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2024-04-09

“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共8篇)

篇1:“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如何?

就业还是择业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些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另一些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学校和社会曾向大学生呼吁“先就业,再择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此呼吁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与择业,避免好高骛远的择业心态,提高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率,稳定就业局势。但有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以为先就业就是忽视自身条件,迎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只要有用人单位接受,就盲目签约。这种现象尤别是培养职业精神、培养肢体技能、口头交流、书面交流、与他人共事、影响他人、收集信息、适用定量工具、提出和回答恰当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就每一种技能的训练给大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在上海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将对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欠缺应用技能、英语水平较差,是阻碍中国大学毕业生获得外企工作的主要原因。湖南大学电气与工程信息学院的冯蓓娜老师利用2005年暑假对北京、广卅f、深圳、武汉4个城市的170名本校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和所在的28个单位,采取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学生反应:除了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有建议外,多数学生还要求给予更多的实习机会,使自己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单位反应:毕业生相对不足的素质有“工作质量”、“计算机水平”和“专业知识”;绝对不足的是“创新精神”和“外语水平”。对学校教育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如待人接物和礼仪方面的培训等;课程设计要合理,加强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多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建立就业网站,与企业加强联系。以上足以说明职业技能的锻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加强而且是越早越好。利用专业学习时间、课余时间,通过寒暑假临时工作等方式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以便为进一步的择业奠定良好基础。

篇2:“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一、学业

学业是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学生的任务,也是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对学生评价和承认的依据,更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基础。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培养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的方案。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的完成学校和社会叫给的学业。完整的学业应该包含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处理人际交往事务,培养健全的人格。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大学的课程相对的单一,都是某一类的专业知识,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求学校培养出知识全面的人才,除了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利用大学充足的自由时间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真质量和数量。美好的大学生活,拥有充足的自由和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无形之中培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方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很多的时间都是要自己去自学,超前的学习和掌握,是大学生的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2.处理人际交往事务的能力

人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和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交往,获得发展和经验,有效的交往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事务的顺利进展,这就要求真诚,公正公平,和谐相处,友善相待,共同追求和发展。培养团体意识,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成长和发展。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而交往的有效是有方法的,在大学期间正是培养的时候。

3.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军,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人的一生是做人的过程,人的成功就是做人的成功。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大学期间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了进入社会的心态和行为。大学是神圣的知识的海洋,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地方,那么在次期间的大学生就应该看到人民的,祖国的期望。应该树立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为共产主义奉献青春的准备,并以次为骄傲,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身负强国富国的使命,用激情点燃青春的火炬!

二、就业

社会是大学生进入的实践的大学,是利用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大学,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实际行动。那么离开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就业,每一样职业都它的价值。一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

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每个人都自己的理想,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那么就要主动出击,主动选择。

三、择业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

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就要认识事物,并用它去实现理想,去创造新的事物。突破传统的思想,超越自己的思想,大胆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四、创业

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卓越,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

篇3:“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近年来,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选择问题。择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觉知, 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1]。大学生能否对自己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判断, 对于其选择职业, 以及克服择业所面临的困难具有重要调节作用[2]。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 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3]。本研究从就业能力和择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关系来探讨当今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 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 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实证性依据和参考。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四所高校300名大学生,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6份, 有效率为98.7%。其中男生134名, 女生162名;毕业年级182名, 非毕业年级114名。

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4]和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5]。其中就业能力问卷共有31项, 包括五个因子, 因子一为自我管理能力, 因子二为团队合作能力, 因子三为沟通能力, 因子四为问题解决能力, 因子五为计划组织能力。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36个项目, 包括四个因子, 因子一为自我评价能力, 因子二为职业信息收集能力, 因子三为目标筛选能力, 因子四为制订计划能力, 因子五为问题解决能力。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 数理统计法问卷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学生干部大学生就业能力比较

男生在团结合作能力 (t=2.308, p<0.05) 和问题解决能力 (t=2.133, p<0.05) 上显著高于女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团结合作能力 (t=2.298, p<0.05) 、计划组织能力 (t=3.358, p<0.05) 和整体就业能力 (t=2.542, p<0.05) 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 (见表1)

(2) 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学生干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比较

男生在搜集信息能力 (t=2.782, p<0.01) 、目标筛选能力 (t=2.517, p<0.05) 、制订计划能力 (t=2.187, p<0.05) 和问题解决能力 (t=2.201, p<0.05) 上均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 (t=3.136, p<0.05) 和搜集信息能力 (t=3.216, p<0.05) 方面显著优于农村大学生。 (见表2)

(3) 西安市四所院校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相关分析

择业自我效能感各因子和就业能力的各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就业能力越强, 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 (见表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 西安市四所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 择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目标筛选能力、制订计划能力显著优于女生, 该结果和以往国内研究结果相一致[6,7]。总的来说男性可能比较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 实践操作能力更好一些, 也会比较积极主动, 更适合团队工作。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在团结合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和整体的就业能力方面要高于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学生干部通常要举办各项活动, 在此过程中要计划组织活动并与其他部门经常有协商合作, 通过担任学生干部, 锻炼了组织计划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所以在整体的就业能力上有显著的优势高于非学生干部[8]。城市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和搜集信息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农村大学生, 很多农村的学生会有较强烈的自卑心理, 从而导致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农村的学生相对而言接触面要少于城市的学生, 在进行信息搜集时, 尤其是运用网络方面, 就会相对处于劣势。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业能力越强, 这和国内其他群体研究结果一致[9]。方俐洛等 (2001) [10]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 其职业选择的范围越宽, 他们的择业行为就越积极主动, 为职业准备的教育也就越好。相反, 由于一个人经常回避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领域和行为, 致使其在该领域的潜在能力难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并且进一步降低其在该领域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相互促进,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能够促进他们择业行为的积极性, 为职业准备的就业能力也就越好。

表1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学生干部大学生就业能力比较

注:*p<0.05

表2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学生干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比较

表3西安市四所院校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与就业能力相关分析 (r)

注:其中横向代表择业自我效能感, 纵向代表就业能力;*p<0.05**p<0.01

摘要:通过问卷法对西安四所高校300名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西安市四所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 择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的差异。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相互促进, 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能够促进他们择业行为的积极性, 为职业准备的就业能力也就越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择业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李力, 贺香泓, 刘艳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1:56-58.

[2]康廷虎, 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7) :475-477.

[3]彭永新, 龙立荣.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7 (2) :38-43.

[4]沈延兵, 费毓芳, 刘建新.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81-83.

[5]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 2005, 3:31-34.

[6]朱洁义, 张楚.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 (2) :130-132.

篇4:择业观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就业影响因素;择业观;大学生择业观

一、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就业的影响因素

就业问题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纵观相关研究,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出发给出不同解释。

经济学理论认为,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以外,社会偏好、阶级、性别、种族、人权、利益集团等非经济也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并将其纳入“工资-就业”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人的就业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个人的工资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其所需的人力资源。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尚比较缺乏。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非由于高层次劳动力总体供给过剩导致,而是由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相对供给过剩。

一般认为,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差异造成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过去30年里,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而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明显不足。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人才的分布失衡,很多大学生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导致有效就业难以实现。而在西部地区,又存在着大量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大学生。如果东西部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话,那么大学生就业的空间结构失衡问题还将越来越烈。

其次,高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结构错位。

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导致人才结构失衡。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由于教育体制的僵化,使得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明显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自愿失业选择的增加也是造成大学生低就业率的原因。

根据庇古(A.C.Pigou)(1959)的定义,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指不满意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对于这一部分失业者而言,他们既有工作意愿,也具备劳动能力,并且还拥有工作机会,但却因为对已有工作机会不满意而选择暂时选择失业 。造成自愿失业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情况: 立法方面的原因;社会风俗习惯;工资福利方面进行的集体谈判不能达成协议;工人的个性执拗;为失业者支付的失业救济金过高,有的甚至比他们在职时获得的纳税后收入还要多,致使一些人宁愿失业,靠救济金生活;人们过分挑选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准备升学以便将来得到更优越的工作;贪图闲暇与安逸,等等。

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愿失业问题与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劳动力分割理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分为两个市场。第一市场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职业有保障、晋升机会多,诸如国家行政机关、财政预算的事业单位、上市公司、有实力的外资雇主等;第二市场相对于第一市场而言,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职业没保障,晋升机会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第一市场,但第一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有限,时常处于均衡状态,相对于毕业生总人数而言,进入第一市场的大学生不多。第二市场准入容易,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多,进入口径宽,就业容易得多。虽然就业容易,但其所能提供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稳定程度等远远不如第一市场。第二市场的流动性差,往往通过签定若干年的用工合约“捆住”大学毕业生,一旦大学生想跳槽,就得向雇主支付交易成本。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两难选择:第一市场进不去,第二市场不愿去。于是,选择自愿失业事实上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实下所做的理性选择。

二、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

(一)择业观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劳动。“择业”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相关研究中,“择业观”一般指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择业观”的具体定义方式有所不同。

在“择业观”概念的研究中,常见的角度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学者们从这一角度对择业观下的定义为“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它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其二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由于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因此,把职业作为人们对事物之意义的评价对象来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职业能否满足的需用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也有人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职业价值观,也称择业观,是人们对待择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

参考李荣华(2005)的定义 ,本文所采用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含义为:“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大学生择业观”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还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从主体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应包括在校的所有大学生;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从内容来讲,“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

(三)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中,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对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个方面(李荣华,2005) 。

第一,择业理想,是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

第二,择业动机,是个体的成就动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第三,择业认知,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

第四,择业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择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与选择,包括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职介机构、校园招聘等。

第五,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之重视程度的反映,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择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择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是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先导。其中,择业动机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同的择业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择业目标、不同的择业认知、不同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择业动机和其他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制约影响。

三、择业观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择业观的形成将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其次,择业观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直接因素。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择业观念存在的某些误区将会严重影响其就业机会以及就业质量。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三是“就业不如创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一些大学生简单的认为就业不如创业,却容易忽视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往往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等原因导致创业失败。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可能被动的选择继续读书。每年参加考研的学生中,都有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热爱所学专业”,并且“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等原因选择考研,而是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此外,择业观也将影响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

尽管我国大学生自愿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然而从主观上调整大学生择业观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自愿失业重要方面。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时期,那么就业也相应进入大众化、普及化时期。大学毕业生既要从精英就业的梦幻里走出来,也要从“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重新进行职业审视和就业定位。

篇5:择业与就业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聚集在本班教室召开一次题为“创业,就业”的主题班会。我们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等到学有所成的那一天,我们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社会前提下,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呢?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为将来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预祝本次班会取得成功!活动内容:

此次主题班会主题是学生应尽早开展职业规划设计,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就业早做准备。由班主任给大家上的第一堂短暂职业指导课,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开始对今后职业规划投入极大的热情。参加班会的同学就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择业、就业和创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各班气氛都十分活跃。班主任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后,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式和就业压力做了简要分析和介绍,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对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认识,有 的放矢地学习专业和有关职业方向的知识,并适时更新相关资讯,同时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创业。创业就业班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要多方面提高自己,思想和行动一致,把这次班会的主题贯彻到实处。

时光荏苒,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渐行渐远。随着大三的到来,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即将开始新的征程,那我们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求职,就业。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1说到求职就业,这里有两个词,分别是就业与择业,大家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择业指人们以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作为基准来选择并获取职业和用人单位,就业指获得工作。

2同学们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理由是什么? 我认为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应该先就业再择业,理由如下: 先择业后就业首要考虑的是自身理想的实现,而先就业后择业则是现在社会上谋求独立,再去追求自我的理想

第一:从社会现状的角度出发,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只着眼于少数热门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而众多毕业生长时间没有工作,也必然会造成社会上的种种的负面影响。先就业后择业因为找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故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

第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早已年满十八岁的成人,应该有这份挑起家庭责任的担当,至少不能再增加家庭过的压力。由于现实情况的严峻,先择业比先就业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加重家庭的负担。因此考虑到家庭的因素,我们应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能更有效缓解家庭压力的方式

第三: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如何能对社会有真正理解和准备我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需要一专多能型人才。现代社会,从事任何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都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懂得专业学习是职业生涯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学校为你提供的学习条件,打好文化基础,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尽可能多获得几张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保证自己的动手能力,手头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

2.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在企业中立足之本。职业道德的内涵很广泛。包括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负责,是一个职业人的先决条件。要有合作意识: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还要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以及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应该注意从一句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严格遵守纪律做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亲睐。

3、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要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观念和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成才、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创业的就业观。不要高不成,低不就,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

4、要锻炼和培养创业精神和成才意识。要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自己努力方向,坚定自己职业理想和成才信念。有些学生有“等、靠、要”的想法,应该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低起点开始,向高层次努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正逐渐被市场的价值规律所打破。受过良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将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人才。先择业必然会因为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而付出大量时间和心理上的成本。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首先寻求一份能使自身独立的职业,并在社会中成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在实践中重新探究自身的规划,在经济有保证和对社会认识成熟的前提下,再进行择业,追求自我的理想。这才是更稳妥更有效的路子。

二、务实自己,开拓进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多如牛毛,竞争激烈,求职眼高手低,用人机构挑三拣四,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各国失业率增加,许多大公司裁员)2 在学校求学期间,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每个学期都能拿奖学金,而是在大学期间你首先要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作好职业规划,记住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真理啊!!)将来靠什么谋生.并且一定要为这个远大目标树立一个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其次就是在谈恋爱的同时把学业修好,起码不要挂科~~~~~~,可能你所选的专业与你将来所从事的一生的事业毫无关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好是与你的远大目标相关联的, 3 如果你上述未作好,毕业即失业很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你可能在学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网吧,花前月下,和宿舍的床上.但是你仍然可以就业(看大门和清洁工同样也是属于就业,但我知道你绝对不去做一个“低贱”的工作.)4 就业后,自己可怜的薪水远不够花,你还要不停的跳来跳去(或者挑来挑去)(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没作好,这时你就很快面临一些烦恼了:我到底能干什么,我以后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5 如果解决了就业,(薪水尚可的话),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发展了(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恰好是你的规划.恭喜你!发展就靠你以后的工作表现了),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工作,你就得为以后远离这个工作作准备-----培养自己一种独立生存的能力(离开了这个工作我照样活的很好)---这种能力很重要!6 就业.择业之后就是事业了!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谁都不想为别人打工一辈子,当然,能作到这一步确实寥寥无几,不过只要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只要去拼搏奋斗,都会成功的!

三、爱岗敬业、1.乐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将是很快乐的事。喜欢某一职业是不是就叫乐业?

乐业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态度;其二是行为。在态度上,应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的热爱。而要想发自内心地去爱,就必须了解、理解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意义,使自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理念下,才可能在行动上不怕苦、不怕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去工作。(简述乐业事例)

2、故事展示:把职业当成事业

许多年前,日本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但她万万想不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这是谁也不愿干的活,更何况她是一个从未干过粗重活的细皮嫩肉的姑娘。开始,她一接触马桶就恶心得呕吐,但上司要求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她困惑、苦恼过,也哭过鼻子,但她一来就下决心,一定要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马虎不得!这时,同单位一位前辈出现在她面前。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同时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鼓励的目光。姑娘目瞪口呆,如梦初醒,热泪盈眶。她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人!”果然,姑娘成了一名最出色的洗厕所的人,并从此踏上成功之路。几十年过去了,她最终成了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她就是野田圣子。结论:择业并不难,难的是敬业。一个恪尽职守、忠诚敬业的人,必然能成就事业的辉煌;否则,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挑精拣瘦,无所用心,把事业当成混饭吃的职业,最终将一事无成,平庸一生。

结论: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乐业、勤业、精业,三者相辅相成,乐业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是一种职业情感;勤业是爱岗敬业的保证,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精业是爱岗敬业的条件,是一种执着的完美的追求。

四、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处事公道、服务民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素养有遵纪守法、严谨自律、诚实厚道、勤业精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职业道德的养成,唯有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形象。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看到、听到的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职业形象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人的求职、社交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良好的职业形象对职业成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给予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当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知识能力满足无限的社会要求,可能的契机和途径是对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最好教育,好高骛远是行不通的。

(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③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四)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协调、完成

篇6:就业与择业论文

王青青

摘要: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激增,这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尤其是受到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找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从而让大学生们减轻就业负担,更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关键字:自身原因用人单位原因 政策方面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据了解,近3年来大学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看清问题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包括国家政策、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拿大专高职毕业生来说刚毕业踏入社会,虽然没有本科生起点高,但总认为在学校受过教育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更不用说本科毕业生了。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容易眼高手低。在大学里学到的大多数是理论知识,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到岗位上的工作时,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有的只是基础,九牛一毛而已。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不能对社会期望太高。根据广东一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有46.4%的同学因期待值过高而影响就业。

2.政策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3.用人单位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无疑让大学生就业问题进入寒冬。其次,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不断提高好一点的单位一般要求学历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有的甚至对应聘者的身高、相貌做出限制。从原来的“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不少一班本科院校、专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质”。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做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全

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跟其后是北京27.7%,两个城市获选率之和达60%。另外像深圳特别的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吸引力很小只有0.94%。0.52%愿意去武汉和重庆工作。而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心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所以就造成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又不予选择。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下面就给大学生指导就业进行分析和教导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与择业问题

对于究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我的个人观点了。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下面我想和大家探讨下关于在就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已经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1、传销陷阱。大家都知道传销是一种非法活动。虽然国家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整治力度,从某种角度上说,已经比较好的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还是有一些传销人员没有死心,这样的事态不一定什么时候还会死灰复燃。一些非法传销组织利用了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以知名企业的名义招聘大学毕业生,或者以种种方式骗取大学生的信息,主动联系,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有很多大学生轻信了这些电话,于是就被骗到外地,控制其人身自由,强迫诱骗大学生加入传销组织,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高薪”及其他承诺的陷阱。“年薪多少万以上”,这样的新闻总是会常常见到,于是就会有一些同学说,或许自己也能够遇到这样的好事呢!所以看到给了这么高的薪水,什么都不想的就签约了,到后来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后悔也晚了。要知道,一些承诺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而且有一些没有证据的承诺,法律也无可奈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要多理性的思考。对于“高薪承诺”、“职位承诺”、“福利承诺”都不要轻易相信,这样就不会贪小便宜吃大亏!

3、感情陷阱。现代社会,人脉确实很关键,一个好朋友的介绍,或许真的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在找工作这个事情上,奉劝大家还是不要太抱希望。毕竟通过朋友找到的工作不如自己一步步找到的稳妥。而且,更不要去那些有亲缘关系的单位工作,不签劳动合同,没有保险,要什么没什么,一切都靠关系在维系着,这样的工作是最不保险的,不一定哪一天就莫名其妙的失业了!

4、合同陷阱。很多的陷阱都是因为不签正规的合同造成的不稳定。但是你也别觉得签了合同就保险了。这个时候也得多加注意。“霸王合同”、“生死合同”、“保证合同”之类的都是需要大大的注意的,签了这些合同,就相当于把自己给卖了,实在是不值得。

5、试用陷阱。要是能够有大学生用,但是不必支付劳动报酬,这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你肯定会想,有这样想法的人实在太卑鄙了。没错,正是因为大学生有利用价值,所以有很多的企业就打着试用的幌子大肆招聘大学生,很显然的,最后的命运就是试用不合格,要求你走人,这样一来,你也干活了,后面又有试用人员,企业就轻松大了。

6、中介陷阱。因为中介上当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引起不了大家的关注,所以,对于中介的陷阱,大学生还是很留神的。但是要知道,人家的技术在进步,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更高的招,所以提高警惕毕竟不是件坏事。

三.还要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下面是几个观点:

1.要转变社会观念

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扩招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次高等知识和能力的转型,这个转型将是深远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以为就业难就减少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2.人要调整好心态

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1)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

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四.下面是针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是“被选上”工作,做研究。例1:淮安新闻网12月12日讯(记者 潘晓晔 通讯员 张同刚)这个寒冷的岁末,是淮安“90”后大学生们预备进入职场的“整装期”。12月10日,淮阴师范学院举行2012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截至当日上午11点,洽谈会共吸引320余家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共提供了9700余个就业岗位。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淮阴师院今年共有毕业生5192名,在择业的时候,“兴趣”成了他们的第一标准;而对于用人单位,被选用人才的“高情商”,成为他们最看重的素质。

政管学院孙芳芳同学的论述很具代表性,她称选择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很重要。作为准职场人,自己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更需要的是锻炼。生科院的李静同学也持同样的态度,这次招聘会她把简历投给的都是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

——淮安新闻网

例2:中新网12月19日电 2012年《社会蓝皮书》今日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光金教授在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解读中国就业总体形势时指出,目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比较复杂,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继续并存。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陈光金特别指出,2011年三季度失业人员比重52.3%,就业新增比例比较少,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7%。“今年总的来说,形势还是有所好转,过去有些年份可能高校应届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比重有些年可能高过了50%。”

陈光金称,“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属于毕业状况更高一些,而且找工作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就业构成的部门来看,学历越高进入国有企业的机会越大。”他指出,985高校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远远高于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水平,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只有20.4%80后大学生第一份工作是国有部门,而985高校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当中占48.3%。

(来源:中国新闻网)例3:近年来,随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各类招聘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多元。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除了考虑地点、薪酬、行业等因素外,应更多考虑个人职业定位和用人单位发展前景。作为“90后”首届毕业生,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关注。江苏大学学工处处长李洪波表示,在他看来,就业问题上“80后”和“90后”的时

代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回暖,大学生找工作的机会和选择的余地也增多。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就业应该把眼光放在几年后,把企业的发展前景作为选择工作的第一要素。

例4:刚从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毕业的张紫函有着自己的“择业观”。“我择业首先看的是这个工作对我的个人发展是否有帮助,我能否得到锻炼。至于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只要适合就行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要有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不怕困难,勇于奋进。” 张紫函说。

所以近年来,随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各类招聘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多元。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除了考虑地点、薪酬、行业等因素外,应更多考虑个人职业定位和用人单位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结语

篇7:大学生就业与择业探讨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8:学生就业倾向与学校的择业引导

一、就业倾向与就业

就业的概念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客观条件, 二是个人主观因素。前者包含宏观社会条件所能提供的职位数量与结构、职业待遇的高低、职业声望的高低、职业获取的制度性规定、职业要求等, 后者指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人格、心理状态、职业期望、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等。这两个因素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而个人主观因素的变化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对就业的意义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推出就业的定义:就业, 是指较为符合个人预期的社会职位的获取与保持。就业倾向是实现就业需求的最初心理欲望, 是达到社会职位获得前的心理职业期望。就业倾向离就业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我们技工职业教育的知识转化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就业倾向顺利到达就业目标。

1. 就业倾向的形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3个部分:本我, 自我, 超我。而现代营销学则把交换心理定义为需要、需求、欲望, 从现代营销学角度讲, 职业就是满足心理需求的知识技能和劳动力与职业满足和保持的交换过程。就业倾向是个人心理对职业需求的一种畅想, 是一种主观意识, 它形成于对职业向往和对职业预感的初期。就业倾向既有主观形成的成分, 也有被动形成的成分。主观形成出自于个人欲望, 被动形成因素则是在家长的引导下作出的专业选择或者长期以来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对一个学生来说, 他的就业倾向产生于他对学习专业选择的初期, 在作专业选择的时候, 他已经开始自我畅想或者被动畅想他的未来职业生涯了, 在以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 他的学习和一切与职业前途有关的努力基本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 因为他已经把对未来的畅想和择业范围预想设定在了他专业范围内。

2. 就业倾向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就业倾向是职业选择范围的一个初始框架, 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的选择的好坏, 对一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深远影响。专业选择的正确与否, 是将来就业时学业与职业是否对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 就业倾向与职业目标是一致的, 就业倾向是职业目标的心理孕育过程的开始,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不管是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就业倾向, 一旦形成, 他在以后的学业中都会对这个选择作出很多努力。

二、学校择业引导的主要实践

学校对学生的择业引导包括招生、培养、就业指导等。其目的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根据学生的就业倾向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引导, 对就业形势和学生个人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偏好、自我认识、胜任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展开正确的就业意识引导与就业能力培养。

1. 专业选择时的引导。

据调查, 很多人会因为专业偏好与就业环境的差距而在择业时改变专业方向。专业对口早已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调查显示, 超过50%的毕业生未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 假如你的专业正好是你的职业兴趣所在, 那是最佳状态。不对口的专业不仅仅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同时因为个人偏好的原因, 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入学以后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 原因很多, 有被调剂录取的、有盲目趋从热门专业的。这样, 一方面, 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逃课、睡懒觉、泡网吧, 整天无精打采, 对现实充满了空虚感, 对未来充满迷茫、困惑、无奈, 其结果是成绩一落千丈, 连毕业都很困难。另一方面, 也造成社会紧缺的专业没人读, 热门专业的人才没人要, 形成很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学校在专业选择的引导上, 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帮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给自己有良好地就业定位。

2. 培养过程中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有3个特点:专业性, 独创性, 实践性。

(1) 以就业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求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结构来招生和培养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宽基础多模块;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宽专业招生多小专门化教学;在专业思想教育上,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社会职业价值观, 努力找到学生就业倾向与学校择业引导的最佳结合点, 把学校的择业引导与学生的就业倾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宽度, 使学生在几年的学业中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特质和接受其他专业行业挑选的条件, 业条件的能力, 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2) 我们的学生光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还不够, 企业需要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目标, 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 还必须引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实践, 探索和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技能, 来接受就业形势的挑战。在培养引导过程中, 学生的实习不仅是学生拥有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向企业展现学生个人表现的主要方法。对企业来说, 可以在实习期间全面考察学生的动手能、理论素养等综合素质;而对大学生来说, 则可以通过实习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学习初入职场必须掌握的规则。更为重要的, 实习是学生就业倾向重要的社会化过程, 是学校择业引导重要的社会实践。

3. 就业指导时的引导。

众所周知, 择业有3宝:专业能力, 个性特长, 胜任能力。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 但是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开展良好的就业教育, 进行正确的就业引导, 可以帮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减少挫折。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胜任什么样的职业。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 从学生的特长和个人能力、素质、胜任力的分析入手,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实际的徒劳之举。

三、学校的择业引导应围绕学生的就业倾向展开

学校对学生的择业引导与学生就业倾向是一种延承关系。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就业倾向, 专业技能教育是为就业倾向服务的, 学校的择业引导过程是职业教育帮助学生的就业倾向达成就业目标的过程。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 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围绕着学生的“择业引导”进行的, 这个引导的基础是建立在专业方向上的, 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其就业倾向上的。因此, 无论是学生自己要实现就业目标, 还是学校要实现就业教育的有效性, 都要求我们的择业引导围绕学生的就业倾向进行。

上一篇:2024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与职责培训试题下一篇:你适不适合创业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