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2022-04-19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概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出现较晚,从起步到现在近20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缓慢到迅猛的发展过程。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标志有1995年招商银行尝试发行的“一卡通”业务,这是国内最早的个人理财产品,“一卡通”尝试的是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业务集中管理、代理收付功能一体的理财业务功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1:

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账务处理的探究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源起、发展和趋势,并针对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账务处理中的不合理现象,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和实际运作方式为着眼点,提出和探讨能够反映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特点和适应未来业务发展趋势的理财产品具体核算和账务处理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关系;账务处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6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35万亿元,年末有余额的发行机构达到426家,理财产品数量60879只,而2015年年末全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为13814万亿元,由此可见,理财资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成为实际的“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因此管控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防止和降低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合理计量和科学核算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源起、发展和趋势

1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源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财富的增加,对于财富管理和投资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很多居民将原以储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取出寻求其他更高收益的投资,商业银行面临存款的减少和客户流失的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性地以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发行理财产品。2005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范畴、投向、程序、风险管理、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界定和明确。该暂行办法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实际“准生证”,以该暂行办法为规范和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模、种类迅速扩大,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1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顾名思义是由商业银行担任管理人的理财产品,因此在初期,理财资金运作的投向基本为商业银行较为熟悉且有资格开展的业务领域,如信贷类资产、银行间市场债券、银行存单等。另类艺术品、红酒等另类投资虽时有尝试,但规模和数量均占极小的比例,股权、证券类产品也被限制于仅能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进行发售。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商业银行利用发行理财产品,变相冲存款的不合规现象。

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的狭窄问题也日益凸显,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绝大多数都是债项类资产。此时,“信托计划”作为既可进行股权投资又可发放贷款等债项类资金运用的一种金融工具,是全方位的投资产品,被引入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很多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与信托公司进行合作,将信托计划作为投资的通道投向相应标的物。2009年,银监会出台《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指引》后,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迅速增长。但同时,理财业务也出现了监管套利的现象,很多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计划投向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本身的信贷资产,用于规避贷款额度控制、存贷比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虽然监管机构一直在努力堵塞漏洞,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和规定来限制和规范此类行为,但是经营主体盈利最大化的冲动往往会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交易结构,绕过这些限制和规定达到形式上的合法合规,最终投向非标准债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渐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监管层已经进一步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理财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同业业务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4年一行三会一局出台的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套利的空间被压缩,理财产品中投向非标债权的比例开始下降。

综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因素,可以預计,未来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大致上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及融合,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显性化并逐渐移入表内,投向非标准债权的理财产品会进一步下降;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部分作为银行储蓄存款性质和功能的理财产品会被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存单所替代;三是随着“资产荒”现象以及商业银行综合化经營的趋势,理财资金投向证券市场类产品的比重将会大幅提高,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会大幅增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越来越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变和发展。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方式探讨

我国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一直进行着密切监督和管理,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指引、通知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核算则是监管要素具体落地的重要环节,相关的监管规定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对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但对具体的核算并没有做详细的规定。

当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时,仅仅按照其为“保本”或“非保本”产品的简单区分,确定在表内核算和表外核算:保本类产品,贷方计入“结构性存款”,借方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非保本类产品,贷方计入“委托投资资金”科目,借方计入“委托投资”科目,两个科目实现轧抵,不纳入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此种核算方式过于简单,没有根据理财产品的性质以及发行银行实际承担风险的情况进行计量和核算,必然会存在着刻意规避监管指标的做法,使得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存在着失真的可能性,不仅给监管带来了难度,也使商业银行本身蕴含风险隐患,轻则使个别商业银行出现风险,损害其股东利益,重则引起金融系统的风险传递,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应避免简单地按照协议标题的“保本”“非保本”的一般分类进行,而是应基于理财协议和实际投资运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法律关系实质来进行判断,继而实现合理计量和科学核算。

21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分析

此前,业界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有一定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委托代理关系,其依据为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明确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人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咨询、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等服务,以及根据客户的委托和指令,代理客户并以客户的名义操作客户账户进行的代理投资等服务。二是理财综合委托投资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相关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由银行选择、决定投资工具的买卖并代理客户进行资产管理等的业务活动。由此可以判断,上述《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是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上述《暂行办法》又规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又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型、非保本浮动型。这些产品虽然名义上是委托理财产品,但实际上理财收益均按发售时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支付,投资者在几乎不承担任何投资理财风险情况下获得固定收益,因而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属于银行负债的一部分,其资金的投资和运用属于自身资产的运用,从整个银行的框架上看,理财业务的资金资产与其他资金来源与运用一样,应计入资产负债表,成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

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现的是信托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按照这一定义,只要在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形成明确的委托契约关系,各种机构从事的委托理财业务均属信托行为,其信托关系不因受托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同金融部门推出的委托理财业务,尽管形式不尽相同,就其财产关系的法律性质而言,其实质均基于信托原理所形成的信托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其形式来看,与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如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券商的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等类似,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符合我国信托法对“信托”的界定,因此,总体上可以認为是一种信托关系。但在具体的理财产品中,要根据具体产品的协议或实际运作过程来确定是否属于真正的信托关系,比如保证收益类产品,明确表达的是发行银行与理财产品购买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某些非保本理财产品,虽名为“非保本”,但其协议中具有发行银行对理财产品购买者的兜底条款,因此实际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

2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账务处理方式探讨

厘清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进行探讨。

不管理财产品的交易结构如何的复杂和眼花缭乱,在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一是将理财产品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对每一个理财产品进行独立核算;二是根据理财协议中发行人与理财产品购买人之间实际的法律关系,判断是否将该理财产品纳入发行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核算;三是根据穿透原则,确定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的金融资产的分类。

221总体处理方式

首先,基于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信托关系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每个理财产品均为独立的主体,商业银行应该为每个理财产品建立独立的账套,记录该理财产品设立、投资运作、资金流向等经济行为,并最终核算该理财产品的净值。理财资金的来源应在该账套内计入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果理财资金投向为项目融资类的资产,该资产应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如果理财资金投向为证券类资产,该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和核算。如理财协议中约定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的,则需根据约定应披露或向理财产品购买者提供该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投资明细及产品净值等信息。

其次,对于具体的理财产品,须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出发,根据具体理财产品的相关协议所体现的实质法律关系来确定该理财产品是否需要纳入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表内进行核算。对于最终由发行銀行承担风险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购买人和发行银行之间的实质法律关系为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即使定义为“非保本型”,该理财产品也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发行的理财产品应作为发行银行的金融负债入账,而该理财资金的投资运作也相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根据所投资金融工具的性质,按照金融工具分类的标准计入相应金融资产科目。

对于应并入发行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的理财产品,如果理财资金在运用时,通过其他特定目的载体(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进行投资的,还应根据穿透原则确定计入何种金融资产。例如:某银行理财产品A的理财资金先投向B信托计划,B信托计划再将资金投资C债权类资产,则穿透后的资产性质应为债项。再进一步确定应该分类为何种金融资产,如果该银行对C债权资产承担实质管理,则该资产应计入理财发行银行的贷款及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科目;如该债项是由信托计划的管理人进行实质管理,则应根据该信托计划是否可转让及理财资金持有该信托份额的目的和期限,计入发行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

对于根据法律关系不需纳入商业银行表内的理财产品的相关情况,发行银行应该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管理的相应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收益情况以及管理费收取情况等。

222针对具体类型的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按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来进行分类。

(1)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正常情况下,该类产品的协议的实际内容应与其标题类型一致,因此该类理财产品的购买方与发行银行的关系可以直接界定为债权债务关系,该类理财产品应纳入发行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发行理财产品时,发行银行贷记“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 借记“存放央行备付金”或“货币资金”等科目,在理财资金运用时,根据资金投资的金融工具类型,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相应金融资产类科目,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等科目。存续期间,按理财协议上明确的理财收益率按期进行计提“应付理财收益”(或“结构性存款利息”),理财资金运作的收益与理财产品的保证收益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发行银行本身的利息净收入或投资收益处理。

(2)签署为保本浮动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在理财协议的条款上承诺:保证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本金安全,但理财收益情况需视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而定;第二种是通过理财资金的结构化运作来基本保证理财投资者的本金回报。

直接在理财协议的条款上承诺保证理财购买者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除了应在理财产品本身的账套内进行核算外,发行银行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该理财产品的本金应作为银行自身的债务,贷记“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科目,在理财资金运用时,根据资金投资的金融工具类型,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债券投资”等相应金融资产类科目,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等科目。该理财产品投资收益则需要视理财资金运用的实际收益情况进行不同的计量和处理,定期确认时,应根据理财资金所投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扣除其初始投资本金以及银行的理财管理费后进行计量,计入“应付理财收益”科目,如果以该方式计算的实际收益不足理财管理费甚至为负数时,则先抵扣理财管理费,不足部分抵扣发行银行本身的投资收益。

通过理财资金的结构化运作来保证理财投资者的本金安全的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一般采用如下方式:用大部分的理财资金投向回报稳定的金融工具,如银行存款,使其到期本息恰好等于理财本金,剩余理财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工具,不保证投资收益。如果在理财协议中,发行银行没有表述刚性兑付的承诺,其本金回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该类理财产品的实质法律关系并不是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可以视作信托关系,仅在发行银行的表外核算。

(3)签署为非保本浮动型理财协议的理财产品的计量和核算

虽然签署为非保本浮动理财协议,但发行银行依然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通过理财协议的实际条款进行判断是否需要纳入本身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发行银行不承担理财资金运作的最终风险,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或按理财资金管理的业绩进行提成(收益为负时,手续费为零),理财购买者的回报根据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确定,相应的风险由理财购买者承担,此类产品应视为真正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理财购买者和发行银行之间不构成债权债务关系,则该理财产品不需要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仅在表外进行核算。

但是以下两种情况应单独考虑:一是如果协议条款中约定了预期收益率,当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率时,根据发行银行的基本政策和惯例,可以预计发行银行将以自身的资产进行补足;二是当理财协议约定发行银行的理财管理费收入等于理财资金运作收益减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且理财资金投资的金融资产为按本行的授信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和管理的信贷类资产。

对于上述两类理财产品,应视作发行银行对该理财产品进行了实质兜底,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应纳入发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到理财募集资金时,贷记“其他负债”,借记“存放央行备付金”,理财资金运用时,贷记“存放央行备付金”,根据所投资金融工具的性质借记“贷款及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理财产品存续期间,按期计提相应的“应付理财产品收益”,实际运作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额部分应作为利息净收入或理财管理费收入。

參考文献:

[1]朱永利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3).

[2]周超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收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3]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

[4]任玎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与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6).

[5]沈炳熙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J].中国货币市场,2010(4).

[6]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產力研究,2010(2).

作者:朱巍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理性思考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出现较晚,从起步到现在近20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缓慢到迅猛的发展过程。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标志有1995年招商银行尝试发行的“一卡通”业务,这是国内最早的个人理财产品,“一卡通”尝试的是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业务集中管理、代理收付功能一体的理财业务功能。1996年中信实业银行在广州分行挂出“私人理财中心”,这是国内最早的私人银行部。1998年工商银行在上海等五地试办个人理财业务,这是最早开办个人理财业务的国有银行。随后1999年建设银行在北京等十地建立了理财中心,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2001年农业银行推出了“金钥匙”的金融超市业务。但这段期间理财业务整体表现为品种单一(主要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主),规模小,发展缓慢,未形成同业竞争等特点。直到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底,随着银监会对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允许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规定后,使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此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项目融资、权益挂钩、、新股申购、QDII等新类型的产品不断涌现。至此,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从初创期过渡到了快速启动期,产品种类增加,2005~2007年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产品中心统计资料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2007年达8190 亿元人民币,该段期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每年都翻倍增长。进入2008年,由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理财市场经历了无增长甚至负增长之后,开始理性回归。2008年发行量4456款,总金额3.7万亿人民币;2009年6024款,总金额5万亿人民币;2010年13628款,总金额4.64万亿元。由此可见,2009~2010年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大为放缓。而进入2011年后,理财市场再度步入快速发展,2011年发行量达到23889款,4.59万亿元,2012年到9月末,理财产品余额已达到6.73万亿元。

伴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问题也暴露明显,对此银监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加强了监管,在2011年1月,银监会就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银行和信托公司理财合作业务做出进一步规范。同年9月末,银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期限和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作出了详细明确的要求,随后10月9日,银监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并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上银监会的有关规定表明国家监管部门已嗅到隐患问题,并从制度上细化了管理,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到风险管理、营销都做了制度安排。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积极意义 具体如下:(1)从银行角度来看,可帮助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和利润来源多渠道。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下限和允许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来实现收益更加艰难。而理财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其收益实现不靠利差,而是通过收取手续费来实现,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由单一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向综合业务经营模式转化,实现业务的多元和利润来源的多渠道,增加收益,增强竞争力。(2)从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可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居民收入在增加,有余钱的人群也不断扩大,居民的投资意识和现代理财观念也不断增强。加之受2008年以来国内经济调控的影响,投资者的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借机经营理财业务不仅可以拓宽自身利润来源渠道,增加收益,还可以帮助个人闲置资金的有效利用和规避风险的要求,以实现投资者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3)从融资结构来看,有利于优化一国融资结构,实现多元化融资结构市场。在我国,受金融制度的影响,金融市场融资形式较单一,目前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并且由于国内金融产品量少品种单一,使两种融资形式之间转换也不易实现。而理财产品恰有接触市场广,利用投资工具多的特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可以使目前单一的储蓄产品转变成资本市场的投资品,使间接融资中的储蓄资金转化成直接融资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资金,进而促进我国融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风险隐患

(一)违规操作风险 违规操作风险是由业务不合规交易而产生,在如今银行理财产品复杂化、规模化经营下,看似轻微的违规,也有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著名的巴林银行事件就是典型,一个200多年的老牌银行在一名交易员的违规操作下毁于一旦。在我国随着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因违规操作而给银行带来名誉损失事件频繁发生,如2012发生的恒生银行理财业务违规事件、平安银行违规事件、华夏银行违规事件等。这些事件虽然暂时没有给银行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但社会后期负面影响较大。如果对其不重视,任其发展,对银行职员不加以严格规范操作管理,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信息披露风险 理财业务信息披露风险首先表现在商业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上。2005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说明书上揭示风险时应当醒目、充分、清晰、准确标示,要求商业银行提供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2008年银监会又特别强调,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的字样等规定。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说明书时多用复杂高深的专业术语,并且没有任何专用词注解,让投资者难懂。在标注收益率时,在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预期收益率计算依据和公式的情况下,直接给出某水平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等字样。在强调风险担当时也只强调要求投资者自担风险的条款,而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这些说明书上的含糊标注使投资者难以理解或误解,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其次,信息披露风险表现在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相当多的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在产品出售服务中只强调收益的宣传,而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不揭示或不完全揭示。使投资者误认为理财产品是无风险且收益高于储蓄存款利率的高收益投资产品,从而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当前理财业务高速发展时期,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营销宣传形式已普遍存在。而且,由于营销宣传信息披露模糊,最终被投诉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不仅给银行带来实际经济损失,也会带来商业银行名誉损失。再次,信息披露风险还表现在财务信息报告不及时、不全面。作为投资者既然把资金委托给银行经营,就有向银行要求提供理财财务信息服务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资金投向、投资产品的风险情况、投资产品收益的计算、理财对账单、财务监督、理财提示等财务统计分析报告的提供非常少,使投资者不能对自己的投资产品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投资结构。如果商业银行不加强财务统计分析报告的服务,随着投资者理性认识的增强,分析能力的提高,对提供服务的更高要求,银行面临着失去客户信赖的风险。

(三)产品设计风险 首先,各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普遍向投资者承诺了高额的收益率,然而此举动在当前市场因素波动密集情况下,加大了商业银行预期设计高收益产品的收益实现风险。如果对投资者承诺的收益不能实现,必定会影响投资者对该银行理财产品的继续投资,理财产品失去了吸引力,商业银行实现收益就不可持续。其次,在产品设计中普遍存在为了确保商业银行自身的收益,如在产品条款中大多附有“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一个充分考虑投资者收益的理财产品,才能长久吸引客户,赢得客户信赖,银行才能在理财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该条款表明,在出现高收益时只有银行享有更多收益,投资者不能共享,反而出现风险时意味着投资者只有自担风险。随着投资者理性思考的增强,必定会认识到产品设计在收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进而放弃投资举动。再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上并未充分考虑不同收入群的投资理财需要,缺乏多档多种类理财产品,并且普遍存在先设计后销售,而不是先客户需求调查后设计。一个在理财市场上站住脚的商业银行不仅考虑短期行为,而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出发不断潜心研究客户的真正需求,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持续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保证自我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设计出充分考虑投资者利益的产品至关重要,只有不断设计推出收益分配优越、高回报率产品的银行,才能不断赢得投资者的兴趣,银行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为了笼络客户,产品设计上目前普遍存在保本保息的承诺。但在金融产品价格越来越受市场导向影响的今天,加之市场因素变化变幻莫测,如果银行设计的理财产品价格承诺与联系的金融产品同向变化,那银行不受损失,但市场价格与承诺价格反方向变动银行则受损。因此在产品设计中隐含的价格风险是最难对付的风险隐患。

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理性建议

(一)加强内控管理是根本 分析上述操作风险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风险的根源,首先就在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内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缺失给违规经营提供了滋生土壤,而执行制度不力又造成了违规经营的蔓延。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理财业务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管理松懈而导致的风险损失,应及时跟进建设配套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监管。一方面,可以杜绝或减少违规经营行为,避免和降低违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揭示度,规范银行职员的营销宣传工作,完善财务信息统计报告制度,正确引导投资者投资行为。

(二)加快培养理财专业队伍是关键 无论是科学的产品设计,还是优质的营销服务,还是合规经营,都需要一个专业理财团队来支撑。目前,我国无论在高素质的客户经理还是一般理财知识的理财员工方面都严重短缺,导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匮乏,非理性营销宣传服务普遍存在。所以面对发展理财业务的好时机,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时,一定要注重人的培养建设。一方面,做好一般理财知识团队的建设:可以通过采用理财资格认证考试的方式,严把从业人员入市门槛,坚固第一道风险防线;可以通过银行内部理财相关岗位资格考试确定产品销售人员岗位资格,为理财服务不同岗位寻找最合适的职员,提供优质理财服务;还应该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岗位职员进行跟进业务培训,对重点要点和新业务知识培训,做到职员“与时俱进”,保证业务服务的可持续性;而把进行理财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提高职员整体道德水平,提升道德风险防范意识,使职员主动降低违规经营和逐利营销宣传行为。另一方面,培养高端理财专业人员,包括培养高素质客户经理和产品设计开发人员。拥有高素质高质量的理财团队,是确保银行高质量理财服务、创新产品、为投资者提供科学高收益理财产品和维护客户信任度的关键,也是个体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推动力。因此银行对一般理财知识的理财员工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高端理财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通过派出国外学习,参加国际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选拔和培养优秀高端理财人士。

(三)加强市场风险防范是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化建设的推进,市场导向作用越来越强劲,理财产品受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理财产品是对金融产品的组合投资,组合投资可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但不是任何组合都是有效的,金融产品有效组合的关键在于产品设计前要注重对市场进行认真充分的研究和趋势分析,结合市场因素的新变化,合理预期金融产品价格走势,然后选择合理最优的理财产品组合,力争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雪、温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2]严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现代商业》2010年第7期。

[3]刘晓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记坛》2011年第8期。

[4]文琼偲:《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海南金融》2011年第5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斯琴塔娜

储蓄市场银行理财论文 篇3:

宏观调控、市场收益与理财消费

摘 要:本文考察了2009-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并利用经验数据对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银行理财消费规模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都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则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刺激人们的理财消费需求。

关键词:理财消费;宏观调控;市场收益

一、引 言

2010年,我国名义GDP总值突破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名义GDP总值5474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财富也在近年来随之得到迅速积累,催生了对财富保值增值以及资产管理的巨大市场需求。从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理财活动的需求明显增加。随着我国理财消费市场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层出不穷的各类理财工具也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管理财富的重要方式,理财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得到了快速扩张。然而在2011年,由于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以及控制物价等原因,中央推行了一系列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各大商业银行的资金困境,为了满足行业监管要求,各大银行相继通过销售理财产品的方式吸纳资金。但同时,与高收益率相对应的高风险却被绝大多数消费者忽视,理财产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对于刚起步的我国理财消费市场有何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又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更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文献回顾

在国外,理财消费市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1929-1933年的美国银行挤兑危机和股灾使人们普遍丧失了对银行和券商的信赖,加之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的未来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甚至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谢怀筑、陈利敏,2004)[1]。目前有关银行理财消费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理财消费的风险收益比较、居民理财消费的行为特点(廖理、张金宝,2011;余永定、李军,2000)、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趋势(杨飞,2009;刘安霞,陈昭旭,2010)、银行理财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舒皓、刘洋,2011)等方面。李秀芳、王丽珍(2011)建立了关于消费、保险、投资的随机最优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得到最优的家庭资产配置策略并对部分影响因素做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遗产动机影响寿险需求,对消费和投资基本无影响;消费的跨期替代偏好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投资、消费、财险需求与家庭财富正向关,寿险需求与其反向关[2]。马秋君、李巍(2011)则选取我国银行2009年至2010年发行的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总体呈现收益与风险非对称且中外资银行的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差异大[3]。卢满生(2012)研究认为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推高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储蓄存款向理财产品分流导致M2统计失真,同时银行借道理财产品将表内业务表外化增大了社会融资总规模调控难度[4]。孙从海(2011)认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带有明显的金融创新本土化的特征,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已经成为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主流产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普通家庭的财富观念[5]。徐加根、陈恪(2011)利用全国12个城市2009年的全部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数据,研究了市场结构、银行绩效与理财产品市场稳定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竞争程度的升高会提高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进而降低银行的绩效水平,而市场中处于弱势的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较低的绩效水平以及较高的竞争程度会导致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银行有减少产品发行量的动机,还很有可能选择退出市场[6]。周荣芳(2011)则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规避存款利率管制,这既反映了市场的真实资金供求状况,也包含了市场对通胀和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特别是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显示其对通胀更为敏感,相对同期存款定期而言,更能体现即时的市场资金溢价[7]。

尽管近年来有关理财消费市场的研究结果较为丰富,但大多数还局限于对理财市场的现状描述以及与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研究,而关于我国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内在原因的探讨则鲜为少见。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分别从居民财富、物价水平、同类市场表现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几个方面深入考察了影响我国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更有利于认识我国理财消费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

根据西方消费理论,与其他消费品一样,理财消费作为一种金融消费,其消费需求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增加,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也相对增大,不难看出,银行理财消费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如下因素对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的影响:(1)物价水平。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处于高位以及美元贬值等原因,人们的存量财富受到侵蚀,再加之物价水平过去一段时间内一直高于基准利率,因此,人们在客观上需要通过非存款类的其他理财方式来对冲风险,消除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物价水平越高,银行理财消费需求越大。(2)同类市场表现。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可知,消费主体对某一特定理财产品的消费通常是该理财产品收益的正函数,是替代类产品收益的负函数。因此,我们认为,当同类可替代理财消费产品的市场收益率越高,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则相对降低,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就减少。(3)宏观经济政策。从大量现实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除了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当资金面由于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处于紧张时,则通过发售超短期高收益产品以维持理财资金链的正常运转,以重庆为例,2011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6月末未到期理财产品余额约350亿元,但累计发行额超过1300亿元,其中1个月期以内的占比达58.36%(卢满生,2012)。因此,本文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越紧缩,银行理财消费市场规模越大。以上命题是否符合我国现实情况,还需进一步经验证据的检验。

(二)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为了深入考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中各类主体对理财消费的主要因素,同时考察到自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见表2),因此本文分别构建了如下两个研究:

其中:Financet表示银行理财消费市场发展水平,采用全国各大银行当月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总额来衡量;Stockt表示同类市场表现,采用上证A股当期(本月)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市场回报率(等权平均法)来衡量;Incomet表示居民收入,采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CPIt表示物价水平,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Reservet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实证模型(1)用于分析股票收益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对理财消费的影响,模型(2)用于分析股票收益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存款准备金率对理财消费的影响。此外理财消费市场(Financet)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t)采用自然对数形式。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数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信托和理财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月评报告》并经整理而得,涵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6个月数据。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可支配收入(Income)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的宏观月度数据,股票收益率(Stock)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另外,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考虑到通常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在一个月份中期,因此同一月份可能存在有两个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本文将每月最后一天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当月存款准备金率。为消除月度数据的季节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HP(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对月度数据进行了季节调整[8]。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间,我国上证A股月平均收益率为2%,最大单月跌幅达到16%,最大单月涨幅高达23%,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性较大。CPI在2009-2011年间平均月涨幅达到2.69%,通货膨胀最严重时高达6.5%。另外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在样本期间内高达17.78%,最低降至15.5%,最高达到21.5%,这表明我国在过去3年间受到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不确定和非预期因素的影响,宏观政策也处在一个动态调整期,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理财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保证研究模型多元回归估计的有效性和无偏性,本文在利用经验数据对理财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之前,还对各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从表2相关矩阵的报告结果来看,物价水平(CPI)与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相关系数为0.86),这主要是因为存款准备金率常作为调控物价的一种货币政策导致的,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分别将物价水平(CPI)与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纳入研究模型中。

(二)分析结果

本文分别考察了同类市场表现、居民收入、物价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理财消费市场规模的影响。从表3报告的结果来看,尽管股票市场收益率对银行理财消费市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0.6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股票市场与银行理财消费的相互“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股票市场收益率偏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则会比较景气,这主要是因为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部分理财产品具有保本功能,能较好的满足在市场风险较大时的保值需求。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银行理财的消费需求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二者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我们可以合理预期,金融危机后,作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突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我国居民收入将在未来期间得到快速增长,对理财消费的需求也将在优化消费结构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表3还同时报告了物价水平对理财消费市场的影响,从中可以得知,物价水平是影响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当居民消费价格处于高位运行时,对理财消费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大。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物价水平较高时,人们更多的趋向于“存款理财化”,通过将存量财富从单纯存款的管理方式转变为配置理财产品的管理方式,进而在保证流动性和承受较低风险的同时,获取高于存款类产品的收益,这一现象在2011年物价水平与基准利率倒挂的背景表现尤为突出。

从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与理财消费市场发展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银行理财市场规模(Finance)与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与观察到的实际现象一致,当国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收缩银行信贷时,银行资金面也变得紧张,为了满足有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来吸纳社会资金,进而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在高收益率的引导下,理财市场也表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市场规模得以增大。

当把所有自变量纳入到统一研究模型中,其结果未发生本质变化,如表3中回归结果第五列和第六列所示,这里不再赘述。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拥有的财富也随之增加,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客观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理财消费市场的繁荣。然而,由于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理财消费市场目前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金融消费者通常只关心该市场能够带来的回报,而对其所内含的风险水平及特征还认识不足,由此而产生的理财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我国现实状况,考察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该市场发展的内在原因,旨在更深入的理解我国经济社会中各类主体的理财消费行为与特征,进而促进理财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结论表明,我国银行理财消费的市场规模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不存在显著关系,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水平与宏观经济政策都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刺激了对理财产品的消费需求,此外,当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人们所拥有财富的实际购买力因物价上涨而减弱,寻求相对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则成为了人们此时的现实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如此,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则通过提高产品收益率来扩大人们的理财需求,进而满足政府的各类监管,最终传导理财消费市场的短暂繁荣。

从以上实证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理财消费作为一种对金融产品的消费,在扩大内需、提升消费质量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消费行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财富管理和财富规划的需求,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侵蚀。但与此同时监管层更应当关注在发展我国银行理财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因素,正如本文研究结论所指,银行采用不合理手段刺激理财消费时,加剧了理财产品所内含的风险积累,这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背道而驰,弱化了宏观调控效应,这将是管理层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谢怀筑,陈利敏.美国个人理财业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4,(11):61-62.

[2] 李秀芳,王丽珍.家庭消费、保险、投资策略研究[J].消费经济,2011,(8):85-88.

[3] 马秋君,李巍. 我国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189-194.

[4] 卢满生.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分析[J].武汉金融,2012,(2):18-25.

[5] 孙从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行为分析[J].经济导刊,2011,(10):32-33.

[6] 徐加根,陈恪. 市场结构、银行绩效与理财产品市场稳定——基于12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57-62.

[7] 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1,(15):16-17.

[8]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1-44

作者:潘明清 尹华北 向杨

上一篇:微信广告营销模式论文下一篇: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