问、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活动,缩小城乡对口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对口学校之间的交流。

2、开展城乡学校干部上挂下派工作。为切实加大城乡学校干部锻炼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即从县城内行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从农村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或优秀青年教师到城内学校挂职锻炼。

3、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和校长培优工程。师资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学科水平、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校本研修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培养培训使其成为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优先推荐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对象。为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将带动整个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加快信息化工程,使我县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

2 以计算机网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三网结合互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更是我们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措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远程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普及城乡信息教育技术。

四、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快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基础在于尊重和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县实际,就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着力提升我县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进一步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更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的发展。

第二篇: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推进我区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一)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我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和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会变化,完善全区教育专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在新城区配套建设中,按照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的《X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X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在财政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倾斜。深入推进对口帮扶,主城区和优质教育资源按照规划向农村薄弱学校优先辐射。原则上在我区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确保特殊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局、残联,各镇街)

(二)加强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做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要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快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新建居住区首期项目要与配套学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的居住区,要统筹建设配套学校,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有关部门应当征求教育行政部门意见,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组织规划核实、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结合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或保教点,并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国土局、规划局、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各镇街)

(三)聚焦区域教育薄弱环节。鼓励优质资源向农村、城乡结合部、教育薄弱地区辐射,促进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尽快提升办学水平,有效缩小校际差距。鼓励通过举办分校、兼并、托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到2020年,实现全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二、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坚持办学标准。按照省定办学标准规划建设新建学校。对现有学校,组织全面核查,逐一建立台账,对不达标学校,坚持一校一策、综合施策,使其尽快达标。其中,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的学校,按照中小学用地控制专项规划,在城镇建设改造时统筹优先解决。无扩大教育用地可能的学校,通过分流生源、控制办学规模等方式,确保校园建设、教育装备等达到省定办学标准。(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二)规范招生行为。严格按照省定办学标准,核定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模。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镇街依法承担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进行违规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以择优、选拔为目的各类考试测试;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等;不得以任何名义提前签约录取学生;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等其他费用。合理确定民办学校招生范围和规模,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和招生行为。(责任单位:区教育局、物价局,各镇街)

(三)建立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扎实推进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工作,确保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依托中小学学籍管理平台,建立班额定期监测、通报制度。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户籍管理和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制定完善2018—2020年大班额防控规划,加大城乡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留足教育用地,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满足教学需要,构建起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确保不出现新的大班额问题。(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国土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各镇街)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继续实施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建好用好课程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深入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开展多样化保护生态环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推进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青少年国防观念和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明办、环保局、团区委、科协、人武部,各镇街)

(二)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深入开展阳光校园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创建校园足球等新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局、体育中心,各镇街)

(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考试评价研究与管理,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严禁公开成绩,不对学校、班级及学生进行排名。统筹控制学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明确相关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责,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确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格局。到2020年,以镇、街为单位建立家长学校总校,建校率达100%。(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文体局、妇联,各镇街)

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一)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风学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条件、职后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师德宣传,树立高尚师德典型,弘扬志愿奉献精神,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强化底线约束,维护教师队伍良好形象。(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明办、人社局,各镇街)

(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加强教师教育,进一步做好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形成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把好教师“入口关”。完善区、校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实施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重点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各镇街)

(三)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盘活事业编制存量,用好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长效机制,持续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全科教师。(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

(四)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工资管理长效联动机制,确保我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我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在核定绩效总量时,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落实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通补助、短缺学科教师走教补助政策,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健全完善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津贴补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教育培训的倾斜力度,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培训。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健康体检制度,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可由同级财政单列资金予以保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落实县域统一的义务教育岗位结构比例政策,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学校驻地周转宿舍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将农村教师周转宿舍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范围,支持农村教师使用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在城区购买住房。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健全校长激励机制,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局、住建局,各镇街)

五、依法落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一)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统一、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对农村超过

100人不足200人的规模较小的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由在校寄宿生的15%扩大到30%。在安排重大项目和资金投入时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激励等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局,各镇街)

(二)加大教育经费综合奖补力度。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协调,完善对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各镇街)

六、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一)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居住证管理,建立随迁子女登记制度,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城区,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公开学校空余学位、入学条件、入学程序等,通过信息平台实行入学申请登记。加强随迁子女教育管理服务,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权利。(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公安局)

(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落实镇街、村(社区)属地职责,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镇街、村(社区)建立关爱帮扶台账,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在农村社区或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居民)委员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督促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看望留守儿童。(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教育局、公安局、人社局)

(三)统筹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X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启动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和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程。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方法,实行“捆绑评价”,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考核。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校多区管理模式,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通过城乡结对、学校联盟、学区化办学、名校托管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发、整合城乡校外教育资源,加大校外教育基地(场所)建设力度。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法治教育,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综合治理。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推动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落实区级教育行政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加强城乡中小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每个班级。(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公安局,各镇街)

(四)助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一我区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争取市级教育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规划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在我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助力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各镇街)

七、全力保障校园和学生安全

(一)重视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管理。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安全保卫专职岗位设置,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风险排查和整治,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市、县、校监控三级联网平台建立后,积极对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健全“校园110”制度,强化警校合作、信息联动和快速应急处置,严厉打击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加强学校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和传染病防控,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强化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乘车安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综治办、公安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卫计局,各镇街)

(二)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及早发现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苗头,及时处置各类违法违规事件,强化教育惩戒和威慑作用,科学有效地实施追踪辅导。(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明办、综治办、公安局、司法局、妇联、团区委)

八、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中小学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各镇街)

(二)严格监督问责。将统筹推进我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各镇街、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建立我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开展督导检查,实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各镇街)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镇街、各部门加大对新型城镇化规划、脱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等的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和推广,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各镇街)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蓬勃开展。“城边村”的加快发展和“城中村”的日益增多,促使我国城乡格局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一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它们按照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始考虑并着手试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并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不少地方也还存在目标不明、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含义的认识不清或等同混用。如果这种情况不尽快改变,会给正确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带来不小障碍,也会影响到包括金融在内的相关服务能否与之有效匹配。

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社会学和人类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从而使城市和农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和环境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还有一种更综合的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乡统筹,因为尚处在探索阶段,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城乡统筹是指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双赢。它更加强调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际上,城乡统筹就是要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尽管它们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不确定,但从其表述的内容看,城乡一体化是意在通过努力,使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城乡统筹是意在为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这种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体化的本意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体通过某种方式促进其相互融合,并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主体的过程;统筹是指统一地、全面地筹划和安排。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央提出以统筹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做法的校正,即通过摒弃“城乡分治”,达到逐步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的目的,这是符合我国城乡的自然历史发展逻辑的。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因受户口的束缚造成的身份差别,进而引起对公共品享有权利的差别等;经济方面,因过强的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经济增长机会差别,进而引起不公平就业和分配的差别等;文化方面,因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差别,加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引起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上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导致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该论述向人们清晰表达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促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需要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非常重要,但以城带乡更重要,它是由“新格局”中所蕴含的社会诸要素相互融合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以城带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以城带乡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城市带动其辐射能力所能及的周边农村,并与其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分层次、有步骤原则,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实现城市对农村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规模城市对“城边村”或“城中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分层次,即按照不同规模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度,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多个层次和彼此协调的经济圈层。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于它的区位和经济基础,因此,区位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规模也不相同,因为它必须与这个城市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应当是不同规模搭配适中,由大到小呈正态分布。就全国而言,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数量相应多些,中部地区相应少些,西部地区则更少些;就一个区域而言,具有区位和经济优势地区城市的规模要大些,反之要小些。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强。由此可知,以城带乡应当分层

次进行。特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是依靠周边区县镇等卫星城的延伸来得以支撑的,从这个特大城市到周边区县镇之间的乡村过渡带,会随着特大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周边区县镇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狭窄直至消失。因此,特大城市是通过直接辐射周边区县镇,再由这些区县镇来带动周边农村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因呈网状形辐射,使得从这个大城市到周边区县之间的乡村过渡带相对较宽,也由此形成一些“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便成为这个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大郊区,因此,大城市在带动它们发展的同时,理应承担起促进彼此融合的责任。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与周边乡村联系较为紧密,同时,这一圈层的乡村又有着对中小城市较强的依赖,只是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融合,时间相对较长。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它是指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物质形态上小于城市,一般来说比较接近农村的那么一种社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快实现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它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带动有着与中小城市相似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远郊或更远的乡村因得不到小城镇的辐射而难以实现城乡融合,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进程。

有步骤,即在各个经济圈层的城市群密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其阶段目标、时间安排、重点把握等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有步骤推进的原则。首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城镇或小城镇建设上,这应当成为加快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当务之急。对于城镇化建设,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已经建立的城镇,应在突出其自身功能完善的同时,按照国家“以城带乡”的要求,增强与周边乡村互动互赢的意识,找准实现相互融合的载体和切入点,不断提升城镇的带动能力;二是对位于远郊以外、未能被城镇覆盖的乡村,应加快这一地区的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覆盖率,做到不留空当,为它们从城乡融合所能享受到的同等待遇中得到好处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先行作用的发挥上,这应当成为探索和创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之举。特大城市应当突出它对周边区县镇的辐射,继而加快其实现与周边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特大城市要总结“统筹城乡发展”经验,走在全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列,成为其他规模城市带动农村的范式和标杆。大城市应当突出提高城市化水平,尽快完善和不断增强自身对周边郊区的辐射能力,突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色,在这一圈层闯出一条既符合区域实际,又富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子。再次,把基础性工作放在中小城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上,这应当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它可以在起到稳固各经济圈层作用的同时,依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提供的经验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向下,它能够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应充分考虑这

一圈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重点突出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自身功能,提高城市的带动能力,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与周边农村的融合。■

第四篇: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中,浉河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准确定位,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土地流转、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互动为突破口,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闯,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浉河区实际、有浉河区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之路,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准确定位,争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

定位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才能谋划正确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形成有效的工作措施。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社会资源丰富,企业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人才济济,并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城市优势资源。但浉河区也同时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区,全区有12个乡镇、办事处涉及“三农”工作,因此,城乡并重,半城半乡是浉河区最基本、最现实的区情。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建设,区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叶、板栗、食用菌、草莓、甲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快

1 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的茶叶种植大区,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位。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04元,分别比全国、河南省、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43元、850元、1032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7.8%,比信阳市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达到54.4%,远远高于全国、河南省和信阳市的城市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既是全市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也为浉河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勇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努力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区委、区政府瞄准这一定位,迅速将全区广大干群的思想统一到这一发展定位上来,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城乡产业发展、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重点突破,勇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试验区建设内容丰富,千头万绪,必须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茶(茶产业)、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化(城乡一体化)”是浉河区的三大优势,也是三大特色。在试验区改革实践中,浉河区依托自身优势,彰显自己的特色,把特色做大、

2 做强、做优,从而引领全市的农村改革试验。

(一)大力发展农合组织,让农民抱团发展。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基地、品牌”、“服务、资金”、“资源、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三种新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区农合组织共吸引社(会)员20617人,带动辐射农户26760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0%;覆盖111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9.8%,年产值6亿元。一是在优势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模式。我区信阳毛尖茶产业规模大、产值高,优势明显,但随着茶产业规模的不断膨胀,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浉河区通过成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0.5万亩,2008年实现产值12亿元。浉河港乡茶叶种植大户余延富会同当地40多家茶叶种植、加工、经销大户,成立 “浉河区两潭茶叶合作社”,注册“两潭”牌信阳毛尖商标,对全社600余户社员的1.6万亩优质茶叶

3 基地、87个名优茶加工点实行标准化管理、清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员茶叶平均单价比非社员茶叶高出1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合作社“两潭”牌信阳毛尖远销到郑州、武汉、西安等10多个大中型城市,去年该社总销售额达9000万元,实现利润900万元。二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模式。浉河区生猪、水产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普遍存在着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资金缺乏、规模偏小等问题。为此,浉河区在农合组织发展中引导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实行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互惠互助,集智同心搏击市场,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获取技术难、买卖难等问题,提高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了养殖业发展。谭家河乡志强养殖合作社在社员内部筹资109万元,按照包良种仔猪购进、包疫病防治、包饲料供应,统一圈舍建设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配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建档的“三包六统一”方式为社员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由于生猪品质好,质量安全有保证,社员每年出栏的商品猪全部被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10余家客户包销,社员平均每头生猪净利润300元以上,高出普通养殖户50%以上。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周边12个行政村300多个农户纷纷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业。截止目前,该乡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达60多家,年出栏生

4 猪7万余头,年产值7000余万元。十三里桥乡的甲鱼养殖业由80年代末的几户60余亩养殖水面年产值不足100万元的零星散养,发展到如今社员600余户、养殖水面3500亩、年产甲鱼6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的养殖规模,得益于“黄金甲”甲鱼养殖合作社的成立。该合作社积极同当地农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沟通,协调贷款120万元,扶持当地群众集中连片发展甲鱼养殖,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当地甲鱼养殖的产业化水平。合作社带头人刘正理大胆解放思想,无偿向合作社社员贡献自己保密多年的养殖秘方,使合作社养殖的甲鱼通体金黄,肉质鲜美,“黄金甲”牌甲鱼声名鹊起,供不应求。三是在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模式。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引导合作社在产业精深加工、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茶叶采摘乏缺先进的机械,大量中低档茶被茶农弃采浪费的现象,一些茶叶加工合作组织从外地引进先进设备和茶叶深加工技术,机械采摘后再根据次等茶的等级进行分拣和加工,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出效益。十三里桥乡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等地的先进茶叶加工企业建立茶叶深加工合作关系,年收购加工中低档次茶叶1000多吨,新增收入2000多万元。谭家河乡大庙畈林业资源丰富,有“信阳香菇城”之称。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以及国家林业政策的健全,产业一度没落。为了振兴昔日的辉煌,

5 该乡成立了信谭食菌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大力推广以稻壳、麦秸、杂木为原料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极大提高了产业效益,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目前,该社拥有“艳红”、“大地”等6个菌种厂,社员达300余家,高级技术人员15人,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其产品“信谭”牌食用菌菌种已销售到全国60多个市县,在省内外建立了30多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年销售产值达3000万元,会员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植壮大产业基地。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浉河区以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全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林地流转取得突破,“林业银行”领跑全省农村改革。浉河区在全省、全市率先成立了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林权评估服务中心、林权储备中心和林权资本化运作中心。“四个中心”挂牌成立不到1个月的时间,已交易林地面积16298亩,达成林权抵押贷款协议1722万元。据初步估算,我区可供抵押贷款的林地面积达135万亩,评估价值达18.6亿元,可办理银行抵押贷款8

6 亿元。浉河区的 “林业银行”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网、河南省人民政府网、河南日报、信阳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市委书记王铁同志亲自作出批示:“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加快步伐,强力推进,改革办认真总结,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势头。”二是茶园流转取得突破,“名茶特区”建设紧锣密鼓。依托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计划3年内在浉河港、董家河两个产茶大乡通过茶园经营权流转,建立10万亩生态茶叶生产基地,真正让信阳毛尖茶香溢醉浉河。目前,区林权评估服务中心对其现有茶叶基地进行了资产评估,区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帮助其办理了400万元的茶园抵押贷款。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公司正在对董家河乡五个村(云雾、车云、连云、集云、黄龙寺)的茶园进行调查、摸底、评估,为茶园整体流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土地流转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实现聚集发展。浉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以及茶产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导群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化、特色化、科学化集中。截止目前,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2万亩,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茶叶、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集聚区。民营企业家王辉个人累计投资2400余万元,在董家河乡承包林地1.7万亩发

7 展林业,10年时间用千万元的投入换来了上亿元的资产。

(三)大力实施城乡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切入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一是办好土地信用合作社,推动农民向

二、三产业转移。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入股、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建立若干个土地信用合作社,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数量,把农村的土地有效地集中起来,储备起来,集中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建好融资担保基金,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主要做法是“一统筹二创新”,即:统筹安排涉农政策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农村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让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力求实现项目资金综合效益最大化;创新担保方式,通过扩大农村担保融资,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联户担保贷款新路子,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设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大力发展小额农村贷款,降低农村贷款门槛,扩大农民融资范围。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会员为对象,以“互联互保、联户联保”为担保形式,按存款额的5倍放贷款,受到了农户的普通欢迎,为全市金融业支持试验区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三是高标

8 准建设村级卫生室,让农民就医与城市并轨。区财政投资45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完成14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以此为突破口,把农村社会保障延伸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使农村保障逐步实现城市化。四是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变市民。对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可以申请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对愿意放弃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到城镇规划区内购房居住的一律登记为信阳市居民户口。五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村变城市。认真落实村镇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实施一乡一街工程,谭家河乡金色南湾农民新村、浉河港乡金港商贸城、董家河乡茶叶大市场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加大了对村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气、防灾等各项公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南湾湖32公里的旅游公路,已成为百里茶廊上一条靓丽的景观大道。

三、凝聚合力,敢当试验区建设的组织者。

建设试验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上下同心,齐心协心,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步伐。

(一)建立“三包”责任制。对试验区建设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包乡镇、示范村,包重点改革试验内容,包重点工程项目工作责任制。共有35位处级领导、44家部门和单位直接

9 承担试验区建设的领导和共建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处级领导负责对所包单位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负责督促联系乡镇办事处、示范村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负责督促区直部门按时、按计划完成重点改革试验任务;负责督促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重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当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先行者、示范者。采取得力措施,督促、指导好所包乡镇、办事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推进工作,重点改革试验内容的改革试验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各乡镇、办事处,牵头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加强检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干部作风督查组、区试验区办公室联合对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督查通知,对工作进度缓慢,领导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的单位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区直各部门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试验区建设的大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试验区建设上来,形成了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建试验区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10 一是思想高度统一。通过学习省委省政府批复精神、《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市委书记王铁在试验区建设启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各种培训班、培训会,交流研讨会,很快把思想统一到试验区建设上来,积极主动地投身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二是紧密配合。各单位、各部门都立足部门实际,制定本单位、本部门支持配合试验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目前已正式向区试验区办公室上报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的部门达到30家。特别是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民合经济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8项改革创新内容的部门,如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社保局、交通局、民政局还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试验区进行倾斜。区教育局制订了九项政策措施来助推试验区建设,金融部门累计向试验区发放各类贷款2亿多元,为试验区建设送来“及时雨”。三是积极实践。部分单位和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林业局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银业”; 农业局把全区81家农合组织整合起来,成立浉河区农民合作总社,使合作社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为保证试验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奖罚分明的工作措施,把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

11 力的重要内容,把试验区建设各项完成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严格实行奖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量化,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工作推进情况列入督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采取深入基层、明查暗访、检查对照等方式方法,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工作成效显著、任务完成好的公开表扬,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不好的,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试验区建设上形成八仙过海、万马奔腾的良好工作局面。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坚持城乡并重和软硬件并重,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提高质量,公平共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有质量的教育。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针对东中西部、城镇类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规模,保障教师按需配置,引导学生合理流动。

三、工作目标

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

一、教师编制标准统

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

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乡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四、主要措施

(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各地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市、镇规划并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地方政府要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二)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各地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中融入优秀传统艺术和体育项目,在学科教学特别是品德、科学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确保综合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基础性、适宜性和教学吸引力。

(三)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要逐县(市、区)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摸清情况,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切实保障正常运转。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高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重点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各地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市(地)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各地要统筹“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重点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要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于2016年年底前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五)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各地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中央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要求,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研究确定县域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逐步推动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要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并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全面推进教师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志愿支教活动。

(六)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各地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各地要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学校对村小学、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地位,完善家长委员会,推动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健全校长和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创新校外教育方式,构建校内外教育相互衔接的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推动平安校园建设。

(八)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协助政府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各地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营养膳食质量,改善学生营养状况。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针对农村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切实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畅通绿色升学通道,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

(九)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普惠性民办学校就读。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特大城市和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地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深入排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关爱服务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中小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外出务工父母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地要认真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严格党组织生活,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落实政府责任。各地要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本地城镇化进程,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激励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促进义务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三)明确部门职责。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编制完善义务教育规划,积极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发展改革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安排重大项目和资金投入时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

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安部门要加强居住证管理,建立随迁子女登记制度,及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有关信息。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流动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落实兜底保障职责。机构编制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推动实现统筹分配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督促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看望留守儿童。国土部门要依法切实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中小学用地的,应当征求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四)加强督导检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落实有关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专项检查,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五)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大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脱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等的综合宣传和政策解读力度,进一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要依法推进学校信息公开,有效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各地要认真总结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和推广,使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国务院

2016年7月2日

来源: http:///fg/detail2023601.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下一篇:土地承包投标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