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2022-09-11

1 要依据生源新特点, 建立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理念

目前, 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以下新的特点:一是生源多样化。如既有中职毕业生, 还有普高毕业生等。中职毕业生相对实践技能强些, 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好些, 而一方的强项恰是另一方的弱项;二是生源数量少。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和中职学生数量的减少, 不少高职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 于是一些院校不得不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入学以缓解生源不足的矛盾, 招入的高分和低分学生相差达到400分左右。由于上述原因, 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差异较大, 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针对生源特点再沿用一个培养标准, 采用学年制统一教学计划来设置课程显然是不科学的。要摒弃以住“严进严出”或“宽进严出”的传统观念, 打造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按“侧重个性培养, 全员成才教育”的理念,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全员成才”的角度上讲, 注重“必须”、“够用”的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某些知识方面“知其然”, 不一定非要“知其所以然”;从学生在“个性培养”角度上, 以选修课等方式提供多种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 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

2 要克服学科本位思想,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特长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本位的思想影响。能力本位的课程思想没有牢固树立, 如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有些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二是课程观受社会观的影响。我国的某些传统社会观不利于高职新课程观的建立, 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 存在着重理论课程, 轻劳动实践课程的倾向;三是高职教材跟不上高职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学生的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所以要打破本科“压缩型”教育模式, 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观。科技的发展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高和责任范围扩大, 对就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大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 由他们来决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与人才规格, 这是能力本位课程观的最好体现。

搞好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搞好教材的改革。要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整合, 减少理论课门数, 体现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注重理解、实践、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3 要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 推行“双证”机制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就是针对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而提出的。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要重视理论水平, 更要重视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应仅以是否具有研究生学历、科研成果或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条件, 或作为评价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关键应看他是不是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是进入教室能讲理论课, 到实验室能上实验课, 挽起袖子能修机器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成才”等办法加强师资培训培养, 以“双师型”标准建立新的教师岗位职责, 不再按传统的办法将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

检验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主要标准应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程度,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 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行“双证”制度, 有利于转变“重学历, 轻能力”的传统观念, 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要在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双证”制度, 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学校制订相应的措施,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

4 要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强化技能培训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 否则, 开展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要真正实现示范专业的目标, 缩小和实际就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学习平台, 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 应提高认识, 多方筹措资金来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 花大力气搞好实践教学基础建设。此外, 还要动员校内外力量, 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让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来开拓视野, 掌握实践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课程效果如何, 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的针对性, 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因此, 为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为突破口, 建立校内外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5 要着眼地方经济发展与学生就业, 建立与之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有些专业设置重复, 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高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还存在脱节现象, 致使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 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 没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因此, 进行专业的合理设置和课程的适当调整已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行业、各地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产业、新职业的不断出现, 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 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 并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 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摘要:课程改革要依据生源新特点, 体现侧重学生个性培养, 全员成才教育;要克服学科本位思想,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着眼区域经济发展与学生就业, 建立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良科.深化课程改革办出高职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9) .

[2] 荀建忠.论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

[3] 宋新.要重视高职教材改革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8) .

[4] 裴春秀, 佘国华.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 2005 (5) .

[5] 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 2006.9 (14) .

上一篇: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分析下一篇: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