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

2024-05-01

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共9篇)

篇1: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历史与社会《我们生活的世界》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探究九 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

“时尚”“流行”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又颇具敏感性的话题。关注时尚、追求流行、标新立异,这在青少年身上几乎是共有的特征。对现代青少年学生来说,追逐潮流是他们色彩纷呈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追逐潮流也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与担心。本堂课从青少年的视角给出了一系列有关流行的话题,并让青少年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尽情讨论,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对某一问题看法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由于流行的话题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可能会出现关于流行的话题杂而乱,使教学过程陷入一种泛泛而谈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尽可能集中几个话题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列举和展示身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流行事物或现象,分析流行与经典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能从不同途径收集、整理各种有关流行事物或现象的资料,提高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组织一些有关流行的话题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探讨青少年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流行事物或现象,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说”和“话”中感受流行对自己的影响。通过比较自己与家长、老师在对待流行话题上的态度和看法,学会审视自己的审美观和鉴赏力,能正确对待个体之间的兴趣差异和代际差异。

教学重点: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对如何正确对待流行现象形成一定的认识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了解当前中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事物和现象;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每个学生或小组课前准备有关反映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调查中学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事物和现象。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Super Star》。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歌你们听过吗?知道是谁唱的吗?它曾经流行吗?(以流行歌曲为切入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热情、兴趣,并且学生的参与性也能得以最大的调动。)

师:今天咱们的话题就围绕着流行而展开的,正如音乐教父李宗盛所说:“没有音乐,就没有流行。”我们首先来谈谈流行音乐,也就是流行歌曲,同学们都是追求流行,把握时尚节拍的人物,我来考考大家。(新课教学)教师提问:现在社会上流行什么歌曲呢?你最喜欢哪首流行歌曲?为什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可以要求学生当场清唱自己最拿手的流行歌曲(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可以渲染课堂气氛。)

师:刚才让大家接受了听觉上的考验,不难发现,同学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追求非常具有时尚性,也证明了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歌是非常流行的。现在让大家来接受一下视觉上考验:请大家说说下面这些都是哪些流行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播放flash影片《明星克隆机》

流行整容、追星。教师提问:当今社会上还有哪些流行现象或流行事物?(此问题的设置为“议一议”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话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同时展示已准备好的反映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解释,并说说原因。请用二、三个词简要概括一下。选一选中学生流行的事物或现象,议一议中学生追星。

1、在对待追星问题上,青少年学生和父母亲以及老师之间往往存在着哪些分歧?为什么?

2、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你认为追星对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了“实话实说”的真实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以及同学不同观点的陈述中能逐渐感悟自己,正视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来分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应搞好分工,推选一名学生作小组代言人,就自己小组的观点作总结发言。

师:刚才很多同学谈到,父母与自己对于流行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而且父母往往不支持自己所追求的明星,那么到底中学生该不该追求流行,的确我们有许多接受流行的理由,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来者不拒、全盘接受?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些资料。

(我也谈追星)展示三个案例,明星有多“明”?

(说一说)模仿明星有哪些后果?

同时展示杨利伟、姚明、贝利的资料和图片。

(通过比较明星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结合刚才所见,大家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流行事物?(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某一实例进行剖析,并做到简明扼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追求流行本身是好的,是我们学习外界事物的绝佳机会,关键是看我们怎么追求,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有内涵、积极向上的,可能会有同学问:那是不是我们要听“新鲜”的歌,几十年前的歌肯定不适合我们了?(播放音乐)《康定情歌》 师:《康定情歌》流行于五十年代,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风靡全球,成为经典民歌。想一想,这说明了流行和经典的什么关系?(通过分析流行与经典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流行与经典,是盲目追星、随波逐流,还是独立判断、有选择地接受)。

(归纳)不同点:流行的事物如果是有生命力的,将会传唱不息,成为经典,而没有生命力的,将逐渐消亡。

共同点:经典是流行的,流行也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会一直流行。(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通过这一设计能及时地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又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剖析的机会)。(课外拓展)

学了这堂课,再谈谈对流行的看法。(布置作业)

完成《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上的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综合探究九

实话实说话“流行”

一、流行的事物或现象

二、中学生追星的话题

三、如何看待流行的事物或现象?

四、流行与经典的关系

篇2: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

湖滨果汁:用事实说话

也许你不知道湖滨果汁的生产地,但你一定知道三门峡,那个有着国家级大型水电站的地方;也许你对湖滨的品牌知之甚少,但你肯定记得中国第一例反倾销案胜诉的欢欣与快乐,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些都与湖滨有关,一个在三门峡的果汁生产企业每年出口苹果浓缩汁的数量占到总出口量的20%以上,并且是国内一些饮料大企业的原料供应商,这个企业就是三门峡湖滨果汁饮品有限公司。

如此让人惊叹的背景并没有让湖滨甘愿停留在为别人做嫁衣的地步,穿上新衣的湖滨果汁想到了自己打造品牌。如果最初的想法仅是缘于自己雄厚的生产实力也就罢了,但是果汁饮料市场的迅猛发展,使他们感到让更多的消费者喝上品质更高的果汁饮料是一种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改变了他们的选择。

一年多的市场运作,湖滨的营销网络已初具规模,与经销商的合作慢慢达成一定共识。在采访中记者奇怪地发现,湖滨的经销商有着绝对的忠诚度,提到湖滨果汁在他们心中的感觉,一个经销商形象地比喻“就像大海之于小溪”,他们不回避问题,但与其他饮料经销商不同的是他们并没牢骚满腹、抱怨连天像“冤民碰到了包青天”,而是在问题与机会上非常客观地加以分析。湖滨忠诚的网络队伍让人在佩服之余,多了一些疑问。

产品最具发言权    经销商在选择产品代理时,除了看厂家的实力外,更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当然湖滨的经销商也不例外。贵阳南明加一饮品经营部的易经理表示,当初选择湖滨果汁最看中的就是对方的实力背景,虽然当时湖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有消费者指名要湖滨果汁,甚至在贵阳市有名的白鸡宴酒楼也成为一些婚宴指定的饮品,这些回头客足以说明湖滨在品质方面的优势,易幽默地称湖滨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品牌”,

让易感到意外的是在贵阳市场与湖滨形成冲突的并不是汇源和茹梦的果汁饮料,而是妙士牛奶和果汁,虽然他们的果汁质量远不能湖滨相比,但妙士在餐饮业的地位还是因为先入为主给湖滨带来一定的冲击,消费者在果汁和牛奶的成份上并不清楚喝什么最好,凭的只是感觉,湖滨果汁有种“养在深闺”的意味。

和易经理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武汉经销商的陈刚,他认为产品的质量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代理湖滨是为了让业务员在推销时有足够的底气,虽然品牌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好的产品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据了解,湖滨果汁饮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均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两条挪威Elopak屋顶包热灌装生产线、一条德国康美包无菌灌装生产线、一条瑞典利乐无菌灌装生产线和一条PET瓶灌装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10万吨;原料采用豫、晋、陕金三角地区30万亩“全国首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优质红富士商品果,经榨汁、灭菌、灌装而成;在科研队伍的组成上,负责湖滨果汁品控研发的工程师是无锡工业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郑博胜,他经常操着一口流利的外语,向外商讲解湖滨果汁的生产加工工艺。

篇3: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

《中国县域经济报》开辟了“产业集聚看河南”专栏, 自开篇至收官历时半年有余, 记者深入河南“十强、十快、十优”等各具发展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通过一线采访, 讲述了各产业集聚区的招商成就、招商故事、企业 (百姓) 感言、领导感悟等, 深入解读了各市县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产业集聚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用事实说话, 让百姓说话, 记者始终把握这一原则, 以事实为基础向新闻受众传播信息, 展示发展成果, 发现并提出问题, 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让他们直面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发展状况。

关注时下热点, 潜心琢磨新闻报道选题

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因为在新闻选题阶段就已经决定了新闻最重要的素质——新闻价值。凡事预则立, 新闻选题亦是如此。我们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 每年都会积极策划一些有分量的报道以展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闻线索是新闻选题的渠道。在去年全省新闻界迎新春座谈会上, 省长郭庚茂对本报记者特别嘱咐:河南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 中国县域经济报可以对此多加关注。凭着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认识及分析判断, 记者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

新闻价值是新闻选题的核心, 记者根据新闻价值判断某一新闻线索有无采访的必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加快, 河南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方面, 2006年以来河南提出了“两大跨越”的发展目标, 在实现向经济强省跨越这样一个阶段, 必须把工业做大做强, 这就要求全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扩大对外开放, 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在2008年前后,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力资本上升等因素迫使沿海地区的企业纷纷向内地转移。地处中部的河南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自然成了众多沿海企业的投资转移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无论是招商引资来的项目还是承接转移来的项目, 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发展平台, 而这个平台就是河南谋划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效应日益凸显, 已成为河南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从产业集聚区对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来看, 这一新闻选题是可深入挖掘的, 也是时下百姓格外关注的新闻热点。同时,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份全国性报纸, 关注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也十分切合我们的办报宗旨。

摸清了发展规划背景, 让记者对产业集聚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成绩, 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报道的信念。自去年年初上班第一天开始, 记者便开始广泛搜集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相关资料, 从省市县各级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文件到各媒体的相关报道, 从领导的调研讲话到各集聚区的具体做法, 从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就到发展瓶颈, 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

理清采访思路, 用心整合报道资源

作为一个驻地记者站, 我们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少之又少, 做好涉及全省范围内且时间空间跨度大的系列报道, 必须善于整合各方资源, 集中力量为做好报道服务。

新闻选题确定以后, 就要明确报道思路、积极寻求各方支持。随即, 记者整理出了初步的采访报道方案上报报社编委会, 并征求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策研究室及各市县等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反复修改, 最终敲定了一套完整的报道策划方案, 确定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城互动发展等方面进行报道。同时, 报社编委会对系列报道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并安排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产业集聚看河南”专栏, 每周见报一篇。

2012年4月23日, 系列报道开篇《集聚区成县域发展新支撑》见报, 从初稿的3000多字到刊出的2000多字, 报社编辑与记者进行了反复沟通, 多次精练, 从文章标题到内容的具体细节, 都争取做到精准和简洁。

不仅仅是开篇, 系列报道的每一篇稿件都是在报社编委会领导及编辑、记者的反复讨论推敲中出炉的。

考虑到采访的时间、空间限制, 记者挑选了部分产业集聚区, 将系列报道方案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他们, 并去函、致电宣传部负责人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说明我们的采访报道意图, 寻找报道典型, 确定采访对象。这项工作得到了扶沟、唐河、夏邑、信阳、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等多个市县的积极配合响应。

记者能做到扎实充分的采访, 得益于省委宣传部、集聚区所属市县宣传部的联系接洽, 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帮助记者确定采访对象, 向记者提供相关文件资料, 并安排工作人员带领记者实地采访。

正是因为集体力量的凝聚, 才使我们的报道具有了广泛性和代表性。系列报道刊发稿件29篇, 报道涉及了24家产业集聚区。实际上我们采访的有30多家产业集聚区, 涉及全省18个地市中的15个。

把握事实细节, 精心选准新闻报道角度

一篇报道是否能够在读者的短时间目光接触中就引起关注, 并且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往往取决于报道的角度是否新颖独特。

有一些事情看似非常平常、简单, 就像一般的工作经验,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 突破一般新闻报道固有的思维模式, 挖掘内涵, 旁及外延, 就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广泛的感召,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新闻全靠一个“新”字, 记者要善于从“年年岁岁花相似”中找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东西, 紧紧围绕创“新”开掘主题, 创新不会放“马后炮”, 而且会从“平常事”中写出“不寻常”的好新闻。[1]

在采访报道的最初, 记者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 认真学习研究了每一个被访集聚区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 自认为做足了功课。然而, 在具体的采访报道过程中, 记者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到A产业集聚区采访, A讲发展成就、讲政府服务, 而到了B集聚区, B也同样避免不了讲成就、讲服务;B集聚区讲科技创新, 而后面被采访的某个C产业集聚区同样也会提及此话题, 虽然说集聚区不同, 他们展现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大同小异的陈述难免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部分产业集聚区或企业也因考虑到此问题而拒绝采访。

对此, 记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何提高报道采访技巧, 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而又区别于他人的东西, 做到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突出重点, 展现各集聚区的特色, 是记者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秉着坚持用群众感受说话、用鲜活事例说话、用城乡基层的发展变化说话的报道理念, 记者摒弃华丽的词藻, 用事实说话, 让百姓说话, 进一步拓宽报道思路和角度, 在采访过程中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谈切身感受, 注重通过产业集聚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员工等一线建设者的语言去表述, 通过他们的视角去展现产业集聚区给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在采访中, 记者有时会从最能表现事物非同寻常之处的新闻要素来选择报道的角度, 注意用事实的细节说话。记者对汝州市委书记进行专访时, 他多次表示汝州开发产业集聚区用地时是如何的艰难:“一条绵延20余公里的‘虎狼爬岭’, 十多年前还是人烟罕见。”可以说, 这一描述对当地百姓而言可能是家喻户晓, 但对全国的读者来讲应该说不够有说服力。为真实地展现这一现状, 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 徒步在集聚区及其周围走走看看, 发现这里浅山丘陵连绵起伏, 坡上沙石遍地, 土地贫瘠, 着实称得上是“虎狼爬岭”。而后, 记者将看到的、感受到的真情实景搬进报道中, 做到了既客观真实, 又充分展现了当地开辟产业集聚区的不易。

虽然有个别产业集聚区出现产业相同或类似, 但在具体报道中, 记者都会对每个产业集聚区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产业特色进行报道。比如太康、夏邑、潢川三个产业集聚区都包含纺织这一主导产业, 经过记者前后权衡, 对太康, 记者偏重其传统的锅炉产业, 通过纺织企业介绍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态度, 纺织产业方面仅是一笔带过;对夏邑, 记者从员工感受、企业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而对潢川, 则是通过介绍其大力发展新型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标杆的角度进行报道。

在每篇报道的标题拟定上记者也是用心雕琢, 根据每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色及采访素材做到反复推敲, 有的简约灵活, 如《“冤家”喜聚头》《农业大县化蝶纺织新秀》等, 有的庄严大气, 如《昔日传统农业兴市今朝电子信息造城》《由“港”到“城”的崛起》等, 力求每篇报道都有特色。

此外, 在报道形式方面, 记者也进行了多样化处理, 有采访实录、领导访谈、专家解读等, 针对部分稿件还适时写出了自己的感悟或点评。

归纳发展成果, 提升新闻报道价值

我们一再强调用事实说话, 但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绝不是一味地陈述事实, 记者虽然尽量做到不去主观地加上自己的个人观点, 但每篇报道都应有自己的思想, 提炼地方发展成果, 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去分享, 努力提升新闻报道价值。

新闻是“发现”的艺术, 是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发现”, 善于“发现”是新闻工作者最具特色的素养。[2]在对近三十家产业集聚区的采访结束之后, 我们的系列报道并未就此结束。记者集中一段时间将此系列报道重新梳理, 静心自问, 通过这组报道, 自己获得了哪些经验与启示?而读者通过我们的报道能了解到什么?“产业集聚看河南”究竟让读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河南?

记者粗略地估算了一下, 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超过70%布局在县域范围内。依托产业集聚区, 农业大县实现了“传统农区的有效突破”, 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市传统产业的活力再次迸发, 资源性城市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对于全省而言, 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或正在形成, 为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提供了有力保障。

报道刊发过程中, 已刊发稿的产业集聚区很多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不时联系, 他们纷纷表示, 通过系列报道, 不仅了解到了这些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发展情况, 学到了许多优秀的典型经验, 更让他们对河南的发展变化感到惊叹、自豪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将采访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回放, 再次起笔。走向世界的“河南制造”让我们看到了振奋有为的河南, 此起彼伏的投资热潮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崛起的河南, 历届领导班子对产业集聚区的紧抓不懈让我们看到了持续提升的河南, 政府服务的长效机制让我们看到了务实重干的河南……无须刻意的渲染, 美丽河南形象已跃然纸上。

2012年10月底,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多位专家学者纷纷给记者发来了他们对此组报道、对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点评及肯定:此组报道可圈可点, 建设产业集聚区给河南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 而且也包含了具有转型发展的新增长。

省政府新闻办有关负责人在转达郭省长对本报“产业集聚看河南”系列报道批示肯定时告诉记者:“‘产业集聚看河南’系列报道文章选择角度新颖、特色纷呈、事例鲜活, 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状况, 感谢《中国县域经济报》对河南的关注支持。”

当然, 此系列报道除了发掘更多典型、推广经验、肯定成绩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记者采访去看问题、查不足, 帮助党委政府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产业集聚区发展成就显著, 但也存在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集聚区规划用地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或瓶颈, 找出发展症结所在, 邀请专家学者解疑答惑, 积极为地方出谋划策, 这无疑也是我们今后采访报道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参考文献

[1]袁媛.论新闻报道主题发掘的思想意义[J].新闻爱好者, 2012 (9下) .

篇4:贵在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1848年6月法国工人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反动报纸巴黎的《总汇通报》及《科伦日报》造谣说:“起义者身上携带了大量钱财。”恩格斯在《〈科伦日报〉论六月革命》中引述了曾在起义者那里做了12小时俘虏的非常保守的国民议会议员帕耶先生的声明:“他们大多数都是被四个月的贫困生活弄得绝望的工人,他们说,宁肯死于枪林弹雨之中,也不愿饿死!”用事实说话,使谎言不攻自破。针对反动势力的反革命宣传,毛泽东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得出这样一条真理:事实胜于雄辩。他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论述:我们反攻敌人的办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毛泽东还对红色根据地创办的《时事简报》要求:“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白军本有一千只说一百。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时事简报》不靠扯谎吃饭。”《群众日报》1948年8月31日前线通讯《重伤依然杀气高》,写一名战士头部受伤坚持杀敌,用头巾堵伤口止血,形容为“好像堵塞一个水渠似的”,这显然夸大其词,比喻不当。习仲勋在西北区记者节的讲话中批评说:“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却被‘水渠’两个字破坏了全部的价值。”习仲勋还说:“比如,报道敌机轰炸目的在激起读者同仇敌忾,你说,是用‘血肉横飞’,‘目不忍睹’等空洞字眼来形容效果大呢?还是老老实实报道某日某时,敌机轰炸某县某村,炸倒一个几岁男孩,炸在什么地方,炸成什么样子,小孩死后,家庭发生什么事故……更能打动人心呢?抽象的、笼统的话头,只能给人以模糊的概念,只有事实,具体的事实,才能给予读者经久不磨的印象,真正生动地教育读者。”

成功的舆论监督都是用事实说话,让公众全面透彻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舆论监督有理有据,合情合法。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和现场材料,现场材料和背景材料一旦结合起来,就会形成鲜明的倾向性和针对性,而这一切无疑又强化了客观性,增强了舆论监督的感召力和号召力。用翔实的事实说明问题,有时候只要将违法违纪者的丑行真实清晰地展示出来,即使编辑记者不说一句话,也会让受众心领神会。准确的事实比记者苍白无力的喋喋不休更具说服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所以深受欢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1997年1月25日播出的反映309国道山西段交警乱罚款的节目《罚要依法》,将拦车交警毫无顾忌、蛮横无理的行为一览无余地搬到电视屏幕上,暴露在公众面前:交警一,抬手拦车,撕单子收钱,记者问为什么,这个交警再撕一张单子给你;交警二,罚一辆运煤车,说超重了,当记者说称过没超重时,交警狡辩说,一般这样的车都超重,又说了一个理由“灯光不全”;交警三,记者看到他罚了几辆车的钱,他却死不承认,还借故溜之大吉。如此等等,层层深入,证据确凿,使个别交警没有依据乱罚款的事实逐渐清晰起来,突出了“罚要依法”的主题,不仅使节目生动丰满,而且扎实可信。节目播出后,国务院纠风办、公安部、山西省政府分别派出调查组赶到山西省长治市调查了解情况,包括8名民警在内的山西省长治市与此相关的17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党内和行政处分。之后,国务院纠风办、公安部分别向全国发出关于治理公路“三乱”的补充规定,济南交警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交警部门专程派人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该节目,用做教育队伍教材。舆论监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篇5:体验式营销,用事实说话

豆浆机当然还是首先想到要看看九阳,在九阳听促销员介绍了半天,感觉他就在背书一样。唯一让我感觉不错的,是他的的同事给的那杯刚打出来的豆浆,口感不错,五谷的香浓都能品出来。促销员我敢断定是个新手,可能是大学生暑期工,没有一点经验,他可能将他所有在培训教室里讲到的都用上了,但是效果真的很一般,我唯一相信的是九阳在豆浆机行业的成熟技术,还有就是我喝在口里的感觉,可是那个促销员并没有在我感兴趣的地方多说话,而是在不停的讲他的专利,那个过滤网,九阳的专利,可是现在了,6年来,市场出了多少新品,却从来没有讲过豆浆的口感。本来豆浆机并没在我的预算范围之内,所以也就没有带。

到了楼梯口准备下去看衣服的时候,突然被步步高的促销员拦住,我从来没有想过步步高也有豆浆机的,在我的记忆里,步步高就上学习机,还有音乐手机。

可是当她直接给我拆开豆浆机给我看的时候,我有点想要了解的感觉了。这个促销员,是一个相当有勇气也相当知道抓住自己的优势的人。她直接给我倒了一杯豆浆,让我品,然后告诉我,豆浆机没有网,但是打得非常细,而且可以过滤一杯再试试,味道完全不一样的。她告诉我那是市面上最细的网,过滤掉了一些豆渣,再偿偿,真的口感完全不一样,豆质的香浓完全体现了出来,感觉要比九阳那个要细得多,但仅仅是一种感觉,也可能没有,但是那个滤网让我相信绝对有。然后我问为什么,她会一点一点的告诉我步步高的专利,两个温度探头,能完全保证一个上下温度一致,而且可以达到4个小时的保温。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让我很震惊的画面,步步高的电磁炉,放在一个水笼头下面,不停的冲着水,上面却有一个小奶锅,水在冒着热气。我问这个电磁炉怎么卖?那个促销员就告诉了我一句话“那个是防水的”然后接着讲豆浆机。她并没有讲她的专利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技术,但是我完全相信那是防水的,因为它此刻就在水里工作着,

如果她不讲,我也能很清晰的判断出这个电磁炉是防水的。在水里泡着,显示面板上闪着红灯,水在不断的烧着。我刚搬家,也有年后买电磁炉的打算,我想我选择步步高的机率很大。

突然间想起,我在大学给海尔洗衣机作促销的时候,对于海尔的品质大家都不怀疑,但是价格确实是有一点吓人的,海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小天鹅,就在海尔的旁边。对于选择全自动洗衣机的人,本来都有1500多,当然也就不会在乎多那两三百块钱。可是对于半自动洗衣机,确很难卖,本身也就600来块,可是这个一但贵了50元,消费者都没有办法接受。

所以半自动的我们几个促销员都不知道怎么卖,,海尔国美的业务员过去了,才告诉我们,海尔的半自动洗衣机是防水,太空材料盖子可摔的。然后就将盖子使劲摔在地上,他自己近200斤的体重站了上去,而且给用水不停的浇在洗衣机的控制面板上,不会漏电。就这两个动作,让所有在看小天鹅的人全走了过来。之后就听到我们天天摔洗衣机盖子的声音,在面板上浇水的声音,效果很不错。消费者也不会在乎那100块钱,会选择海尔。

中国人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现在卖豆浆机的地方都会有一次性口杯,给顾客品偿。不管你说的再怎么天花乱缀,我只相信喝要口中的感觉。就因为这一点,步步高一个过滤网,一个水笼头,在我心中,它击败了九阳15年的豆浆机王自牌地位,也击败了美的文武火,因为我看不见。

体验,让我真的感受到你所说的这些特性,我不想听你用华丽的语言来讲你的专利,你的荣誉,我只想看事实,你说他防水,你就给我放水里看;你说防火,你就给我放火里看;你说磨得细,你就给我过过滤网看;……可以说这是一个实验,但对比效果却是真实的。现在保洁公司所有的广告都在做这种实验对比,效果就是保洁在中国日手用品老大的地位,无人能动。

体验式营销,给顾客更多的是心中的接受,我接受你所说的,那是真的,不用你用很专业的语言给我说我听不懂的话,也不用你给我看那些我看不懂的报告,也不用你给我看那些对我没有任何用的证书,我只要看效果,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篇6:《用事实说话》初中读后感

人们不能接受事实真相有四种原因:

1、无知自信(对正确的事实没有反应,缺乏知识和训练)。

2、感知差异(不同人看同个事实评价不一样)。

3、心里抵触(明知道真相,单没法接受,找借口抵触真相)。

4、利益抵触(真相跟利益相冲

如何解决:

1、聚焦事实。使用FIRE模型:事实、解读、反应和结果。用结构化方式来画图和解答

2、换位思考。我知道结果使你感到意外,但是我想这不是你期望。要做到情感共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3、设定有效目标。争执、报复、要求对方道歉这些谈话目标都是无效目标的设定。“6个月之后原则”启动时间距离降低自己的压力。

4、对话而不是对抗。IDEAS模型:

1、邀请对方参与谈话(你愿意跟我就什么什么事情进行谈话吗?)。

2、解除对方防备(我不是想职责你任何事,我是想跟你讨论一下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3、消除责备(如果我们之间对这个事情看法不同,我们可以讨论)

4、承认对方的权利(你认为可以吗?)

5、设备时间(你想现在谈,还是什么时候谈?)这段话需要30秒之内说完。如果别人说我不想谈,可以再加一句我能问为什么吗?

5、创造文字画面。至少给出三个要素对事实进行解释。

6、谈话的技巧:学会倾听。学会结构化倾听

7、说出事实。创造纠正式的飞跃。

篇7:走群众路线不妨从实话实说开始

唐盛利

2011年底,笔者工作所在的镇借国家水利大投入之机,上马了一个水库除险保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当地百姓告诉笔者,水库下游的池塘成了“锅子底”,水渠也是“肠梗阻”,望能来一次水利大整修。可当听说水利资金基本上要自筹时,他们大多如泄了气的皮球。“国家不是有4万亿水利投资吗?”

为还群众一个明白、政府一个清白,我们选在水库下游召开村民代表会议,100多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笔者告知国家计划投4万亿是实,但分10年,且主投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这时开始有人议论,笔者深知老百姓有在电视上“断章取义”的习惯,便安排分发有关政策文件。

等老百姓稍稍平静,笔者又与他们算细账: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街道),许多兄弟乡镇还没争取到一个项目,国家已给我镇水库投了300余万。有些群众按捺不住,连问怎么办,于是笔者把两个选择摊在桌上,“修,群众自筹资金为主,镇上适当支持”;“等,不知何年何月,旱涝难有收成”。已基本小康起来的老乡们,见每亩分摊不到千元,纷纷表示愿意出钱出力。于是,灌溉几个村3000多亩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笔者“实话实说”之后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去年,笔者因调动赴京工作。一次带队到基层调研座谈,有单位因工作职能增加,提出人手紧张、经费不足等问题。笔者讲了主要靠地方调剂编制、靠内部挖潜增效、靠过紧日子的看法。这种答复显然令人不爽。谁知打道回府后,那个单位负责人打来电话,“您实话实说,让干部职工少了观望抱怨情绪,做事积极性更高了”。真没想到,实话实说一时驳了他们的面子,但却给单位增添了活力。

其实,说实话是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的基本要求,但现在一些官员习惯说官话、套话和模棱两可的话,因为这样不需承担责任,有时甚至“听起来很美”,更不会因为说真话令人难堪。但由于解决不了问题,基层群众虽然耐着性子听了,但心里十分反感,于是干群、上下关系逐渐生隙。笔者认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干群鱼水关系,实现“上下同欲”,不妨倡导从实话实说开始。

▲(作者是中央综治办综治一室副处长)

篇8:食话实说(二章)

有次陪一对夫妻到电视台参加一个综艺节目,其中有个游戏是考验夫妻双方默契程度的,当主持人分别问朋友两口子结婚以来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时,朋友和他妻子的回答都是烹饪——丈夫称自己最能从妻子做出的佳肴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而妻子也说自己最能从烹饪美味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满足。

当时正坐在观众席上的自己很吃惊,心想,男人在饱口福之余油然而生出家庭的幸福感还可以理解,但女人也能够从繁杂的家务中感到满足,却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后来有次到朋友家做客,就此问题问及朋友的妻子,她是这样回答我的,她说:因为自己在厨房中忙碌时,总觉得并不是在烹饪食物,而是在烹饪感情。在她看来,油盐酱醋就像是能够让家庭生活更出味的调味品:油是信任,盐是关心,酱是理解,醋是欣赏,茶是分享……她和丈夫结婚十多年来之所以始终恩爱,相濡以沫,不为金钱的欠缺而争吵,不因住房的简陋而抱怨,这同自己平时恰到好处地掌握感情的火候,并自始至终把家庭生活这道菜烹饪得有滋有味不无关系。

闲来细想,朋友妻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在我们周围,与他们条件类似的人很多——收入不高、住房不好、工作也不是十分理想……但就是如此简陋的条件,有的人可以利用它们做出精美的菜肴,有的却仅能炒出难以下咽的粗糙陋食,究其原因,仅仅在于人们在烹饪家庭生活这道菜时有没有用心——只要用了心,哪怕你手里只有一棵普通的小白菜,也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让对方和自己吃出幸福的味道。

别把自私挟进孩子碗中

星期天家里吃板栗烧鸡,儿子一上饭桌,便用筷子在菜碗中乱搅一气。问他挑拣什么,儿子头也不抬:找鸡腿呀。我故意逗他,说今天能不能把鸡腿让给爸爸,爸爸也喜欢吃鸡腿呀。没想到儿子竟断然拒绝,飞快用筷子把鸡腿挟进自己碗里后,才满不在乎地对我说:你吃鸡脖鸡爪吧!

记得刚刚允许儿子上桌子吃饭的时候,看到碗里我们挟给他的菜,也曾瞪着稚嫩的眼睛问我们为啥单独让他吃鸡腿,当时我们告诉他:因为鸡腿的肉最细嫩最好吃。谁也没想到这种过度的关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由于生活中总是对他另眼相看,还不满5岁的儿子就已理所当然地习惯了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于是一家人吃苹果,儿子总要挑最大的那个,切西瓜吃,儿子也首先抢拿最红最甜的一块……总觉得自己天经地义应该享受最好的东西,以至于慢慢变得自私、不关心他人,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曾多次听说过这样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说有母子俩相依为命,每当吃鱼时,母亲总把鱼身让给儿子,把鱼头留给自己,时间长了,儿子有些奇怪,便问母亲。母亲告诉儿子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后来有天儿子偶然尝了尝鱼头,发现并不如鱼身好吃,这才知道母亲之所以吃鱼头,只是为了把更鲜美的鱼身留给自己。

不知道此后那个已经开始懂事的孩子会不会在吃鱼时和母亲调换过来,因为故事的后面并没有讲,但我想,即使懂得鱼身比鱼头好吃,恐怕今天在宠爱甚至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也很难会主动挑选鱼头而让出鱼身,就像我们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肯把好吃的鸡腿留给自己的父母一样。

篇9:实话实说话流行 教案

训练点简析:有人说,议论文写作考的就是两样东西:材料和思维。但如果从应试的角度讲,材料的选用训练显然是更为有效的训练。既然是材料,靠的当然是平时的积累;但是讲到“选用”,又是关乎技巧的事。所以,我们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树立积累材料的意识,更要让学生学会选用材料的方法,甚至让学生学会“巧妇善为无米之炊”,即在没有材料的时候的也能创造材料。

引言

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老瓶装新酒不是件好,甚至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老“瓶”(主题)如果能够装上新“酒”(材料)最后喝起来的感觉自然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用事实说话。写议论就是要用事实说话。而且只有足够分量的事实,才能说得响话。

一,材料的选用

从一篇待升格的作文讲起。

待升格作文,话题:“追问‘为什么’的价值”。

双眉紧锁

潘红霞

高级动物的人类,与生俱来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本能,和具有大脑活动思辨能力的机器。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偷着懒散。这是人的共性吧。每个人都知道,勤比懒好,可偏偏为什么不那样做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为什么。眉头紧锁却没有答案。

《圣经》里说:“你们应该在路上寻找,探求真理,那才是通人善的途径,这样你的灵魂才得以安息。”是啊,人生的旅途不正是我们在不知疲倦地提出一个个“为什么”的同时,寻找答案的过程。那样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充实。这也是“为什么”的最深层的价值。

回想人能双足走路的时候,之前为什么没有直立行走的生物,正是这样的提问,有了时间和进化的结果。中国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如此,佳期句中有“月有阴晴圆缺”,我想在当时写此句的人也不过是观其表象,但实质,月的圆缺是有规律和学问的。这无疑也是后来人们探求的结果。

人类在不断向,经济、国防、建设……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不断追问。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牛顿的故事,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结人类的贡献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能说这一结果让人类更好认识地球有及整个宇宙有着难想象的巨大作用。而他只因一个苹果落地,诱发了他探索的心灵,在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又解决一个个“为什么”堆积在一起的最终价值。

瓦特,他从小就勤学好问,在姨妈让他烧沸水时,壶顶因水蒸汽而不思上升的时候,他就在问什么能上升,哪能来的力量?无数个问号出现在他的脑海,被误认是个懒孩子,就是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在不断问什么的条件下,瓦特忙乱良了蒸汽机,推动社会的前进,是难以形容的。人活着免不了在进行自己对自己追问。只有这样人才会进步,才会更巾近本质和灵魂。许多仁人志士无不是在这三个字中成就人生。

我是平凡的人,我只知道追问“为什么”让社会在进步,让我成为更真实的我。价值连城的“为什么”,别忘了多问几个。

待升格理由:

1、入题不简洁,有绕弯子之嫌。

2、由《圣经》的话切入,引出论点。继而上升到“人类”和“灵魂”高度,使立论显得大气。举诗歌为证,可以。但是与前面宏大的立论角度相比,还是显得“小气”了。

3、牛顿的伟大发现固然有追问“为什么”在起作用,但与话题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4、瓦特的例子虽然切近,“推动社会的前进”,扣住了话题本意,但还是一般化了。

5、对自己追问,使论证视野又“大”得没有边际起来。“无一”一句有些绝对化了。

6、最后一段乃论点所在,可惜论证过程“走过场”了,这个论点缺乏强力支撑。

7,总体印象:从文章线路(结构)来说,所有的材料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而且材料的面孔也一般化了,读后觉得主题平平淡淡的,不能给人以“入骨”通达之感。倒是文中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显得很有品位。在材料的选择上,比如,我们可以:“过去”嘛,就用人类对四肢行走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站起来走路呢?”“现在”嘛,接用人类不满足在地上行走:“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那样飞起来呢?”“未来”嘛,就用人类更富想象力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飞到其它星球上生活呢?”

小结:就这篇作文来看,材料不够新鲜,虽然扣住了话题,但是牛顿和瓦特是面对“问为什么”这个话题一般同学都会用的材,所以,也就是一些太普遍不能出彩的材料。我们写作,不能满足于作文的“完成”,还要谋求“发展等级”,如丰富、深刻、文采和创新。所以,我们在写议论文选择材料时,首先要选恰当的、扣题的材料,同时要警惕那些极易出现的材料,要逼迫自己学着独辟蹊径,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例子,也就是材料要鲜活,要创新,要有时代气息。再者,要选用有品位的、有文彩的、深刻的材料。最后,用用古诗文也是不错的方法。

(一),选用恰当的、典型的材料。

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为例,看看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小结:不合适。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论据不典型。

再看2005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许多考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就选用了“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个些人物事迹为材料。这个材料不仅鲜活,而且应该说也是恰当的。如广东考生的一份满分作文《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中这样写道: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成为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着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泛滥真相盖子的桂西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人物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

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当然,如果选刘翔和女排,也许就不一定恰当——当然,也可从别的角度来扣“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就是小作者所举的这几个例子,我们说,也是在材料“符合”的前提下“创造”恰当。“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说法的确有点牵强,也说明所选材料有些“牵强”,只是“符合”。所以,当我们联想到一个符合的、恰当的材料之后,还应该有一定的评述,如上则材料中“当这些原本平凡人物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这些评述和引申,让所选的材料更好的为中心论点服务。

又如,2005全国卷(2)的话题是:位置和价值。其中有一篇失误作文《存在·位置·责任》,作者在文举了大连市公交汽车联运公司702路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的事例:

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呼吸。这名司机叫黄

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

可惜!材料应该说是挺“新”的,但作者的失误在于用材料来大讲特讲“责任”,真是离题万里啊。

(二),选用鲜活的材料。

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旆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住处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2001年上海高考要求以“文化遗产”为话题作文,有一篇《传承历史文化(以人类与文化遗产的名义)》堪称难得的佳作。文章引用的三则材料分别是:APEC国际贸易部长级会议选址周庄,央视《实话实说》节目就一棵千年古榕的讨论,冯骥才竭力拯救枯衣街。这些论据无不鲜活、生动,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新颖的选材,使此文不同风响,自然备受好评。

再如,在写“自己与他人”的话题作文时,不少同学想到南非总统曼德拉当了总统后宽容地对待曾在监狱里虐待他的三个白人的故事,就是很不错的选材。

再如在上一点讲过的,05年的高考有许多人就举“感动中国”的一些人物为例,尤其是刘翔的例子。甚至,有人举台独和“连宋”访问大陆等热点话题为例。

(三),选用丰富的、立体的材料。

议论文要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所以,总的来说,材料越丰富,文章的论证就越充分,说服力也就越强。但是“丰富”不等于“多”,相似的材料再多,也只能给人一种累赘重复之感。所以,材料的丰富不仅反映了写作者的知识积累,更反映了作者的思维品质。所以,选用丰富的材料,是说要多角度地立体地选用尽可能多的材料。

如2005年全国卷(3)(话题:忘记与铭记),贵州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一路同行》,文中列举了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范仲淹、陆游,残疾人海伦·凯勒和智障的音乐神童舟舟,还举了周恩来、袁隆平等众多材料,既典型又丰富。

(四)选择有品位、深刻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很能见出作者的认识和修养。现在的高考作文评分,也把“深刻”当作重要一个发展等级。一则材料是否有品位,是否深刻,既和材料本身的“品质”有关,也和作者的挖掘有关。

比如用“苏武放牧”的材料,有一考生挖掘出“苏武忘记了自己的磨难和遭遇,铭记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的立意,一下子使之升华,令人眼睛一亮。

再如,05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说‘安’”话题作文,有一考生《说“安”》一文中,分成“安”与“不安”两个方面正反论说,同时又有所侧重,以“不安”衬托“安”,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其中一段写道:

和谐安定的历史环境和不安于现状的追求,推动中国人民用五年

时间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五”的跨越,让中国的声音和五星红旗的问候从太空传到地球;它让小巨人飘洋过海,出现在美国的NBA的赛场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入选NBA全明星的亚洲人;它邀请世界客人来另参加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和财富论坛;它让海峡两岸的双手握在一起,也让我们对世界不和谐声音说不;它让奥运会和北京携手。

材料倒不一定怎么“深刻”,但作者的见解却非常的深刻,非常有品位。

(五),巧用古诗文。

一是运用古诗文构架全篇。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论证认识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辩。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

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引用过半,但又引用得恰当而巧妙。

二是引用古诗文扣题印证。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一文,开头一段是:“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这里的引用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主题,一举双得,可谓妙矣。接着,第三段中写李清照,她在生活安定时引用“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以后引用“载不动许多愁”,可谓准确印证;第五段为了应证“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引用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谓旁征博引;第六段引用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谓妙笔生花。

二,非常之法。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 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

来代替个体,将某一在人物行为共同点心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

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2003江苏高考江分作文《放下情感的叶子》)

(二),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门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片服阅卷老师。

例一: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200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例二: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东风中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著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小草放弃了土地壤中的温暖之后终于实现了为大地带来一丝微型机的美好愿望;白云选择了蓝天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

——于是我懂得了怎样去寻打找并选择事业。(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寻找心灵的故乡》)

(三)、化少为多 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方式,当没有太我事例时,可采取 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的方式来加强效果,将一个例子化为两个例子。

例: 霸王骑着乌难骓马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化作了剑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有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铛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能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学分历史般的旁观>>)

(四)、以假乱真 切中肯綮

例: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

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200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选择牢笼》)

(五),立足课本 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

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壮哉,猛士!》)

(六).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具洞庭湖开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功赎罪的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局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在,我的进入不了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我很欣赏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实在是一场悖论,们很难“两全其美”。从小学到现在,我几乎就一直在和自己打头着。我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得加班加点,拼命做题;可是在我累得憔悴不堪时,成绩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好。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不要沮丧,要坚持下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嘛。于是我开始振作。可是又一个声音分明在我耳边唠叨: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又何必非要走高考这条道呢?是的,我记得母亲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农民苦啊!”。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

农民身份,可是偏偏我的成绩一直不如意,眼看着离大学的门一天天变远,而我还要装着很努力的样子。我就常常这样深陷“二难”处境:我知道我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徒劳,可是我又没办法放育;我想寻求加样的道路,可是“路”又在哪里呢?(话题:人性的柔弱与理性的崇高。节选自《你我别无选择》一文开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陷入抽象的分析“陷阱”中,而是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将自己置放在一个“二难”选择的矛盾怪圈中,表达了一个身为“差生”群落的内心迷惘与苦苦挣扎,使得文章读来亲和感人。更什得一提的是,文章并没有拘泥于自我的狭小内心白,而是不断推演开来,推风吹草动广阔的人生界而上,使主旨奋扬开来,照应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不懈怎样面对 来自自身的诸葛亮多弱点、失意乃至不幸。

三,实战训练

看下面,按要求写作。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个小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年轻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是两扇小门„„

一路往前走,男人推开了美丽、年轻、善良、温柔、有钱、忠诚、勤劳、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有幽默感等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扇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的过于完美了,请您到大街上去找吧。

原来,他已经走到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故事中的男人是追求“完美”的,这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拟派项目负责人无在建工程承诺书下一篇:潜在客户邀约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