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择业的思考及对策

2022-09-12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时节, 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旺季。面对纷至沓来的用人单位和眼花缭乱的招聘信息,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究竟是“应聘”还是“等待”, 往往面临二难选择的困境, 选择“就业”, 招聘的单位或岗位并不理想, 等待机会“择业”, 又怕错过了当前的就业机会。究竟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该问题一直是毕业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孰轻孰重, 孰优孰劣, 孰是孰非,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并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认识问题, 二者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冲突。关键是从毕业生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 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作为担负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及信息反馈, 本人坚持认为, 中专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

其一, 是就业形势的需要。面对每年几百万大中专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涌进城市, 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量, 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 专业设置与单位需求的不平衡、国企人员需求趋缓等各方面的原因, 使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 中专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水平都远不如大学生, 一些知识与科技含量较高层面的就业岗位, 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专业理论的含有量, 都无法与大学生相竞争而处于劣势。因此, 中专毕业生就业目标应该锁定在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或服务人员, 对他们来说“先就业、后择业”只存在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 不存在人才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 就吃苦耐劳精神而言, 中专生不如农民工, 有些并不复杂的劳动, 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 中专生能干得了, 农民工也能干, 相比之下中专生就不占什么优势了。如果一味的等待观望, 期望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后再去就业, 不仅要与下一年毕业的数百万大中专毕业生竞争, 还要与因择业而跳槽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人去竞争, 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其二, 是改善经济条件的需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在求学期间已经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 都是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提供的。就我校的学生来说, 多数来自于农村, 经济条件较差, 他们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年累月“土里刨食”, 供养一个学生很不容易。如果一味的等待“就业”, 不仅不能减轻家庭负担, 日常生活费用还需要父母提供, 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了。还不如先找一份工作, 既减轻了家庭负担又为将来的择业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句话, 为了生计也要“先就业, 后择业”。

其三, 是为“择业”打基础的需要。“先就业、后择业”, 并非坏事。选择先就业的人, 可能并不适应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 但是他们可以从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即便以后不能派上实际的用处, 但是一些通用的能力诸如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却是受用一辈子的。而且, 通过一定时期的先就业, 在职场的一番跌打滚爬后, 也会逐渐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加深了对职业生涯的深入认识, 将有助于接下去的择业。“先就业、后择业”正是为了在先前的工作当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为今后理想的工作岗位做准备。

针对毕业生就业与择业意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应着手从学校和毕业生这两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学校历来在毕业生就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和以往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每个毕业生顺利就业: (1) 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 加强对毕业生政策上的指导。 (2) 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 及时搜集、整理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供毕业生随时查阅。 (3) 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 组织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洽谈会, 为供求双方搭建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4)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5) 建立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内容,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给刚出校门、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给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毕业生应该正确面对这一现实, 自觉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 促进自身就业。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中专生刚毕业的就业岗位应当在基层, 到第一线当技术工人或服务员应该是明智的选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 如果毕业生不肯面对现实, 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影响就业。只有在基层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断的提升并积累自己的技能和经验, 才能在竞争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否则, 将会在等待观望和挑挑拣拣中丧失最佳就业时机, 离自己的就业目标越来越远。

(2) 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们必须正视就业竞争的现实, 切合实际择业, 不能消极对待, 而应该精心准备, 积极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推销自己。应该把择业看作是自己的、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责任, 通过学校、人才市场、报刊、网络、亲友等多种途径, 搜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 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 敢于参加竞争, 大胆地“推销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3) 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人才流动再就业是一种普遍现象, 职业是可以变化的, 岗位也是可以转换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都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 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 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 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我校以往部分毕业生刚到工作单位仅仅几天的时间, 对就业所在地和工作岗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就简单地认为该单位环境或岗位不是自己理想的选择, 于是乎打起背包就走人, 回到家里又后悔不已。这种行为恰恰是缺少良好就业心态的表现。因此, 要切合实际给自己的将来定位, 但这种定位和设计不可能从学校一出来就成形。毕业生刚走出校门, 缺少实践经验, 所以最好还是先找到一个单位工作, 定好将来的目标, 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能力后, 再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毕业生提供了不少施展才华的机会, 毕业生先到基层或偏远的地区锻炼几年, 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以后, 再寻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 也未尝不是一条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切忌盲目攀比、随大流, 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企业, 去沿海地区, 到挣钱多、待遇高的单位, 错过了其他好机会, 结果机会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失了,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总而言之, 广大毕业生就是要把自身能力、自身愿望、自身条件、国家就业政策、社会需求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出发, 结合本校及本地区中专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着重阐述了中专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关键词:就业,择业,思考,对策

上一篇:企业融资决策中的所得税筹划下一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