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结构研究进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先利用DEA方法测度出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进而分析银行资产占比、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及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市场结构研究进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市场结构研究进展论文 篇1:

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性概括,旨在厘清二者融合研究的内在逻辑及脉络框架,在综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从资本结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产业组织理论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对我国产业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资本结构;产品市场;负债

资本结构一直是金融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成为产业经济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前沿问题。将产业经济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框架之中,使资本结构跳出了以企业为研究主体、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微观范畴,成为产业发展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产业因素的引入使企业资本结构决策更为复杂,资本结构选择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结果,也是与外部环境和产业资源相协调的产物。将资本结构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研究产业行为、产业绩效、产业发展问题使产业组织理论拓宽了研究视角。以Brander、Lewis、Titman、Maksimovic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率先以企业融资决策与产品市场竞争互动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推动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走向二者交叉、融合研究的新阶段。

一、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的逻辑起点

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走向交叉和融合有其必然的逻辑性。产业经济学以产业绩效最大化为目标,研究产业绩效的决定因素及提高途径。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解决“马歇尔冲突”问题,即产业规模扩大使产业绩效提高的同时又会产生垄断而损害社会福利这一对矛盾之间的关系。在有效解决马歇尔冲突的同时,以实现产业绩效最大化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军、方茜,2008)。对于产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是基于哈佛学派贝恩和梅森等人提出的著名的“S-C-P范式”,即产业结构影响产业行为,产业行为决定产业绩效。这一范式通过设立可观测的市场结构变量与产业绩效变量,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在实际研究中,对产业结构、产业行为和产业绩效的研究主要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短期成本结构、市场需求增长率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价格弹性(海、莫瑞斯2001)。等方面入手。然而在实践中,传统产业经济学S-C-P研究范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首先,S-C-P是一种单向线性研究思路,而实践和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发现,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而非单向简单的关系;其次,传统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型是短期、静态分析,而忽视对产业绩效长期动态的研究;另外,传统产业经济学从企业外部宏观、中观角度分析产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而忽视企业内部、微观因素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从实际和长远看,产业绩效研究需要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相结合、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相结合、微观与宏观(中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因此,构建基于产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双向联动的动态优化理论研究框架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理论的发展和公司金融理论中资本结构的大量研究成果,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绩效恰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资本结构理论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研究、观察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资本结构选择目标;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理解为产业绩效的微观形式,只有产业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产业效益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才能提高。

与此同时,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也面临突破狭窄视角的需要,资本结构的破产成本、代理成本、信号显示理论以及控制权理论等都侧重于从企业内部的视角分析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企业融资战略选择,显然,对企业外部产业环境关注不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已经无法避开产业环境的影响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规模都有影响,研究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的关系有利于从更深层次考察产业绩效问题,也决定着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的选择问题(张利庠,2007)。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理论的重要内容,企业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企业能力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资本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的结合。Brander、Lewis、Titman等人的研究成果较早地将两个研究领域结合在一起,二者结合的研究框架为两个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巨大的研究空间,正如产业经济学大师梯若尔所说,“对企业融资决策与产品市场战略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是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领域,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极大地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目前,交叉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此类文献从三个角度展开研究,研究视角之一是资本结构决策与产品市场竞争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既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价格策略的影响,也研究产品市场、行业差异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即二者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另外两个研究视角分别是,要么侧重研究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影响,要么侧重研究产品市场、行业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下面依此逻辑综述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成果。

二、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资本结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将产业组织理论运用于资本结构研究领域,形成资本结构的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将产品市场的结构特征、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行业因素纳入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以试图揭示行业间资本结构的差异。该理论延续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框架,侧重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中考虑产业环境和产品市场竞争,研究市场结构即行业集中度、规模、进出壁垒等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从这一视角出发,国外有影响的文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以企业规模为影响资本结构变量的研究。Rajan、Demirguc—Kunt等人研究了企业规模变量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Rajan和Zingales(1995)研究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G-7国家)的资本结构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财务杠杆比率成正比关系,即企业规模越小,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越低,股权性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越大。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的研究将上述结论推而广之,认为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和资本结构的影响方式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二是公司特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Johnson实证研究了公司特性对企业债务结构的影响,认为监督和信息成本、非有效流动性的成本和可行

性以及债务人的激励在影响企业对债务来源的选择偏好中有重要作用,并区别了银行借款与非银行私人借款对企业的影响。

三是行业进入、退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Frieset分析了竞争性行业进入与退出对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影响,认为公司债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在行业产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资本结构在动态调整中,企业总价值等于假定固定资本结构的折现现金流价值,加上债务边际增加的期权价值的连续值。

四是交易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Williamson(1989)的研究较早涉及交易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对企业融资工具选择问题。这篇文献的研究结果指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代表了不同的治理结构,债务融资是比较简单的治理结构,而股权融资则是一种复杂的治理结构,股权持有人对企业具有较高程度的处置权。William—son认为,资产专用性较低的投资项目适宜采取债务融资方式,而资产专用性高的投资项目,股权融资更为适宜。

三、基于资本结构视角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资本结构视角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是将资本结构因素植入产业经济学的问题研究之中,研究的主题主要是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企业价格策略选择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上。

Titman和Maksimovic较早关注到企业资本结构变动会对企业的客户、供应商产生影响,他们以不同行业的企业为背景,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给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竞争策略选择以及杠杆产生的激励与破产威胁之间的利弊影响。Titman(1984)以生产独特产品、服务和零部件公司为例,研究产品和投入品特征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认为企业破产会给客户、雇员、供应商带来麻烦,他们无权参与企业清盘,因此,负债率的变动会影响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的关系。因此,最优的资本结构应该是,负债既能给公司带来激励,也能使公司破产决定与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相一致。Maksimovic(1986)分析了在合谋或古诺竞争条件下企业融资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Maksimovie(1988)又用重复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企业的融资决策对产品市场策略的影响。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融资策略对产品市场策略的影响具有内生性,针对不同的融资决策,企业需要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策略。Maksi—movic的研究同时认为,企业引入债务可以为经理人提供一种偏离合作均衡的激励,但是,公司债务水平要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依赖于行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数量的多少、贴现率的高低、市场需求弹性的大小等因素。

Maksimovic和Titman(1991)用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推进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结果验证了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和竞争力的影响。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必然出现价格战或营销战,必将导致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下降,高负债率的企业最容易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危机会引起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为了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而采取对企业经营更加不利的行动,进而导致销售下降、市场份额萎缩。Opler和Titman(1994)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行业不景气时,负债率高的企业将会损失大量市场份额,外部融资能力也被进一步削弱,使低杠杆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份额和竞争优势。

Chevalier(1995)以超级市场行业为例,检验企业杠杆收购行为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影响。研究选用1985~1991年期间85个美国大城市超级市场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支持了Maksimovic和Titman的研究结论,认为企业的杠杆收购决策鼓励了竞争对手的市场进入和扩张行为,提高了竞争对手的预期利润。也就是说,提高负债比例进行杠杆收购会降低企业产品市场上的进攻性。Chevalier还将其研究扩展到杠杆收购对整个行业的进入、退出和企业扩张方面的影响上,从资本结构角度深化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Dasgupta和Titman(1998)根据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业内主要公司采用杠杆收购之后,通常采用价格上涨策略,而比其他更多杠杆公司平均要价会更高。

Zingales(1999)以政府管制为背景,研究管制前和取消管制后不同杠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Zingales实证分析了美国运输公司在1980年实施管制前后,财务杠杆水平不同的企业其竞争地位和生存能力的变化。研究发现,管制解除后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价格战,在8年内能够生存下来的公司大多数是管制前杠杆率低的企业,管制前高财务杠杆公司在解除管制后大部分消失了。也就是说,高财务杠杆降低了企业在竞争中的投资能力和价格战的财务承受能力,在竞争中,只有兼备经营效率高而又有充足财务资源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

四、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双向关系的研究综述

Brand和Lewis(1986)是探讨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开拓者。他们建立一个在双寡头垄断市场上讲行产量竞争的两期企业模型,考察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的研究指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行为会受到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资本结构以两种方式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一是负债具有有限责任效应,二是负债产生的战略破产效应。由于债务承担有限偿还责任,这就容易引发股东的高风险投资策略选择,在产品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行为比没有负债或低负债时更具有攻击性。他们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主要进行产量竞争的企业,企业的杠杆水平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杠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自身的产量水平,同时有助于降低竞争对手的产量。所以,负债的企业在产品市场更具有进攻性和竞争优势,有远见的企业有必要精确设计其资本结构、优选财务策略,以使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绩效。同时,Brand和Lewis运用同样的逻辑分析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行为和绩效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Bolton和Scharfstein(1990)建立一个两期两企业模型,用掠夺性定价理论(Predatory Pri—cing Theory)分析企业融资结构策略选择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负债会给企业带来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又会鼓励杠杆企业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迫使竞争对手降低市场份额,直至退出市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在存在掠夺性定价的条件下,企业的最优负债水平为零。

Phillips(1995)以1980~1990年间美国的四个制造行业为样本,以四个行业中的企业产出数据和价格数据证明了企业的债务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存在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关系是正还是负,则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有关。KovenockDan和Gordon Phillips(1997)的研究在此基础

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发现在集中度高的行业中,如果主要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并购活动,高杠杆会对其产生融资约束,从而导致现金充裕、财务杠杆低的竞争对手就会主动发起价格战或营销战,容易迫使高杠杆企业陷入危机。

从以上文献不难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融合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资本结构领域还是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都得到了拓展和深入。目前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策略之间的关系,现有成果已经取得了一致性结论,即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业特征和产品市场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具有较大影响,资本结构对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竞争能力以及竞争策略和业绩也有重要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公司战略等因素,而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也必须以资本结构为约束。但是,已有文献对于无论是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的影响,还是产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相互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影响的内在机理及作用途径等问题尚未取得完全一致性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国内研究现状与展望

资本结构的产业组织理论产生时间较短,相对国外的研究,国内对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的文献更少。国内文献对资本结构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结合运用的研究中,主要围绕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展开。陆正飞和辛宇(1998)叫是国内较早涉及该领域研究的文献。该文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行业因素引入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中,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资本结构行业差异的成因成为此后的一个研究主题。国内正式探讨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文献公认是朱武祥等(2002)。在这篇文章中,朱武祥等人通过建立二阶段模型,以燕京啤酒为例,实证分析企业财务行为与市场竞争的关系。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公司预期未来市场竞争程度将会更激烈时,当前债务比例的选择就会越低,从而产生财务保守行为,也就是选择较低的资本结构。文章得出了“企业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存在一定的关系”的结论,并以我国啤酒市场竞争为例,对燕京啤酒选择财务保守策略的合理性予以解释。这篇文献在国内具有开创意义,此后的研究成果大多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赵蒲和孙爱英(2004)在随后的文章中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保守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与朱武祥等的观点并不一致,其研究并未发现企业财务保守行为与其竞争战略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作者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忽视对资本结构和产品市场竞争之间互动与协调关系的考虑。李悦(2008)等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证明了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文章提出,产品市场竞争风险对企业债务融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杠杆融资规模决策时会考虑融资决策可能对产品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刘志彪等(2003)将研究视角锁定在资本结构与竞争强度问题上,把企业选择资本结构比例作为企业向市场发出的一种信号,认为资本结构策略具有显著的信号显示功能,可以向市场显示企业竞争的强弱,同时能够产生一种战略效应,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目的。其最后的结论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强度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钟田丽、范宇(2004)叫的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财务杠杆越高。闵丹、韩立岩(2009)则从竞争激烈程度影响收益稳定性、进而影响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资本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上市公司,由于企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增大,收益率难以满足股权再融资的条件,所以这类行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负债融资,而股权融资存在不足;相反,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企业收益相对稳定,收益率容易满足股权再融资条件,因而偏好股权融资,以此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国内一些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外部环境和企业策略选择问题进行了拓展性研究。首先,姜付秀(2003)引提出企业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与企业外部环境如何适应的问题,将资本结构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推向更深的研究层面。姜付秀(2003)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以及由资本结构而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必须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相适应,企业应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最终的实证研究验证,产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越大,以债务为主的治理结构越没有效率,而以股权为主的治理结构较有优势。治理结构涉及股权和债权的性质,金雪军、贾婕(2003)的研究提出,企业融资决策与产品市场策略之间的关系,依赖于股权代理和债权代理的性质以及产品市场特征等因素。其次,宏观经济波动作为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也被纳入国内学者研究资本结构的范围。姜付秀、刘志彪(2005)的研究认为,经济波动会对产业需求产生冲击,这时,高比例的负债结构选择将不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随着预期经济趋向恢复和上升,产品需求有望逐步转旺时,融资能力强的企业会增加负债水平,在产品市场上趋于采取激进的竞争行为,从而也会使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增加。再次,姜付秀、屈耀辉(2008)等又利用1999~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资本结构如何根据产品市场竞争进行动态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分析模型,将资本结构研究推进到动态研究阶段。

行业因素给资本结构带来的差异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袁卫秋(2004)以电力煤气行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例,研究不同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出行业特征对资产负债率有显著影响。王军、方茜(2008)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产业行业规模、资本结构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资本规模与产业绩效呈负相关,产业资本结构的所有者权益项与产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该文同时依据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划分了产业发展的两种主要融资模式,即资本运营模式和负债经营模式。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生命周期是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闵丹、韩立岩(2008)将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生命周期作为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平均负债水平随着行业生命周期的延续而逐渐增加,并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期,姜付秀等(2008)引的研究提出了产品市场竞争是导致行业内企业之间资本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陈晓红等(2009)在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时也考察了行业差异因素,研究结论认为,资本结构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竞争程度的行业有所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力成为研究的热点,资本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引起很多学

者关注。戚拥军、彭必源(2007)定性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指出企业增加负债融资比例通常会降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引发企业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的下降;如果企业增加权益融资比例,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后续投资能力,也有利于扩大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龚凯颂、张华(2006)、黄瑁、潘美霞(2009)则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负债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一致的结论是资本结构水平与产品市场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的是,龚凯颂、张华(2006)的研究表明负债比例与行业竞争程度正相关,黄琚、潘美霞(2009)的研究指出股权特征不同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显著不同的影响。此外,李青原等(2007)还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陈晓红等(2009)的统计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33%~67%之间,选择较低或者较高的资本结构的上市公司都较少,究其原因认为,提高资产负债率企业容易受到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威胁,从投资能力来看,当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时,选择低财务杠杆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后续投资能力,选择高财务杠杆的企业其投资能力存在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围绕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对此展开研究,各种角度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即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但在具体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以及企业的策略选择上,不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发现,国外研究对于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的关系达成共识度更高,因此,国外研究更多侧重于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及企业策略的影响。国内研究大量文献集中于对二者关系用中国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上,进一步的研究则也主要偏向于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从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对企业竞争策略选择及企业进一步发展问题涉及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侧重于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通过验证得到相应的结论,对于结论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的分析十分有限。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检验资本结构对产品市场的影响,或者检验产品市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对于二者如何影响、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认为这正是我国在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国际竞争压力,产业组织正在演变,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研究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尤其是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而用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的研究框架和视角,研究、指导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军,方茜,产业规模、资本结构与产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8(30):(82—83).

[2]海,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上、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张利庠,产业组织、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企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4):78—87.

[4]Tirole,Jean,The Theory 0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作者:葛红玲 熊晶

银行市场结构研究进展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以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先利用DEA方法测度出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进而分析银行资产占比、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及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银行效率 DEA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人们常说石油和烟草是暴利行业,然而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人,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除去个人所得税,人均净利润不过3万元。以此计算,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是工业企业的12倍。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在追逐高利润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效率不仅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银行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效率指的是银行实现最合理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能力,一般研究文献中都用综合效率来衡量银行实现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程度。国外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Berger和Humphrey(1997)曾对银行效率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根据分析方法划分,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两大类。银行效率的参数估计法始于Benston(1965)的研究,主要以银行的规模效率和产品的多样化效率为分析对象,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计出生产边界函数中的参数。非参数估计法则主要指最初由费莱尔(1957)提出的包含数据包络分析的线性规划方法,该方法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研究银行的效率。国内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都偏向于定性分析,直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一些以生产前沿分析法为基础的定量研究。

在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等方法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主要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最高,城市商业银行效率最低(张健华,2003);在整个经济转轨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明显提高(方春阳等,2004);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纯技术效率,但总体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处于规模递减阶段,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处于规模不变和规模递增阶段(储俊,2007);我国13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水平基本都达到了有效,但是规模效率无效的原因存在差异,国有银行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除交通银行之外的其他股份制和商业银行均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李金明、何雅菲,2008);股份制银行的效率水平普遍高于四大传统国有商业银行,而国内商业银行效率普遍低于国外银行(丁忠明、张琛,2011)。

关于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银行经济环境、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监管政策等外部因素和资本充足程度、不良贷款比、风险资产比、员工素质和生产率等内部因素。但也有看法认为:员工人数过多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一大瓶颈,另外产权关系模糊、赢利能力低则是导致效率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朱南、卓贤、董屹,2004);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郑录军、曹廷求,2005);利差收入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陈守东、刘芳,2006)。

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主要选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共16家上市银行2011年的静态数据,先利用非参数方法(DEA)测度得到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本年度的综合效率,再选用相关指标来研究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此来对今后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提出明确的对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1、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

(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考虑到投入、产出指标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除选取年初资产总额、吸收存款为投入指标,净利息收入、净利润额为产出指标外,还将年末与年初的资产差额也作为产出指标。

(2)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共有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且这16家上市银行的资产总额约占整个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90%以上,因此基本上可以用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来代表所有商业银行。所有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各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及《中国金融年鉴》,其中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来自于各银行官方网站。

(3)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本文采用投入主导模型,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运用CCR模型,将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DEA SOLVER3.0软件进行计算,得到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见表1)。

由以上经DEA方法测算出的商业银行综合效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得分值普遍比较高。在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3家银行的的效率值为1,达到了生产最优状态;而在剩余的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则只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效率值为1,达到生产最优状态。这说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效率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四大行”,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99202959,高于其他12家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平均值0.939050341,这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效率是优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

2、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上述运用非参数方法(DEA)测度得到的2011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效率数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但却无法告诉我们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还需选取适当指标,对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一般而言,除去宏观经济及行业垄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最终应落实到各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资产占比、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5个微观层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其中,资产占比指某一银行资产总额在所有银行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用X1表示;不良贷款率指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及损失贷款之和与贷款总额的比,用X2表示;存贷款比率是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的比,用X3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营业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差额与营业收入之比,用X4表示;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用X5表示。因变量银行效率用Y来表示。

(2)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取的是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年报,如表2所示。

(3)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建立的模型为:Y=?茁0+?茁1X1+?茁2X2+?茁3X3+?茁4X4+?茁5X5+?滋

其中,Y代表商业银行效率,X1表示资产占比,X2表示不良贷款率,X3表示存贷款比率,X4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占比,X5表示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茁0为常数,?滋为误差项。

根据表2统计的数据,对其进行数量分析,假设所建模型中的随机干扰项即?滋满足?滋~N(0,?滓2),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0.85643+0.2529X1-0.48114X2+0.57216X4+0.44326X5

t=4.5238 5.0743 3.2393 6.3963 3.6707

其中,R2=0.8725,F=80.69

(4)模型检验与分析。先进行统计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显著性检验、自相关及多重基线性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一般认为R2>0.8即通过拟合优度检验,本模型中R2=0.8725,大于0.8,说明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显著性检验。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琢=0.05,由F分布表可得临界值F?琢=5.7<80.69,这说明该线性方程是整体显著的。同样,在显著性水平?琢=0.05下,由T分布表得临界值T?琢=1.706。显然,除去被剔除的变量X3(存贷款比率),其余各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各自变量对方程都是显著的。

自相关及多重基线性检验。由于本文采用横截面数据,因此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从而可忽略自相关性检验。此外,本文采用的是逐步回归分析,且拟合优度检验和显著性检验均已通过,因此也不用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

然后进行经济意义分析。从以上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变量存贷款比率(X3)对因变量商业银行效率(Y)基本上没有影响,故在逐步回归中被剔除。在剩余4个自变量中,变量X1(资产占比)、X4(中间业务收入占比)、X5(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以上变量与因变量Y(商业银行效率)均成正相关关系;而自变量X2(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为负,说明其与因变量Y(商业银行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1、商业银行资产占比的系数

商业银行资产占比的系数值为0.2529,表明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大,越有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于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动力改善绩效,进而导致经营管理效率提高,影响了银行效率。因此,政府部门应适当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管制,使银行通过合理的竞争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效率。

2、不良贷款率的系数

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为-0.48114,表明降低不良贷款率有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由不良贷款率的定义我们知道,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的不良贷款就越多。不良贷款率的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运转效率,进而减少银行的业务收入。同时,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所需要面临的信贷风险就越高,因而也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发展。

3、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系数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系数值为0.57216,说明商业银行效率与中间业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外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系数

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系数值为0.44326,表明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效率就越高。我国目前规定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这不仅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更有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要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为提高银行效率,各类商业银行首先应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做好信贷资产的贷前、贷中及贷后工作,减少信贷过程中的人为干扰,降低信贷风险。此外,要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步伐,通过开发新产品、拓展中间业务、引进新技术等方式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变银行业的传统赢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淇:Eviews数据分析与统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冯敏、方道军:基于DEA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分析(2003—2010)[J].科技和产业,2011(10).

[4] 马雯璐、马占新:基于DEA方法的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进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1(10).

[5] 丁忠明、张琛:基于DEA方法下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3).

[6] 谢升峰、李慧珍: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1(4).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彭梦霞 董炳南

银行市场结构研究进展论文 篇3:

旅游金融加持下的扶贫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确立,扶贫工作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传统扶贫模式不能解决当前的困局时,扶贫工作又该走向何方?该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分析我国旅游金融应该如何支持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1)提升旅游产业创新能力;2)丰富旅游扶贫产业投入体制机制;3)核心旅游扶贫企业带动能力。

关键词:旅游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

1 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心灵自我的放飞,因此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一边出国旅游、出国消费蔚然成风,一边食不果腹,造成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使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偏离。对于这种现状,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变。由于传统扶贫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予了政府和大众启示。在政府的领导下,旅游支持扶贫事业也逐渐兴起,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滇黔地区大力推行和实施民族村寨旅游,四川省曾家山以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途径,阿坝理县对乡村旅游效益的积极带动下,开辟一条“旅游公司+贫困户”的旅游扶贫道路等等,利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从而达到脱贫达康的案例数不胜数,但是在利用旅游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事业中出现了众多问题。例如,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不均、开发项目雷同、质量较差等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研究了旅游财政支持下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2 文献综述

世界上第一个旅游扶贫概念于1999年4月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PPT(Pro-Poor Tourism 即旅游扶贫)。该概念的具体意义是指将旅游与贫困地区相连通,更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贫穷区域通过开发其充足的旅游资源,从而使旅游成为能够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应该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做出巨大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Harold Goodwin于2008年提出旅游业的发展与脱贫两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旅游金融支持扶贫事业的演变的具体过程。Ashley在PPT实践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针对旅游金融扶贫事业中贫困人民群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如: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机构培训旅游专业人员、资金帮扶、相关旅游金融扶贫产品开发、旅游扶贫宣传等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关于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兴起。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更多的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旅游业对扶贫事业的加持作用的,但是对其他非政府机构对旅游扶贫事业加持作用的相关研究则很少。通过对国内PPT相关实践的研究,王铁提出要从战略规划、原则以及政府政策这三个方面解决贫困人口在参与旅游扶贫事业上度的不足。杨阿莉在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应从教育培训、决策参与、利益分配这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使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事业中获益并摆脱贫困。

3 旅游金融支持扶贫事业发展现状

虽然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逐渐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但是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果。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中约有1/3的人直接受益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贫困地区的总人口中约有1/10的人口摆脱了贫困。

我国政府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各贫困片区,各个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大,针对每个片区每个地区的地区特色开始实行精准扶贫。与此同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贫困地区开始实施旅游扶贫和完善现有旅游扶贫模式,也加大了金融支持旅游扶贫力度。

以下通过几个案例说明现有旅游金融扶贫现状:

1)西藏林芝市模式。

林芝市依托景区带动就业成为旅游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通过精品龙头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林芝地区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人口处于无业人员的数量,增添了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渠道,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大融合。从2011年开始,林芝市大峡谷入口处景区、南伊沟景区分别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取一部分直接建立“旅游惠民资金”,到2015年底,一共为林芝市派镇、南伊乡等688户村民,共涉及2766贫困人口发放旅游扶贫资金大约1662万元。

与此同时,责任感特别强烈的林芝市银行机构积极主动调整扶贫开发信贷思路,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精准扶贫提供资金支持。林芝市的金融银行机构持续不断地创新其与旅游金融扶贫相关的产品,提供更为专业的旅游扶贫投融资金融业务,确保旅游扶贫的投融资环境的健康运行。到2016年11月末,农行林芝市分行更是以“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的方式为18户特别贫困户居民一共发放贷款87万元。

2)广东山区“旅游扶贫”模式。广东山区同样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但是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广东省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探索出“景区带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等旅游金融扶贫模式。其中清远连州地下河、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乳源大峡谷等景区成功被评为国家5A、4A级景区,并带动周围16个山区县完成了任务艰巨的脱贫工作。广东省在过去的15年中为全省引进1000多个旅游扶贫项目,提供资金20多亿元,撬动几百倍的资金投入旅游扶贫事业中来。2016年,全省一共引进投资额超千万元的旅游金融扶贫项目20个、总投资額高达140多亿元。各类金融机构也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政策助力旅游精准扶贫。

广东银监局辖下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一是加大信用贷款的旅游扶贫力度。到2015年底,中国资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了679亿1400万元扶贫贷款旅游,比上年增加50亿9000万元。二是金融机构优化其网点结构。到2015年底,中国的银行资产的金融机构设立了26591家在贫困地区,包括2439个自助商店和22899台POS机。

3)四川省旅游扶贫模式。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全国脱贫致富的关键地区,全省贫困人口规模与贫困村数量达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特别艰巨。同时,四川省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九寨沟、稻城亚丁、泸沽湖、光雾山、藏羌彝民族文化、革命老区都位于贫困地区,同时此地区也是连片特别艰苦贫困地区。在这里,旅游资源与贫困地区重合非常之高,让旅游金融扶贫工作成为四川省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443个旅游扶贫地区进入全国旅游扶贫工程名单之中。仅仅巴中市就有204个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村庄,包括了4.6万多名贫困群众。平武县通过建卡贫困户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了2798户中的518户完成了脱贫工作,达到了全县脱贫致富总量的五分之一。

旅游扶贫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扶贫事业,因此需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在此基础上,四川积极倡导旅游扶贫的市场结构,四川省财政厅设立了“四川旅游产业投资股权基金”,委托专业团队包装策划“8+30+100”旅游金融扶贫招商项目,并正式在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向境内外投资商进行推广。其中,8个跨地区重项扶贫项目囊括了全部扶贫地区,30个省级重点旅游扶贫项目中15个涉及旅游金融扶贫事业。与此同时,“四川旅游资源交易平台”正式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布,同时30大旅游扶贫项目正式运行,预计总投资约1200多亿元;并且开始成立四川省旅游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监督全省重大旅游扶贫项目的账务运营,督促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

四川省采取各种金融政策支持旅游扶贫工作:(1)金融精准对接。政府应通过指导银行业机构围绕试点村规划布局,依托该地区区域优势和旅游项目特色,通过支农第二次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机构积极为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特色产业等提供信用贷款支持。(2)优化支付服务。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取款服务设备的布放力度。(3)助力金融宣传。扶贫先扶智,组织金融志愿服务队围绕信用贷款产品、现代支付手段(支付宝和微信)、金融扶贫政策等方面开展相关金融知识专题宣传,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对征信、人民币等基础性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根据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阶段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模式的成果,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这种模式也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一笔巨大的收入,使男女老少都能从中获益。据统计,近30年以来,通过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模式1/3 的贫困人口从中获益,并且大约有1/10的贫困人口脱贫。

4 旅游金融支持扶贫面临的挑战及对应政策

随着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产业的逐渐深入,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1)旅游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地方政府急于完成脱贫致富工程,盲目地进行旅游扶贫产业开发,缺乏对该地域的科学考察、论证、市场调研与分析,最终导致扶贫政策错误定位。同时,旅游产品设计单一化,雷同化,使各个旅游扶贫项目千篇一律,没有突出各个地区的特色,导致吸引外来投资和外来旅游人员不足。从而使旅游扶贫政策难以为继,不能达到真正脱贫致富的目的。

政府应在旅游扶贫政策中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突出区域旅游特色,为下一步引进市场扶贫基金打下基础。(1)深入调查研究该地区旅游资源特色,根据该地区旅游特色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例如:滇黔地区大力推行和实施民族村寨旅游,四川省曾家山以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途径。(2)要科学的设计该地区的旅游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千篇一律。政府应深入该地区进行科学的调研,了解该地区特色产品,从而制定出适合营销该产品的战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扶贫产业投入体制机制过于单一化,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转型升级较为困难。由于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所呈现出的障碍和贫困地区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难以吸引外来投资,贫困地区的投融资渠道越来越少,导致投入机制比较单一,致使政府成为旅游扶贫和投资的唯一主体。

政府应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多融资渠道系统,推动旅游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向社会多渠道争取各种扶贫资金,提升贫困地区的投融资环境。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已不多,所以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可以以扶贫的名义向社会争取各项资金。(2)制定合适的信用贷款旅游扶贫政策,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为旅游扶贫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同时积极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非政府组织、企业、民间投资者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来。(3)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的手段,通过科学和教育,和其他扶贫项目要与扶贫项目的援助紧密结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合力,通过旅游促进扶贫工作健康发展。

3)核心旅游扶贫企业带动能力不足。核心旅游企业对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链系统的形成具有绝对性作用。旅游扶贫企业核心的形成是旅游扶贫产业链的形成的基础。由于受到我国贫困地区种种旅游发展条件的限制,多数旅游扶贫地区核心企业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1)大多数旅游扶贫企业的实力较为弱小,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没有品牌意识,正是有此原因才造成旅游扶贫发展的不可持续性。(2)企业尚未能够参与旅游扶贫项目规划,由于大多数旅游扶贫企业是有政府扶持起来的,只能够按照政府的规划实施,而且该形成时该企业有可能尚未进入该扶贫地区,因此无力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项目。(3)旅游金融扶贫地域内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合作意识,过于注重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严重的阻碍旅游扶贫企业成长。(4)由于第二次生产的资金链条短缺及缺乏相应人才支撑,限制了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直接致使地区旅游業竞争力不强和旅游扶贫产业带动能力及价值创造能力不足。

旅游金融扶贫工作需要大量旅游和金融人才的巨大支持,从而解决核心旅游扶贫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1)从高校引进相关旅游和金融人才,并提供相应的福利支持,完善员工各种福利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应尽快完善用其用人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减少旅游扶贫核心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2)为了建立高效的旅游扶贫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做好旅游从业人员和金融培育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做好人才保留机制,严防人才流失。才能更好地提升核心旅游扶贫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anishaPillaya,Christian M. Rogerson. Agriculture tourism link ages and propoor impacts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coastalKwaZulu – Natal,South Africa[J].Applied Geography ,2013(6 ):49-58.

[2] 邓小海. 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36(11):56-59.

[3] 蒋焕洲.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践: 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27(1): 34-48.

[4] 杨复兴, 舒海. 旅游金融的发展思考[J].旅游研究,2012,4(3):20-23.

[5] 常嘉佳. 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17(6):37-38.

[6] 李会琴.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1):26-32.

作者:张健 陈国庆 王辉艳

上一篇:银行保险占领市场份额论文下一篇: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