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重要的标识特征之一,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特色“名片”。中医药类院校学生需要注重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加强中医药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和文化自信教育。

第一篇: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中的,是民族特点、民族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仍然可以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成就事功、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思考

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文化是融入百姓生活中的,是民族特点、民族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医药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其思想观念无不打上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医学既是世界医学的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在世界其他医学均被西医学同化的今天,中医药文化不仅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独树一帜,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说明中医学术尽管难以被西医学理解和解释,但确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和优势。早在20世纪初,恽铁樵就指出,“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途径,东方医术自有其立脚点。”这个立脚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医学生命力之

所在,离开它,中医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栖息繁衍于东亚大陆,这里幅员辽阔、腹里纵深,多样性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中华民族创造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的基本条件。中华文化体系完备,绵延不绝,个性突出,兼收并蓄,崇尚中庸。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和灿烂的文化奇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世界的东方,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还是马克思那句高度概括而精辟的结论:“火药、罗盘、印刷术—— 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救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由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概括而言,儒家的希圣希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黄老无为,佛家的善待生命、众生平等仍然可以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成就事功、和谐相处的智慧。弘扬包括儒、释、道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极大地凝聚中华民族的合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关于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医学,通常的理解就是治病救人的。但在中医药学的视野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病”,而更多的是“病的人”。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医药学有更多的人文特质,中医药文化有很深的内涵。正是由于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自古就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秀才学郎中,如同拾根葱”等谚语,形容有一定传统文化功底的人学医的方便快捷。文化积累达到封建王朝鼎盛的北宋.更是有了“儒医”一说。甚至许多为官者都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精通医道。不能为官者,也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自释。所谓医者易也,远的不说,就说现代的诸多名医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任应秋老有《任应秋医文集》,裘沛然老有《剑风楼诗文钞》,邓铁涛老有《铁涛医话》,张灿王甲老有《琴石书屋医馀吟草》等等。星罗棋布·蔚为大观[1]。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决不仅仅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某几位医家、某几本医书等等的简单介绍。更多的,应该是这些东西与中医药医疗保健养生的关系以及其中透射出的自然人生哲理而化人、化天下。泼墨挥毫,游走于龙蛇之间或许就能轻松消除一时难平的怨气;抚琴一曲,忘情于山高水长之中,自然能排除万千杂念而益寿延年。

中医药学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稍加制作和配合,也可用来治病疗伤,并且很多的时候,疗效卓著。于是又有药食同源之说,万古常青。时至今日,药酒、药膳、药粥等等仍然各显其能,各竞风采。上海人一到冬天就有吃膏滋药进补的习俗, 四川人好用大辛大热的附子放入锅中调味,广东人一年四季都喜好煲各种进补的汤羹等,这些都已成为文化渗入到民众的生活起居、思想理念之中而形成一方风俗。正是由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医药学特别讲究一个“悟”字。即使老师讲得很明白,还是少不了你自己的亲身体会[2]。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是在中华合和文化的氛围中形成。合和思想认为,首先,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万物同宗”、“宇宙一体”的内在联系,即宇宙的本原是混沌未分的整体,宇宙的演化是由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一五行一无穷万物逐渐分化而来,人体亦反映了太极(命门)一阴阳一五行(五藏)的过程。在中国人认识的视野之内,天地万物之间不仅有紧密的结构关系和严格而鲜明的秩序将它们联系起来,而且由于它们出于同一个萌胚,经历了同一个演化过程,因而具有深刻的一致性、统一性、相似性,这种由共同发生而导致的内在统一,是宇宙间各个层次、各个等级之整体形成的基础;其次,万物和谐默契、相异相成的动力来自于事物内部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是“自我运动”的结果,外力只能影响它,却不能主宰它;再次,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部分要素,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就事物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体的功能,即所谓“和实生物”。在合和思想熏陶下形成的中医整体观念,重视人整体意义的生命现象,尊重人与环境的有机联系,不仅研究人自身,还研究人体以外的天文、地理、气候乃至音乐、军事、政治等相关领域,并运用阴阳五行的普遍规律来认识人体、处理疾病。可见,中医整体观念形成的思想基础,与现代科学所谓“元整体”(分化整体)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深刻内涵及特色所在,也是西医整体观迄今尚未企及的盲点。西医整体观是在运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把整体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子整体,从实际操作中将人当作一个可拆卸的“合整体”(组合整体),可以逐层进行分解、还原,在了解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后,再将这些内容组合起来。孰不知,在分解过程中,整体意义上的内容已荡然无存,所得到的只是“等于部分之和”的整体,这种整体显然与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人是由一个受精卵分化发育而成,是最典型的“元整体”,探索人体的各种生命及疾病规律,用中医“元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较之西医“合整体”的思路,显然更有优势。因此,中医学不仅发现了许多西医学至今难以认识和证实的生命现象,如藏象、经络等,还在实践中成功地运用这些理论,取得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可见,通过研究中医整体观念所形成的文化背景,方能清晰地认识到其“元整体”的特色,加深对中医药整体观念的深刻理解。也只有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发扬光大,从而推动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564.

[2]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417.

(责任编辑/吴凤华)

作者:文常明 王 倩

第二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新视角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重要的标识特征之一,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特色“名片”。中医药类院校学生需要注重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加强中医药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和文化自信教育。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名片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从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提出,再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的审议通过,以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具体规划的发布,中医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医药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中医药类院校肩负着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重要使命,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医药类院校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做好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不仅能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扩大学校影响力和推动中醫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如何深入挖掘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好该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仅涉及到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一瑰宝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对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医药类高校的文化实践教育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长远的战略考量,也是中医药类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担当。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迈向世界舞台的特色“名片”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1]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医药文化迈向世界文化舞台的步伐,对扩大中医药影响力,提高中医药国际地位,塑造以人为本、热爱和平的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的产物,它是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为主的思想价值观,以象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为主的认知思维模式,以平为期,和谐共生为主的行为准则。[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和“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注重和谐融合的文化基本特征是相互对照统一。[3]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还是治病时中病即止的治则,养生保健的指导建议,无不体现着医药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兼具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多重特殊属性的中医药,是开启中国文化复兴的“新篇章”,更是中华文化迈向世界舞台的特色“名片”。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百年中医史》将近代中医药的命运总结为四大危机,即学理危机——中医是否科学;存亡危机——应否取缔中医;价值危机——西医在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方面成就显著,中医对社会还有否价值;权利危机——教育系统和卫生行政应否给予中医地位。[4]这无疑很好地概括了近代中医命途多舛及人们疑虑重重的状况。中医药之所以出现危机,主要是一部分人只看到西医的某些优势,从而轻率地全面否定中医药。大多数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中医药经典著作、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文化的有形表现形式,而对中医诊断治疗方法,中医药基础理论了解不多,即便是中医药类院校学生的认知也存在不足。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没有被中医药类院校普遍重视,部分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中医药的文化历史和中医知识,对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却没有针对性的说明。此外,学生入学前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也不足,对所学专业的不自信等因素也就容易造成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偏低,对中医药文化自觉缺失,认同感也不高的局面。[5]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首先需要树立中医药文化自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要求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势。[6]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认知要求在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坚持该文化的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中医药类院校除了学科理论技能培养,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以辩证、科学思维来认识中西医差异,理解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它是我国古代健康养生理念、整体观治病的理法方药、哲学智慧及人文精神的聚合体,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医药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对中医药文化本质和内涵的认识,更在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包容性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并为己所用。如科学研究表明,传统中医药学的整体思维与西医分析还原法可以互为补充。中医药具有科学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它面对生命是科学的,面对情感的“人”又是一种文化情怀。在发掘与重建中医药文化的过程,在与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我们需了解自身优势,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文化多样性的精华,改进自身不足,让文化的“自觉”不是盲目的,而是科学辩证的。

三、创新中医药文化,提振文化自信教育

中医药文化自信要以高度自觉和认同为基础。自信既是自知之明,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的民族智慧,提振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7]中医药文化自信前提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对中医药文化凝聚而成的信念、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中医药类高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注重挖掘并呈现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尽管面临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依旧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顽强的生机,继续展现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出台与中医药相关的文件和政策也说明,中医药正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的发现,其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源自中医古籍,研制和应用过程中由历代无数中医药人的奉献沉淀下来,是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硕果,是历史和现实价值的一种再呈现。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是在批判性继承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我们对中医药文化自信来自辉煌、强大的医药物质基础,“天人合一”精神理念和“精诚仁和”的制度保障。创新是一种有效的融合,以中医之思维,借鉴现代医学技术形成彼我思维互证和技术融汇,形成新的有效方案。中医药类院校在教育的各环节应遵循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精神;坚持大医精诚、厚德济生;坚持中医药理论与实践自信;坚持中医药自信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一。同时,逐渐确立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地位,赢得中医药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话语权,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对于生生不息、别具一格、欣欣向荣和富有底蕴的中医药,引导学生有理由也有底气去相信,并且去选择和接受,有意识、富有情怀与责任感地去学习去传承中医药文化,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创新者。文化自信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加踏实坚定,方向也会更加明确清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EB/OL].(2016-12-26)/.https://www.yidaiyilu.gov.cn/wcm.files/upload/CMSydylgw/201703/201703200329031.pdf.

[2]毛嘉陵.中醫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27.

[3]金元浦.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7-111.

[4]郑洪.从文化自觉到中医药文化自信[N].中国中医药报,2017-6-5(3).

[5]毛嘉陵.中医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48-167.

[6]汤一介.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A].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2006:6.

[7]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吴帆(1983- ),女,硕士,广东药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

作者:吴帆 朱庆龙 欧德先

第三篇:文化育人视角下构建中医药校园文化路径探究

摘 要:当前,高校处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是折射社会文化的镜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中医药校园文化是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精髓的引领下,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找准定位,系统规划,通过文化育人、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载体,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具有个性化的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作者简介:王亦秋(1987—),男,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医药文化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保留较完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具有中医学的基本属性,而且具有不可忽略的人文属性。因此,不管从文化的角度,还是医学的角度,中医药文化就是指中医药体系所吸纳的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特征,是中医药体系中所包含和体现的传统文化。大学是传承、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大学生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学校文化的自强,源于对学校文化的自信;学校文化的自信,基于对学校文化的自觉。

下面,笔者就文化育人和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医药类高校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总结和凝练出一个社会大众都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既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现实需要,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提振中医药工作者精气神的不竭源泉。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2009年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读其核心价值。

1.以“天下大同、平衡和谐”为根本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机体,而且还应当与自然界、与社会实现平衡。《黄帝内经》中诸如“少阳为枢,调和为顺”“五行生克制化有度”等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对于当下而言,这不仅体现在中医学领域,而且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而言,对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亦极具启示意义。它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独特的论述视角,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提炼其内涵与价值,结合时代内容,予以现代语言表述,是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将为构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认识视角。

2.以“仁、和、精、诚”为内核

“仁、和、精、诚”高度浓缩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以及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體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

3.以“由博返约,开放创新”为归宿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漫漫,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还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表现出来的一以贯之的特征对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同样极具价值。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应当故步自封,而应当是开放包容,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两种不同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自卑、文化崇拜、文化自残的现象,一定要坚持主体地位,坚持“文化自信”,否则可能导致文化异化,这无疑是致命的结果。[1]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外在抓手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将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2]总的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①校园文化是同社会文化大系统既紧密相连又相互独立的一个亚文化系统,是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形式;②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制度形式、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因此,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始终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①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③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④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

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文化之林,但它同时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中医药类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对中医药文化起引领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要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中植入中医药文化, 总结成功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贯彻新时期党的要求,我们应全面倡导和推进文化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阐述。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发展的基本形态,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标志是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越深厚,越能打动人,越具有持久影响力,这样的学校才越具有开创和引领时代、社会风气之先的地位,其培养的学生也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责任和能力。[3]常言道,打造一所好的学校需要积累,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建设校园文化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三、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关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价值观意义上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现阶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年学生,这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要深入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开放火热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省情,增进与党和人民的感情。同时,思想文化领域时时演绎着争夺和斗争,我们一定要始终注意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课堂讲坛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宗教管理,坚决抵御各类敌对势力向校园的渗透。

2.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育人对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有两大方向性原则需要把握好:一方面,要紧紧围绕育人展开。不能为环境而环境,片面追求大广场、大展馆、大雕塑,既费钱费时又不实用。校园文化环境应以师生为本,从有利于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出发,着眼于育人需要,尽可能多用途化,避免单一使用。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力求多形式化,让师生参与其中。如各类环境装点可直接交给师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动手布置,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环境,教育自己、鼓舞自己。各类学生社团也应成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生力军,充实内容,完善形式,提高品质,使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历练自己、培养自己的重要舞台。

3.培养符合时代潮流的工匠精神

这是医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追求。在当今网络化时代,作为医药类院校,既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里面包含着敬业、负责、执着、精益求精等多重内涵。医药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医院培养技术人才,对医院而言,工匠精神既是治病救人的重要保证,又是自身信誉的重要保证。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岗位技能,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素养的最好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从本质上看是个文化问题,我们应从文化层面进行总体思考和设计。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匠精神导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树立工匠精神指引,在课程安排上充实工匠精神内容,在组织管理上严格工匠精神要求,在教育宣传上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我们应以无处不在的工匠精神及文化追求,滋润和培养学生树立起牢固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冯 刚.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

張德江.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4—16.

王霁宁,李晓月,王洪志.实现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嬗变要把握几个根本点.大学教育,2012,(5):90.

作者:王亦秋

上一篇:内科护士议论文范文下一篇:情境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