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2024-05-03

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共9篇)

篇1: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中共会昌县委会昌县人民政府

‚十一五‛期间,会昌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希望工程来抓。五年县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28亿元,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年均增长44.4%;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教育项目9个,每年县重点工程都有教育项目;引进师范类优秀大学毕业生1391人。做到了教育经费优先落实、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保障。2010年,我县城镇和农村学生数比例达到7:3,实现了学生向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集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一、大力实施教育园区建设,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加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倾听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针对教育资源布局不集中、不均衡、利用率不高,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高起点规划建设教育园区,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培训、‚三馆一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相关资源要素集中优化组合,实现文、教、体资源集聚共享,做到做大县城教育园区‚龙头‛,带动乡镇中心教育园区‚龙身‛发展。实践证明,建好一个园区,能够有效地优化教育布局,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幸福指数。一是形成“合力”,破解用地难。

1教育园区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用地问题。2006年开始,我县把争取教育项目用地指标摆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优先解决教育园区建设用地。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对教育园区建设涉及的文武坝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同时选择荒山荒坡作为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每一个项目用地和规划设计都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调动群众‚主人翁‛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用地、征地难等制约教育园区建设的‚老大难‛,满足了会昌中学、‚三馆一中心‛、第三中学、新职校、体育中心等建设用地需求。二是争取“外力”,高品位规划设计。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名牌‛单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增强了园区建设规划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每个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全国、全省范围选择资质良好、实力雄厚、信誉优等的施工队伍,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充分“发力”,高效优质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每个项目县委、县政府都成立建设指挥部,由2~3名县领导主抓主管,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工作团队,保证了每个项目及时开工、按时竣工。每建成一个项目,都没有给学校留下一分债务。

在抓好县城教育园区建设这个‚龙头‛的同时,我县坚持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中心集镇,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开始,我县对全县教育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调整教学网点73个,实现10万学生4万在县城、5万在乡镇中心学校、1万在农村小学就读。2006年以来,我县投入2500万元、接受

社会捐赠1000余万元,率先在珠兰乡启动乡镇教育园区建设,吸纳了全乡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就读。去年底,结合周田因地陷学校整体搬迁,我们在周田长江规划‚两校一园‛(中学、小学、幼儿园)400亩建设用地,一期工程投资7835万元,打造容纳3000名小学生、2800名初中生、600名学前幼儿的教育新区。‚十二五‛期间,我县继续以强化县城教育园区功能为带动,以做大乡镇寄宿制、片区中心学校为重点,以完善村完小和教学点为补充,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协调的办学布局。

二、大力优化教育环境,扎实落实优先战略,高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我县教育质量一直低位徘徊;在国家部(委)处室负责人中,没有一个会昌毕业出去的学子;大量优秀生源外流;大部分学校是典型的无图书馆阅览室、无电教实验室、无运动场、无围墙、无校门的‚五无‛学校。老百姓怨言多、反映大。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下定决心,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强县必先强教‛‚强教必先优教‛的理念,把教育当作‚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来谋划,大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共抓教育的强大力量。

第一,“教育民生”优先落实。县委每年召开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教师节表彰大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县委常委会每季专题研究一次教育

工作,先后制定完善10个教育发展规范性文件;县政府常务会每次都有教育议题,集中办好学校建设用地、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落实安全措施、维护校产安全等实事;5年县委公推公选18名正副校长,建立‚优上、平让、劣汰‛的教师管理和培养使用机制;县财政每年按生均1500元的标准,资助300名边远山区品学双优学生进城就读;5年‚消化‛代课教师678人,妥善解决了一大批长期代课教师的‚出路‛。第二,教育投入优先保障。2006年以来,我县投入39281万元校建资金,改造校舍38.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6.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8.7万平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学校‚五无‛现象。尤其是新建第三小学、第三中学,县城学校平均成班额由72.5人下降到56人,有效化解了学校‚大班额‛。实施农村学校‚温暖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用不上热水、喝不上开水的问题。第三,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我县每年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师范院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出台并落实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来会昌任教取消见习期直接拿定级工资、建设教师公寓、经济适用房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居住、发放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等‚特殊‛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2006年以来,我县共引进新教师1391人,占全县专任教师的33.5%,平均每年引进新教师278人。同时,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00万元,启动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加快教师专业成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7.4%、93.8%、91.5%。

三、大力探索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办学新路,实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如何拓宽一部分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出路?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少数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我县结合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全国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李永海同志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2007年5月创办了一所新型农村教育改革学校——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学校。珠兰示范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165名教职工,形成‚一校五部‛(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办学格局,率先在全省实现12年免费教育。学校实践全新的办学理念。学校遵循温家宝总理关于‚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坚持‘农教结合’的办学方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教学、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形成教育对象不分年龄,让当地农民终身受教育的‚小村庄、大教育‛格局。学校办有农民夜校,建有农民远程教育网站,并把图书、微机、实验室等资源免费为农民开放,实现村校资源共享,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培训。学校推行农村特色素质教育。学校开发利用太阳能、沼气等生态新能源,形成‚猪—沼—果‛产业链。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部和职高部开设社会实践课,组织农技兴趣小组。学生学用结合、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感情,培

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人才。学校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学校创办了脐橙园、良种母猪场、中药材枳壳基地,建起了日产沼气300立方米的秸杆沼气池和校内现代农业科技实验园等。这些实体,既是学生的实训基地,又是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新产业的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为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珠兰示范学校的有益探索,辐射推动了我县农村学校改革发展。我们在庄埠、晓龙、高排、洞头、中村等农村初中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让一部分无法或不愿升入高中读书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学到1~2门生产劳动实用技术,让学生毕业后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岗位‛。‚农科教‛结合,激发了农村学生的‚兴奋点‛,让农村学生找到了广阔的‚天地‛,探索了一条农村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创业新路。最近,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对珠兰示范学校的办学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成为我们继续探索农村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强大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现会昌教育提质进位和跨越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2: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5月20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专题研究,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明确重点,多方联动实施,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城乡统筹工作

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区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会议,学习传达了会议精神,对落实城乡统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首先,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全面传达,特别对了唐书记、郭副书记重要讲话进行了详细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实质。按照市委领导讲话精神,结合区情实际,对全区城乡统筹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贯彻意见和办法。一是成立区城乡统筹工作机构,在人员、经费、办公、车辆方面做到“四落实”,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全区城乡统筹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确定了城中村改造和塬区村、后山区村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工作;四是建立以镇为主,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全面开展。1

二、制定方案,编制规划,突破重点区域,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一是认真调研,制定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我区结合实际,从资源配置、强化基础、改善民生等方面,以晋创建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和巩固农村执政基础为,制定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村农业基础的实施意见》。

二是高点定位,编制规划。市上会议之后,我区从杨凌农科院聘请了有关专家教授,与我区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对我区秦岭北麓台塬区域进行了全面勘查和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6次,反复进行研究论证,编制了《渭滨区秦岭北麓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讨论审查),对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是突出重点,分类同步推进。根据我区有城有乡的特点,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确定了城区、塬区、后山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同时进行改造开发。在城区,确定了姜城村、石坝河村、三合村、陈家村等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在塬区,确定了刘家村、冯家塬、太寅村、张家沟村以特色农业、农家乐和观光农业为重点;在后山区村,确定了大散关、上川村、坊塘村、中岩山村以移民搬迁、生态旅游为重点,同步实施城乡一体发展。

四是部门联动,全力支持。我区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挂

帅,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专门开展城乡统筹工作,做到了车辆、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四到位”,城乡统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城乡统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深深感到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加大力度来解决和克服。一是政策配套滞后,尤其是关于户籍、土地政策方面,由于体制职能的限制,操作起来还有难度;二是城中村改造难度大,一方面是政策上规定的有关规费减免落实难,另一方面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使工程进度缓慢;三是资源受限,特别是近年来宝鸡大城市扩张,我区土地大量征用后,在产业发展、城中村改造、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空间越来越小,不能成规模,效益不高;四是受城市规划的制约,我区除晁峪乡外,其它地域都纳入市上的大规划,村上三产用地开发申报难度加大,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和个体经济冲击较大;五是一些干部观念不新,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闯和冒的精神不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机遇,积极与省市联络,争取上级各项政策支持,突出发展城乡产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城乡统筹带来的实惠,以取得全区上下的支持和响应,加速我区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努力把我区建设全市、乃

至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渭滨区委农工部

篇3: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乡广播影视业,无线覆盖

1 榆林市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广电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以重点在农村覆盖的指导方针为核心, 榆林市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广播电视事业的有线无线覆盖方式, 并确定了卫星覆盖补点为辅, 无线覆盖和有线接入为主的覆盖模式, 让榆林市广播影视业取得了更为长远的发展。2006年下半年起, 国家广电总局实施农村无线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榆林市在绥德、横山、榆林三个骨干转播台, 和神木、府谷、定边、清涧四县差转台分别新增两部电视发射设备和一部调频发射设备, 解决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 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覆盖, 该工程已于2008年6月30日全部建成, 并正式开播。2008年,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恢复了定边、米脂、绥德三个县广播电台播出, 2009年, 恢复了清涧、子洲、吴堡三县的调频广播。至此, 全市十二县 (区) 的调频广播电台全部恢复播出, 使各县 (区) 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重新听到当地的广播节目。2009年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绥德、横山电视转播台新增10千瓦电视发射设备, 用专用频道转播榆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府谷、定边、清涧三县差转台新增1千瓦电视发射设备, 用专用频道转播榆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此工程已于去年年底完工, 并开通播出。今年将在绥德、横山电视转播台分别新增一部3千瓦调频发射设备, 用专用频率转播榆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榆林广播电视发射台新增一部3千瓦调频发射设备, 用专用频率转播榆林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在神木、府谷、定边、清涧四县差转台新增1千瓦调频发射设备, 用专用频率转播榆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 使榆林市的地方台节目覆盖率分别达到85%以上。农村电影纳入榆林市民生八大工程之一, 全市实现了数字化放映, 基本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 榆林市广播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不顺, 机构不健全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 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除榆阳区实行乡镇广播电视站县乡垂直管理外, 其余县的乡镇广播电视站均由乡镇机构进行管理, 但由于不少乡镇广电站机构还未完善, 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并且人才队伍也达不到相应标准, 无法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广播电视服务, 严重影响榆林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2 广播电视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榆林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严重不足, 致使许多设备出现了老化的现象, 甚至有部分设备长期工作后, 导致播出效果不良, 也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安全优质转播带来极大困难。大部分地方的设备运行维护经费无法落实, 使许多已覆盖的地区失去成效。

2.3 城市影院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影院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没有标准化影院, 群众不能观赏到与全国同步上映的新片大片。

2.4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全市广播电视业务人员短缺, 知识结构老化。特别是高山台站, 老职工知识结构老化, 新职工知识结构肤浅, 不能适应榆林市整个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

3 榆林市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快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资源整合

要尽快完成榆林人民广播电台的整体计划, 以及榆林电视台和榆阳电视台的合并工作, 实现一城一网、一台, 实行制播分离、两台合一、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广电资源的综合效益。

3.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及建设

广播电视工作效率的持续增长, 需要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队伍, 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才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为完成广播电视改革、宣传、发展各项任务打牢基础。增强工作实效, 关键靠人才、靠队伍。随着两台节目的增加, 更应当专业对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新闻专业人员及主持人, 进行对本科以上人员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方式, 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并在人才引进后, 不断加大对人才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队伍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努力打造广电技术的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

3.3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各级广电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广播影视业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过问广播影视工作情况。此外, 广播电视行业也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将各级广电部门制定出的发展规划工作充分落实, 每项工作都应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和资金落实, 并联系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并配合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促进全市广播电视的发展目标能够尽快实现,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好的广播影视节目。

3.4 加强落实广播影视工作的责任

篇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个问题是“没有免费的午餐”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特别强调,没有一个新的生产要素的引进,农业就不会有突破,就会陷入到原来的资源配置的均衡点上,尽管那种源配配置也是均衡的,但没有突破。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也是必要的调整。历史的原因导致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的剥夺,我们要补偿这一历史欠帐。但仅仅用反哺还不足以把农业构造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即使反哺也不能采取扭曲市场、扭曲激励的方式,特别是不能放弃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又需要进一步讨论农业是否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问题。但我不这样看。

第一,要证明农业是一个可以有足够盈利性,足以自生的产业。很多经验研究已经表明,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比工业部门、建筑业和服务业都要优越得多。也就是说,如果有合适的政策环境,农业是完全可以有充分盈利能力的。正如舒尔茨所说,只要激励正确,有足够的价格刺激,农民可以点石成金。

第二,说农业是公共品生产部门,是针对农业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功能来说的。从粮食安全出发看待农业是正确的,国家最近也颁布了粮食安全战略规划。但粮食安全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是国家政策、国家战略问题,而农业生产则更主要的是微观层面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因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就把农业看做是个公共品提供部门。

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活力的经济通常都伴随自身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农业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中一个经营性的产业,是融合在市场经济中的,因此也必须运用所有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的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农产品价格激励是农业作为一个自生产业得以发展的终极激励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赖以发展的激励。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强调,农产品价格激励是农业的终极激励。

第三个问题是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作为保护农民财产权益的制度安排固然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但是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功能,那就是产权制度同时也是农业中的资源和农村中的资源实现资本化的一个基础,这点可以从成都的探索中看到。我们用粮食直接补贴的办法已经大幅度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补贴的办法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一定点以后它就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了,归根结底价格激励才是终极的激励。没有这个激励制度,农业中的资源就没有获利的保障,产权制度也就没有作为资源资本化功能的需要。此外,在农产品市场发育之外,还需要关注生产要素的市场。相对来说,中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滞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然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要素市场是须臾不可或缺的。

第一,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讲。我国有1.3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虽然流动是自由的,但不是彻底的,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因素还在束缚这种流动,这与城市化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农村人口结构的扭曲,可能造成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凋敝。实行新农村建设方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为了让庞大的农民群体都留在农村,相反,是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因此,包括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松,都应成为城乡统筹改革中的重要领域。

其次,从资金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市场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有一个法则,即资金最稀缺的领域是资金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现实中并非如此。我国农业农村是资金最稀缺的地方,但这个领域资金的回报率并不是很高,至少表面上看资本不是向农业流动,而是相反。学者们曾对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以各种形式实现的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无偿转移进行过估算,大约在6000—8000亿元。最近一些研究表明,1980—2000年,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通过各种渠道从农业吸取了1.29万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发展。从城乡关系看,同期大约有2.3万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部门。

农业与非农产业或者城乡之间显示出的这种不正常关系,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扭曲,以及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受到压抑,在发展经济学里叫做金融压抑。同时,也与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资金的流动密切相关。土地没有实现资本化,也就遗漏了农民所拥有的一笔最大的潜在资本。土地应该是资本,但是作为集体所有者的农民没有得到这个资本,而地方政府取得了这个资本,开发商得到了这个资本,农民从中分享的份额微乎其微。

第三,从土地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市场是不可或缺的。土地是生产要素,但在现实中往往忽略了土地是生产要素,甚至把它看做是福利,看做是社会保障等类似的东西。这种认识是影响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的观念障碍。土地作为资本品的安全性,应该首先来自于农业的盈利性。而农民的安全性应该来自社会保障,即社会覆盖面向农村的扩大,以及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土地产权的缺失和产权市场的缺失也导致了小农业、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我们一度倡导的“公司+农户”模式往往出现许多失败的案例,其根源仍然在于没有给农民赋权,没有让农民得到最有保障、最有价值的资本化的土地。

按照秘鲁经济学家《资本的秘密》一书中的说法,农民之所以是穷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房屋却没有所有权凭证,他们有庄稼却没有契约,他们有企业却没有法人地位”。以此为参照系,观察我国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会看得非常清楚。

有些人议论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不解渴,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没有充分提出来。但我不这样认为。归纳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产权的关键词,例如“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探索中和将要探索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领域和重要原则,十七届三中全会都讲到了,而且有非常丰富的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框架内继续统筹城乡改革,特别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5: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一、“三农”问题如何看

“三农”问题特指我国在长期政策偏向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以及由此综合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集中表现为剩余劳力多, 收入低, 增收难, 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 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 经济不发达。可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耕地大量减少, 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 自然灾害频发,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产业化程度低, 效率低, 有限耕地资源上的产出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曾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 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同年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又强调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 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二、“以城带乡”如何带

推进城镇化, 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与同等工业化程度的国家相比, 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城镇化水平在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 未来几十年, 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 也将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增大。以城带乡, 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为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 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城带乡, 须使农民在城市有长期稳定的生存手段, 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我国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 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57.6%, 占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80%。他们中许多人尽管已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由于收入低, 无法实现在城镇买房定居的愿望, 长期处于流动状态, 很难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 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整城市建设思路, 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 就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 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三、“城乡统筹”如何筹

当前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就是农民绝对贫困问题, 出路就是要加大农民市民化的福利建设, 建立面向三农的经常性投入保障机制。2008年末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但是从我国的经济结构实际及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 却恰好给我国的经济转型带来了潜在的大好机遇, 一改以前过分依靠投资拉动、进出口拉动的经济模式为依靠内需、投资、进出口等综合因素以恰当的比例共同拉动的新型经济结构模式。就我国当前实际来看, 内需型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广大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吃饭问题、钱袋子问题和就业问题。其中就业问题应该是城乡统筹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供给尤其是口粮不能过度依靠国际市场, 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应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粮食市场健康发育, 完善政府调控政策, 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这仍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应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应对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的冲击, 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第二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建设及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常性投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农民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 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这里着重就如何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问题做一些探讨, 因为现今农村养老仍是家庭养老模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农民占总人口的74%, 其中, 60岁以上的有7285万人。这部民分人的养老问题不解决, 农村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也可以参照城市筹措资金的方式来进行, 有个人部分, 有集体部分, 以及中央政府的补助。从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资金的问题。一是可以将年老农民的土地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抵押给政策性银行, 获取社保资金;二是将粮食直补资金和各级承担的粮食风险基金打入个人养老帐户;三是个人缴纳。四是集体收益和社会筹集部分。

第三、想方设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农民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这是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据专家预测, 即使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 2010年农村人口仍会有7亿左右, 2020年还会有5亿左右。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应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着力破除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

摘要:从农业支持工业, 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 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 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是彻底解决“三农”难题的钥匙。

篇6: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一、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自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便失去了1954年宪法规定的“自由迁徒”的权利,被牢牢地束缚在贫瘠土地上。农民的孩子天生是农民,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世袭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而造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成了农民进城的一道门槛,不仅限制了农民自由迁徙的人身权利,而且也使农民失去了平等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这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机会均等,而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不利于农民公民权利的保障,而且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孙志刚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建议尽快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人为差别,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取消农民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减少农业就业规模是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据统计,去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9900多万人,农民收入增量中有47.8%来自打工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目前的一些城镇就业政策限制了农民进城和公平就业,对农民工的待遇仍然带有一定的歧视性。本来农民和工人只是一种职业称谓,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但是现在农民即使进城当了工人,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仍被叫做“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职工应有的福利和保障待遇。只有少量农民工拥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大量的农民工只能干“脏、累、差”的临时工,而且工资极低,被拖欠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据报道,去年底建筑行业清欠农民工工资228亿元,但仍有48.5%的陈欠未清,农民工成为流动在城市边缘和底层的一个弱势群体。应尽快取消对农是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也能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三、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实现城乡税收义务平等。目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这种改革还很不彻底,不符合现代税收制度的要求。现代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对商品征税,产品进入市场就征税,不进入市场就不征税。而现行的农村税改政策包括对农民吃的口粮、留的种子、饲料都要征税,并且不扣除成本、费用,实际上是对全部农产品征税,不是对商品征税。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商品量大约占农业产品总量的40%左右,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农民60%的额外负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场经济不能拿地租当税收。目前,我国农业税占财政收入的2.6%,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和反哺农业的条件。应改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实现城乡税收义务的平等。

四、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长期以来,农业以“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积累做出了巨大牺牲,但农民却很难享受到公共产品服务。城市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暖、供气、通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产品,主要是靠政府投资。而农村则主要靠农民集资,“人民道路人民修”、“人民教育人民办”,就连乡、村干部的工资也靠农民来供养。应当说,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国民待遇,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实际上这是政府职能上的“缺位”,忽视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忽略了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使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转移支付力度,改造落后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大力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篇7:统筹城乡发展探索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 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 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 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 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 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开始改善,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据有关统计指标显示,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20年, 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会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 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所以, 在这一关键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 “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 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多注重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联系, 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 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 实际上“三农”问题是事连全社会的城乡共同的问题。因此, 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能单靠农村自身, 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 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且进一步强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这就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统筹城乡发展, 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是我国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指导方针,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 长富于民, 藏富于民, 使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 给农民国民待遇, 由农民当家做主, 使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 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 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 使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 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 协调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联动, 达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统一编制城乡规划, 促进城镇有序发展, 农民梯度转移。其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 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特别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 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让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 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使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即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 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 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通过实施城镇工业化和项目带动, 促进特色农业和现代大农业的发展;通过完善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推动城镇现代化, 进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 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 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即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建立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要求的各种办事规程或准则。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 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 保护农民利益, 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提升义务教育, 合理土地流转, 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 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建立科学的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收入分配规程和准则。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降低农业税负, 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 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 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三、山西如何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机构, 加强领导。

即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机构, 宜由行政第一责任人担任统筹城乡发展机构的第一负责人, 由各部门第一责任人为成员组成, 并明确责任, 从而真正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从横向说, 要做到工、农、商、交……各部门相协调相配合;从纵向上说, 做到省、市、县、乡……级级责任明确, 以保证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有领导, 而且能领导的了, 不流于形式。

(二) 认真调研, 科学谋划。

即组织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建、企业、金融、税收、文化、卫生、教育等各方相关科研人员, 认真调查本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即物质、政治、精神的基本情况。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科学地制订出本地区的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的宏伟蓝图。规划要符合生态、低碳、环保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要具体量化, 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三) 搞好宣传, 全民参与。

即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手段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等等内容, 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人人都投入到统筹城乡发展的行动中来, 人人都为统筹城乡发展出主意、想办法、鼓大劲、流大汗。使大家齐心协力地参与统筹城乡发展, 搞好统筹城乡发展。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涉及社会各行各业, 事关全国千家万户, 是全体人民的事, 大家的事只有大家都一齐办, 才能办好。

(四) 制定法律, 依法保统。

即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法律, 使统筹城乡发展纳入法律轨道, 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进行。当遇到非法律不能解决、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阻力时, 就用法律武器予以排除, 用法律武器为之保驾护航。比如, 不管再怎样宣传, 有些民营企业就是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 或让农民工超时加班加点且不付工资, 还有的不给农民工上保险, 我们就要用劳动法来保护农民工利益。之所以要依法保统, 就是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对违法的人只能用法律去对付。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和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从而保证统筹城乡发展不受任何不良干扰和破坏。

(五) 各方筹措, 加大投入。

即由政府牵头, 各部门、各级齐抓共管, 各方协调、筹措, 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的投入力度, 使之有足够的发展人力、发展财力、发展物力、发展技力。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培训农民;增加政府对农业资金的投入总量、使财政支农支出的幅度要持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投入、调整农业补贴领域和补贴重点、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投入;送农机到农村、实行对农机等物资的直补;送科技下乡、让农民学会一两门实用技术;等等。因为人、财、物、技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重要元素和动力。只有充足的人、财、物、技, 才能推动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六)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即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谋划, 将其任务量化, 详细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 具体到单位、到人, 质量要有保证, 时限要有要求, 按时检查, 督促执行, 抓紧抓好落实工作。否则, 一切将打水漂。因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落而不实等于不落。因为只有使每个单位, 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要干什么和怎样去干, 并且认真去干, 才能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工作干好, 取得好效果, 才能使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七) 动态监测, 平稳推进。

篇8: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然而,在新一轮的客源市场竞争中,随着惠东、龙门、博罗等周边兄弟县区的异军突起,惠城旅游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都遭遇了瓶颈,要重新赢回客源市场的认同尚需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惠城有必要为自己制定新的旅游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冲破现存的旅游发展困境,还能通过打造新产品、推出新形象、争取新客源,一举抓住机遇,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重树惠城旅游威望。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呈现了相应的变化。

困境“突围”的战略思路

基于以上背景,惠城区旅游局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担了《惠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的制定。项目于2011年2月启动,于2011年12月19日顺利通过终期评审。

在这份规划中,根据惠城区旅游发展现状,针对如何走出困境,我们排查出了几个关键节点: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与挤压情境下,正确认识惠城区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困难,寻找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何发挥中心城区的增长极作用,整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高质量旅游资源,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进而带动惠城区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如何深入挖掘和整合惠城区北部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新贵产品,并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惠城区旅游竞争力。

如何适应区域旅游市场由观光型向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将惠城区建设成为目的地型旅游地,防止旅游过境化。

如何调整旅游业的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增加政府财政与企业收入的同时,通过社会经济调控措施,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分享旅游福利。

从这几个方面突破,应是破解惠城区旅游发展困局的重中之重。

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需求趋势判断,惠城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尤其是城市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具有比较优势,而大众观光旅游的特点和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有关部门将惠城区的战略思路确定为:中心城区整体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令其个性鲜明且具浓郁小资情调;北部片区重点烘托原始生态氛围,尽量减少过度的人工痕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及户外运动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惠城区旅游的主攻方向,应当着力在区域市场中构建惠城休闲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形象。由于珠三角的城市面貌目前大多过于现代化,历史遗存不多,并且只能在城市中占据一个小角落(如广州、深圳等),纵使独具特色,也难以形成整体氛围。反观惠城,城市中心区尺度不大,西湖、东江、西枝江、红花湖、高榜山、商业街等结合得很紧凑,城市景观并不像有些传统城市那样流于陈旧,而是活力十足,城市特色易于打造与表达。

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可依托北部片区的横沥镇和芦洲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近中期内惠城区北部应以具有凸显优势的“康体+休闲度假”的产品形式启动乡村旅游市场,在珠三角区域中形成亮点。树立惠城区的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的旅游形象,以其后发优势,带动整个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生态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

中心城区:打造城市旅游

结合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凸显其“东江明珠、闲适惠城”的旅游形象,意在营造山水交融的休闲城市,最终形成“一心六点,一链三带三组团”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其中,“一心”的规划要点包括:

重点打造以旅游休闲体验为主的“十字型”骨架,突出“闲生活”主题 五四路、国庆路和中山西路、中山东路构成的“十字形”架构是惠城老城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商业街,但目前除了五四路和国庆路专门开辟为步行街外,其他路段都是人车混行,环境欠佳。可将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与五四路、国庆路连通作为步行街,并经过东新桥与水东路合并成一个连续的景观序列。该步行区域要突出休闲活动的多样性,除了现有单一的购物之外,还应该加入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等以“闲生活”为特色的活动。

复原金带街周边传统街巷风貌,形成“鱼骨型”肌理,突出“慢生活”主题 金带街周边街巷是惠城区传统老街巷的代表,街巷的空间格局和肌理都保存较好。建议以金带街为骨干,复原其周边的街巷格局,包括叮咚巷、文兴街、金带六巷、高营房等灰墙深巷的传统风貌。把保存较好的黄氏书室、杨起元故居、余道元故居等传统建筑作为街巷的重要节点和民居样板房,其他民居则按照明清时期的风貌进行修缮。与“十字形”骨架的“闲生活”不同,该街巷区域重点突出“慢生活”的氛围,可以选择部分民居开发为文化书店、书画展室、家庭旅馆和咖啡茶室,形成集文物保护、民俗风情展示和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具有惠城传统街巷肌理的历史街区,处处体现出市井休闲文化的随意和舒适。

整治丽日广场周边环境,突出“新生活”主题 丽日广场位于环城西路,与步行街相邻,是以零售品牌服饰、电器百货等为主的现代化综合型购物中心,是惠城区市民最重要的购物场所之一。该购物区应突出“新生活”主题,在建筑立面和周边环境设计上突出现代感,对目前杂乱的广告牌进行统一规划,对被停车空间严重挤压的入口空间进行重点规划,通过花坛、绿地、小品等进行界定,突出现代、简洁、时尚的“新生活”特征。

水东街延伸“十字型”骨架,突出“水生活”主题 桥东区是惠州市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而水东街则是整个桥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髓。以“十字型”为骨架的商业步行街应通过东新桥一直延伸至水东街,这里的规划以“桥东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依据,以老街、码头和东江文化为核心,结合合江楼广场,对沿街的古骑楼、竹筒楼、老院落等建筑进行修缮。西段主要布置餐饮、休闲、客栈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东段则是复原之后的民居建筑,以商住混合为主,是惠城市井生活的重现,可以给游客提供老城传统生活的观光体验。

nlc202309031922

北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如果说游客在中心城区享受的是精致优雅的都市格调,那么在北部地区感受到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景观。

其中,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是重点打造的旅游产品之一。以户外运动休闲为开发思路,重点打造一个以休闲漂流为产品支撑、以赛事节庆为营销渠道和以绿道系统为基础服务配套的户外运动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当地居民及户外运动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此外,乡村民宿体验旅游产品也是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其规划思路为:以惠城区北部片区,尤其是东江、下岚河、秋香江三大河段两岸完整良好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特色民居为基础,整合周边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发展民宿旅游。将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游客有机会接触当地人,体验农林牧渔生产、生活、生态活动,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乡村民宿旅游的运作,提倡利用G+V+I+F的运作模式,即包括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的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启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村集体经济是系统科学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乡村民宿试点建设,这样才能较好地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投资商是民宿旅游建设的外来动力,应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生态餐厅、景区项目、山水酒吧、水乡歌舞或地方戏剧展演等,成为带动民宿旅游体验的重点。农户是乡村民宿旅游的主体,既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家庭旅馆)、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等,是打造民宿旅游体验最为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是惠城区旅游产业最为适宜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对惠城区北部片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土地价值、吸引目标市场、推动衍生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正是惠城区旅游困境突出重围的制胜关键。

(保继刚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罗秋菊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副教授、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

篇9:会昌县: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组织基础

农技协是农村科普惠农的载体, 没有农技协, 就没有科普惠农兴村。因此, 双流县始终把农技协建设摆在农村科普工作的重中之中, 大力发展农技协。

1. 把发展农技协列入目标管理

根据各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能人培育情况, 把发展农技协的数量列入对镇 (街道) 的目标管理, 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

2. 优化农技协发展的政策环境

县科技局、县科协、县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简化农技协登记管理程序的通知》, 简化了手续, 减免了费用, 为农技协合法登记、合法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

3. 创新农技协的组织体制机制

一是在农技协中建立党小组, 倡导农技协党员佩带党徽为农民服务。农技协负责人的提名要征求所在地党组织意见。二是在农技协中建立工会组织。已在三星镇养兔协会、永安镇红提葡萄协会成立农技协基层工会组织, 代表和维护农技协会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农技协中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已在永安地瓜籽研究协会、永安红提葡萄协会、合江草莓协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为协会成员实现“抱团竞争”和“五统一” (统一供肥供种、统一包装运营、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最低价格) 奠定了基础。四是依托农技协的技术骨干, 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开展技术托管、工程承包、基地托管等有偿服务。永安红提葡萄协会的5位技术骨干, 承包托管了川内10多个地方发展红提的技术服务, 服务面积5万多亩, 年服务收入50多万元。承揽棚式大棚钢架建设10万多亩, 承揽棚架工程和葡萄基地建设工程收入达2亿元。这些会员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 都实现了自身发展, 全部买了20万元以上的小车, 开展技术服务。

4. 择优表彰农技协

坚持实绩论英雄, 择优推荐农技协受表彰, 每年推荐3~5个农技协纳入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表彰, 推荐1~3个农技协上报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接受筛选。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技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服务城乡统筹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支部+协会”擂台赛,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群众基础

财政部、中国科协开展的科普惠农兴村奖补活动, 明确要求承担项目的农技协必须成立3年以上, 财务管理规范, 受益群众多, 服务成效好, 必须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此, 双流县科协联合组织部、科技局开展了“村党支部+农技协”科普惠农兴村创意发展擂台赛, 对村党支部和农技协联合选定的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 帮助他们把发展规划变为发展行动, 把发展创意变为致富实践, 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农技协的技术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双流县川心村党支部和双流县白沙葡萄协会, 2010年联合确定了葡萄避雨栽培技术推广为擂台赛参赛项目, 获得了科技资金3万元。他们用这3万元科技资金, 邀请了四川农科院葡萄专家刘晓、四川农业大学葡萄专家吕秀兰等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10余期, 实现全村3 000余名农业人口全覆盖, 组织了5次400多人次到葡萄先进地区学习, 引导农民实施葡萄避雨栽培技术450多亩, 并邀请报社、电视台记者帮助宣传, 使白沙镇葡萄今年喜获丰收。2011年白沙葡萄协会会员的葡萄亩产量都增产30%以上, 亩平收入一般都达到了2~3万元。为此, 协会所在村的党支部———川心村党支部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党支部, 协会专门给县科协发了感谢信。

两年来, 我们共支持37个农技协联合村党支部开展的“支部+协会”擂台赛项目, 共安排科技资金120万元。参照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我县出台了“双流县‘支部+协会’科普惠农兴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严格财务预算和资金使用监督。同时, 我县还出台了“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科技资金补助办法”, 对成功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的农技协, 每个补助1 000元, 两年共计补助25万元, 选择10个依法登记的农技协承担县民生工程科技培训项目, 通过协会邀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开展新技术培训, 每个协会2011年均培训2 000人, 补助2万元, 共计补助20万元。

承担这些任务的农技协, 我们都要求必须依法登记。在双流, 只有依法登记了的农技协, 才能承担县科技局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只有依法登记了的农技协, 才能参与“支部+协会”的擂台赛、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等, 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党支部发展农技协和农技协依法登记、依法活动的积极性, 并为双流农技协承担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精心组织中央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实施, 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业绩基础

用好国家的财政资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进行评估, 是财政部门监管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财政资金使用得好, 财政部门才会给得更多。因此, 双流县科协高度重视对中央财政科普惠农兴村资金的使用监管工作, 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地方, 都发挥效益。

1. 申报项目时认真搞好预算

县科协派专人与农技协负责人一起多次研究, 共同编写申报方案, 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2.批复确定科普惠农兴村项目

中国科协立项后, 县科协将对各农技协承担建设科普惠农兴村项目的科技示范户、示范村、技术服务队、技术依托单位、加工示范基地、主要推广技术及目标等行文批复, 并开全体会员大会命名授牌, 提高科普惠农兴村的建设质量。

3.加强资金管理

我们要求, 中央科普惠农兴村专项资金使用协会必须建立专户, 每笔开支, 必须经县科协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主席审核同意后方能入账。

4.加强监督考核

上一篇: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求职的信下一篇:我村干部素质提升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