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在培养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2022-09-11

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也是我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虽然通过合理用药,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但药物的一系列副作用及昂贵的医药费用等限制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大量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运动疗法的降压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如何使高血压患者主动参与规律运动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应用到培养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的研究中, 收到显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第一阶段调查

对象:调查2009年9~12月广东梅州市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279例, 符合1999年WHO/ISH指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无运动禁忌证, 有沟通交流能力、知情同意愿意合作, 不伴有严重躯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者。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 高血压患者的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年龄、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病程、每天的静坐时间等; (2) 运动行为的调查采用国内学者程小虎[1]的运动行为的阶段性分布调查表, 五选项法; (3) 调查过程:调查表由调查人宣读解释, 患者口述选择, 调查人填写, 填写后当场收回, 回收率100%。

1.2 第2阶段调查

从调查的279例患者中筛选出毫无运动行为, 也就是运动行为处于无意图期的患者, 共计66例, 发放《高血压患者运动知识调查表》, 调查人宣读解释, 患者口述选择, 调查人填写, 填写后当场收回, 有效率100%。

1.2.1 干预方法

以上述66例患者作为干预对象, 根据“行为转变理论”的5个分期特点, 我们制定了干预计划, 干预步骤: (1) 首先在行为的无意图期和意图期, 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及运动的知识教育, 使患者意识到坚持运动对降低血压的积极作用。此期干预为4周, 每周1次。 (2) 在准备期, 研究者针对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项目, 并在患者的住宅内张贴有关运动知识的字画。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 要求家属给予患者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坚定患者行为转变的信心。此期干预4周。 (3) 在行动期, 研究者制定高血压患者运动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表, 对患者的运动行为进行调查, 对于行为转变良好者给予鼓励, 行为转变失败者给予教育, 分析原因, 帮助患者改进。此期干预为8周。 (4) 在维持期, 此期干预主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随访来巩固患者的运动行为。此期干预为8周干预后再次发放问卷。

1.2.2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得分对比

该调查高血压相关知识得分满分为20, 干预前调查显示, 患者对高血压相关认知水平低, 干预后各项认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干预前后患者运动行为比较

干预前66例患者的运动行为均处于无意图期, 干预后66例患者的运动行为均顺利进入维持期。

3 讨论

3.1 行为转变理论简介

行为转变 (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 TTM) 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 (Prochaska) 在1983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行为的变化过程及对象的需求, 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2], 它认为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 可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 即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3]。该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强调行为改变的动力性特征, 行为的改变不是一种“全有全无”的现象。无意图期是指人们在近期没有进行行为转变的打算;意图期是指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考虑过改变行为, 但不在近期, 也没有任何行动和准备的迹象。准备期是指人们已形成在近期改变行为的坚定想法, 并进行一些最初尝试。行动期是指人们在过去已经实践了新的行为, 行动应该有明确的标准来判定是否已经达到目标。维持期则是指新的行为已坚持了最低限度的期限[4].TTM[5]认为人们均有可能从无意图期一步步向前迈进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方式。运动的过程也同样存在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行为转变理论则能较详细地解释患者“不想运动-准备运动-开始运动-坚持运动”这样一个行为转变过程。运用行为转变模式理论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行为, 能更好地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 避免简单地把患者归入“配合”和“不配合”两类, 提出更成功的运动指导计划, 帮助患者进行持久的运动锻炼。

根据该理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 制订了长时间、渐进和连续的干预计划。在不同阶段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无意图期和意图期这两个阶段干预的目的是使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以及运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从而增强患者主动进行运动行为的意识。而在准备期提供了运动良好的环境支持, 维持期的持续督导、反馈, 增强了行为改变的信心和动力。该干预方式灵活运用了行为转变理论, 切合了该理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3.2 行为转变理论对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

本课题组制定了有关高血压及运动知识问卷, 在干预前对患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患者对高血压的分级、危害、并发症及如何运动等掌握不够。坚持运动的行为执行起来相当不易, 因为它与许多人类行为学的因素相关[6]。有关知信行理论认为:要达到行为改变这个目标, 必须有知作为基础, 要有信作为动力。人从接受信息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其中任何一环节出了问题, 行为的改变都会受阻。在行为转变过程中, 研究者除了在无意图期和意图期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的普及, 在行为转变的其他阶段通过行为的实践均对高血压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 使患者在获取知识的态度上,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患者保健知识的知晓率。

3.3 行为转变理论对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

干预后患者的运动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行为转变理论在研究中通过宣传高血压的保健知识, 以及运动有效性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运动行为。但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知信行三者间存在因果关系, 但没有必然性, 所以仅以“知信行”理论进行行为干预, 存在“知而不信”“信而不行”, 从认知改变到最终行为改变逐级衰减。行为转变理论在准备期特别强调了患者运动行为的培养, 通过课题组成员、患者家属的提醒和监督, 来增强患者行为转变的决心。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对高血压患者进我们将病人以及家属加入监督者的行列中, 这大大增强了干预的效果病人及其家属在监督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运动的重要性, 这也积极地影响了监督者的运动意识。

本研究把行为转变理论运用到培养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上, 收到了良好效果, 患者不仅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得到改善, 运动行为也有效改善。故该理论在提高高血压患者运动依从性上可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培养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对66例无运动行为的高血压患者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 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运动相关知识和运动行为情况进行测评和调查。结果 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后关于运动相关知识得分有明显提高 (P<0.05) , 运动依从行为有明显改善。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在培养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行为转变理论,运动行为

参考文献

[1] 程小虎, 卢标, 张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 1998, 19 (2) :55~58.

[2] Martin Fishbein.Behavioral science and public health;A necessary Partnership for HLV prevention[J].Public Health Rep, 1996, suppl1:5~10.

[3] Prochaska Jo, Redding CA, Evere KE.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ng of change.In: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 1997:61~83.

[4] 朱国强, 田洋.如何在出入境人员中实现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爱滋病行为干预[J].旅行医学科学, 2006, 12 (1) :8~10.

[5] Wing R R, Goldstein MG, Acton K J, et al.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in Diabetes:Lifestyle Changes Related to Obesity, Eating Behavior, and Physical Activity[J].Diabetes care, 2007, 24 (1) :117~123.

[6] Pttet D.The Lowbury lecture:behavior in infection control[J].J HospInfect, 2004, 58 (1) :1~13.

上一篇:浅析当前农村合作社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