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文范文

2022-05-0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医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维。自觉、积极、主动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特征,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词:中医思维;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回答和解决一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第一篇:中医论文范文

现代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设计探索

摘要:在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文章以房山区中医医院为例,介绍了在现代中医医院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医特色,探索中医医院在传统与创新中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中医医院 中医特色 建筑设计

近些年,许多中医药相关政策纷纷出台,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促进民族医药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于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主要以西方医疗体系为主,许多中医医院仍受限于曾经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缺乏中医特色与文化内涵,难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发展环境。本文将以房山区中医医院为例,从设计理念、科室设置、建筑造型三个方面分析突显中医特色的现代中医医院建筑方案设计。

一、项目简介

房山区中医医院是目前唯一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房山区重要的医疗服务机构,但现阶段医院的用地紧张,医疗用房功能布局距离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功能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发展的需求下,新院区项目的建设提上日程。

新院区的项目用地位于房山区翠柳大街与良园二路交界处,可建设用地面积8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17.2万平方米,总体编制床位1000床。场地呈南北向的倒梯形,地面平坦,分为南北两个地块,两个地块中间被城市支路划分开。新院区的总体布局按照南北向排布,由南北向轴线将各个功能组团串联起来,南北地块之间由架空连廊相连接,主要医疗建筑严整有序,各个功能分区疏密有致。建成后的新院區将充分发挥医院作为区域中医行业龙头单位的优势,提升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方案设计解析

1.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理念与整体规划

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在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阴阳之间的和谐,讲求整体性、平衡性、协同性等原则,中医院建筑在设计理念上也应该呼应相应的中医哲学观,协调建筑局部与整体、整体与环境及患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在设计规划上从古典建筑与古典园林中汲取设计灵感,提取“院落空间”、“轴线关系”等元素应用在建筑布局中。由于医院建筑体量庞大、建筑功能复杂,以建筑群体组合的方式更能有利于其运营管理、安全防控的需要。故将新院区的建筑体量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并以院落空间的组合形式呈现,以体现天人合一,气运归心的中医思想。

在整体的院区规划上,顺应场地关系,塑造南北轴线,主体建筑的各个功能模块沿场地南北轴线展开,东西两侧完全对称,以体现“阴阳”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凹凸有致的空间关系。主体建筑可分为南北两个组团,场地南侧组团为门诊医技组团,北侧组团为医技住院组团,轴线将各功能组团与园区的景观空间融合到一起,由南至北层层递进,空间变化疏密有致。其他辅助功能的建筑单体则散落于场地西侧,与主体建筑相互呼应,使院区的整体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2.突出中医诊疗特色的科室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会医疗观念也从过去的发现病情、被动求医逐渐转变为注重保健、主动预防,许多中医疗法逐渐被人们重新应用起来,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

房山区中医医院在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中医特色优势,近年来,医院在房山区域中医医疗行业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在新院区的建设方案中,房山区中医医院将进一步强化中医学科的建设,除了在传统科室中发挥各自原有的中医药诊治优势以外,在门诊区与病房区的各个楼层均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并将门诊医技楼四层整层作为中医特色治疗区,包含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中医特色治疗科室、名医堂、大师工作室等特色门诊,以及治未病、慢病管理中心等专门服务于亚健康、老年病等轻微病变的预防保健治疗科室。新院区的建设积极发挥中医特色治疗理念,注重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健康体检、预防宣教、饮食指导、养生保健等中医治疗预防慢病管理的诊疗模式融入贯彻到学科建设中来,并在建筑设计方案初期预留相应的空间,依据传统治疗方法的行为需求及空间需求进行相应的空间设计和设备配备,使传统疗法与使用空间能够呈现完美结合。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造型设计

中医院的建筑造型首先应体现传统特色,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在现代语境下追求传统的语义,发掘地域文化、中医文化,再结合现代技术条件,诠释现代中医医院。

房山区中医医院的造型设计根植于我国北方传统建筑文化,采用灰砖、木质构件、坡屋顶等要素来呈现建筑形象。在建筑总平面上以横向的大屋顶突显建筑体量;北高南低,中轴对称,由南至北的建筑体量逐渐厚重、升高,建筑体块之间虚实相合,用穿插的手法结合成整体,敦厚的建筑体块之间穿插通透的廊道、轻盈的屋顶,如涓涓细流与山体交汇,整个建筑形象雄浑厚重中不失清丽秀逸。在建筑形式上最大的亮点为传统的坡屋面形式,门诊大厅入口处的双坡面屋顶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中心庭院上方,轻盈跳跃;住院大厅入口处的单坡屋顶居中于两栋高层病房楼之间,正中对称;丰富的第五立面最大程度的营造出建筑高低起伏的大气形象,同时也使得整个建筑形象更加灵动。

整个方案在造型设计上巧妙处理高低韵律关系,于细节之处精心设计,营造出建筑高低起伏的大气形象,既蕴含了传统建筑的神韵,又兼备了现代建筑的精神。

三、结束语

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的设计是一次现代中医医院对中医特色设计的探索,将中医哲学内涵与建筑布局规划相结合、内在学科设置与外在空间设计相结合、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在点滴之处体现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在营造高效、宜人的医院空间的同时,推动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北京地区颇具特色的中医医院建筑。

参考文献

[1]应晓燕,庄爱文,李鸽伶.中医传统特色在医院文化中的体现[J].浙江中医杂志,2016(7):535-536.

[2]殷农,董丹申.现代中医院院落式模块化设计探索——浙江象山中医院设计回顾[J].华中建筑,2017(6)

[3]石媛.中国传统疗法空间的设计优化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8,36(08):57-60.

作者:岳天琦

第二篇:培育中医思维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摘 要:中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维。自觉、积极、主动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特征,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思维;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回答和解决一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要回归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是成人,一是成才,也就是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立德树人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等中医院校担负着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健康中国的建设成败。笔者试图从中医思维培育这个视角,就如何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何谓中医思维

何谓中医思维?笔者以为,中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维。哲学又被称为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黑色的意思。黑色充满神秘感,中医理论用的许多语言都是哲学语言,所以中医给人的感觉也是神神秘秘的。作为中医学子,其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揭开中医这层神秘的面纱,让世人更好地认知、认同和接纳它。

“哲”是一个会意字,由“折”和“口”构成。好比一块月饼,要判断它包的是什么馅,通常的做法是把它“折”成两半,露出一个“口”来,往里一看,一目了然。所以“哲”的本意是寻求真相,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真相是什么?”,这属于本体论范畴;第二层是“如何找到真相?”,这属于方法论、认识论范畴。它们是一体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方法轻本体。比如以考试为例,他们关注的是用什么方法提高考分,却对为什么考试漠不关心。如果没有本体的深化,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就无从谈起。“哲”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明确,“立志”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

“哲”字还含有智慧、聪明之意。学点哲学,长点智慧,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智慧与知识不能划等号,并非知识越多智慧越高。当然,知识毫无疑问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一种艺术,是运用知识的一种技巧和诀窍。中医是一门体悟艺术,是一门智慧之学。聪明,耳聪目明。从中医视角来看,耳与肾相连,目与肝相关,要使人变得聪明必须增强肝肾功能。很显然,“聪明”找到了它的生理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强肝肾功能?这是大学生关心的也是最想知道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中已经提及,那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比如,水份占人体比重的70%,是身体各器官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营养来源。大学生每天都要喝大量的白开水,若能在白开水中加入一些补肝益肾的中药材如桑椹子、枸杞等诸如此类的,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必有良效。除了饮食外,大学生还应当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笔者以前在师范院校求学期间,对其严格的作息时间甚难理解: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5点起床。后来阅读了一些中医书籍,了解了一些中医理论,觉得这种作息安排太有科学道理了。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晚上11点至零晨1点,气血流经胆,晚上11点以前睡觉有助于胆气和阳气的生发,“阳气”乃生命之源;早上5点至7点,气血流经大肠,所以早上5点起床上厕所有助于排出身体的毒素。现在大学生“熬夜”现象比较严重,既不利于健康,又不利于白天的学习。“熬夜”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导致生理层面的耳聋耳鸣、肠胃不给力、免疫力下降、黑眼圈、近视、皮肤粗糙等,还会造成情志层面的易怒、焦虑不安、记忆力下降等。所以,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严格作息制度,不要熬夜,早睡早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妄劳作”指的是劳逸结合,保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脑是思维的重要载体,根据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可分为爬行脑、情绪脑、视觉脑,与人的身体下(胸隔以下)、中(颈部与胸隔之间)、上(头部)三部分是相对应的。爬行脑与人的四肢运动和肠胃消化功能相关,情绪脑与心肺的交换功能相关,而视觉脑与大脑的认知学习功能相关。人作为生物体,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表现为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比如从人的头部输入和从下阴部输出、吸与呼等。如果输入和输出功能受到阻碍就会失去平衡,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危胁。现代的都市人,随着经济和科技进步,生活得很“安逸”:坐得多动得少、吃得多排得少、想得多做得少,再加上环境污染食物安全没保障,人的身体容易出问题。所以说,人要动起来,跑步、慢步、打球、游泳等都行,加速胃肠蠕动,排出体内“垃圾”,从而增强心肺的交换功能,调节情绪,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认知能力得以提升。劳逸结合很重要,它能促使人体内部动态平衡保持健康,而动态平衡也是中医思维的重要范畴。

二、立德树人与中医思维的培育

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以为,这个定义的理解难点是:如何理解“整个世界”?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整个世界从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社会和思维。对自然的看法形成自然观;对思维的看法形成思维观;对社会的看法形成社会观,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所以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把自然、社会领域定义为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那么就可把思维领域定义为精神世界或是人的内心世界。外部世界探索艰辛,其实人的内心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呢。从类型来看,世界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消极、被动的世界观;一种是自觉、积极、主动的世界观。大多数人的世界观都处在自发、消极、被动的状态。所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一个变自发为自觉、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可以想象,一件事情,他人要求做和自己主动要求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世界观。当一个大学生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维层面上来看,他已具备了哲学思维。正如前文所言,中医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维,所以,自觉、积极、主动也是中医思维的应有之义。

思想决定行为,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有什么样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得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初入学时经常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要学些什么?这不仅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换言之,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从内容结构来看,意识包括知(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古代著名教育学家、中国第一位私学教师孔子曾用“三不”对知情意作了形象描述,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智者不惑”即知,就是一个人要明白事理,才能做到不困惑、不迷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仁者不忧”即情,二人(含两人以上)相处时,要克制自己欲望,不要任意妄为,处处为对方考虑,这样有助于关系的和谐,而不至陷入无穷无尽的忧愁中,因为欲望总是和痛苦成正比的。“勇者不惧”即意,一个人做事要有担当,有责任意识,不害怕责任,不逃避责任。总之,作为一个人,要明白事理,善待他人,勇于担当。很显然,明白事理是前提,善待他人、勇于担当是目的。换句话说,在知情意三者关系中,学习知识是培养情感和坚定意志的前提条件,而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坚定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和助力。现在高等本科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孰不知,情感、意志的培养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源泉。回顾历史人物,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与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情怀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17岁时在中学的毕业论文中写道:“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周恩来总理上初中时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高等本科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做“好人”的前提是做好自己。作为大学生,他的本职就是认真刻苦学习,以备为贡献社会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由此看来,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全方位,涵盖了知情意三方面,与中医思维的培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中医思维强调的也是从整体视角、立体角度去面对和处理问题。

自觉、积极、主动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特征,也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中医思维有别于西医思维。西医强调的是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实验的实证思维,关注的是局部;而中医强调的是通过身体力行进行感悟的直觉思维,关注的是整体。西医是一种科学思维,而中医是一种哲学思维、艺术思维。当然,从本质上来讲,哲学思维内在包含了科学思维,区别在于中医的哲学思辨多于科学实证。如果打个比喻,西医看到的是树木,而中医看到的是森林。中医这种直觉思维非常强调实践体悟,即通过自觉、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身体力行去感悟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指出一点,自觉、积极、主动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德”是相对于“道”而言的一个哲学概念,“道”讲的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而“德”讲的是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作为一个具体事物,强调的是“德性”。按照儒家的传统,人这种“德性”强调的不是生物学层面的自私性而是社会学层面的利他性。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一点就是利他性。人们常说:学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人从利己走向利他,从私心走向公心,一方面需要有人引导,更重要的是自觉、积极、主动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从这个角来说,中医思维的培育和立德树人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它们的目的是相同: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有情怀(爱国爱民)有志向(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热血青年。

三、培育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中医思维的培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它内在地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振兴理应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先锋队。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西化倾向严重,当下的中医教育现状堪忧,因此中医院校开设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老先生所言,学中医要打好国学基础,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医药大学办国学院关注的应是本色而不是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不足表现为丢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综合的,不是分科式的;传统教育理念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这一点的确有别于西学(相对于国学而言)。中医的振兴,除了靠国家的扶持和国民的信赖,关键是靠大量中医优秀人才的涌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呢?笔者以为,作为一位合格的中医师,他的医疗实践行为应该处处表现为中医本色:用中医手段诊断、治疗,善待患者,这些都与他的中医思维方式紧密联系,因为思维决定行为。因此在中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学生中医思维的训练。中医思维的形成取决于中医价值观的确立,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国学中,易经是群经之首,是各家学说的源头所在,儒释道只是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和发展了易经的观点。中医与易经有着天然的联系,医易同源,“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经所表现的哲学立场正是中醫的立足点之所在:气一元论。在传统文化看来,世界万物的生成、发展、壮大、衰退、灭亡都源于元气的聚与散。元气的聚意味着物质系统的生,而元气的散意味物质系统的亡。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物质系统构成,而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人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物质系统的一个层次而已,因此对于人的生与死、健康与疾病应站在系统这个角度去思考和认识。系统思维又被称之为整体思维,看问题立足于整体正是中医思维区别于西医思维的特色所在。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医思维的培育和中医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读经典,做临床”,做到知行合一是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里讲的经典指的是中医经典,比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等,这些经典贯穿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基本思想。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是中医思维培育的关键,但中医经典毕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别于现代,若没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是难以胜任的。正如前文所言,中医理论用的语言很多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语言,这些哲学语言的产生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中医学子而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很重要,它能为中医经典的学习和中医思维的培育打下深厚的文化、语言功底。另外,这里讲的临床指的是中医临床实践,比如望闻问切、开方用药是中医诊疗的基本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靠中医经典的学习,还必须跟师临证,在临证中领悟中医理论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的基本方法论,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从。但知而不行,非真知,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涌现。而对优秀人才的定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懂理论,二是实践经验丰富。中医是一门强调实践体悟的医学,在实践中创新知识、方法,破解疾病密码,维护人民健康。因此,中医优秀人才的培养要从“读经典,做临床”开始。

2017年9月份,广州中医药大学等6校高等中医院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这对于我们中医人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争当立德树人的标杆,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我们作为中医院校,理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精诚”的优秀中医人才,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以上是笔者从培育中医思维这个视角,谈了谈如何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楼宇烈.中医与传统文化.北大微课堂[EB/OL].當当云阅读,2007-4-28.

[4]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搜狐网,2018-6-21.

作者:李国荣

第三篇:中医健身养生观——中医养生与学校体育

摘 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养生学、人体科学、体育科学及现代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论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人体的影响,旨在推进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校体育要想达到使学生科学地健身和保持终身体育的实践过程,有必要了解一些传统医学理论,学会一些传统的养生手段,以适合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健身要求。

关键词:养生 学校体育

我国的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传统养生理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一、中医健身养生观的种类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观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皇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就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和整个生物界。同时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动的适应自然,而且还能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养的整体观

中国养生观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养的整体观,主张神形兼养,心身同育.范缜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阴阳对立的统一观

古代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看作是天地万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作为基本规律广泛应用到防病、医疗和养生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动静谐和的平衡观

在漫长的实践经历中,养生思想的发展,从动以养形和静以养神各自分离的状况,逐渐发展到动静结合以养生,而且与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规律的饮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气等环境条件结合,以及对症施术的导引和行气、“八段锦”、“太极拳”等整套术式,互相吸收补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的思想体系。

二、中医养生理论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1、以和养生

综观古代养生观,发现他们对传统养生学中的“和”都有阐发,他们把养生学上的动静合宜、劳逸适度、阴阳平衡、形神统一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都主张“以和养生”,我们认为“以和养生”就是我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孔子讲过::“过犹不及”,《内经》提出“不妄做劳”。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领域内选择教学内容时,大多应当选择低能运动项目。在有氧运动项目锻炼中,重点要考虑强度和时间的组合问题。如“有效价值阈”理论指出:只要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负荷价值阈内(120——140次/分之间),并达到锻炼时间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还有学者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中的强度,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轻、中、强3种强度:对于大学生来讲,以最大吸氧量的40%进行60分钟的运动,心率大约110次/分左右(适合于不经常运动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选择有氧锻炼项目为主对大多数学生健身来说是适宜的,当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适当选择一些无氧锻炼的项目也是必要的。

2、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相对的,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加入传统保健内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练静!练柔的传统法来“练内”,用体育运动项目“练外”,使学校体育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使学生掌握祖国传统保健养生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视天人为一体。自然界和人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和圆满。这一思想给我们以启迪:(1)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永远是相关相连的,它们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保护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探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营养结构、卫生条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免患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养生理论对指导学生了解运动意义的作用

1、养生理论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从本质上看最终目的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特别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并通过健康教育从深层次上对人体有所了解,为终身体育和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还应注意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2、养生理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从中医学角度看,人体脏腑之间五行匹配、阴阳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身体锻炼也同样存在阴与阳的协调问题。高氧运动和低氧运动体现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互补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身体锻炼的形与神也是一种阴阳关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同时,“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说明健康的标准必须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发展。此外,身体锻炼的开与阖(阳主开,阴主阖)影响着人体与外界环境气机升降出入之交换,是学校体育运动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也必然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中医医学中的“气者惊之、忧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说法,对现代人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为此,传统中醫养生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恩勤.中医养生康复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国强.浅谈运动处方的实施[J].体育学刊,2001(6):32235.

[3]蒋力生.章德林.孙思邈精神养生思想论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25

[4]蒋力生.5鬼谷子6养生智慧阐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20

[5]蒋力生.药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医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

[6]蓝晟.在刚柔之间把握生命的力量——太极拳,中国养生文化的写照[J].中华养生健,2002,(04)

[7]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刘柏,梁承谋.中华锦缓健身运动导论[J].体育科学,1998,(06)

作者:李健

上一篇: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