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2-09-12

孩子们在学校受教育, 长知识, 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的。要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教师, 除了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给学生以有益影响外, 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结合课文内容, 因势利导

六年制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内容丰富, 教育意义极为深刻, 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最好教材。这里仅以《思品》和《语文》教材为例。

1.1 读与讲结合

“读”指教师的范读, 学生的自读。抓关键词语读, 抓重点词句读。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思品》课文, 孩子们特爱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格言, 富有哲理的人生警句, 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读得琅琅上口, 讲得津津乐道。还有一些有趣感人的故事情节, 孩子们更爱读、爱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 不同语气的分角色读……由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到逐步理解乃至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讲”指教师进行的引导, 点拨, 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讲述故事情节, 交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第七册第1课《珍惜时间》, 学生通过读课文, 概括归纳出本篇的主要内容是:讲从前, 今今和明明兄弟俩对待时间各持不同态度和不同做法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今今勤劳耕作, 分秒必争, 吃不尽, 用不竭, 晚年富有、幸福;明明只知道明天还有明天,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无期的等待使他碌碌无为, 虚度年华, 须发花白却一事无成。通过“读”与“讲”, 孩子们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真正理解到“人生苦短”,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必须从今天做起, 从现在做起, 珍惜时间, 发奋学习, 学好现代科学知识,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将来为党, 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1.2 想与做结合

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2组第6课《小珊迪》。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故事情节曲折。为了让孩子们能深刻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激发他们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我在指导学习这篇课文时, 采用“想”与“做”结合的方法, 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先想一想, 再做一做。围绕“假如你在当时, 能为‘小珊迪’做些什么?”展开联想。大家静静地思索着, 并表示自己该怎么做:“我要献爱心捐款。”“我要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帮助小珊迪买吃、买穿, 送他去上学, 还要帮他买学习用品呢?”“他的腿轧断了, 就帮他去医治, 找最高明的大夫, 给他装上假肢。”“我要到法庭去告那个轧断小珊迪腿的大坏蛋。”……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抢着说。我因势利导, 又有意识地进行点拨:“光说不行, 还要做到实处。”我要求大家付之于行动, 课后每人“做一件好事”。于是, 问:“你们每人做件好事, 有没有信心?”“有!一定有!”大家齐声回答。字字句句, 真真切切。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课后我经了解, 知道他们人人都争做好事, 如:积极为火烧房子的小姐妹捐款, 主动打扫教室和卫生包干区……他们尽心努力地去做, 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觉得只有达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 学生才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

2 通过多种形式, 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要变换各种形式 (如:讲故事, 表演等) ,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巧妙自然地渗透德育。以下我主要例举:

2.1 演讲式

指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演讲, 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品》课本第八册第1课《身要健, 须锻炼》讲的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勤学习, 爱锻炼, 70多岁还登山, 畅游长江的故事。课堂上, 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则故事, 然后再让学生将这则故事以简明、精炼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并用演讲的形式口头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说得精彩极了: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爱学习, 爱锻炼。登山、游泳, 春夏秋冬, 风霜雨雪, 从不间断。正是他这种非凡的品格和超人的毅力造就了他在革命的洪流中永不停息地奋斗了一生。

在学习《少年英雄赖宁》这篇课文时, 一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进行了这样的演讲:

少年英雄赖宁,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平时热爱书籍, 热爱生活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当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 赖宁毅然挺身而出, 用自己的生命扑灭了森林的大火, 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伟人、英雄的故事感染、激励着孩子们, 使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学习, 就是为了肩负起明天祖国和人民赋予自己的责任。

2.2 板画式

教师精心设计教法, 把所授课的主要内容用板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讲的是作者家乡的一口古井, 一年四季为人们生活提供清甜可口的用水, 并启迪人们怎样做人。赞扬了热心助人, 默默奉献的精神。《古井》是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课堂教学时紧扣“陶冶”一词, 抓住“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 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一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其深刻含义,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 把自己想说的想做的用彩笔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在洁白的纸上, 然后再张贴在黑板或学习园地上。有一学生是这样描画的:一口古井, 古井中有甜美可口的清水荡着细细的波纹, 这是人们用水桶提水后漾起的;一条湿漉漉的小路上呈现出无数个脚印, 那是担水的人们来来往往时留下的……把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将这种“启迪”与“陶冶”迁移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使他们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嫩枝易折也易直。”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 要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相信, 这些孩子只要我们好好诱导, 多多付出, 将来是会大有作为的。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关键词:品德,讲与做,演与画,渗透人文化

上一篇:就业与择业的思考及对策下一篇:基于模糊数学的公交移动支付盈利模式分析及其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