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化

2024-04-25

低俗化(精选6篇)

篇1:低俗化

传媒低俗化的思考和方案

中国的传媒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报纸种类超过1000种,期刊杂志近7000种,电视台达到3000家左右,我国网民数量近亿。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及其表现。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低级趣味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传媒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淫秽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据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性虐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比如,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比如,对抢劫、凶杀、强奸等报道津津乐道,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国内外关于传媒低俗化的研究现状。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关对策建议。国内新闻界和部分传播学专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对传媒低俗化的苗头予以高度重视,最近几年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渐升温,主要集中于现象评述方面,罗列、归纳传媒低俗化的种种表现,初步探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加强部门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

但归结起来,我认为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尤其是传媒对社会公德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研究相关治理对策的理论视角。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迅速划清低俗化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健全系统有效地传媒监管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明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理论分析研究的任务。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科学界定“传媒低俗化”?衡量传媒低俗化的相对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该建立什么样的评估标准?(2)传媒低俗化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表象和特征是什么?(3)造成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给社会带来了那些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4)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是如何看待并治理传媒低俗化的?

三是应用对策研究的任务。必须建立“党为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协调,传媒自律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管理与控制适度的传媒综合治理体系与机制。这方面至少应解决:(1)对传媒低俗化谁负有责任?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党和国家治理媒体低俗化的政策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3)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规范约束作用?(4)强化传媒的自律,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法律、责任意识。(5)社会舆论和受众如何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合理的举报制度与方式,以及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对传媒低俗化进行综合治理等等问题。

建立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完善传媒信誉监督制度,构建传媒低俗化评估预警机制是重点。

必须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必须建立有政府主管部门、传媒、行业协会、以及受众代表参加的传媒道德监控机构,构建评估传媒低俗与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促进监管手段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新闻工作者在治理传媒低俗化中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传媒低俗化的不良倾向仍然十分突出,从传播内容、形式到载体,从一般传媒到主流传媒,从传统传媒到现代传媒,低俗化之风大有蔓延之势。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要联系新闻战线的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切实改进工作”。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要遵循新闻宣传工作规律,以“三贴近”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和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和机制,真正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赢得人民群众。

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用过硬的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迎合低级媚俗之风的借口与盾牌,让糜烂的精神垃圾腐蚀大众的灵魂,污染社会环境。应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络的宗旨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把低俗无聊的报道视为亮点、当成卖点。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伦理责任、片面迎合受众低级情趣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据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性虐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

传媒低俗化治理研究的现状

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关对策建议。目前,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尤其对其传媒伦理和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治理对策的研究视点

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迅速划清低俗化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健全系统有效的媒体监管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明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理论分析研究的任务。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建立衡量传媒低俗化的相对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量化的评估标准。(2)深刻剖析传媒低俗化的本质,提炼它的表象和特征,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是否具有必然性。(3)分析造成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给社会带来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4)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是如何看待并治理传媒低俗化的。

三是应用对策研究的任务。这方面至少应解决:(1)媒体低俗化谁负有责任?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党和国家治理媒体低俗化的政策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3)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约束机制作用?(4)如何强化传媒的自律?(5)社会舆论和受众如何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以及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对传媒低俗化进行综合治理等等问题。建立媒体低俗化评估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学界对传媒低俗化高度关注,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治理对策实践分析,提出了建立“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协调、传媒自我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和治理对策思路,使得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公众舆论监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建立起刚柔相济、管制适度的传媒低俗化综合治理体系与机制。

必须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必须建立有媒介、传媒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受众代表参加的传媒伦理监控机构,构建评估传媒低俗与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促进监管手段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将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体系。

新闻工作者在

治理传媒低俗化中的重要责任

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

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用过硬的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迎合低级媚俗之风的借口与盾牌,让糜烂的精神垃圾腐蚀大众的灵魂,污染社会环境。应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络的宗旨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把低俗无聊的报道视为亮点、当成卖点。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工作者承担着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敬业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

篇2:低俗化

2、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几条合理化建议。

国家: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对涉及未成年人健康场所加大监管力度:

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舆论方向,倡导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还应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官、文化馆等场所。

学校: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还应该开通校园绿色网。

家庭: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上网,指导点击健康网站,控制子女上网时间,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自身: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浏览不健康网页,合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

3、。

远离非法网吧,学会洁身自好;科学上网,做网络的主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使未成年人拒绝不健康网吧的诱惑,请你设计活动项目。召开拒绝不健康网吧的主题班会;到社会上调查了解网吧经营情况,向相关部门提出管理建议;以学生会名义向全体未成年人就拒绝不健康网吧发出倡议

篇3:对网络新闻传播低俗化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精神文明,道德,低俗化

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事物, 网络文化也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 网络应用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对群众进行着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说网络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丰富人类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提升各国文化产业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利用得当, 它将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要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迫切需要发展网络环境, 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只有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才会促进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网络新闻低俗化的概念

网络新闻低俗化是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来, 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的变异现象, 它的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 传播时特别强调其功利性和商业性, 经常采用煽情、或者感官刺激, 乃至于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吸引受众。

大众传媒从诞生起, 就必然倾向“俗”, 俗是它的特点。但俗还有“通俗”与“低俗”之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两者是这样定义的:通俗是指浅显易懂, 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低俗是指低级庸俗, 不高尚。俗不必依靠拳头、枕头、噱头来哗众取宠, 完全可以俗出美感、俗出品位, 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提升。但是一些媒介在通俗化道路上走向了极端, 他们过分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 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的“原始兴趣”, 在这种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 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陷入了低俗化的泥潭。正如美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麦克·唐纳指出的:“它是一种低级的、琐细的文化, 而大众, 既然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 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产品”。作为当前缺乏有效监管的网络环境而言, 网络新闻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 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 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2 网络新闻低俗化的表现

(1) 暴力的极度渲染, 疯狂地追异猎奇

热衷暴力、猎奇, 宣扬“腥”闻、奇闻。津津乐道于抢劫等各种犯罪报道, 描写过于直接, 场面过分血腥, 这些报道的重心不是如何汲取教训以及宣传法律知识, 而是热衷于细节描写, 采用大标题、大图片, 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感官。

(2) 漠视生命, 漠视人权, 漠视道德, 漠视美好

在网络社会新闻报道中, 人的死亡似乎就像家常便饭, 无惊无奇, 轻描淡写。在报道中漠视苦难, 轻薄死者, 全然没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更有甚者故意把死亡娱乐化。受众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电脑显示屏, 从媒体传达出的情感却也是冰凉刺骨, 让人心寒。与此同时却用羡慕的眼光崇尚大款一掷千金的挥霍, 津津乐道“豪华婚礼”、“黄金宴”、“顶级年夜饭”、“买高级别墅热”等新闻, 滋长拜金主义的放纵生活, 为颓废的享乐主义推波助澜。

(3) 色情与兴趣大行其道

网络社会新闻所呈现出的“性”大多数并非赤裸裸的, 但是为了提高点击率, 拿“性”为卖点专打“擦边球”, 以追求“眼球效应”, 甚至夸夸其谈, 文不对题。比如《刘嘉玲不陪“大亨”过夜》的新闻, 乍看之下还以为是说该女星洁身自好, 细读内容, 才发现不过是指她出演电视剧《影城大亨》时提出条件按时收工, 不加夜班。从而使网络成了无聊低俗畸形新闻的传播者。

(4) 虚假的广告、炒作

许多报道的内容大都是些个人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鸡毛蒜皮的琐事。明星们相互吹捧一些无关痛痒的“扯淡内容”。同时毫无责任的散布一些商品的广告, 比如某某减肥茶、某某病特效药等, 完全丧失了新闻者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3 网络新闻低俗化的危害

3.1 成为了色情散播的土壤

网络新闻低俗化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网络新闻, 虽然不是真正的色情小说或者色情影视, 但是它作为色情载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呈现了恶性发展之势。由于它在文化上有擦边球的意味, 在监管上成为了漏点。人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搜索到有关性的话题, 严重污染了社会风尚。经常上BBS的人, 都对出现在各个门户网站的三点图片和挑逗性的词语已经不再陌生了。一些网站更是将一些性感具有挑逗性的图片放在网络的醒目位置上, 整天嘴里高喊着扫黄, 殊不知自己就是个黄色媒体传播机构。严重地讲, 网络已演化为“没有围墙的精神妓院”。

3.2 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性

根据央视2003年在网上做的“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在10348位投票者中, 认为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基本承担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占55.4%, 基本没有承担的占30.6%, 没有承担的占8.24%, 只有5.65%的网民认为其己经承担了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公信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网络传媒低俗化现象, 如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的暖昧情节等, 破坏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 极大地扼杀了媒体公信力。

3.3 使人们的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破坏

媒体向受众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 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我国现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期, 面临人口、环境、就业、法制等各种问题和重重压力, 在这个时候重建社会秩序具有特别意义。然而具有教育大众、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媒体, 尤其是当前最受新一代人接受的网络媒体, 由于出现了低俗化的特点, 大量地报道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 导致人们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 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 人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 社会道德也由理性道德转变为寻求感官刺激的快感道德, 人们的羞耻感也将逐渐丧失。长此以往, 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 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使人们的社会公德丧失。

3.4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网络新闻的低俗化淡化了青少年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网络新闻低俗化竭力倡导的只是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获得各方面自我的满足。部分青少年在其影响下得过且过、醉心玩乐、长时期沉迷于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 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 不再把志存高远, 为国为民, 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有的青少年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 哪怕你再丑, 只要胆子大, 敢于抛头露面, 再找几个懂得网络运营策划的, 就能在网络迅速窜红, 就可以成名。可见网络新闻的低俗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和错误导向达到了何种程度。那些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极大地助长了部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 使他们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 梦想成名却又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 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标准、荣辱观念也丧失了。

4应对策略

4.1 理论层面

积极研究网络时代的伦理学。同时必须加强教育, 使人民群众认识到网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渠道作用, 尤其是积极引导思想易受毒害的青少年安全上网, 激励他们正确应用网络。

4.2 技术层面

大量采用具有强大过滤功能的软件, 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抵御大量垃圾信息对社会的侵害, 自动筛选出有益的、有用的信息。

4.3 法律制度层面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 但也是客观存在的, 仅靠良心和舆论的“软约束”是不行的, 只有通过立法程序, 把一些最基本的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 强制性地使人遵守, 才能保证起码的社会秩序。

5总结

本文对网络新闻低俗化的概念、现象、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面对着网络新闻低俗化, 感到警钟已经敲响, 可喜的是, 英明的党中央早已着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但面对着复杂的网络环境, 我们所有的人必须清醒起来, 用正确的思想抵制网络低俗信息,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屠忠俊.网络传播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郭克宏.不良社会新闻受众心理分析及引导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4, 5 (2)

[3]刘祎.加强网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4)

篇4:解析电视节目低俗化

什么叫低俗,汉语词典给出定义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在对低俗之风研究之前首要的是从元定义出发,区分低俗、通俗与高雅区别。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参见《自我与本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的指向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指向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的指向是“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从人的需求与人格结构中我们可以找到媒介低俗化的人性基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低俗代表着本我欲望的迎合,通俗则是对自我需求的满足,高雅则是对超我理想的追求。这样的分类是因为我们在做媒介是低俗化研究时,时刻不能忽略“人性”这样一个根本性的思考向度。

在全球化传播的当下,媒介产品的传播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且不受边界限制,自由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媒介产品越来越多的“去意识形态化”,当娱乐成为媒介市场的主流时,迎合人类本能欲望的“低俗”产品便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媒介市场在加入WTO之后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这一尴尬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低俗”成为这个时期媒介的“症候群”,而反对低俗则成为监管部门的首要工作。

二、低俗化的表象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化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情色恶搞、出格炒作、挑战极限、呈现残忍。这四种类型从本质上而言都满足了人的“本我”需求,即生本能与死本能,渴望自己成名与别人遭遇不幸的原始本能。

⒈情色恶搞

恶搞是2006年文化流行语,是消费主义盛行时代“解构”与“重构”的结果。在恶搞的基础上加入情色内容是当下媒介产品“低俗”的标识。情色恶搞之风源自港台地区,最著名的节目是收视率位居高位的“康熙来了”,它竭尽搞怪之能事,提问出位、表演大胆,从而满足了受众普遍具有的猎奇心理。节目多处有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挑逗与暧昧的表演,比如有一期“康熙来了”,小S与嘉宾吴彦祖当众“热吻”。 台湾东森综合台的“开运鉴定团”则走得更远,穿着低胸上衣的萧淑慎,让主持人黄嘉千“摸胸”以示自己的真材实料。这些拿明星和名人开涮、搞笑且带有情色的恶搞收视率很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类节目的确是满足了受众的一些本我需求。高收视率与高广告回报的正相关,经济动因成为此类节目克隆迅速、传播广远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荧屏尽刮低俗风的由来。

低俗节目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打“情色”牌,一些广播电台夜间节目开办性节目,大谈性体验、性安抚,并推销性药品与性用品。一些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星气象”主持人在暧昧的灯光下穿着暧昧的衣服来播报天气预报;另一些节目则总以性事性话作为对白与调侃。“情色+恶搞”成为当下电视节目的另类配方,在某种程度上它迎合了受众的兴趣,这正是很多电视台对此类节目欲罢不能的原因。

⒉出格炒作

随着大型媒介活动的流行,特别是电视选秀节目的遍地开花,炒作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低俗化的第二个表象即“出格炒作”。

出格炒作表现为两种,一是节目中嘉宾与选手为了吸引注意力而自我炒作,比如“第一次心动”中杨二车娜姆与选手之间的暧昧话语,以及选手为了出风头而突然做出的一些惊人之举。二是节目之外是有预谋的恶意炒作,比如“第一次心动”就多次曝出“张国立患尿毒症”、“刘晓庆与姜文偷情”,“刘晓庆和柯以敏面和心不和”等所谓的黑幕消息。节目炒作已脱离了观众心理和政策允许的底线,因而被广电总局叫停。

⒊挑战极限

在“收视率”是唯一指标的带动下,一些挑战极限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如亚视和英皇合办的综艺节目“超级经理人——女优选拔赛”曾经设置一个环节,让参赛女选手喝老鼠酒和吞食浸酒用的小老鼠。当晚参赛的4位女选手中,1位选手除把老鼠酒一饮而尽,还将1只约1寸长的浸酒用的小老鼠一吞而下。最终,这位外形不算最出众的女选手凭“胆色”爆冷胜出。

⒋呈现残忍

一些电视节目中也出现了以“残忍”与“毁灭”来吸引注意力的元素。如英国的一档名叫“Distraction”的节目,其设计主旨就是将“辛苦换来的幸福亲手毁灭并呈现给电视观众”。节目的参与者总是经过很多道难关,比如从蟒蛇笼子里或丛生的仙人掌中取出东西,或者吞咽下令人恶心的东西等等,最后胜出者获得的可能是崭新的保时捷跑车,或者是5000英磅的奖金。当参与者正沉浸在获胜的喜悦中时,参赛规则是还需回答5个问题,如果全答对了才能获得奖品,答错一道题就必须按照规则对即将到手的奖品一点点进行毁灭。5个问题是不可能回答对的,因此结果往往是观众看到一辆崭新的名车被获胜者一斧头一斧头地砸毁,或是5000英磅答错一道烧毁1000磅……,“将幸福与美好撕碎了给人看”是这档节目最主要的卖点。

呈现残忍以各种方式表现着,最极端的例子是墨西哥的一档电视节目对一个人吞枪自杀进行了直播,创下了收视率高峰。

三、低俗化成因

当下电视界普遍存在的“低俗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一个或两个原因,作为潮流存在的低俗化是在新型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进入后现代的生活行为的新指征。

⒈电视泛娱乐时代与新型消费主义的盛行

技术对媒介最大的贡献就是使得媒介家族在种类与数量上都呈指数级增长,21世纪初期,媒介在新技术的催生下进入“丰盛”时代。媒介丰盛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人们的选择性较以往更多,媒介的竞争较以往更激烈。媒介面对新型的消费主义,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抓人眼球、脱颖而出”,否则就会落入被受众“即选即抛”的尴尬境地。

媒介生态发生巨变的另一情形是在新型消费主义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消费主义,马尔库塞提出时将它解读成“虚假需求(False need)”。意思指人们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试图通过购买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带来一种虚假的满足。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相当影响力的消费观、价值观、社会观,在西方社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传播。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消费欲望使“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传媒消费主义正是在这一情境下展开的。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不断制造着新的“虚假的需求”,并且不断地满足着受众享乐主义的原始欲望。这正是广电行业低俗化日渐成风的深层社会根源。传媒消费主义倾向使受众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既消费着传媒,同时也“消费”着自我,销蚀着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①。

⒉受众原始欲望的表达与满足

英国的尼古拉斯·阿伯克龙在《电视与社会》中写到“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无疑,“娱乐”是电视的本质功能,这一功能在社会变革加速的中国当下更为明显。电视传播的声画符号本身具有娱乐特征,充分发挥 “娱乐”特征就自然成为媒介激烈竞争下电视机构胜出的法宝,符合媒介自身利益。此外,追求娱乐是人类的天性。按照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人所有本能的目标都是降低自身的紧张感,人的本性遵循“唯乐原则”,意即渴望“享受与放松”是人们行为的内在驱力。人们都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攻击本能)。人们在这两种本能的驱使下,去释放紧张、寻找快乐。人们可以从追求快乐本身获得愉快,比如说“审美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攻击驱力上获得愉快——包括看恐怖影片、参与竞争性体育运动、做讥讽性对骂等不同活动都能使人们感到愉快与紧张的消除。

目前,诟病最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往往在操作中带有明显的低俗倾向,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度”的把握。媒体丰盛与民主开放的社会气氛,人们自我表达与展示的需求与愿望越来越强烈,广播电视正是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受众需求,推出大量的平民化节目,形成平民化传播的风潮,这其中,电视选秀是最能迎合与满足平民展示与传播的节目形态。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自尊,包括自我发展与自我保护往往构成人们行为的重要动机。电视选秀节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普通民众“自我意识”的强化,这种“自我意识”不但要求“自我表达“,还要求“公众表达”。民众“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借助媒介传播成为大众的盛宴,而每个平民似乎都成为这场媒体盛宴的主角。媒介通过让渡自己手中的部分权力,通过出让自己的部分话语空间,使平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参与这些传播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电视选秀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制造了一个美丽幻像:在这样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平台上,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问岁数,只要参与到节目中来,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位居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到平民化传播中来,因为现实情境中的“自我实现”显得困难重重、难以企及,在现实通道被堵塞之后,媒介营造的这种“自我实现”虚拟情境便显得如此令人心动,值得追求。“超级女声”之类的造星节目正是抓住了无数年轻人梦想成为明星这一动机,酝酿了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鼓动参与者为了“实现理想、实现自我”而快快行动,加入到传播中来。

⒊视像时代的媒介新逻辑

媒介低俗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背景,即视像时代之后媒介逻辑出现了新的发展,“这是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以后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内所表现出来的中心问题。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抓住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样,传播媒介就达到了直接的经济目的和间接的目的,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和受众一样,从参与降到旁观。关注的事实常常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加重要,它是驰名的惟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②。

媒介新逻辑的核心在于“引起受众注意的方式往往比提供的内容更加重要。”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广播媒体中,除了电视选秀等娱乐性十足的节目容易出现低俗化,电视新闻节目也越来越带有“低俗”的气息。电视新闻以一种“娱乐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关注传播的方式远远大于传播的内容本身。于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起受众注意”就成了电视媒介的首要问题。更多娱乐元素的加入,更多强调“不劳而获”或“意外所得”的意识在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比如贵州等台出现的“砸金蛋中大奖”节目,一个单一的电视画面配上忸怩做态的动画美女一遍遍地重复:发送手机短信到某某某,就可以赢得这台笔记本电脑。之类的画外音解说,以促发观众的行为。

视像时代的媒介新逻辑除了深度挖掘“新、奇、特”的产品外,还指用“新、奇、特”的方式来包装原本不“新、奇、特”的产品。媒介竞争又加剧了对这些元素的开采,一些时候会使得产品的形式与本质越来越疏离。“媒介开始忘了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条新闻,受众也渐渐地不去想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条新闻。一切都以更绚丽的形式展开并终结……”。

⒋同质化节目横行形成了广电行业的一种整体低俗化

广电行业之所以目前开始对低俗化进行整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低俗”成为一个行业症候而不是某个媒介机构的个体现象。中国广电行业的低俗化是一种创新匮乏、同质化节目横行形成的整体低俗化。

节目缺乏创新机制,克隆蔚然成风。克隆表现为“商业模式、节目样态”的复制与平行位移。以广播节目为例,广告作为电台重要的收入来源,“医药坐台”是大多数电台采用的方式。这种节目的基本形态是“热线电话+专家咨询”,盈利模式是“向(民营)广告方收取制作费用”。通常为了控制节目的内容,花钱雇用热心听众打进电话谈用药感受,与医院专家里外相应,鼓动更多的听众购买相应的产品。“医药坐台广告”是广播创收的支柱,占电台广告收入30%—70%,近年,一哄而上的“医药坐台广告”存在量多质次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广播媒体的声誉,伤了广播媒体的元气。

电视行业也同样是高度同质化,“千台一面”成为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电视业最为集中的表征。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发布,从1990年到2001年年底,全国共生产电视剧10030部,93588集, 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逾8000集,2003年突破了1万集。电视剧产量高,精品稀少,加之电视台的限价策略等因素,“你播我也播”,“你播完了我再播”等等。面对“同质化”的节目源,电视台往往会采取不断升级有奖竞猜产品,提高节目奖品价格和增设送奖名额等方法吸引观众,这也是观众打开大多数电视节目时都会被要求:“请发送短信到某某某,可以赢得某某大奖”。

节目同质化除了因为广播电视机构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受众缺乏对节目创新的理解,在客观上造成了节目克隆成风。受众在某种程度上与电视机构形成了一种“共谋”:市民或电视受众市场的积极反应也促成了同质化内容和表现的形成。因此,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广电行业节目创新的根本动力。缺乏辨识的受众,换句话说,即媒介素养低的受众,媒体“喂食”什么就“吸收”什么,而媒介素养高的受众则知道“选择”与“抛弃”,知道“合理膳食”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高质量的受众,在某种程度上是广电行业建立节目自我创新机制的永恒动力。

四、低俗化危害

低俗话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媒介生态的伤害,包括影响媒介产品的周期与创新、媒介素养降低以及影响媒介的多样化与可持续的经济回报等等;其次是对社会风气的伤害:消极与不断下落的媒介氛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筑;再次,是对社会系统的伤害:会影响各个社会子系统功能协调、平衡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系统高效节能的运作。

媒介低俗化伤害最大的是媒介生态系统。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多年来已经对媒介生态作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媒介生态与自然生态有相似之处,媒介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劣币会排斥良币,低俗化会形成某种不好的行业风气。举例来说,选秀节目热就反映了某种媒介生态的变化。而在这种伤害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工作人员本身也逐渐形成了某种圈子,很多自我吹捧的东西不断出现在广播电视上,比如,英达主持的“夫妻剧场”几乎成了文艺界的夫妻亮相,郭德纲和北京电视台的组合也有浓厚的圈子色彩。

媒介低俗化对公众的媒介素养起到的是破坏作用。很多青少年会觉得媒介都可以这样表现,那么他们就会怀疑媒介的权威性,媒介的榜样作用也会受到伤害。公众媒介素养的降低反过来也会影响媒介的正常生长,这就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媒介低俗化对媒介的创作容易也是一种折磨,因为很多娱乐节目的编导几乎是每天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以低俗化的细节来取悦观众,结果经常是黔驴技穷,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媒介低俗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媒介的名声。过去,我们一提到媒介低俗化想当然会认为问题最严重的肯定是西方媒介,现在看,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我们的某些选秀节目和选秀热潮已经令西方惊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因为一个国家的媒介形象和国家形象是密切联系的两个形象系统。

注释:

①刘建新:《现代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新闻记者》,2005第7期

②陈卫星:《以传播的名义——陈卫星自选集》中的《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篇5:爆笑低俗语录

2) 的不是颠倒黑白,而是没有了黑白。

3) 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4) 笨人的可怕之处并不在其笨,而在起自作聪明。、

5) 小便后忘记拉上拉链,你就是中年人了;小舰后忘记拉下拉链,你就是老年人了

6) 。

7) 洗澡是屁股享福,脑袋吃苦;看电影是脑袋享福,屁股吃苦,听你讲话是脑袋、

8) 屁股都吃苦。

9) 网上自古无娇娘,残花败柳一行行,偶有几对鸳鸯鸟,也是野鸡配色狼。

10) 怎么维持身材呢?暴饮暴食。

11) 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

12) 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得白日见鬼。

13) 你瞧你吧!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14) 戳瞎眼睛拔光头发泼一脸的硫酸敲掉牙齿割掉舌头做成人棍,包括MM一起切除。

15) 如果回帖是一种美德,那我早就成为圣人了。

16) 宁可让中国没有一个处男,也不能让日本有一个处女。

17) 男人长的帅有个屁用呀?到银行能用脸刷卡吗?

18) 你唱歌绝对不会把狼引来,真的——你只会把狼吓跑。

19) 如果你恨一个男人,就把他的女人揍成李宇春,让他无法享受上半身的快乐,如

20) 果你狠一个女人,就把她的男人揍成李宇春,让她无法享受下半身的快乐。

21) 他的刀是冷的,剑是冷的,心是凉的,血是冷的,靠,这人不死了吗?

22) 真的不想在做了——因为铁杵已经磨成了“绣花针”了。

23) 东风吹、战鼓擂、美人醉、盼君回、捷报飞、壮士归。

24) 手来手断、脚来脚断、脑袋来了西吧烂。

25) 聊天诚可贵,网费价更高,若为睡觉故,二者皆可抛。

篇6:抵制低俗之风工作措施

南坝中心小学

1、各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办公室内所有能够上网的计算机终端安装使用“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做好校园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控工作,保证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到3月5日前,各教研组每天15时要向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报告“绿色-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安装进度(完成的计算机数)。

3、学校将在3月上旬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对全校“绿色-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全校通报。

4、“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安装运行后,学校要对校园网络不良信息防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5、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节目审查、人员资质管理、节目监听监看等方面,完善和实施制度管理。认真落实广电总局、省局净化荧屏声频和抵制低俗之风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抵制低俗之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开展调研,为进一步完善净化阅读环境、抵制低俗之风的管理提供依据、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6、强化监听监看、视听评议工作。按照总局的各项规定,将净化荧屏声频和抵制低俗之风列入重点监管内容,突出抓好新闻类、谈话类、少儿类、娱乐类等节目的监看评议工作。

7、鼓励师生多看优秀图书。发挥阅读优秀图书评奖的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学生多看优秀图书,对在各项评比中获奖的师生根据获奖的级别、等次进行不同的奖励,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身素质。

8、强化图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培训。继续通过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着力提高图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以实际行动自觉净化阅读环境、抵制低俗之风,树立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9、加大查处力度。对一般性问题,口头通知整改;对问题突出的,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力的下发“警告通知书”,并对文化市场具有不良风气的人员进行诫免谈话。

上一篇:梦月湖叫做曾经诗歌下一篇:读《富兰克林的青少年时代》有感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