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申报

2022-07-02

第一篇:高职课程改革申报

试析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语文 改革

摘要:语文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改革是当务之急,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近年来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整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相比,与生产一线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则显得步子太慢、力度过小、效果不够明显。深化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是人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和媒介,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却陷入停滞不前、无足轻重的窘迫境地。从目前大多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效果、实践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1.认识片面,定位不准

不少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忽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联系。在课时安排上明显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把语文列为选修课或者干脆取消。在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中,有的学校偏重语文知识教学,有的学校偏重文学教学,有的则偏重写作或阅读教学。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松散局面使学生厌学、教师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法单调,教学效果欠佳

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讲台上靠的就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按作者—写作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对课文做死板生硬的讲解。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3.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孤立的课堂教学中,而应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大多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偶尔开展的活动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效果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语文课的实践没有专业课那么重要。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或职业高中改制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参差不齐。现有语文教师队伍中,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许多教师处于知识半衰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二、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把语文教学放在与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真正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密不可分,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1.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设置课时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语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从事某种岗位奠定语言文字及书面交流表达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将(应用写作)定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应用文的根本特点和实用性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教学重点。如文秘专业应将其作为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经济贸易专业重点掌握合同、招标投标书、广告、市场调查和预测等经济应用文写作;法学专业重点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写作。不应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当然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大学语文》没有学习的必要,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角度出发,可将《大学语文》拆分为文学欣赏、诗词赏析、文学评论等选修课,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

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3学时,总学时54为宜。另外根据各专业实际,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实习之间的比例。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方法

要突破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模式,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上来。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互动教学法: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快速思维训练、故事接龙等,使学生身心活跃。挑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一块儿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评论。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案例教学法:每位教师在讲授一种应用文体时,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富有特色的案例,在课堂.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给法律专业讲法律文书写作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民事侵权”案例,让学生分成原告和被告两组,原告写民事起诉状,被告写民事答辩状,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学习效果。现代教学法:要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熟练地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电脑、移动k投影仪、VCD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应用写作内容涉及面极广,它的形式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熟练应用,这就需要加强练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会写作的过程。具体做法有两种:建立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组织学生担任不同角色,相互协调配合,谈生意、签合同、作营销策划、制发文件等。如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2)建立应用写作实训基地。教师带领学生深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预测,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写作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证,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踏实肯干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要求教师既要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因此,要鼓励语文教师走下三尺讲台,走向生产一线,成为知识加实践型的一专多能教师。(l)采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做好教师的引进与培训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改变知识结构。(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如到企业挂职、代职,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

技术能手到学校任课,给学生讲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5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生成绩考核的传统做法是依靠期末的一套试卷进行闭卷测试并给出评定分,这样做势必造成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个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文化素质只是其中之一,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考卷和分数。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挖掘他的潜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语文成绩的评定,可以是多层面的,主要是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发展。首先,坚持上课提问打分,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两到三次,计人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可调动学生思维,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生平时参与的社团活动,如演讲、出板报、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都可以一定的比例体现在成绩评定中。这样将语文学习融人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好处。最后,教师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试卷,然后综合有价值的试卷制成试题库,最后从试题库中选题制成试卷。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出题过程中能全面地复习教材;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教师主观命题的片面性。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只有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第二篇: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语文教研室

一、当前高职语文教改的背景

近年来,大力发展、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十六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今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高职院校确实存在语文教学不受重视,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在全国开展的高职教改对语文教学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可见语文教改不仅是学生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语文教学应通过改革,突出职教特色,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目前及今后高职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

当前,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但要看专业基础和技能,还要看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口才也很重视。文章写作、语言理解、口语交际等能力在就业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加强语言功底、增进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地进行交往,提高职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持续发展基础。只有有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基础,才能掌握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否则,学生学不好专业,也无法实现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缺少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大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点、双重功能。

三、我院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以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动融合职业德育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直面学生的文化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紧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较为宽泛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常识的人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备现代化办公写作能力,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点并且熟练地写作,掌握演讲与口才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4、掌握人文学科的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能熟练进行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搜集、处理与应用。

5、链接专业,立足商务行业,适应商务工作需要,熟悉社会交往礼仪、商务谈判技能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6、掌握商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从事各项商务工作,成为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扎实的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语文教学改革应遵照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以人为本,每个专业均应开设《人文基础教育》、《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等必修、选修课程,以适应强化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达到我校作为文、商科类院校全方位塑造人才的教育目标。针对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尝试把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限选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建议,我院的高职语文课程由通识课、与专业结合课、应用实践课三个模块构成。

1、通识课: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采用高职高专文化基础课系列教材,大胆取舍整合,精选学习内容,主要是《人文素养基础读本》,在第1学期面向各专业开设;选修课由人文科学和人文素养内容构成,根据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开设课程有《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商务礼仪》、《普通话》、《书法》、《汉语言文学》、《青年心理修养》等。在第

3、4学期根据不同专业开设,周课时2节。

2、与专业结合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部分结合,鼓励组织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现实需要,一方面选择适用内容,一方面编写校本教材,有选择、创设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初步构建新的高职语文课程结构体系——有巩固基础的必学部分、提供差别选择的选学部分和服务专业建设的补充部分。联系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各行业应用文体的写作、口才能力为主线,为学生以后职业服务。如《应用文写作》课程,国际商务系和商务外语系开设商

务应用文;现代服务贸易系开设财经应用文;信息与技术系开设实用应用文。主要在第1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演讲与口才》课程,电子信息系开设口才艺术、其他系开设商务口才课程。主要在第2学期开设,周课时4节。

3、应用实践课:以构建知识补充整合为先导,通过从事各种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力特别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职业活动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如文秘专业开设《秘书基础》、《文书档案》、《速记》、《文秘写作》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导游语文》课程、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外国文学欣赏》课程、市场营销和商务策划专业开设《广告文案》课程等。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确定课时。

(四)各门课程具体构想

1、《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学历的提高(各专业专升本均需考大学语文),应尽量予以保留。如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学生学情,不开设本门课,建议开设《人文素养基础读本》必修课和《文学欣赏》选修课。

目前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人文素养基础课如《职业人文基础》、《大学人文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这些课程是为了落实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基本的表达、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为学好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以上人文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基本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人生和职业道德等基础修养知识以及沟通交际、表达艺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使学生在人格、职业情操、思维能力、生活品位等方面得到培养,在语言表达、沟通交际、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可在部分专业以选修课形式恢复《文学欣赏》课程,使学生对一些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得到人文熏陶。不同专业可各取侧重点,如旅游专业可注重与自然、人文景观关联的经典之作,外语专业可多介绍外国文学名篇佳作等。

2、《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与专业特色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实践性与实用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改的思路操作,改革效果较明显,上学期已初步完成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完善,并且使用由我院教师主编的教材。目前有部分专业如商务外语系的大部分班级尚未开设,由于应用写作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及常用性,本课程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必修课程,建议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在课堂教学上多采用案例、实训等方

式方法,适当缩减教师的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学生当堂和课后的口头、笔头练习,使他们真正会写将来工作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文书。

3、《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就业需要,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越来越重要。目前本课程仅在国际商务系部分专业开设,建议应与《应用文写作》一起,作为语文教学的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加强口才课的教学。教师授课中应多给学生 “动口”的机会,如采用问答、讨论、辩论、表演、比赛等形式,模拟各种口语交际场景,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多说,说好。也可以针对专业分别开设营销口才、商务谈判口才、导游口才等。

4、《礼仪》知识的掌握为每一位合格商务人员所应必备,但目前仅在营销、文秘、韩语专业开设,由公共基础课教师兼任。建议这一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应面向各专业开设,聘请专门的礼仪教师或培训现有师资,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室。教学可参照不同专业侧重训练学生的言谈举止,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注重服务礼仪的各种行为规范,外语专业注重外事活动礼仪的原则和细则,市场营销专业注重商务礼仪尤其是商场、超市人员礼仪,国际贸易专业注重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尤其是涉外谈判礼仪。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训结合的形式,加强操作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拿到礼仪这一社会通行证。

5、部分选修课程如《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普通话》、《书法》、《汉语言文学》、《青年心理修养》等,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限修或选修。

6、文秘专业以前属于公共课部,一直由我部教师担任教学,并有专门的文秘教研室。后划归商务外语系,但未受到重视,所开课程多为英语课,许多该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未能开设。建议文秘专业回归公共课部,利用我部现有教师资源,使这一专业发展壮大,使学生通过秘书证考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就业。

7、语文教研室在培训、考证方面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建议将如普通话过级、书法过级、秘书证等考试,依托我部教师资源予以利用,既有利于我部和我部教师,也有利于学生和学校。

(五)、改革措施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而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难度相对较大。

总体教学改革思路:既强化语文素质教育,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训,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已采用的主要做法:改变过去单一的平面教学方法,把由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设置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专题带来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

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启发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音像观摩、多媒体课件、练习实训、比较教学、专题研讨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为确保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须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均合理的教师队伍。积极培养适应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师定期培训,使之适应本专业的发展。

2、强化学科和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主体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力争在1-3年时间内有所突破。提高通识课质量、增加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课比重、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课。做好应用文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其他精品课程。

3、强化课堂教学。继续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技术化。通过各项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能力。多与其他院校进行语文教学的交流、合作,组织教师赴外校学习、参观、调研和参加学术会议等。

4、强化教风、学风建设。以听评课为重点抓好教风建设,以教研为龙头抓好学风建设。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地完成教学活动和听评课任务,积极参与教研和有关学生社团活动,做好演讲协会、文学社、辩论赛的指导、评比工作。

5、强化考核管理。严格学生质量监控,改革考核方法。改变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学生课堂表现、讨论发言、讲演、朗诵、表演、写作等练习都进行加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考核根据工作表现、学生评分、科研水平按规定进行,并不断完善有关考核制度。

6、强化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抓好各级各类立项,尤其是教改立项,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建全。抓好论文、教材的撰写,要求教师每年撰写科研论文,提高论文档次和质量,教研结合,以研促教。

(六)、课时安排建议

各专业语文基础课建议学时计划表及文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计划表具体安排见附表

1、2。

附表1:各专业语文基础课学时计划表(建议)

附表2:文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计划表(建议)

2009年4年15日

第三篇:(二)高职实训课程改革体系

1.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

1.1高职实训存在的不足

实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核心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对企业需求调研不够,对技能实训的特点研究不够;对技能实训课程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与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实训课程体系。技能实训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实训内容和设备的技术含量较低、实训力度和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上,重复性单项训练多、体现工作实际的综合训练少,严重地制约了对学生现代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到企业后上手慢、适应期长,不能很快地达到企业的技术要求。

1.2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

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②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③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④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⑤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⑥供求的总体不平衡

⑦结构性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

⑧不能零距离上岗---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不行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

⑨有业不就、主动失业---学生择业观有问题

---职业指导课没开好

⑩无业就消极等待---创业教育开展的不够

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实训课程有关。如果这些实训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失业者

1.3课程改革的意义

上述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带有普遍性,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有重大影响,因此,进行高职实训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也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创新课

题。若能成功地完成该项课题,不但可以解决长期困扰高职实训教学的若干难题,也可为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高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2.1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实训为构架,形成有技能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改革,涉及实训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实训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要求接轨,与就业结合。

2.2项目教学组织方式与实训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确定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构建项目技能模块,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实训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指出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3实训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3.1什么是“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目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出现层次上的严重混乱。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不仅严重的影响到课程开发,而且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培养目标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进行实训课改时必须要明确的!

3.2实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理论下,课程按任务引领型模式来建构。

3.3实训项目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经验性地探索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而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用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

项目课程应当成为当前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

3.4实训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之上的附属式项目课程。

3.5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培训自己的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另外,教师只有参与实训课程开发过程,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承担实训课程开发主体任务。但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改革尚存在不少机制上的障碍,比如对其工作量核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等等。这必然影响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3.6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教学反馈机制

为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训教学反馈机制。我们将领导听课、督导听课、教师相互观摩、教学研讨和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制度化,多渠道听取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7建立实训教学保障体系

在实课程改革的探索中,课题组提出了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由实习教师、实习设施、教学文件、教学反馈和管理制度五大要素有机构成的观点。在实训教学保障体系中,教师、设施、教学文件、教学反馈和管理制度五大要素是相互补充、循环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每一项要素的改进和提高,都可带动其他要素的同步提高,从而带动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的整体提高。这些都为实践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这个观点成功地用于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的建设实践中,使实训室自觉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文件体系;开发和装备了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设施;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管理手段;锻炼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实训保障体系。

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从上往下的,而这次课程改革是从下往上的。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实训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实训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实训课程模式。

第四篇:对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 国家税收 课程 改革 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对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国家税收是高职经济类专业必修课中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如何从学科型教育枯燥的税收

理论中解脱出来,针对职业教育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税收征管的重点、难点,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强调应用为主,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基础。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国家税收课程课本内容只是本科的缩写,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应用性。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强调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没有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理论学习对其来说枯燥乏味,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普遍,上课也不好好听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2007年10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经法系已经学习过或正在学习国家税收这门课程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为97.2%。

二、调查情况的分析

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1)对于高职国家税收教材,有58%的学生认为教材重视理论与结论,缺乏应用性;有2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只有17%的同学认为现行教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有83%的同学认为现行教材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学习的需要。

(2)对于国家税收的教学方法,有72%的同学认为很重要;有2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有5%的同学认为不重要。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 [1][2][3][4][5]下一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3)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有14%的同学选择只讲授不练习;有16%的同学选择只练习不讲授;有70%的同学选择边讲授边练习。可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学形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86%的同学希望得到练习的机会,有70%的同学希望能够边学习知识边练习掌握,只有14%的同学选择只学习知识。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能吸引学生呢?有25%的同学认为是教学内容适宜;有61%的同学认为是教学方法灵活,只有14%的同学认为主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吸引学生到课堂听课,关键还是靠灵活的教学方法,而当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两者互动少,学生感到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empirenews.page--] (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希望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希望能够得到实务界人士的指导,对于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有61%的同学表示喜欢;有1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只有20%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和实务接触,而不是只学习枯燥的理论。

(6)对于考试方法的改革,和以往上完课就只考理论内容相比,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有19%的同学希望只考理论,有33%的同学希望是实验实训考试,有48%的同学希望是与社会结轨的资格证书考试。可见有81%的同学不满当前考试的方式和方法,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考试的改革。

三、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1.高职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其模仿能力较强,动手能力也较强。在当前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突出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国家税收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大部分高职国家税收课程的教材只是对本科内容的缩减。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国家税收的目的就是要进行税务专业理论研究。学生只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并不乐观。

高职国家税收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经济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以实践应用为基础,以理论为辅。高职国家税收应明确将提高学生税务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在高职国家税收教学中,应贯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用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纳税实际操作方面,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税收制度的实质及涉税实务操作能力。

2.高职学生学习能动性不强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有很大差别,对于高职学生,为加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任务中心”的“开放式”教学。首先,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中明确课堂教授学时,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学生应准备的知识、讨论的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其次,教师将工作任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以分组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工作任务需要来安排理论教学,并且进行知识的拓展。“任务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高职国家税收的课程教学对每一个单元应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及相应的阅读资料,作为提升“以学生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的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单元做好充分的准备。阅读资料作为独立于“讲授”的重要的课程资料和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学生的学术思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前就进行自主的、主动的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而使其后面的课堂讲授或者讨论有的放矢,从而更有效率、效果更佳。 [!--empirenews.page--] 3.大多数高职学生较为活泼,兴趣较为广泛

高职学生大多数较为活泼,兴趣较为广泛,一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说活、干别的事情,而不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1)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分依赖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授课,先讲税收定义、职能、原则、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再讲增值税、消费税等有关具体税种等内容,然后再做一些习题,那么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这么多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如可以对于税收的职能和原则的有关内容作些删减;在讲述税收要素时,可以联系后面的现行具体税种进行讲述,使这些抽象的概念生动起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2)课堂讲解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对于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如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可以通过具体的税种讲授。对于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准予扣除项目等有关内容的理解,则可以准备一些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或者课外思考,扩大学生的视野,真正掌握增值税的实际缴纳方法。这样,学生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个高职国家税收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高职院校应主动跟实务部门进行联系,聘请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如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工作者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可以拉近学生和实务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和学生以后的实务真正结合起来。另外,统计数据显示,有61%的学生期望开展此项教学。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要使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授课的同时,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课时,有目的地联系有关税务局、税务师事务所、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在教完所有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到有关企业去实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巩固所学知识。实习回校后,应写心得体会,使学生真正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方式。

考试题目可以灵活多样,考试形式不拘一格。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国家税收课程应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小组答辩、操作或者论文的形式作为考核手段。比如小组答辩就是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课题,考核时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去答辩,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打分。小组学习,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了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论文选题自由度大,而且同课堂报告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学术交流及时弥补既有资料和观点的不足,开阔论文写作的视野,使论文的内容更加完善。考试形式不拘一格,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 [!--empirenews.page--] 学生评价、成绩构成多元化。国家税收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是综合性的,其总成绩应由多次学习活动构成。平时成绩(到课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心得报告、小论文等)应占到40%左右,期末考试应占到60%左右。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的比重,不仅可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四、高职国家税收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当前国家税收的课程教学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1)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教材,而不是迷信教材编写人员的权威性。只要是符合当前教学的特点,就可以采用。教师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本校学生的特点来编写教材。 (2)国家税收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同学而言。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把枯燥的理论变成丰富的实践知识,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习这门课程。

(3)在国家税收这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邀请一些从事缴纳税收工作的会计人员及注册税务师来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这门课程。

(4)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采用灵活的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查,而不是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成绩。

第五篇:高职课程开发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这些开发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

第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课程开发模式上学科论取向依然浓厚,对职业论的取向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第二,国内课程开发模式大都是对世界主要课程开发模式的简单的演绎与“拿来”,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课程开发模式缺失本土特色,没有一个清晰的指导课程开发的理念;第三,已有的课程开发模式理论和实践是“两层皮”,缺乏行之有效的联系,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假设经不起推敲,缺乏逻辑性,对新的理念的执行力不够;第四,在这些课程开发模式中,具有专业和职业特色的课程稀少,仍不足以影响和改变高职课程的现状。因此,如何构建适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关于课程实施的综述

关于课程的实施,一般而言,国内外存在三种取向,即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者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相互适应取向则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不断调整,互相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者则认为课程只是实施时的一个参考,不应该课程本身所束缚,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情景进行创设,倾向于对师生所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及整个过程的学习,也就是说课程的真正开发者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学科专家。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9种模式,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实施模式。但由于自身条件等原因,这些模式往往停留在理论探索,对于其具体运用的研究的文献则很少。袁玲等通过探究发现实施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对现有的职教师资是一种挑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按“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在教学中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顺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析与决策、实施与评估、工作与环境融为一体,要实施这样的教学必须是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有教学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陈金伟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技工类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mes”教学模式。叶四山等则以教育实践为依据,指出应该整合不同教育方法,这样更有利于cbe模式教学实效的取得。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对cbe(等)教育实效的取得深层次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双元制”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谢辉通过教学实践认为课程改革中要借鉴tafe课程在培养方式、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诸多方面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社会变革和职业转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蒋乃平、姜大源、石伟平、徐国庆等也对各自所研究课程开发模式下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探索,并总结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策略。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的推演,缺乏必要的实践作支撑,缺少具体的实施路径,所提取的课程实施仅仅局限于一种呼吁,一种理论化的诉求,而没有具体到如何教,如何做。

三、关于教师胜任能力的综述

胜任力的提出源于对传统人才测评模式的质疑,哈佛大学教授mc c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发表标志着以胜任能力来开展人才测评时代的到来,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胜任能力方法的创始人。在这篇文章中麦克里兰呼吁人们回归现实,从原始资料中去寻早影响工作业绩的胜任能力。此后人们对胜任能力进行的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胜任能力的定义、特征、模型建构方法等方面,下面主要就胜任能力的特征进行综述。

目前,对于胜任能力特征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在个体方面,麦克里兰提出:①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②人的积极期望;③快速进入当地的政治网络是胜任力的主要特征,时至今日美国政府仍然将其作为选拔fsio的主要依据,后来美国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专家tim hall教授提出元胜任力的概念,标志着对胜任能力特征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在组织方面,组织胜任力的提出标志着对胜任力的研究从个体领域走向组织领域,主要的代表者有prahalad和hame,他们认为组织胜任力的主要特征为:①提供进入变化市场的潜能;②对终端产品的有意义的贡献;③对竞争者来说很难模仿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英国mci(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在英国开发本国人力资源思想的指导和支持下,致力于研究通过增强经理人员的才能来提高英国组织的绩效以及美国领导效率工程等都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多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建平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胜任力结构模型进行的探讨;许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探讨;顾海根运用调查法,对理想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的探讨。而这些研究表明优秀教师除了具有教师共有的胜任特征之外,还包含有额外的品质。当然,还包括对高校、高职教师的胜任力的研究:顾倩、杨继平(XX)研究了大学辅导员胜任力;任嵘嵘、史学军、王金玲等人(XX)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何向荣(XX)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管理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陈连生(XX)指出高职教师的胜任特征与其任务绩效都有正相关,张议元、马建辉(XX)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胜任特征研究,认为高职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则是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岗位的需求,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和教学效果的统一,更人性化和科学化。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对象出发,对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对教师胜任力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清晰、明确的胜任力模型,对教师的胜任力研究还不够突出其行业特点。

综上所述,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还不够细化、深入,对教师胜任特征的概括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针对性,和其他行业相比缺乏区分度,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缺乏客观的标准。基于对高职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实施以及教师胜任能力相关文献的综述,结合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师胜任能力的研究,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高中化学老师寄语下一篇:挂职锻炼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