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高等职业院校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更要求育人过程中,把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文章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在中医药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修身立德 传道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的高低,是决定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多次重要讲话中科学阐明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内涵及建设路径等。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明道知责”是前提,“修身立德”是关键,“传道树人”是根本。

明道以知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学习之“道”,《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展现出我国传统人才培育观对培养道德完善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重视。在新時代的今天,大学之“道”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师为人之要首在立德。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这为我国全体高校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锤炼品格。通过读经典、勤研习、多思考,夯实政治理论、学术理论基本功,以弘扬德行、为国兴才作为精神支点,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擅比较、多总结、深剖析,坚定“四个自信”;守正道、重内省、严律己、勤实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有效的实际行动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从而在增强学识、真抓实干中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

深化认识。通过学历史,从历史逻辑中挖掘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传统基因和文化基础;通过看变化,从现实逻辑中把握立德树人的客观基础、现实需求和发展必要;通过细比较,从世界视野中分析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力量源泉和重要使命,从而不断深化对立德树人的认识。

勇于实践。要始终铭记立德是做人之本、成才之基,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立德树人要“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切实履行职责,引导、影响、培养学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理想和目标。

修身以立德

“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教师队伍自身的立德修身尤为关键,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高校必须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高校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学生立志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要求,同样是其他学科教师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从立德角度来看,一要明大德。要筑牢政治品德,牢记发展责任,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之大德。二要守公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严格守法、德法兼修,严守规则、抵制恶行,推崇公德、共推共守。三要严私德。要爱岗敬业、言行一致、一日三省,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要善于钻研、勤于求真、博学多识、明辨是非,塑造个人学术品德。

掌握扎实的学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师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学识,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无法掌握科学的理论,就难以说服青年学生并引领青年学生。高校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读经典、学理论,夯实专业理论功底;拓视野、广涉猎,增强综合知识积累;勤思考、深研究,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多实践、勇创新,强化实践运用能力;善学习、多交流,提升学术综合素养,从而修好自身专业,练就过硬本领,形成具有深厚积淀、显著特色、独特优势和新颖风格的理论体系和学术基础,实现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行为是人的思想、理念、学识、能力的外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立德是前提,修业是基础,践德是关键。高校教师要常怀规范之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怀服务之心,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常怀遵礼之心,学礼习礼、遵礼行礼,注重仪表、约束言行;常怀仁爱之心,畅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关心、关注、关爱学生,彰显行为之善。

传道以树人

为人师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师者的本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高校实现培养德才兼备时代新人目标的主导者。传授知识,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当一名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入学生脑、入学生心。这就意味着必须深入学生,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新青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掌握症候、对症下药,精准解读、因材施教,增强知识积累、创新授课模式、改变授课思路、拓展授课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体与学生搭建互动平台,讲好故事,用故事吸引人;讲透理论,用理论说服人;渲染情感,用情感打动人;彰显情怀,用情怀感染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所传授知识的接受度。

传授知识,本质上是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和创造者这一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实施者。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关键主体,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发扬革命文化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引导学生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践行者。

传授知识,最终的目的在于育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尤其要在教书过程中认真育人,培养和教育学生自觉崇德修身。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主渠道,创新思政课程模式,提高思政课堂亲和力,提升思政课实效,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要抓好专业课程育人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全面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同步推进;通过言传身教,将道德规范融入日常言行和实践点滴,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行动自觉;通过健全监督评价体系,督促学生从我做起,培养其践大德、守公德、修私德的主动性;通过激发主体活力,营造师生共推、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

高校教师要高扬仁爱之帆,夯实学识之基,铸牢师德之魂,尽好育人之责,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从而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要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陈金霞

作者:别荣海

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中医药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高等职业院校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更要求育人过程中,把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文章主要探讨高职院校在中医药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 中医药教学 立德树人 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过程中,更应该把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化、中医药现代化不断冲击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产业提出了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理论知识、较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中医药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医药教学过程中进行立德树人实践探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提升师德形象以立德树人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正己而化人者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学是一项具有强烈示范性的工作,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工作中不断刻苦钻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高职中医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工作者,其应具有的品德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当是既有高尚医德又有精湛医术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传授中医药学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1],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感受中医药学医德的浓重气息,进而加强对医学的认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医药教学追求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南丁格尔精神、白求恩精神,因此高职中医药教师在拥有渊博的知识、具备丰富的学识和点拨技巧的同时,最重要的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创建优质课堂以立德树人

优质课堂来自教师的精心准备,从对教材的把握到素材收集,从课件制作到透彻的课堂讲解。高职中医药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把握所选用教材编者的精神编辑意图、内在理念和社会价值等[2]。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学科发展以及关联学科来收集素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新颖又紧扣专业,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高职中医药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较为枯燥的中医药知识变得生动、新颖、活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演讲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学生绝对听从教师的教导到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采用诸如“鱼腥草注射剂”事件、“毒胶囊”事件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将人类与SARS、非典、HN7等抗争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使中医药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生活,回归生活本真,构建符合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生活需求的生活化课堂。

高职中医药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中医药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PPT、MOOC网络课程、视频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直观性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浅显,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

三、弘扬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丰硕成果,是目前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的形成吸收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其发展、创新、传播也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并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通,血脉相连。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仍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作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替代的文明成果,承载着保障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医疗和健康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对中医药产业提出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而且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加速向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一些西方医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传播。我国的针灸技术已经传播到200多个国家,中医中药出口160多个国家。这些宝贵的中医药历史财富,既有传统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高职中医药教学中,讲授中医药道法自然的哲学观、预防为主形神兼顾的健康观、整体平衡的生命观、辨证施治的诊疗观和“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将它的产生背景、现代发展、风格特点、相关的人文地理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有进一步的全方位的理解,加深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进而加深对人类优秀文化价值的理解,建立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崇敬之心,并自觉地去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新使命。

四、坚持人本管理以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良好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4]。高职中医药院校首先要塑造有特色的大学教学环境,坚持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构建良好的中医药育人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高职中医药教学管理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讲究引导艺术,善用激励机制,开展行之有效的育人工作。高职中医药教学可以开展如急救培训、课内社区医疗实践和课外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踐形式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负责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以及后勤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等工作,坚定学生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志向。

五、结语

高职中医药教学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文化,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中医药人才的重任。作为高职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中医药教学全过程,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好高职中医药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及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福杰,汪剑.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0-21.

[2]张凌.浅谈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2014(6):112-114.

[3]任旭.中医药的传统文化特征和价值观[J].中国中医药报,2014(7):56-58.

[4]孙玉泉,李红捷.高校数学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81-82.

作者:王萍

中医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论文 篇3:

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为落实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需建立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药课程思政机制。本文从课程思政目标设定、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内容选择、思政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设计、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对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实践结果表明,将中医药自信融入课程之中,既增强了大学生的中医药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也提高了教师的育人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自信;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fidence in TCM; Gynecology of TCM;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的职能、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本分,同时也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及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需要[2]。按照“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求,山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以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介绍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设定中医妇科学课程思政总目标及有关章节课程思政目标;其次,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彼此呼应、相互补充的知识网络;再次,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契合;最后,选择有效考核方式,实现中医药自信对本课程的有机融入。

1.1 设定课程思政目标

我国医学生誓词反映的是医学从业人员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其中“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国家对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强化中医药自信,提升岗位责任意识,丰富人文底蕴,在医疗岗位上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大医”。

1.1.1 提升中医药自信 展示中医妇科学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深邃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优势技术、确切的临床疗效、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德才并馨的名医形象及与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热爱,培养其中医学思维,提升其中医药自信。

1.1.2 强化岗位责任意识 解析中医妇科临床医疗活动与社会发展、医患关系、疾病复杂成因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医疗岗位上不断锤炼“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树立“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职业信仰。

1.1.3 内化中医学人文精神 挖掘中医妇科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加强中医思维的熏陶与渗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医学精神内核,传承中医学一贯坚守的价值追求及求真务實、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1.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中医妇科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妇科学发展历程,常见疾病的望闻问切、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理论认识与实践方法,在先贤不断借鉴、持续纳新,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天人相应”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等,都是充分体现中医药自信的要素。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找准中医药自信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点,有利于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思政元素的组合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作为主线进行拓展,也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但思想内涵一致的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见表1)。

1.3 采用多元考核方式

开展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课间见习、集中见习、实训教学及课外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效激发其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1.3.1 社会实践 学生利用暑假、业余时间参与医疗实践活动,观察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现状,完成调查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及时指导,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基层卫生健康现状,有效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

1.3.2 专题讨论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布置有关中医药自信的讨论主题,对重点、难点及拓展性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线上讨论。针对学生参加讨论、现场发言等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例如,选择某位中医妇科名家,对其生活经历、学术传承、医疗执业、济世关怀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挖掘医术与医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3.3 读书笔记 教师提供学习参考书目、课外学习资源,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自主学习成果,撰写读书笔记。主题包括中医妇科学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中医经典著作、著名医家主要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提高其中医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实践

2.1 课程特点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其调经、治带、种子、安胎及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养生保健的理论与方法等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总结的望闻问切、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等理论原则与实践成果,既遵循中医药学基本规律,又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山西中医药大学选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4],授课总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56课时,医疗见习16课时,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妇科学教研室从2019年开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中医药自信有机融入课程中,旨在引导学生在“教与学、学与思、悟与行”的过程中,将中医药自信转化为坚定的专业认同、高尚的职业追求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2.2 实践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次飞跃”理论当中,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自觉地将理性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联系中发展、在发展中递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分为3个阶段,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自觉实践,以启发式教学或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逐层递进,推进教学进程。本文以第六章月经病第七节“绝经前后诸证”为例,依托专业知识,融入中医药自信元素,探讨中医药自信融入教学内容的具体过程,建立起相互交融的教学统一体。

2.2.1 启发感性认识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母亲多数正处于围绝经期的年龄阶段,以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关怀、理解与爱,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母亲生理、心理变化背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适时引入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论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身为人子、发于自然的爱亲之心(“孝”),转化为身为医者的“仁”心。

2.2.2 深化理性认识 以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仁孝”观[5]的理解:“孝”是“仁”的原点,“仁”则是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其《与妻书》中引用此语,寄托其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理想,将仁爱思想融入更宏大、更广阔的主题。

2.2.3 促进自觉实践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愿景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文献阅读、个人体验等所获得的知识、感悟完成小论文,论述“仁孝观”对于中医、中医人的意义与价值,“健康中国”背景下应当赋予“仁孝观”新时代内涵,并将其升华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自觉[6],落实为医疗岗位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行动自觉。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

本研究设计了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教学效果问卷,问卷对象为2016级中医学专业125名学生,发出125份,收回109份,有效问卷109份,占87.20%。通过授课前(2019年3月1日)、授课后(2019年6月30日)的2次问卷结果,分析学生对中医药自信融入本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增强专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及中医药自信的评价(见表2)。

表2显示,“中医药自信融入的重要性”“职业责任感”授课前较低,分别为64.22%、70.64%,授课后提高最为明显,说明本研究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有必要沿此路径开展更深入的探索。授课后,学生在“中医药自信”方面(85.32%)仍低于其他几个方面,说明学生提高了对中医药自信融入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对较为具象化的“专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中医药自信”是较为抽象化且内涵丰富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根据学生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更需要长期的、全方位的熏陶与渗透才能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3.2 教学反思

相对于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说,课程思政目标的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特点更为突出,简单的、孤立的、短期的考核及评价方式均难以准确反映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与实施效果,因此,下一步我们拟将中医药自信融入本课程的研究重点放在设计考核及评价方式。一方面,适当增加中医药自信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开放性作業,提高学生参与医疗实践的要求,纳入范围更广、层次更多的社会评价等;另一方面,对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给予关注并深入探讨,如使用科学方法评价思政元素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程度,诠释所设计的量表、问卷或开放性作业成绩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等。

综上,高等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工程,其目标是与专业教育协同并进,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稳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中医药院校则应当培养对“中医药生命力有坚定信念,对中医药价值保持高度认同,对中医药发展前途有坚定信心”[7]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实现以上培养目标的、特色鲜明的育人途径。在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引入思政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探索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由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J].中国纪检监察,2017(16):8-9.

[2] 段志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4):33-36.

[3] 赵西巨,马义泽.从医学生誓言的流变看医学生价值观念的构成[J].医学与社会,2008,21(5):59-61.

[4] 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吴凡明.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J].伦理学研究,2016(5):25-31.

[6] 胡慧远,夏静.论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32-33.

[7] 张宗明.论中医药文化自信[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1-5.

(收稿日期:2021-04-01)

(修回日期:2021-05-07;编辑:魏民)

作者:崔轶凡 王军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论文下一篇: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