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2022-09-10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 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由于长期控制不好, 往往并发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而导致残疾。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 不仅有明显的躯体生理因素, 也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1]。目前, 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包括心理治疗、卫生保健、营养调配、生活习惯调整、体育锻炼等的综合康复指导, 已成为我国高血压防治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由于病程长, 长期持续的药物治疗, 经济负担重等, 在遵从医嘱方面, 容易自我放纵, 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我们将贝克认知疗法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用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情感障碍, 以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所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 且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6个月的患者; (2) 有正常思维和语言交流能力, 且自愿接受各种量表调查和评估; (3)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2) 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和精神疾病。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0例, 年龄45~56岁, 平均 (46±5.4) 岁, 按住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干预组:男性36例, 女性14例;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2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干预组患者同时给予Beck认知疗法进行干预[3]。让患者对治疗有一正确的认知, 消除治疗的神秘色彩, 促使患者去监视那些伴随产生烦恼的想法, 使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 通过置身于产生问题想法和问题情况的过程, 指出并挑战患者的想法, 借助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测试来检查信息与假设, 以及教导患者学会一些技能, 避免病情复发。

1.2.1 心理评估方法

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4], 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

1.2.2 遵医行为评估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 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遵医行为 (遵医服药、低盐低脂饮食、定期检测血压、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生活规律、心理保健、定期复查) 进行调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压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血压有所下降, 但未正常,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血压及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遵医行为调查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遵医行为 (遵医服药、低盐低脂饮食、定期检测血压、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定期复查、控制体重、心理保健) 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后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2) 。

2.3 疗效

干预组显效36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对照组21例, 有效15例, 无效14例, 2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μ=4.949, P<0.001) 。

3 讨论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5]。据估计,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近1亿人。每年由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患者接近150万, 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则高居死亡原因第一位[6]。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血压患者的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事件和药物依从性等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7~8]。认知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讲座和小组讨论的形式,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关心患者, 给患者讲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高血压的不良影响, 对其存在的错误认识及对高血压的不利应付方式和不良人际关系给予纠正与指导, 针对特殊情况因人而异, 加以正确引导,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如戒烟酒、少盐饮食、适度规律运动。逐步达到患者能够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认识来自觉矫正其不和理的、消极悲观的想法的目的。使患者深刻认识到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起因、治疗与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患者防病、治病的意识, 而且通过正确认识高血压, 有效地缓解了对高血压的恐惧和担忧, 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和理思维, 逐渐认清了自己药物依从差的原因, 对自身抗病能力的盲目乐观以及对家人的依赖等。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与情绪状态, 使之学会处理日常生活的应激事件与人际关系, 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与技巧, 从而对患者产生长期的、普遍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观察期限较短 (2个月) , 还需长期随访, 对照分析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2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 干预组患者进行贝克认知疗法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 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遵医行为, SAS、SDS评分, 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提高近期医从性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遵医行为,认知疗法,焦虑,抑郁,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1] Wassertheil S, Applegate WB, Berge K, et al.Change in depressionas a precursor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SHEP cooperative researchgroup (systolo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J].Arch Intern Med, 1996, 156:553~56.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Corman JM, Sloan RP.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J].Am Heart J, 2000, 140:77~83.

[4]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50.

[5] 王琼力, 张凡萍, 向燕萍.社区控制高血压五年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501.

[6] 陆鏊, 张颖, 陆丕能, 等.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3, 2∶10.

[7] 雷英, 张晓蕾.高血压患者复诊血压控制达标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1519.

[8] 谢秀梅, 余国龙, 何劲, 等.心理社会因素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3, 22∶389~391.

上一篇:河源市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及对策下一篇:石油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