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低俗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决抵制低俗,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调控。

第一篇:低俗文化论文范文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克服新闻报道低俗之风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新闻单位努力抵制低俗之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新闻报道的低俗风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低俗风出现的土壤还存在,距离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北京的媒体要在抵制低俗之风上起带头作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自觉克服新闻报道低俗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是社会和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大责任。当前,全社会都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新闻单位责无旁贷。

清醒认识低俗风产生的根源,认清新闻报道低俗风的错误本质

当前,各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但不可否认,低俗风、明星炒作风还时有出现。在社会新闻中,存在不健康的细节描写和情节叙述,存在宣扬婚外情、同性恋等社会问题的报道,以及宣扬伪科学、反科学和含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报道;在法制新闻中,一些报道详尽展示案件的作案手段和血腥场面,刺激读者感官;在文体娱乐新闻中,炒作明星的绯闻、丑闻;在副刊中,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推崇享乐主义,渲染颓废情绪;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调侃过多,把听众和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庸俗无聊的话题;在个别电视娱乐类节目中,有的主持人有忸怩作态之嫌,有的创意格调不高,语言不雅,有时把丑化、污损他人的形象作为取悦观众的笑料等。低俗风以各种形式时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新闻报道低俗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低俗报道一出现就受到社会乃至新闻界同行的批评。但低俗风依然时有发生,并且“久治不愈”,这其中必定有其存在的深厚土壤。

第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现在依然还有些人认为新闻是社会公器,主张新闻报道娱乐化,淡化政治,崇尚功利主义,这些思想在新闻战线还有一定的市场。有人认为,新闻只要有确切的新闻来源就可以报道,新闻的倾向性由新闻源负责,媒体对此不负责任,认为新闻的丰富性应该体现在细节的无限丰富性,对案件中犯罪行为的详尽描写恰恰是新闻的魅力所在;有人认为,以受众为中心就是迎合受众的各种趣味,新闻能够满足受众趣味,符合受众知情权,认为歌星、影星、球星的隐私绯闻有市场,受众想知道,就应该报道;还有人认为,娱乐就是找乐,否定寓教于乐,认为我们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结果“教”多“乐”少,不利于文化的繁荣。这些论调的核心就是用纯粹的娱乐报道代替发展先进文化,用娱乐的需求代替文化的需求。这些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思想,以放弃新闻媒体传承文明、引导社会的责任为代价,是新闻报道低俗风产生的思想根源。

第二,某些媒体为了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偏离了社会主义新闻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媒体要快速发展壮大,必须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并增加广告收入,经济效益成了硬指标,而社会效益成了软指标,没有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有时候甚至还千方百计吸引受众眼球。有人认为新闻行业是产业,淡化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宣传工具的政治属性,强调新闻媒体的经济属性多一些,把经济效应凌驾于社会效应之上,不考虑新闻的品位,只要能产生轰动效应,能吸引公众眼球,就会产生刊发的冲动;一些新闻媒体在生存竞争和发展压力面前,把新闻报道的低俗化作为获取市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忽视了社会主义新闻的本质要求。

第三,编采人员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科技知识准备不足,难以准确辨别和自觉抵制低俗新闻。近年来,各种媒体急速扩张,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也随之快速膨胀,由于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滞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及科技和人文知识不足,不能满足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高要求。一些从业人员还不能准确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和迷信的界限,没有自觉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不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愚昧落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就可能被伪科学愚弄,陷入新的迷误和迷信;一些从业人员还认为新闻资源有限,以低俗的内容填充、活跃版面和屏幕无可指责;有些从业人员淡忘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表现出浮躁、功利、短视的弱点,使新闻报道逐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火热的社会生活,虚假新闻和低俗新闻由此结伴而行。

第四,一些新闻单位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助长了低俗风。有些新闻单位在收入分配制度上一味强调编辑记者发稿的数量,单纯以发稿量来确定编辑记者的收入分配,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新闻报道只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只求事物的表象而不追究事物的本质,只顾个别事物和微观意义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不去探求事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宏观意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会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提高宣传艺术,低俗风就有可能与浮躁的工作作风相伴而生。

总之,低俗风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根除低俗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

深刻认识低俗之风的严重危害,努力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

新闻媒体存在的低俗之风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会给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恶果,损害我们的精神家园,污染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削弱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削弱国家的“软实力”。

第一,低俗风不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长此以往,它会瓦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侵蚀中国走向现代化最宝贵的文化根基。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的力量被称之为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长春同志曾讲过,“文化哺育和传承了民族精神,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激发着民族的创造力,铸造着民族的凝聚力。文化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作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闻单位,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文化根基,关系到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新闻报道的低俗风,干扰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削弱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力,侵蚀积极向上的文化发展力。新闻报道的低俗风强调的是满足人的低级需求,让受众逐渐沉迷于感官享乐,放弃高尚的精神追求。低俗风的蔓延最终会使一个民族失去发展的文化根基,会让人们丧失按照美的原则去生活的精神追求。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充分理解新闻报道的社会主义本质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树立健康的文化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品位、道德品位和文化品位。

第二,低俗风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如果任其发展,它会败坏社会风气,戕害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当今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正在重构,人们期待的良好社会风气正需要强势引导,全社会对新闻媒体寄予了厚望。但一些内容不健康、格调粗俗、品位低下的新闻报道辜负社会的期待,背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暴力、色情、颓废和物质化等非主流文化得到传播,败坏社会风气,伤害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美好心灵,极大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因此,新闻媒体一定要承担起正确引导社会的职责,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使命,自觉克服低俗风,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报道,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低俗风不利于公众对媒体信任度的提高。一旦低俗风蔓延,它会破坏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削弱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传媒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来自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低俗的新闻报道是媒体为了追逐狭隘的眼前利益,向受众贩卖的精神鸦片,它以放弃社会责任为代价。但传媒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媒体要想成为主流传媒,就必须勇于承担传播正确社会价值的责任,以对社会责任感的执着追求,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公信力已经成为媒体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阅读率、收视率、发行量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全力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新闻单位一定要立足长远发展,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品位、道德品位和文化品位,始终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始终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以赢得受众对媒体的信赖为第一位的追求目标。

第四,低俗风不利于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维护。低俗的新闻报道,既影响媒体的良好形象,也降低新闻工作者的人格。这些年,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不同程度地受损,社会认同度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和职业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新闻的本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一些编辑记者受控于演艺娱乐公司,为企业的商业目的和利益服务。编辑记者一旦放弃应有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一旦无所顾忌地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传统价值取向,就别想在公众面前获得广泛的认同,就别想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处处维护自身的形象,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形象。

社会主义新闻要求新闻媒体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新闻报道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陶冶大众情操,提升文化品位”为己任,以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传承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着力营造和培育健康有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促进民族的文化进步和精神道德的提升。

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低俗之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来

新闻媒体一定要努力抵制和克服新闻报道的低俗、媚俗和庸俗现象,自觉传播先进文化。新闻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低俗之风,为建设一个文明健康的和谐社会尽一份责任。

第一,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闻队伍克服低俗风的能力。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把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作为应尽的职责,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树立先进的文化观,遵循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原则,学会冷静看待和客观评判一切文化现象,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媒体负责,对受众负责,对社会和历史负责。

第二,各新闻单位负责人要首先提高认识,把抵制低俗风变成自觉行为。克服新闻报道低俗风,新闻单位的负责人是关键。各新闻单位负责人要真正深刻认识到低俗风的严重危害,从办报办台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上,不要给低俗风留下任何可能的余地,不要对低俗风之于媒体生存发展的作用存有任何幻想;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稿件准确而负责任的取舍,引导编辑记者远离低俗风。

第三,要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鼓励编辑记者积极传播优秀文化。各新闻单位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收入分配向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新闻作品倾斜,向自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编辑记者倾斜,向满腔热情地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去的从业人倾斜,向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倾斜,以科学的分配制度抵制低俗风。要用科学的制度来倡导和保证“三贴近”原则得到切实遵循,快出人才,多出精品,争取最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参与到克服低俗之风的工作中来。各新闻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制度,认真处理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新闻报道低俗风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有关改进措施反馈给读者。要充分听取政协委员、新闻阅评员的意见和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改进工作。要积极参与到克服低俗之风的工作中来,争取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并在活动中不断树立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全市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新闻单位要将克服低俗之风与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相结合起来,在新闻单位党员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掌握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查找自己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到克服低俗之风的行列中来,为构建文明健康的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的低俗之风已经成社会的一大公害,每一位编辑记者都有义务和责任为此付出努力,而且我们必须努力,否则,我们会愧对我们的民族和这个时代。

(作者为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市新闻单位克服低俗之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整理)

作者:蔡赴朝

第二篇:抵制低俗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调控

摘要: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低俗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决抵制低俗,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调控。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简介:李书群(1966-),女,重庆人,中共新疆兵团党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争鸣齐放,共同构建了我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一方面,大众文化在反映我国当代民族文化思想,优化民族文化人格,体现民族文化风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塑造国民人格,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根植于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征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又使得大众文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置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于不顾,庸俗、媚俗、低俗,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和审美情趣,引发多重社会负效应。

一、大众文化及其特点

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 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生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来提供以广大都市民众为主要受众的文化消费产品。

大众文化不是哪一个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一般个人”的、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是大众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大众文化同时还是一种时尚文化,人们一般能在消费大众文化产品中获得愉快、放松和满足。

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大众对文化消费和文化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助长下,大众文化这个新兴的文化形式随之迅猛发展起来。报纸越来越厚、电视节目越来越长、新媒体上海量的信息,“超女”“快男”、网络红人、各种相亲类节目轮番上场,流行的网络语言,疯狂消费的大片,等等,大众文化迅速地改变了我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影响着我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国民人格的塑造,改变着当代社会审美风尚。

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寻求感官刺激的幻觉文化,它以新的文化内容再创造和改变诱导着民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与审美观念,普通民众在大众文化中能实现个人的向往和趣味,实现自己在文化上的自我确认。大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实现了民众自身文化利益,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使得大众文化最大限度地去追求经济效益,一方面对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和丰富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

二、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严重的低俗现象

从本质上说,作为众多的“一般个人”文化的精神产品——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本应是贴近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生活、尊重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权利、满足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需要、反映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理想,提升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文化品味。但是,由于大众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市场经济,它具有两面性,与生俱来的商品性特征,使得它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只要能实现经济效益,任何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都能成为利用的资源。为了实现经济利益,市场需要什么文化产品,它就生产什么,表现出文化目的的随意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大众文化天生的商品属性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如果放松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那么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天平上,大众文化往往失去平衡,放弃社会效益去追求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低俗、反主流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就是一种消费文化。市场需要什么,什么赚钱,大众文化就生产什么。从当前看,我国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有的文化产品甚至还出现了背离的现象。少部分大众文化走得就是庸俗、媚俗、低俗的道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被彻底庸俗化、低俗化。弱化文化特有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作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娱乐至死”成为追求的目标 ,简单、粗糙的表现手法只为撩拨观众感官的愉悦,其背后显现出来的是思想和艺术的极度贫乏。在层出不穷的文化怪象中,人们失去了方向。 一些人追逐猎奇新闻、热捧桃色新闻、执着八卦新闻,从中只是得到单纯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只是欲望被扩大的快乐,所感受到的只是纵情的享受,就如吃洋快餐一样,吃得时候开心,吃完之后却没有回味的余地。

还有一些大众文化为了追求发行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见利忘义,不讲文化格调,不讲文化品位,更不讲境界,甚至没有道德底线。一些媒体大力提倡“以消费为中介,以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无视社会主流价值观,赤裸裸地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些低俗文化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挑战着社会道德底线,社会负面影响极大,已对整个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对大众文化要加以引导和调控,使之发挥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调控,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担负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社会责任。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

要以人民为中心,传播正能量为创作导向,引导大众文化反映时代要求,促进大众文化发展。大众文化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格调品位影响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人文学者钱理群曾经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也是显示一个时代文化的平均数。如果完全沉迷于其中,拜倒于它,迎合它,进而为它所控制,那必然导致思想和文化的平庸化。因此,要引导大众文化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 在服务社会、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 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者、生产者和传播者要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坚持以传播正能量为总要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努力用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产品表现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全社会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使得民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但得到愉悦和精神满足,还能够树立社会理想,知晓人生意义,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紧紧围绕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加大大众文化精品力作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对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精品力作要大力推介和传播,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同时,改进大众文化产品的奖励和评审办法、完善大众文化产品的奖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批评。

加强调控,改革考评机制。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娱乐、教育、引导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者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导向正确、社会效益第一,要突出“以文化人”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坚决抵制庸俗、媚俗、低俗,要把社会导向正确作为评价大众文化产品的唯一标准。同时,要创新大众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考评体系,不但对其经济目标进行考核,还应考核其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看其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播与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贡献。

要明确大众传媒的时代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已成为媒体运营中的不二法则。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更是“迫使”不少大众传媒走上“猎奇”这条捷径,专门提供性、暴力、丑闻、奇闻等信息,成为大众文化低俗化的助推器。因此,要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监督和引导,强化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加强传媒队伍建设,增强传媒阵地意识和社会责任,明确媒体的定位和受众群体; 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媒体和网络阵地, 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二)加强管理和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下决心解决大众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对文化领域尤其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的大众文化调控的力度不够,忽视了对大众文化的控制和引导,无形中放任了大众文化为追求商业利润和经济效益,走上庸俗、媚俗和低俗之路。

一是要重视对大众文化社会导向的正面引导。大众文化往往具有自发随机性,大众也并非只对低级趣味的东西着迷,而是受大众文化的引导。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文化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相比,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还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因此,有必要由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导向加以正面的引导。在引导大众文化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的文化产品的同时,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

二是明确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要把部门监管与行业监管结合起来,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文化管理部门要下决心解决大众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领域存在的导向不正确、产品低俗、质量低下等问题,大力推介内涵丰富,含有对真善美的沉思眷恋、追求与再造和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产品,坚决封杀低俗、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并追究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三是充分发挥文化批评的作用,营造抵制封杀质量低下的文化产品的舆论氛围。 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文化评论。其中文化批评作为沟通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消费者的桥梁,是营造健康和谐文化生态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的守望者和防火墙。因此,要大力开展大众文化批评, 充分发挥文化批评在引导大众文化创作导向 、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作为社会民众,尤其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培养健康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所以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文化审美观,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各级党政干部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党政干部,其文化审美观和文化品味格调高低关系到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力度。一般来说,他们的审美趣味健康和文化品味高,能真正认识到大众文化低俗现象的危害,那么对大众文化的调控和引导力度就会加大;反之,则放任自流,由其发展。因此,作为调控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自觉抵制低俗,培养良好的文化品位。

作者:李书群

第三篇:杜绝农村低俗“脱衣舞”

4月23日,文化部通报了两起在农村地区查办的“脱衣舞”案件,表示要对农村低俗表演进行严查治理。这次通报的案件是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15淫秽表演案”和江苏沭阳“2·27淫秽表演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查办和公布这两起案件就是要警示违法经营分子,震慑不法行为。

低俗“脱衣舞”蔓延到农村

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讲,本来能看到“脱衣舞”表演的机会是很少的,往往都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某个片段才看到大都市里夜总会的糜烂生活、酒吧里的情色表演。但如今不一样了,低俗的色情表演常常借丧事、庙会在农村大而行之。

文化部此次通报的两起农村淫秽表演案,只是九牛一毛。不只在河北省、江苏省的农村,在黑龙江,在福建,在广东,在西部,农村里的低俗表演已经泛滥成灾,而且还不是这一年两年的事,在网上一搜随随便便就能搜到五六年前的类似报道。

低俗表演为何在农村盛行

低俗的色情表演为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庄重的葬礼上?个种缘由值得深思。

低俗表演在农村盛行,折射出农村文明建设责任的失落。农村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基层领导干部的引导。对于劳民伤财的低俗表演,估计很少有农民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只要明确表示禁止,做好群众的教育工作,这种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低俗表演在农村盛行,折射出殡葬迷信思想的泛滥。对于办丧事的人家来说,花钱请表演班子来表演脱衣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显得人气“旺”。可见,这种低俗表演的本质仍是封建迷信“现代版”的泛滥,作为殡葬改革部门,有责任对此进行正确引导。

低俗表演在农村盛行,折射出民间文化管理的苍白。据了解,这些在丧事上表演的班子多由班主临时组建,为了抢到更多的演出生意,他们认为光靠吹拉弹唱还不够,还要看谁的表演更露骨、更刺激。由于文化管理部门对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疏于管理,导致其表演日益低俗,与群众需求形成了恶性互动。

葬礼是生者与死者的最后一次告别,应该是生者对死者虔诚地缅怀、追忆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去世,哀伤应发自内心,无需观众围观,更不需要瞎折腾、闹动静。缺乏诚心,以下流淫秽的方式招徕观众,哪里还有丝毫的“礼”和“孝”可言?台后是死者的黑白遗像,台上则群魔乱舞,不堪入目。“办丧事跳脱衣舞”玷污了传统孝道文化,毒化了社会风气,对生者是讥讽,对死者是亵渎,是农村文明发展中的一大畸形,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同时坚决依法打击取缔。

(据新华网、光明网)

上一篇:班级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