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2024-04-09

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全球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是直接原因,而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市场不规范、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系统不完善,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分析,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改进就业工作思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

作 者:金立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5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对策

篇2: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由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大学生扩招,造成当下毕业生过剩,高校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毕业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局势,并且能够认识到当下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期能够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量增长,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经从XX年的X万人增长至XX年的X万人,大量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政府和社会近年来高度关注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新常态,产业机构也在不断调整,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得到缓解,但是还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大多数企业的面试官通过与高校毕业生面试,对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当代高校毕业生,刚刚毕业踏入社会,都会觉得自己高别人一等,对于薪资要求甚至要高出社会标准,名牌高校毕业生这种心高气傲的心理状态尤为严重,对于一些薪资待遇较为一般的企业甚至不加考虑。以扬中为例,扬中处于四线城市,2018年人均GDP突破16万元,处于镇江首位,属于平安洲、安居岛,每年都有本地生源应届毕业生逾千人,但回本地工作的人数仅占生源数的1/3。他们找工作倾向于省会城市及苏南城市的外企、国企和名企的行政管理岗位,朝九晚五,还拿高薪,大多不考虑本地的企业。扬中市人社部门虽然每年都开展“江洲学子看家乡”活动,但收效甚微,本地毕业生还是往“外”走。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大体相似,眼高手低也是限制他们无法顺利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高校毕业生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是真正的工作并不是单单只靠理论就能够胜任的。

(二)社会原因

当下高校毕业生着实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同时用人单位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选才难问题。扬中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招聘活动,如“周六才市”“夏季毕业生就业双选大会”“校园宣讲会”“百家企业高校行”等,五年来共带领扬中市千余家企业赴东北、西北、中部地区以及省内的苏南、苏北等地开展高校招聘活动,尽管政府“搭台”都很到位,但由于企业“唱功”不足,吸引的听众平平,远远达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究其原因,首先,扬中市区位无明显优势,虽同处苏南经济板块,但知名度和苏锡常地区城市差距较大,毕业生对扬中市了解不够,来扬就业不是毕业生首选,且本市人才政策效应不强。第二,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绝大部分企业对外出招聘心存疑问,即便参与也没有认真准备招聘资料,不少企业现场收集简历后未及时安排面试,导致效率偏低。第三,企业提供待遇一般,大部分企业刚入职毕业生月薪3

500~4

000元,提供食宿已成为各企业引才的“标配”,无明显优势。第四,企业更加青睐于到岗就能够开展工作的员工,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心高气傲,跳槽离职情况频频发生,很少企业有重新培养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勇气。

(三)经济原因

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这种危机还有随时扩大的可能。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国际社会都受到金融海啸的波及,金融机构连锁性破产,裁员**出现。此外,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也开始不断扩散,为整个实体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就扬中市而言,本市知名规模企业不多,主导产业为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且都为民营企业,产业相似度高,形成了产业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因供需关系的调整导致企业倒闭也时常发生。当前虽然扬中市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一特定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最多的既不是空有一身力气但知识、技能含量极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只具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与技能不足的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经济社会所处的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人力资本需求结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很有必要,但是最关键的还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多种多样,不但是因为国情,还与国际的经济形势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受着外部环境的冲击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和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等问题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将就业压力最大限度的延缓。

(一)政府方面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設宝贵的资源,高校毕业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作为一股生力军,随时可以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来。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稳定。政府始终关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为了能够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中央到基层,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作为政府,要切实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法律、行政甚至经济等手段并用,调节就业市场。首先,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适时调整高校所设专业;其次,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高等教育机构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高校毕业生新时代就业意识;最后,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进行拓展,如政府购买就业服务,特殊群体精准帮扶就业等形式,并大力扶持大学生自创业,将自主创业制度门槛降低,相应的减少中小企业的赋税,以促成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

(二)社会方面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在企业层面上,应当最大程度的设置就业岗位,在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接纳更多的应届毕业生;企业负责人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义务,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为社会和谐稳定多作贡献。其次,在高校层面上应当在思想上重视,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还应当在行动上重视,加大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力度,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等相对细致的辅导工作,对尚未就业毕业生做到“主动联系一次、提供辅导咨询一次、向用人单位推荐一次”。再次,在家庭层面上,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盲目;密切关注各级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为孩子就业做好“信息服务员”,为孩子就业做好强有力的精神和信息支撑。

(三)学生自身方面

作为高校毕业生,应当勇敢地面对当前的就业困境,大胆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党和社会的帮助下,正确认识当下的就业形势,顺应时代的變化,将自身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就业能力随之提升,进而确保能够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一方面要多找机会,毕业生要充分利用社会营造出的就业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律行事,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市场这一大环境中。换而言之,就业不能单单靠等,好工作不会主动找你,要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机会,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方能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要放低姿态,不要总是一味的死抓大企业、大公司、大机关以及大城市不放,并且还严格坚守着自身的薪资标准,这样会让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铩羽而归。面对现实,不要一味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和过于理想化,要明白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梦想的道理,要让自身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并通过踏实的工作以及勤恳的工作态度,获取别人的肯定,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学会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先工作后工资,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且能够接受别人的评价,多学多看。树立起重事业轻地域的思想观念,投身于基层事业,磨砺自身,在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同样能发光发热。

三、结语

篇3: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心理扶助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 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广西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各高校心理帮扶情况, 本次问卷设计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作为测量工具, 并结合自编问题, 制成自编问卷, 问卷由学生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各高校心理帮扶情况以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涉及的问题组成。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要手段,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 面向广西全区7所独立学院, 专业类型涵盖了理、工、农、医、师、艺、体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70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67份, 回收率为95.3%, 有效样本667个。调查对象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全部采用SPSS18.0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的特点, 依据广西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选取了7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学校样本, 调查对象涵盖了理、工、农、医、师、艺、体等专业的667名大学生, 调查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性别构成中, 男同学比例为42.9%, 女同学比例为57.1%;民族构成中, 汉族占76.3%、少数民族占23.7%;年级构成中, 大学一年级学生45.4%, 二年级学生14.2%, 三年级学生13.8%, 毕业班学生26.6%。学科构成中, 文科专业学生占33.3%、理科专业学生占60.1%、艺术体育类专业占6.6%。学生来源情况, 来自城市的有23.7%, 来自县城的有20.2%, 来自乡镇的有11.7%, 来自农村的有44.4%, 大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源于农村。独生子女的占了32.4%, 非独生子女的占了67.6%。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情况

调查显示, 有45.4%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 而500~1000元收入的占27.5%, 200~500元收入的占16.6%, 还有10.5%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的学费来源主要通过父母支付、亲属资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方式筹集, 其中, 以父母支付为主, 占了68.5%, 助学贷款的占了20.7%。对于生活费的来源问题, 与学费的来源情况相近, 均以父母支付为主。

2. 家庭经济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

受调查者中, 有50.4%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情况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 49.6%的学生认为没有带来困扰。而面对因经济问题造成的心理压力时, 40.7%的学生选择独自忍受, 54.6%的学生会找亲友倾诉来缓解心理压力, 仅有3.9%的学生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剩下的人会找老师帮忙。

3. 独立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独立学院学生中, 有86.9%的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而日常遇到问题中, 仅有40.7%的学生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并且49.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们没有什么帮助。

三、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1. 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带来心理困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贫困大学生。

2. 是否会选择去咨询室寻求帮助被试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50.4%的学生感到家庭经济困难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困扰。然而却只有3.9%的学生在心里感到困扰的时候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有心理困扰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会去心理中心寻求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有心理困扰不会选择去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得分均显著高于经济困难未带来困扰的贫困大学生 (p<0.05) 。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 造成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除了自身家庭经济以外, 还有就业、周围贫富差距的影响也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 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帮扶,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帮扶工作, 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结合独立学院当前的实际情况,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做好心理扶助工作:

1. 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

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因此,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症状更加严重, 如:自我认识上的自卑、情感上的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因此, 要做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扶助工作,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时刻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经济上给予帮扶的同时, 更加要在心理上给予帮扶, 日常工作中, 要注重在思想上引导他们, 积极向上, 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加强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等, 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尤其是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贫困学生实例, 来激发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 培养他们战胜自我的勇气。学校要从上到下营造这种积极的氛围, 用正能量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手段, 新生刚入学时, 就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把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重点帮扶的对象。通过普查工作和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还可以通过档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追踪和了解, 及时地掌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对学生的负责, 也是对家长的负责。现在大多数高校只是笼统地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还没有真正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单独的档案, 对于这些学生, 更加要注重家庭经济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波动, 随时掌握学生情况, 做到定时追踪, 要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学校—班级—宿舍—个人的四级心理预警机制, 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 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这就依赖于平常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追踪和掌握。

3. 规范心理健康咨询, 加强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工作

目前, 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中心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 有的比较完善, 有的形同虚设, 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还不是很了解, 很多学生反映, 即使遇到心理健康问题, 也不愿意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咨询。面对这样的局面, 各独立学院应当做好心理健康咨询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合乎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聘用专业人才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同时, 也可以依托母体学院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资源, 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要做根据“个性”做好个别辅导, 根据“共性”做好团体辅导。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针对学生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目标地进行辅导, 开展咨询工作, 帮助学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工作, 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又利于用团队的力量来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加有所帮助。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已然存在, 不仅仅要依靠学校进行对方位的心理扶助, 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也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才能帮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峰, 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7) .

篇4: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困难;职业指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对该群体的帮扶和指导,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高等教育的声誉,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1.1 基本特征

经调查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家庭困难,学业困难,特殊心理困难,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尤为突出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最为普遍的特点是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匮乏,社会参与度较低。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中,独立学院学生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挫折承受力较差,自我定位不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别较大,贫困生问题突出。这些特征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足,造成社会实践经验的匮乏,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1.2 群体种类

目前来看,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性别歧视群体、专业知识较差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心理素质脆弱群体和综合素质低下群体等。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

2.1 高校层面

2.1.1 专业学科设置不合理

部分独立学院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而不结合高校自身定位和教学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和培养不能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匹配,重理论轻实践,学用严重脱节,致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第二、部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和职业设计面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能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扶助,从而阻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1.2 家庭层面

总体而言,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家庭经济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也往往变得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面试交流也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其自身对求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第二、家庭社会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这个人人都喊“拼爹”的时代,越是经济困难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就了就业机会的丧失,形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现象。

2.1.3 个人层面

总体而言,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源所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第一、专业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从高中转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专研精神,考试以“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目标,将大量用于提高专业技能的时间浪费在其他方面,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缺乏锻炼,不能适应单位招聘岗位的要求。第二、综合素质不佳,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导致知识面窄,思维不开阔,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责任意识、纪律观念不强最终导致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做好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路径选择

2.1.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在应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强化社会实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素质讲座、技能竞赛等,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2 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宗旨,加强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就业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实习培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就特定的职业要求提供指导,分享他们的社会经验,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积极走出校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组织有意向的毕业生实地考察用人单位,提前让毕业生感受社会,增强职业体验。

2.3 加強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职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获得专业职业指导的人才保障之一,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学校必须强化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学院应对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开展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实践,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方法专题培训、参观交流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专业训练,加强和提高职业指导教师专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除此之外,应同时持有国家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证书,这样才能保证提供指导与帮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 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然伴随着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处在劣势地位的就业困难群体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就业指导培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才可能在求职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通过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指导来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使自我认知更加立项,使就业信心更加顺畅。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王毅平.山东省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J].理论学刊,2004(6):125.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47-151.

[3]王再军.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96-98.

[4]凌琳.耿玮玮.论述对高校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与帮助[J].新课程,2011(9):149.

[5]谢怀平.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社会研究,2015(6):51.

作者单位

篇5:现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为研究起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讨,提出对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总量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专电(记者 白靖利)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顿时,“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即失业”等各种词汇一时间风靡全国。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呢?又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文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1999年5月中央作出扩大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使我国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这被西方通讯社称之为“惊人的一跃”的决策,除了扩大内需和减轻就业压力外,还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然而在这些优点的背后也藏着许多的不利影响

1、扩招的速度过快。据教育部统计,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1万,2011年增至660万,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而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多了19万人。高校扩招飞速前进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大学生的供给远大于市场需求,大学生市场供需矛盾化突出,使得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竞争压力大。

2、高校扩招结构不合理。高校扩招过于理想化,忽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要。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生师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基本是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扩招过程中教育质量下降。从精英式的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学生们学习只是为一张文凭。在大学里,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60分万岁,61分浪费”,教育成为了一种“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近几年,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高校扩招的后遗症余威太大,仍沿至今,每年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年年叠加累积,愈演愈烈。

(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意味着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模式,而大学现在都在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单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人才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求职者所学的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

2、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高校就业指导缺位,机构不健全,队伍专业化水平过低。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大学往往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这种“应试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读书就为了考试,考试过了就能拿到毕业证,毕业证拿到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就结束了,就迈向社会工作了。因而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读课本知识,不懂开拓相关知识,自然所能学到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专业技能也不精。学生只知道背书读书,忽略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大学里的学生往往能高谈阔论,却无法付诸实践。

(三)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企业招聘需求不明确。企业在招聘前没有认真做好职位分析,没有清晰明确的招聘计划和工作方案。一些企业聘用应届大学生的条件过于苛刻。不论什么职位,一概要求高学历和高经验,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似乎优秀人才就是一个过得去的学历和一段看似相关的经历。然而,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哪来的相关经验呢?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由于用工单位的这种盲目招聘条件,导致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难以实现 “人尽其才”。因而常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市场上则出现大量的人才未能就业的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1、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眼高手低,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更好的工作。而放弃了眼前的机会。还有一些名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上的精英,目标就是非大公司不去,当然那些公司的招聘名额也是有限的,例如:1997年段会军曾以物理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专业。2001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山东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南躲庄村老家务农。7年前,只因父亲段世江一句“那么好的学校找不到工作”便离家出走,整整7年从未回家,至今音信渺茫。61岁的母亲已经哭瞎眼睛。父亲段世江让记者转告儿子:“无论你现在是贫是富,只要你平安,只要你活着就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只会学习,只会考试,但就是不会与人交往,人前不会说话。有的学生在校学习行,可走进社会就不行了。文凭只能证明你从哪里来!至于能到哪里去则不能再依靠北大,而要依靠自己。

2、由于我国的地区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形成了东南部发展较快,而西北部发展慢的格局,所以大学生们往往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3、大学生自身素质跟不上市场需求。大学生在就业时常常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社会无法接轨,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来共同努力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创新观念、改进工作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应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扩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做积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支持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学校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等。通过制定各种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以及跨省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能享受的优惠政,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同时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能够优化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环境的政策。政府作为供给方的主要控制者,要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工作,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统一发布制度,扩宽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人才市场,从而减少就业中的摩擦性矛盾。

(二)教育部门应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教学理念。首先要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能尽早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帮助学生准确的给自己定位和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其次,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及时的了解就业形势,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高校通过信息整合后,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调整专业,有所选择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帮助。最后,应积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扩大高校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招聘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利用高校的知名影响力,给企业推荐优秀的人才,让优秀的人才能在更好的工作中发挥的更加出色。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招聘用人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在招聘前根据实际认真做好职位的工作分析,切莫尚自提高相关职位的学历要求,如销售人员一职,初中以上学历都能胜任的,就不必硬性要求要本科文凭的人才。招聘人员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主观随意性,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招收适合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完善人才的培训制度,不必一开始就要求应聘人员要三年或五年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往往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这时的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工作经验。因而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促进新员工了解该职位有关信息和今后的工作职责,以便于新员工能更好的胜任该职位。规范企业招聘制度,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大学生应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羊群效应”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势在必行的。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目光长远,不必执意于到大城市工作,不必拘泥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另辟奇径。在校期间还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勤工俭学,不但能赚取零花钱还能累积实践经验。大学生还应有创业意识,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创业培训活动,增长知识,累积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自主创业,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另一途径。不但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就业市场增加了就业岗位,一举两得。

2、大学生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为自己进行学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客观的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目标。熟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为自己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有一个精彩的职业生涯。

就业不但是民生之本,人才资源也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因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对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形势深受社会的瞩目,因此,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变得迫在眉睫。当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迎接挑战,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周淑美.试论我国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篇6: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一.以教育为先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做到全程化,即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教育,连续性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学员通过就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形式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心情愉快的步入社会,走向人生下一个奋斗目标的起点;另一方面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文字能力及如何准备求职的相关资料,应付招聘单位的各种面试,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借助就业情景演练 ,提高毕业生的应变能力.二.以制度为保证,完善就业工作机制.1.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自从实行”一把手”工程以来,我院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作为就业工作的专门职能部门,明确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就业工作;

2.形成长效就业工作机制.我院就业工作基本型成员就业工作小组统一领导,院招生就业办公室组织协调,院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通力合作,专业管理部具体落实,班主任直接负责的全员参与责任明确高效运转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机制.3.完善了就业工作评估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4.在签约高峰期坚持是性就业工作预警等级制度和责任联系制度,定期统计通报各专业各班级毕业生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率和院校排名),以 督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推进就业率的提高.三.以网络为平台,延伸就业工作臂膀。

我院积极建设就业信息工作平台,形成了较完善的信息发布和传递工作网络,并以制度加以保证。企业可以方便查询我院毕业生资源,学生也可以方便的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条件。

四.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积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参加各类校企人才合作座谈会、走访各人才服务中心,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目的是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联系,主动让用人单位了解我们的毕业生。

2.举办行业或地区专场招聘会,积极推介我院毕业生。

篇7: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涉及社会、高校、个人、国内外大趋势等多方面因素.而解决问题的.指导对策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创业观;加大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实效人才.

作 者:徐彬 冯秋菊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职业指导

篇8: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独立学院的出现, 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的增多, 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 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

我国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 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80万, 201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99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增加数量尤其迅猛, 这给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保障体制和相关就业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到位, 就业户籍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毕业生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 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 尤其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毕业生毕业趋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业生在不发达地区工作, 将面临收入低, 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 发展空间有限以及自身个人等问题。因此, 如何解决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制度的差异,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已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更是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2、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认可度不高。

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 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以及社会影响力较弱, 社会声誉不如母体院校, 而自身的办学特色还未形成或者不够鲜明, 自身品牌尚未树立, 不少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持观望态度, 甚至出现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情况, 从而极大地伤害了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的积极性, 致使独立学院毕业生质疑自身所在的院校, 从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不健全。

独立学院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 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大部分是应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之后才成立和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 处于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而且, 无论是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设备环境等方面都得不到大力的支持和重视, 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兼职较多, 专职人员与教育部门相关文件要求的1:500的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 接受国家级培训的人员更是有限。办公场地与办公设施以及专用招聘场地, 三者并不齐全, 与教育部门相关文件所要求的“人员、场地、经费三到位,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四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独立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不到位,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偏低。

4、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本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 其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参考母体院校, 培养方向并不明确;专业设置大都是市场热门专业, 但没有自身的特色,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师资以从母体院校聘请为主, 引进为辅, 且新引进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 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与母体院校和其它高校相比, 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独立学院的授课教师主要由母体高校老师兼任, 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和少部分授课教师通过社会招聘, 实行合同聘用制。过分依赖校本部的教师加大了他们的工作任务, 影响了授课质量。而那些合同聘用制的老师, 要么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要么是退休教师。由于他们缺乏晋升和调整岗位的条件和机会, 加之福利待遇较差, 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人心不稳, 缺乏归属感, 容易出现跳槽的现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必将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5、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观念不合理。

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单位, 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 过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福利待遇较好、发展空间大的地区, 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地区却求贤若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还存在期望值偏高, 理想与现实相脱离, 造成“高不成, 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形成“有业不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

三、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毕业生在择业时对毕业生就业最大的爱护就是, 对他的就业没有任何的保护, 前提条件是公平就业, 有制度保障。毕业生就业之后, 甚至是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是有制度保障的, 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是没有的, 这样既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也可以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 政府要着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能够容纳巨大的劳动者。而且大学生实习计划也得靠政府来推动, 单凭学校力量来推动, 作用是有限的, 所以政府要有相关的政策来引导, 要有相关制度来保障。

2、改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以母体高校力量发展办学水平为基础, 以紧跟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为方向, 明确独立学院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机制。

3、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合理的择业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独立学院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面对如此形势,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择业时应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 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避免“眼高手低”, 根据自身能力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更要分清形势, 摆正心态, 从实际出发, 把握机遇,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再创业的择业观。

4、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实行院系两级负责制。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由院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 系部就业指导办公室实行系部主要领导亲自抓, 并配备系部专门的就业工作人员。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要配备专业人员, 拨发专用经费, 安排专用场地, 明确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党政领导要带头开发全国就业市场, 切实关注毕业生就业和学院的长远发展, 并要实施就业指导服务系统工程。面对每年繁重的毕业生就业任务, 单靠学院就业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全院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 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

5、突出办学特色, 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要想使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 必须突出办学特色。创立独立学院自己的品牌特色,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型人才, 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突破口。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 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 关系到生源的质量, 关系到学院健康持续的发展。作为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创品牌的根本举措, 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独立学院要改变当前教师结构现状, 增强专职教师数量, 提高待遇和福利, 科学构建教师晋升体系,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独立学院要培养特色人才, 突出办学特色, 应该首先从强化自己的教师队伍做起,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生。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培养过程中一定注重人才培养的关键控制点。就业是民生之本, 民生之本提倡以人为本,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之本就是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 独立学院应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毕业生真正获益,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毅, 田行钊.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章, 2011 (7)

[2]吴琰, 王玉兰.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8)

[3]尤金荣.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状况浅析[J].科技信息, 2012 (6)

篇9: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对策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现状

独立学院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独立学院在数量和办学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贫困生比例已达1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独立学院声誉和发展,而且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能力较弱,社会资源匮乏,签约时间明显滞后,就业数量低,就业质量差。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弱势分析

(1)社会因素。一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经济危机波及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农民工失业、待岗或返乡情况严重;经济结构调整中,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导致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机械化生产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二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学生规模持续不断增加,据统计,2013届毕业生将达到699万人,市场上待就业人口总数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三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缺乏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盲目提高准入门槛,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偏见,对求职者的学历、毕业院校、户口、生源地等做出严格限制,给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2)学校因素。首先,独立学院相对与普通院校来说,贫困生的比例要少一些,学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不够。独立学院学费高昂,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贫困生一方面承担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面对着同学们的消费环境,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自卑心理更加严重。其次,独立学院对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不够,在政策上、经济上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3)个人因素。一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自身素质结构不全面,就业竞争力不强。独立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独立学院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如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参观等,有的还要忙于打工兼职,参加勤工助学,学习时间无法保证,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社交、实践创新、特长艺术、能力气质等方面能力较差。二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过高。独立学院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下岗失业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父辈亲人殷切期望。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往往更高,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大城市,对薪酬、待遇、福利、社会地位等方面要求也不低。这样的岗位供给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就业难度更大。三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能力较弱,择业心态不良。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封闭,消极被动,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就业竞争中,他们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较弱,不善于展示自己,缺乏良好的精神面貌。在择业心态上,他们往往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只求稳定保险。他们有着强烈的求职愿望,往往急于求成,抗打击能力弱,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逃避现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这无形中就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四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社会资源匮乏。目前,就业环境尚未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求职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企业求职,都要承担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如报名费、培训费、服装费,差旅费等。然而,独立学院的贫困生,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只能依靠个人努力,就业途径狭窄,签约机会较少。

三、对策探讨

(1)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獨立学院就业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优惠政策,加大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障贫困生的就业权益;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的倾斜政策,提高基层就业的待遇,鼓励贫困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最后,鼓励用人单位招聘贫困生,给予一定的补贴。二是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为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营造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用人机制,规范招聘行为,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不正之风严惩不贷,努力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气。打破行业、地区、户籍限制,建立统一的标准,完善就业网络,畅通信息渠道,降低就业成本。(2)独立学院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贫困生综合素质,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减轻其经济压力。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各项奖学金比例也较低,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政府要加大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力度。独立学院要完善奖、贷、勤、助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动态的贫困生库,帮助他们安心学习,顺利就业。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独立学院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要针对贫困生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他们培养专业技能;辅导员老师要鼓励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开放性试验室、实习就业基地等资源,引导贫困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创造意识,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三是积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增强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求职技能。独立学院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较少,就业信息缺乏,就业技巧偏低。学院可以利用就业实习基地,积极为贫困生推荐实习、见习岗位;开发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远程面试系统,降低求职成本等。同时,还要加强贫困生求职技巧的指导,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校友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帮助贫困生提高求职择业技巧。四是做好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减轻就业压力。首先,独立学院要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动态的贫困生信息管理。其次,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求职过程面临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网站等形式,帮助贫困生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减轻就业压力。最后,在全校范围内树典型、树榜样,通过贫困生校友的励志故事,开展挫折教育,培养竞争意识,鼓励广大贫困学生在逆境中勇于磨砺,奋发成才,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独立学院贫困生要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求职技能,提

高就业竞争力。一是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贫困生要踏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此外,要充分珍惜在校期间的见习、实习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转变就业观念,制定合理的求职目标。独立学院贫困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的关系,积极到基层就业。三是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学院贫困生要树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在就业过程中消除自卑心理和攀比心理,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会自我调节,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

参 考 文 献

[1]黄琴.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贫困生就业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2(7)

[2]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管理.201l(6)

[3]史君.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解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视窗.2010(4)

[4]路童歌.提高中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J].企业导报.2009(2):170

篇10: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退役指令性后强制安置的方法已经被淘汰,社会也不断提高就业要求,而我国退役运动员大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低下,高强度训练造成的身体伤害等因素,导致就业困难。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运动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减少运动伤害,提高全社会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支持,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

一、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全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较快,用人单位已大大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较好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也普遍提高。而我国专业运动员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

我国运动员进入专业训练团队的时间一般较早,如体操运动员一般4、5岁就开始专业训练,相对封闭的生活和训练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失去了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机会。有的项目在运动员年龄较小的初期可能采取半天文化课学习,半天专业训练的方式,而在中后期往往都是全天的专业训练,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很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教育水平所占比例为:小学水平占8.53%,中学水平占37.32%,高中、中专水平占33.59%,大专水平占18.54%,大学本科水平占1.72%。跟许多同龄人相比,运动员在文化程度、社会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基础教育,有的运动员退役后即使上了大学,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只能是个“挂名教育”,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从小的封闭或半封闭训练使他们基本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很多运动员在心理上显得非常单纯,对社会的了解不够。这些原因都导致大多数的运动员除了自己的专业以外,什么都不懂,并且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在科技日趋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显然不能符合很多岗位的要求。

(二)竞技体育运动要求有很高的身体训练强度。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竞训人员仍然沿用粗放式训练。由于竞技体育的残酷性,金牌战略更是使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加大了训练强度而违反科学规律。据统计,我国运动员大多在少年时就要开始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从事训练时间越长,运动水平越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使得相当比例的运动员在退役后身体都存在着一定的伤病,严重的可能造成伤残,这也使得一部分退役运动员的择业面更加狭窄,也造成了很多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录用身体有明显伤病的退役运动员,怕给自身造成负担。

经过调查,大多数专业运动员平均每天的训练时间在6小时左右,常年高强度的训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疾病,例如射击类项目运动员多发肩颈,腰椎疾病,球类项目运动员多发关节疾病,举重项目运动员多发膝盖,腰部疾病,而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的意外更是容易造成运动员的伤病。例如我单位下属训练单位就有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导致左眼几乎失明。这些身体上的原因使得很多运动员不能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或不能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在运动员本身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加上身体的问题,更加恶化了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形势。

(三)社会对于专业运动员认识有偏见,对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往往不够。由于上述运动员的教育水平等局限因素造成社会对于专业运动员的认知普遍有偏见,大多数人认为专业运动员由于从小就接受封闭式的身体训练,很少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较少接触社会,思想也比较单纯,往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味的认定运动员工作能力低下,不愿意给退役运动员提供工作机会,即使愿意提供,一般也是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的岗位,如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岗位,文化技术等行业的脑力劳动岗位比较少。

二、改善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退役运动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发挥其体育专业优势。任何就业措施及政策的落实转化到长期的效果上,都要依靠退役运动员自身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的支撑,因此,提高退役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就业不稳定的基础性手段。退役运动员的前身必定是在役运动员,所以要解决退役运动员的问题就要从在役运动员抓起。对于 在役运动员,应树立以提高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大教育观,合理安排训练、和文化课时间,从教学目标、师资配备、教育资金、教学考核体系、教材教法等方面入手,全面动员管理者、教师、教练员等相关人员,在运动员的文化课堂、课外活动、训练课以及日常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加强在职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素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许多业余体校或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合二为一,或与普通中学联合办学,体育与教育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大力提倡“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将来这些运动员退役时就不再面临缺少文化知识,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低的局面。对于现在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再从头进行系统的基础教育已经来不及,应当把重点放在掌握有用的工作技能方面,建立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技能不见得一定有高深的知识所支撑,做会计不见得一定懂高数,做文秘不见得一定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使运动员掌握一门或几门技术和职业技能,比如汽车驾驶,办公自动化等等,退役运动员完全可以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从事相对简单的技能性工作。大多数专业运动员虽然文化水平偏低,但他们熟练掌握了一门体育专业知识。运用其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是退役运动员重新就业的最好出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加,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表明,一些适合全民健身的项目普遍缺少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的社区辅导员。如果一些退役运动员能够到基层去进行体育的辅导、推广,既对提高全民健身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又能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

(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安全性,减轻运动损伤,减少意外伤害 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体的承受能力有限,科学的训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训练损伤,提高运动员再就业的资本。加强对运动损伤的宣教工作,在训练和比赛中,要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预防运动创伤意义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在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时既要符合科学的训练原则,也要符合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规律。同时,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加强训练和比赛中的保护。

(三)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支持

退役运动员为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贡献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全社会都有责任关怀、帮助他们。运动员流血流汗后不能再流泪,应 有效利用各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退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精神和事迹,以及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优势,为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退役运动员的生活、就业问题营造浓厚的氛围,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加大对退役运动员们的关注与宣传,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再就业环境。让他们能够微笑着离开运动队,融入社会,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多运动员在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体育事业。社会支持是运动员获得成功退役的重要原因。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行为事件的方面,更表现在及时的心理援助方面。心理的援助会增加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提升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再就业机会。

三、总结:

总之,要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难,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优秀运动队在做好训练的同时大力培养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运动员本身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退役运动员的二次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朱培榜.对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

(2)李冬冬.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3)刘仁盛,高慧.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03)

(4)孟凡强,冯火红,崔颖波.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01)(5)宋健,杨建军.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S1)

4(6)田佳,体育保健学

上一篇:汉字的来历故事下一篇:安义千年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