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市场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中两个主要的子市场,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步伐加快,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有助于理顺和改进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两个市场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篇:银行市场论文范文

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研究

一、银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结构问题

(一)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

结构通常是指构成某一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式及其特征,是指构成系统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其主要特征是把考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部分。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供给方(即卖者,如银行)之间、需求方(买者,如银行的客户)之间以及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诸多关系的总和及其特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是一个可以比较稳定的、可以观察的变量,短期看,可能是一个常量;长期看,则可能是一个变量。

也可以从需求(买方)的角度对市场结构进行研究。例如,仅有单一买方,则出现“完全的买方垄断”,如存在多个买方,则存在“买方寡头垄断”或完全竞争型的买方市场;如果市场供需均为完全垄断,则市场结构是“完全双边垄断”。

在产业组织研究中,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市场供给方的市场结构问题,市场结构仍是在时间上比较稳定的、可观察的变量,能够体现市场供给方面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从市场结构的类型上看,产业组织一般包括完全竞争型、垄断竞争型、寡头垄断型和垄断型等四类。总体上,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是以市场结构研究为基础的。

产业组织研究的市场结构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基础上的。产业大多存在着规模经济,高市场集中度往往意味着少数较大规模、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厂商可以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但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过高时,大企业则有操纵市场的力量,并能以此谋求更高的利润回报。芝加哥学派则从自由放任的经济哲学出发,更多地强调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重点是三者间的反向关系。因此,对S、C、P逻辑范式的全面表述应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但S、C、P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反过来也影响市场结构,该体系是一个闭环。

从研究内容上看,S、C、P框架可以将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框架中,所以尽管产业组织学的学派较多,这种方法也一直备受非议,但该理论框架仍是分析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S、C、P框架的研究方法将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规范性研究,又有实证性检验,避免了仅作单纯的抽象或实证分析,使产业组织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联系实际。

(二)银行产业市场结构

银行产业市场结构,是指构成市场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是决定银行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内容。鉴于产业组织理论重点从供给者的角度研究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本文也从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品供给者的角度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影响银行市场结构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由产品性质和科技水平决定,如银行服务的快捷或安全性。市场结构的另一些因素是源于外部的,如国家产业政策和银行业监管政策。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律放宽对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的限制,80年代放松对存款利率以及银行合并的管制,外部因素越来越成为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看来,影响银行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市场壁垒等。

对于市场结构的衡量有多种角度和方法:基于产品角度的弹性分析法,基于绩效角度的计量法,基于产业内部组合角度的计量法,等等。总体来看,市场结构取决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等因素。前两种因素主要决定特定市场中厂商间的相互关系,或特定市场的规模经济及市场主体的数量分布特征;后一种因素主要决定市场中厂商与市场外潜在竞争对手的相互关系。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方法常用的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前者是从市场供给者的数量和相对市场份额两方面反映市场集中程度;后者通过分析产业内供给者之间的实力或规模的不均等程度,即从不同供给者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差异方面,分析市场的集中程度。

绝对集中度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最常用的集中度指标是CRn指标,对于银行业而言,它是指银行产业中n家最大银行市场份额之和,或者是某一百分比的市场占有率之内的厂商数量。n取值随市场集中程度而定,市场集中程度越高,n的取值越小。从市场集中的情况看,不仅应考虑银行业的资产总量和市场份额,而且还应考虑银行业务范围的涵盖程度,不仅要看银行是否在特定的细分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还要看在各类业务市场是否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当资产总量相同时,银行数量少的市场的集中程度高于银行数量多的市场的集中程度,这与各国的实际情况基本是吻合的。

市场集中与市场垄断的关系。市场集中度反映着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如果少数银行市场占有率高,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大,则容易形成市场垄断。较高的集中度还会增加寡头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大银行之间合谋的可能性。相反,如果银行规模小且数量多,就不利于形成市场合谋。从一般均衡看,过高的市场集中可能会产生较为负面的效果。

二、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

(一)市场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

银行业市场行为是指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等经营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为的总称。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是两种极端的市场结构,而现实经济中的市场结构往往是二者间的过渡形态。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分析这两极之间连续性的现实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并判断市场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实际上,银行的市场行为并不完全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均衡过程,而是与市场结构互动的过程。市场行为不仅是内生的,而且是外生的,既是市场结构的结果,也是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即本期的市场结构(St)就是上期市场行为(Ct-1)的结果,也是下期市场行为(Ct+1)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动态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全面的认识理解银行业市场行为及其决定因素。例如,鲍莫尔(Baumol)通过“可竞争市场”这一概念,改变了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单向的逻辑关系。因为在可竞争市场中,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迫使现存者降低成本,不断创新,扩大规模,从而既使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又影响了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及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关系,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从结构标准看,市场上要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及其存续条件,以保证任何供给和需求方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都不足以控制市场。一是市场上存在各自独立但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符合最优进入数量的银行。二是在动态期内,能保证银行有序进入与退出的良好机制,任何新银行作为新进入者能够自由参与市场竞争,不存在人为的市场进出壁垒措施,也不存在行政性歧视措施。

市场行为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对卖方和买方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这里仅考察对卖方的影响。从短期状态看,市场结构相对稳定,可作为静止不变的外部环境,是决定银行经营和竞争策略的客观环境,约束着银行的市场行为。由于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往往存在双寡头或多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寡头竞争市场行为的分析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显然,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相比,寡头竞争的重要特征是竞争对手间更具有互动性,一方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方行为反应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市场结构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结构往往是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结果。如大银行兼并小银行,效益好的银行购入破产的银行,这会提高市场集中度。再如,市场壁垒和在位银行的价格行为会影响新银行的进入,从而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

银行业务差异化与市场绩效、市场结构的关系。服务价格的差异化将造成不同银行利润率水平的差异:一是处于竞争优势的银行将凭借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取得较高的利润率水平。二是处于竞争劣势的银行只能取得较低利润率。对新进入银行来说,银行业务差异化程度越高,进入的壁垒越高,取得市场份额所付出的代价越大。我国近年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发展较快,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这虽然说明这些银行市场开拓能力强,但也说明我国银行业务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差异的客观壁垒不高,客观上为这些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具体可以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角度考察。

1.从短期看,市场结构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作为静止不变的外部环境,它是决定银行经营和竞争策略的客观依据,影响着银行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取决于银行业内银行的经营活动状况,而经营状况又取决于银行的定价策略、产品策略等市场行为,即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行为的结果。

分析市场份额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可以通过两回归模型进行估算,一种是:

利润率=a+bMS+cConc+dSize+eAdInt+fGrowth

式中,利润率是自有资本或总资产上的收益率,MS是市场份额,Conc代表4个最大厂商,Size是厂商规模,AdInt代表厂商广告费用在其销售额所占的百分比,Growth是厂商增长率的过滤变量,d和e是市场进入壁垒的条件,a是常量,b、c、f是系数。

另一种是:

利润率=a+bMS+cConc+dHB+eMB+fGrowth

式中,HB和MB分别是高度和中等进入障碍的虚拟变量,d和e是市场进入壁垒的条件。

关于在集中度较高的银行市场上是否存在着规模经济的问题。高市场集中意味着市场上少数较大规模的银行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大银行可以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大银行具有操纵市场的力量,银行之间较容易达成合谋,并通过市场垄断获得垄断利润,如较低利率存款和较高利率贷款。在单家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的分散的市场中,市场盈利能力较低;相反,在单家银行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中,非合谋的利润会较高。

在短期均衡中,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从长期看,市场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市场结构的变化经常是市场行为的结果,有时也直接受市场绩效变化的影响。市场绩效是由行为决定的,但需考虑市场供应者和需求者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构可能产生的动态影响。这就是长期动态的分析视角。例如,大银行兼并小银行,效益好的银行并购效益差的银行,这些会提高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改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和在位银行的价格行为会影响新银行的进入,也会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等。

实践证明,高效率的银行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导致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形成良性循环。具有较高市场绩效的银行往往更容易采用先进管理技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因此也就更有利于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虽然在实践验证中并不能完全证明上述结论,尤其是当样本数据不够充分时,实证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偏差,但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反作用的关系是明显存在的。本文认为,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往往互相影响,关系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二者视为直接的相互因果关系,而要考虑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就长期而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反向的逻辑关系。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国内外银行业市场结构状况分析

(一)各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市场集中程度较高。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另一类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1.德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德国现有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3400多家。根据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统计归类,按照银行从事的业务活动的范围,将银行分为综合性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机构。2001年,德意志银行集团等资产规模最大的四大银行按照资产计算的集中度(CR4)为16%。在跨境货币交易市场贷款市场集中度(CR4)占33%强,存款集中度(CR4)占近50%。德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目前银行数量比十几年前大幅减少,约40%,分支机构数目也在下降,减少了大约18%。

2.英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英国的银行通过股份银行合并私人银行、乡村银行,不断增设分支机构数量,以及股份银行之间相互合并,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逐渐走向集中,使银行数量不断减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银行业经历了比较广泛的市场竞争、兼并与合并过程,现在形成了巴克莱、国民西敏寺、米德兰、劳埃德四大银行垄断市场的基本结构。

3.美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尽管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也较高,但由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关法律限制,美国银行业市场集中程度远低于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实际上在地理上美国只有国际性银行而无全国性银行,主要由大量小规模的地方性银行组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一些小银行和经营不善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退出市场,虽然其后由于反托拉斯法和实行银行分业经营制度,以及一直实行的单一银行制限制了美国银行业的集中,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出现的银行控股公司则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从资产规模看,美国银行规模的分布极不对称,占总数60%的中小银行只持有银行业总资产的10%左右,而占总数2.3%的大银行却占近80%的资产份额。截止2002年,美国拥有1亿美元及以上资产的商业银行共有3722家,按照资产计算的美国银行CR184为79.5%。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银行业合并、重组的结果,这使数量下降的同时,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了。

4.发展中国家及前苏东国家情况。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发展远不充分,还需要经历一个由全面发展到市场化集中的过程。目前较为普遍的特点仍是市场集中度较高。俄罗斯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1996年商业银行为2300余家,2003年年初商业银行为1329家。2003年年初,国家控股银行有23家,占资产总额的37.5%,贷款占39.2%,私人存款份额为72.11%。俄罗斯储蓄银行是最大的银行,2003年资产占银行系统全部资产的25%,占私人存款的64%。从发展趋势看,俄罗斯银行逐渐集中,大银行的比重上升,中小银行的比重下降。资本金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银行数量占比从1998年的12.8%提高到2003年的22.1%,资本金为100万~500万美元的银行约占33.9%,资本金为10万~100万美元的银行约占36.3%,资本金不足10万美元的银行数占比7.7%。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演变。

我国银行产业组织市场结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不断变化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垄断,以及后来打破垄断、寡头垄断到寡占程度不断降低的发展过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始于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和股份化改造过程中逐步深化,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具体而言,1979年以前,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因此当时我国金融市场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从1979年到1984年,中、农、工、建四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当时四家银行专业分工严格,在各自业务范围内仍居于垄断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行业性的垄断结构。

其后随着专业银行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国有银行的不断发展、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中国银行业原有的垄断型市场结构正在被逐步打破,各项业务的市场集中程度均有所降低。但由于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四大国有银行在存款、贷款和其他主要业务方面仍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较高。

2.市场结构分析。

从市场份额情况看,股份制银行成立时,虽然面临日益扩大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面对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当然,每个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都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资金关系的惯性及国有银行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大幅上升,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仍将维持较高水平。从资产业务的市场集中度看,截止2004年来,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负债余额分别为469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2.2%,市场份额为14.9%。这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组建的一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放松管制的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市场集中度(CR4)最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股份制银行占据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这种快速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3.关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政策。

为提高银行业绩效,应改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发挥市场结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发挥市场经济效率的关键在于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场机制调整国有银行规模,促进国有银行提高市场绩效,扩大银行经营的规模边界,实现我国银行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市场结构政策的目标不是限制竞争,而是消除过度竞争的制度性障碍。以兼并政策为例,在政策上要出台促进银行间重组的法规,从税收、职工安排等途径支持业绩好的银行利用市场手段参与重组。建议立法机关和银行监管当局研究考虑降低陷入困境的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在条件成熟时出台银行退出的法律规范,通过合理的手段减少银行退出带来的市场和社会成本,改善金融资源配置。

反垄断是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和银行管制中不可缺少的政策内容,也是各国银行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导向与总体原则。“各国反垄断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进行准确区分,而只反垄断行为而不管垄断结构”。对于公共政策而言,政府反垄断政策需要兼顾对垄断结构和垄断行为的双向调节,以维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而强化银行业退出机制保持社会稳定,关键是如何保护和补偿中小存款人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

作者:崔晓峰

第二篇: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

摘要: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中两个主要的子市场,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步伐加快,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有助于理顺和改进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两个市场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协调发展

一、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内在联系

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在资金和利率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结效应包括:资金联结效应、价格联结效应、风险联结效应。

(一)两个市场资金规模及流向变化的互动

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在规模上的互动表现为以金融资产替换形式进行的资金流动,其核心机制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认为,理性的投资者总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并以总效用的最大化为基本原则进行资产组合。依据资产选择理论,投资者根据各自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在银行间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投资组合,当两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

从资金的流向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金既会从银行间市场流向股票市场,也会从股票市场流向银行间市场。如股票市场中证券需求者可以通过在银行间市场出售短期证券,或从同业拆入获得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购入长期证券,从而吸引资金从银行间市场向股票市场流动。相反,当股票市场中的证券供给者出售证券,并将所得资金在银行间市场上购买短期证券或归还所拆借的资金时,资金便由股票市场向银行间市场流动。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不仅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而且资金的流向对两个市场的资金供求量、利率的决定和证券价格的决定等起着重要作用。

(二)两个市场利率及价格的互动机制

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预期收益率的差异引起资金在两市场间相互流动,资金的相互流动又使两个市场的价格具有联动性,进而形成趋于均衡的资金收益率。两个市场间资金价格的均衡关系可用戈登(Gordon)增长模型来说明:

pt=(1+G)Dt/R-G,或pt=(1+G)Dt/i+i-G

其中,pl为t期股票价格,Dl为t-1期到t期每股股息,G为股息增长率,R为贴现率,包括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和股票的风险报酬率i',即R=i+i'。

戈登增长模型说明股票价格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存在反向关系。利率越高,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就越低;反之,则反是。当股票价格指数和银行间市场利率两者之中任一个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另一个价格不同程度的变化。通常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存在以下联结关系:经济繁荣一股票价格上升→资金从银行间市场流入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减弱→股价回落→资金回流银行间市场;经济萧条→股票价格下跌→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入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利率降低→资金从银行间市场流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回升。

(三)两个市场的风险联结与传递效应

风险和收益并存于任何市场。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连接,尤其是一体化的发展和交易的互通,使得两个市场在相互促进的同时,风险联结和传递效应也在不断加大。风险传播是指某一资产市场中的价格冲击影响其他资产市场价格的现象,传播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传播的易感性,由市场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风险决定;而传播的强度,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无衍生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决定。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股票市场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流变动,对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导致风险传导到银行间市场。

一是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和资金流动性,从而引领银行间市场发展。2006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取得快速发展,股票市值和成交金额大幅增加。2006年年初,上证综指以1163.88开盘,年末收于2675.47;2007年,上证综指以2728.19开盘,最高创下6124.04,年末收于5261.56。2007年3季度末,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流通市值分别为253157亿元和85555.73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83.16%和242.17%;前3季度成交金额、日均成交额分别为371168.3亿元和2039.39亿元,比2006年未增长310.27%和443.27%。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容,带动了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量的增长。2007年前3季度,我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交易量、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分别为6.37万亿元和31.21万亿元,比2006年全年成交量增长196.18%和18.67%;日均成交量分别为338.77亿元和1660.21亿元。2006年以来,由于新股发行因素,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大盘股的密集发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拆借资金申购新股趋于活跃,带动同业拆借交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同业拆借日均交易量分别为58亿元和112亿元;2007年上半年和3季度旧业拆借日均交易量分别达到241.29亿元和514.74亿元,8月28日更是创下了日均1000亿元的历史新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银行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资金的逐利本性促使其在不同市场间流动,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提升和均衡收益率的实现。随着新股发行和股票价格的涨跌等,资金会从银行间市场流出和流入,不但能提高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也能使其价格的形成更趋市场化,从图1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价格的影响非常明显,伴随着每一次大盘蓝筹股的发行,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就会飚升,发行结束后同业拆借利率又会快速回落。如2007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发行,募集资金668亿元,实际冻结资金为3.378万亿元,超额认购51倍,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创下10.121%的高点。

三是容易导致股票市场风险向银行间市场传递。随着资金的流动,风险也在两个市场之间得以联结和传递,由于两个市场联系密切,股票市场产生的风险极易向银行间市场传递,对银行间市场形成了风险隐患。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资金收益率存在巨大差异,以及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机制,吸引

着银行间市场大量资金通过各种合规和非合规渠道进入股票市场追逐更高的收益率。进入股票市场的“灰色”资金往往被转移到券商投资股票,或者借助券商再将资金高息贷给坐庄机构,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隐秘资金链条。这不但与管理层不允许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初衷相悖,也极易在股票市场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和各种风险,并被传导到银行间市场。

(二)间接影响

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发展改变了社会融资结构。一方面,股票市场发展能够改善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的局面,有利于缓解银行的压力。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其发展反映着经济的变化。当经济处于较好发展阶段时,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容,能够带动银行间市场发展和规模扩大。优质企业上市,企业债、公司债大规模发行,短期融资券和其他融资工具的发展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种变化,通过影响银行的融资安排,又进一步反映到金融市场上来,从而形成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联系将更为紧密,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也将更显重要。尤其是,随着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公司债的加快发行,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打通,金融市场结构将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等的资金流动效率也将进一步提高。同时,混业经营后银行间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风险防范与隔离也愈显重要。

三、问题与建议

(一)金融混业经营使两市场的风险连接及传递效应加大

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联结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金融市场的统一性和联动性特征要求其各个子市场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随着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加强,由资金流动所引发的风险传递效应也将加大。两个市场的联动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产生金融风险。在宏观层面会产生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接的金融风险,如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导致居民储蓄分流,可能造成银行支付困难;在微观层面,银行间市场和股票市场中“三乱”活动还存在,乱集资、乱拆借、乱办金融机构、违规开办金融业务等问题时有发生。风险主要体现为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

需关注两个市场联动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产品创新、完善金融监管等,推动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一要不断完善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改进股票市场的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加强券商的风险意识和公司治理;健全银行间市场交易制度,加强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二要加快金融创新,增加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促进两个市场的融合,从而拓宽两个市场的连通渠道。三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利率的调节作用和对股票市场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四要建立市场监管协调机制,安全推进两个市场的互动。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日渐增大

股票市场发展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首先,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统计显示,由于受证券市场交易行情的影响,2007年1月份,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同业存款增加1356亿元,同比多增1533亿元,其中大部分是证券公司和结算公司的存放款。1月份,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除贷款多增外,有价证券及投资新增195.8亿元,同比多增75亿元。2007年1月15日央行再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月末备付金率较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这表明商业银行资金虽然充裕,但资金稳定性较差,流动性管理难度较大。其次,由于存款向股票市场转移,“金融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会吸引大量资金从储蓄存款分流出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挑战。据统计,2007年1-10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30万亿元,同比少增127亿元,主要原因在于10月末新股发行期间,企业、个人申购新股使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分流所致。再次,股票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券。2007年11月末,我国债券托管总量为11.48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持有8.44万亿元,占比73.51%。进入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利率不断上升,加之央行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而不断加息,导致收益率曲线上移明显,债券市场整体缩水风险显现。根据中债曲线和中债指数计算,2007年1-11月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107个基点左右;11月末银行间债券总指数较年初下跌2.43%,如以9月30日中债综合指数的基点价值及总市值来计算,则收益率每上升一个基点,债券市值缩水大约43.85亿元,而如果上升1%,则全部债券市值折价率约为3.25%。因此,在商业银行持有较多债券的情况下,收益率曲线上移和债券减值风险增加使其资产管理难度加大,同时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的发行难度也将加大。

需关注股票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业应重视市场风险管理,利用压力测试、收益率曲线等系统分析、预警人民币持续升值态势下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和相关行业贷款面临的风险,要关注资产价格上涨引起抵押资产价值虚增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并关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特别是企业参与多个市场而可能导致的其他市场风险传递到银行系统。

(三)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对货币政策调控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新股发行和股票价格涨跌,大量的资金在企业、居民存款账户和证券保证金账户之间流动,造成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波动,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负面影响。如,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明堵暗通,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屡禁不止。据有关分析指出,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占流入股市资金总额的40%左右。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方式,一是信贷资金转移给“关联企业”隐蔽进入股市,二是以“委托理财”的形式进入股市,三是以“过桥贷款”的形式流入股市,四是通过购买上市交易的债券、参股证券公司等方式,部分资金转入股市运作,五是用承兑汇票等方式轮回套取银行资金后进入股市;诸如此类,等等。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不但造成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投资和生产的资金供应不足,而且容易助长庄家操纵股市的行为,影响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秩序,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困难。

需加强对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两个市场之间的资金良性流动机制,注重防范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传递,让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在健康发展的同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昝剑飞)

作者:王欣欣

第三篇:美国银行争夺保险市场

美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交叉与融合并没有人们原先想的那么简单

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保险、基金等交叉销售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企业增收的成长亮点,各种交叉销售的成功案例也令银行界感到备受鼓舞。根据新近发表的“美国2002年银行保险投资费用收入报告”,2002 年,美国各银行经营保险业务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同时,保险费用收入令很多美国银行的业务盈利增长了17%, 达到了35亿美元,其中26亿出自具有100亿资产规模的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富国银行(Wells Fargo Bank)等美国最具实力的银行企业,其效益增收超过一半以上来自银行新近开展的保险业务。

保险经纪身价大涨

一位金融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是否需要经营保险业务,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1998年,美国政府拆除了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藩篱,加上各种金融IT技术的推波助澜,美国与诸多西方商业银行开始全面进入混业时代。面对新的金融环境,银行为适应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纷纷采取并购等各种方法打造新型的金融服务平台。如今,经过几年的产业整合,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已经从过去市场专家所预测的趋势完全变为事实。

虽然按传统观点,银行与保险代理业务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型,但是,有关人士指出,银行在向客户提供借款账务管理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向客户提供有关财产的保障建议,二者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如果银行企业能够善加利用二者共同的资产运作特性,将两种业务融于同一销售渠道之中,则可以更为合理地利用资源,获得规模型经济的商业模式。经过若干年的混业操作,两个行业的融合可以说卓有成效。对很多大型银行来说,它们庞大的分支系统与金融服务网点提供了实施零售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最佳操作平台;同时,对于客户来说,很多日常必需品式的保险产品如果通过银行分支系统实施一次到位的操作似乎更是方便快捷。

目前,很多银行将其工作重心转向如何增加保险业务、进一步开拓新的金融产品市场的议题上来。大大小小的银行都在努力将其新增的各类保险产品加到银行的零售产品目录上去,其中,许多企业已经开始经营全系列化的保险产品,包括个人或商业,意外/人寿/健康保险,并进一步扩展了工伤/专业责任及署名保险代理等等业务。此外,还增加了年金、共同基金等多项金融投资产品服务业务。

大量收购保险经纪代理行,成为当今银行企业一项重要的拓展战略。一时间,大小保险经纪代理行的商业业绩成了银行们重点研究观察的对象,独立保险经纪人的身价正在被待价而沽。许多地区的保险经纪人与代理行“惊喜”地发现他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卖方”市场上,独立保险经纪人与代理人的身价可谓大大看涨。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陆续加入到搜索保险经纪的行列,一项研究显示, 85%到90%的美国银行已经收购了保险销售代理业务。而美国前10大银行在1997年到2002年间完成的并购案例已经超过100件。在这股收购狂潮中,著名的BB&T 公司独拔头筹。BB&T公司从1997年到2002年共完成了41笔收购,今年,该公司为了进入肯塔基州的保险市场,已经连续购买了两家保险经纪行。

据分析,形成这股抢购保险经纪行风潮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今很多银行中,熟悉个人财产与意外保险的专业销售人才极为缺乏,同时,很多中小规模的银行试图以收购保险经纪代理为经营保险业务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搭起全面经营保险产品的平台。

抢购风潮背后藏危机

目前,美国各大银行抢购保险经济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的风潮正方兴未艾。银行家们相信,这种做法是快速开展保险业务、抢占保险市场的捷径。但一些专家则指出,这种疯狂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甚至危机。例如,许多并购对象的价格被明显高估,不少保险中介机构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银行目前的收购活动首先暴露出的问题是,过分的竞争使选择性变得越来越少,很多收购交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例如,位于休斯敦的United Bancorp声称,他们对像猎犬一样到处搜索收购线索已经感到疲乏,他们必须重新反思他们的收购战略,并考虑着手建立自己的队伍,因为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收购对象,即使能够找到一些符合条件的保险中介,收购的条件和价格也高得离谱。

一些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银行追求的所谓立竿见影的收购,虽然也可能获得一些短期效果,但是却有可能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埋下重大隐患。从长远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收购也可能是一种耗费巨大的收购与操作。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所谓的快速收购战略造成的结果是促使某些银行单纯采用了保险经纪的模式,但事实上,银行的收购活动本应旨在以银行的强大资本与渠道,融合保险销售经验与渠道,开辟新的商机,满足客户的新的需要。收购追求的是建立银行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大型现代企业的规模经济商业模型,而不是让保险经纪业务模式来改造银行本身。

此外,收购价值的攀升也促使一些保险代理商提早退休的心态。部分收购案例显示,不少保险代理商在高价卖出自己的机构后,采取了套现然后退休的做法。保险经纪业务的特点之一是,客户跟着经纪人走,所以,这无疑会让银行家们“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专家提醒银行的购买商们要对这种情形予以特别的警惕。

意想不到的文化冲突

许多美国银行原来以为,千辛万苦地并购了保险经纪商之后,就可以坐着数钱了,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保险与银行之间存在着剧烈的文化冲突。

银行与保险业各自有着十分鲜明的不同的企业文化,它们在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处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近来,一些观察家对多宗相关收购案例分析后指出,由于一些企业对两种企业文化的冲突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准备,致使一些企业完成收购之后,新增的保险经纪代理部门,不仅没有为企业带来业务增长,反而成了银行烫手的山芋,引发诸多的内部矛盾,企业反倒要花大力气去“灭火”,收购的单位成了新的大包袱,为此企业不得不再去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解决两大“阵营”间的大量冲突。

一些保险业者认为,银行的“财大气粗”并不能代替他们纯熟的商业推销技巧及其亲近客户的特殊能力。有人说,“保险是卖的不是买的”,也就是说保险产品多年来是靠代理们推销出去的,而少有客户专门上门自动采购。很多保险代理多年献身于保险产品推销事业,并练就了一套销售技巧。同一般银行职员相比,他们更擅长处理比银行客户更为复杂的客户关系。此外,保险代理经纪的收入方式不同于银行职员具有的基本工资保障,保险经纪多是依靠交易佣金。因此,保险经纪更为普遍地承认与客户的关系是获得商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可以说保险业历来具有以销售为导向的文化。

然而多年来,银行并不具备这种以销售为导向的文化。银行企业的管理以稳重甚至保守为风格,长久以来更习惯于客户上门,并以向顾客介绍优惠利率吸纳资金,同时常常以评估者的眼光审视借款者。如今,银行的企业文化突然转向为亲近客户,将所有的新产品陈列于货架上让客户挑选,这样的转变令很多银行职员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在许多客户的眼中,相对于其它行业,银行具有一种更稳重的资产管理者的形象,即使银行增加了保险业务,可以实施混合操作或交叉销售,许多客户也不会马上成为银行保险产品的客户。可以说,银行在进行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方面还是一个小学生。

更多新挑战

面对新增的交叉销售业务与新式的混合企业文化,很多银行职员感到不堪重负。“竞争环境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压力,银行无法再用过去的老传统去满足顾客,面对一大堆顾客的新问题,我们时常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一些银行职员说。

对于银行职员来说,第一个大问题是与客户的沟通。很多银行职员不善于与客户作深入的交谈,或者说缺乏真正与顾客沟通的技巧。银行急需有交叉销售能力的业务代表介绍他们新推出的地产、退休计划及有关长期健康保障等保险产品与服务。银行希望他们的销售人员能够通过与客户的深入交谈,推荐给客户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然而,培养出具有这种交谈能力的销售队伍并非一日之功。

销售人员要为客户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一位银行的主管说:“我们的销售队伍需要基于对客户财政状况的了解,有的放矢地与客户交谈,试着根据他们的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个人交叉金融产品推介目录”。

然而,一些习惯于传统银行操作的职员不仅对此感到压力,更对这种变化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有些人称,“销售保险对大家来说是一项不胜其烦的附加工作”;有些支行的销售代理对交叉销售不以为然,他们反驳说“很难想象,我们同客户交谈的话题,每每必须要突然从投资跳跃到如何实施保险的主题上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过多的谈论保险会偏离我们的主业”。

银行急需建立一支有实力的交叉销售的队伍,传统的银行职员必须尽快转型成为帮助客户理财的金融顾问。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客户的投资组合和最新息差价值吸纳客户存款,同时还要熟知各类保险基金等新增金融零售产品,并抓住与客户的直接接触机会,不失时机地向客户推荐各类新型产品与服务。这支队伍必须由新型复合人才组成,他们要具有最新的金融理念,通晓国际化商业操作,熟知IT技术且善于与客户沟通。一些猎头公司声称,这种人才的薪酬比一些中小银行的主管要高出4到5倍。

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长期以来,银行已经习惯于金融项目的独立操作,项目之间较少互通信息,银行职员为客户尽心实施账务管理,很少对客户的资料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更不会对客户提更多的建议。如今,银行所有的职员皆被要求全面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他们必须学会鉴别有效益的客户群体,特别是有高度投资价值的个人,他们要确保留住这些客户并加深同他们的关系。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银行正在全力发展他们的客户系统,试图设计出最优系统,尽一切可能识别分析客户的特性,详尽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将银行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准确地推向有关的客户群。银行必须“与时具进”,在信息时代与动荡市场之中,银行不能由于商业操作落伍而被客户抛弃。

目前,各种新式销售平台与日俱增:分支银行、自动出纳平台、自动柜员机、互联网、呼叫中心和电话银行,等等,这些平台都需要大量的数据系统予以支撑。但是,由于客户资料分散、金融机构并购频繁等原因,银行越来越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客户资料。这个问题让许多银行颇感头疼。此外,对于很多银行企业来说,即使它们准确把握了客户信息,也不代表它们可以引导客户的消费倾向。因为在银行开展交叉销售业务的同时,客户则表现出希望从不同的金融机构获取服务的倾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一般美国的银行客户平均会同7家银行保持关系。

有关专家指出,很多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仅仅依赖于高科技,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实质是那些操作和应用系统的人。无论客户系统何等先进,实现客户关系的真正价值,还是要通过每一位雇员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一位银行专家列举了他的切身客户经历:作为一位银行努力争取的顾客,当他从邮件中发现了所感兴趣的旅游保险,随即致电银行去问,柜台员回答:“我们没有这样的信息,你可以去找技术代表”,电话转到技术部之后又被告知“这是新的产品,我们还没搞清具体的内容,不过我们可以寄给您一份宣传品”。“不必了”,专家客户回答,“我已经不想知道那个产品到底是什么了!”

今天的银行企业骤然之间,跨入了一个新型而超级复杂的商业模型之中,企业经营战场日益扩展,产品线日趋延伸,计算回报的方式也从银行曾经努力追求的资金流量等数据转向混合金融模型下的风险组合回报评估。 随着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及先进的金融系统不断出现以及客户对于方便快捷的全系列金融服务要求的增高,这些进一步驱使着银行、投资公司及保险公司步入一个更高阶段的全面业务混合操作阶段,许多曾经位于不同的平行线上的金融服务业务,现在要在同一个屋顶之下组成统一的新型巨人金融实体。

专家认为,交叉销售真正的挑战是将所有的组织渠道融合在一起,这将引发一系列变革,包括内部整合、企业文化建设、技术创新和新的利益分配等,这种变革远不是能够通过并购交易来完成的。

案例研究:BB&T银行收购与融合战略解析

长期以来,BB&T银行被誉为美国金融业内的并购快手和高手。短短几年时间里,它已经完成了大大小小71宗旨在开展混业业务的收购。

BB&T面临挑战:在完成了开展保险业务的基础并购(收购保险经纪商)工作后,BB&T感到最为头痛的一大问题是:他们必须大量使用、甚至依赖保险批发商去满足他们的客户。此外,他们发现每年代客转账支出的保费达1亿美元。因此,BB&T下决心并购一家保险批发商,更深地进入保险领域。

收购的战略眼光:BB&T 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相中了全美第四大保险代理商—Dooney Rikard & Curtin(CRC)。这个收购意味着BB&T不仅将得到新的收益增长点,同时也将得到重要的保险业务管理方式及业务操作的人力与信息资源。这也表明BB&T的收购已经更上一层楼,不再是为了涉足新行业,而是要在立足之后,进一步争取全面的发展。

此外,BB&T发展战略值得借鉴的是,BB&T不仅通过收购CRC获得自身的发展,当BB&T完成收购之后,为避免束缚被收购的保险商的手脚,BB&T鼓励并帮助CRC继续发展。在BB&T的支持下,CRC继续收购了专门从事保险政策解释与执行的若干代理企业或经纪行。同时,BB&T还鼓励CRC收购了一些更小型的保险批发商,从而进一步扩充了CRC保险业务的操作实力与市场。目前CRC又在考虑新的收购,预计在未来的两年中,CRC还要完成3到5宗收购交易。

企业融合的艺术:BB&T充分意识到CRC来自完全不同于银行的领域,为此BB&T决意让CRC成为一个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避免只是将CRC并入BB&T银行的零售业之中。对待新收购的CRC公司,BB&T采取为其留出发展空间,不实施完全顶替或替代的融合政策。开始,保险公司为有一个银行做老板多少感到很不舒服,但是,随着集团内部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融洽的融合架构,银行新老板力图保护并发展CRC原有的商业操作与业务。现在CRC与银行间的很多顾虑与隔膜正在渐渐地解除。

BB&T另一大融合技巧是,尽力避免在内部引起不必要的竞争,使双方的合作稳步地成长。BB&T的做法是,从一开始并未将保险批发业务与已经发展起来的内部分支零售业务合在一起,两个部门各司其责,互为独立并尽可能制造出合作的可能。两年来,在BB&T金融操作平台的整体运作概念之下,银行与保险二者的关系正在稳定地发展着,随着各自顾虑与成见的降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熟悉,双方都在找机会接近对方,并以新的业务作为其结合点。合作的业务也在进一步扩大之中,他们的合作业务已经比两年前增加了50%,估计今年的合作还会增加。

双赢的结果:并购之后,BB&T与CRC皆呈现出喜人的成长业绩,并获得共同的成功。通过收购,BBT增加新的收益并延伸了经营领域,BB&T现在已经占据了交叉销售强有力的市场位置,特别是他们针对中产阶层的各类产品大获成功。同时,CRC去年的年保费额几乎增长了一倍,CRC预计今年收益从去年的1.08 亿美元增长为1.14亿美元。自从加入了BB&T, CRC从全美第四大保险商跃升为第二大保险代理批发商。

作者:倪 宝

上一篇:货币危机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用耗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