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泥塑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民间泥塑属于民间艺术中的绝技,民间泥塑是用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质来作为材料塑造物体,民间泥塑的创作原则是“以心写神”,涉及民间泥塑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以及对塑造对象的独特处理手法。

第一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凤翔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其彩绘纹饰分析

摘要:泥塑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上干年的流传历史,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成就了各个地区独具风格的泥塑艺术。今天的凤翔泥塑是泥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凤翔泥塑来源于生活并被劳动人民赋予了不同的象征寓意,简单又朴实。凤翔泥塑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突出了人在其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它所体现出的艺术内涵,反映出关中民间美术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凤翔泥塑;造型特色;题材特征;彩绘纹饰;色彩语言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118-02

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传统艺术的印迹。凤翔泥塑造型夸张拙朴、色彩明快鲜艳、纹饰饱合寓意。在整体上呈现出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和无限的美感意趣,充满活力与激情。

1 泥塑艺术的发展

1.1 泥塑艺术的起源

泥塑又称彩塑,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粘性强又细腻的泥土为原料,加入少量棉花、纸和蜂蜜等经过捶打摔揉后再放入模具中翻模,经过阴干之后,涂上底粉再进行彩绘。我国泥塑最早发现于距今四干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遗址中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动物可以称之为最早的手工艺术品。

我国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这时期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大量陶器陪葬品,两汉以后社会动荡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寄托,道教与佛教信仰人数增多。这时期大量寺庙的兴建使得宗教的实物载体“佛像”的需求陡然增加。唐代是泥塑艺术的发展巅峰,此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被世人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就是对其最好的描述[1]。泥塑发展进入宋元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这一时期的泥塑不只有大型佛像,小型作品也在此时受到重视,多作为玩具售卖供人们观赏把玩。到了北宋时期泥塑经过数干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要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以后,手工艺人在泥塑制作工艺方面不断继承与发展使得泥塑艺术得以流传至今。

1.2 泥塑的分布清况

我国的泥塑经过上干年的发展产生了两个著名的流派:北方天津的“泥人张”,南方无锡的惠山泥人。北方“泥人张”作品一般尺寸不大,小巧玲珑很适合室内陈设。主要以写实为主,通过人物的外貌、体态、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塑造上既取舍得当又夸张合理;用色敷彩高贵典雅。在人物的整体造型、容貌动态、色彩应用这些方面,无不用一个“像”字来形容。而与之对应的南方代表惠山泥人品类丰富,以手工绘彩,内容多以戏剧戏曲为主,多带有以祈福等这些吉祥的寓意,也称手捏戏文。夸张的造型、拙朴的线条、丰满肥硕的整体、粗犷的用笔、强烈的色彩对比都是人们对惠山泥塑的主要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泥塑艺人捏一件作品都先从脚捏起的,而后从下到上,由里及外,最后再将各个分段组合起来,这一气呵成的动作无不体现他们技艺的娴熟,他们在作品中着重突出人物的瞬间表情神态,造型活泼生动,色彩赏心悦目,装饰精致美丽,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天津和惠山还有比较著名的泥塑产地就要属陕西的凤翔泥塑。

2 凤翔泥塑的藝术特征

2.1 凤翔泥塑的造型特征分析

凤翔县城位于关中地区是古代周秦的发祥地。凤翔人在泥塑制作方面有着上干年的传统。制作凤翔泥塑最出名的地方要数凤翔城关镇的六营村,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善于制作泥塑。“据传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将部下的第六营士兵驻扎在这里,战后这些士兵便安家落户于此地。他们之中有些是来自于江西景德镇的士兵,在农闲时候利用自己的制瓷经验结合当地特有的一种板板土制造出精美的泥塑玩艺拿到集市上去售卖,被称为泥耍货”[2]。村民买回去后多是放置于家中用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这种手艺历经了六百多年的手口相传逐渐成就了今天的凤翔泥塑。凤翔泥塑造型各异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挂虎为代表的挂片类;第二类是以坐虎为代表的泥玩具类;第三类是以福禄寿三星为代表的立人类。“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习俗亲朋好友们喜欢在小孩子抓周、一百天、整周岁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里赠与坐虎,希望孩子能像小老虎一样茁壮健康的成长,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对美好祝愿”[3]。

2.2 凤翔泥塑的色彩特征分析

凤翔泥塑在设色上有其特有风格,多使用纯色进行表现。这些饱和、纯正、艳丽、响亮的色彩使得色彩纯度极高,对比非常强烈,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强悍的心灵感受。这种独有的风格是吸取了中华传统的阴阳五行之理以黄、红、青、黑、白五色为主,在传统文化中它们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即是五行五色一一相对。民间艺人在颜色的配比上也会注重颜色的统一调和。以凤翔泥塑的代表作之一“挂虎”为例。挂虎的大部分是以红色系为主,红色的眼珠、红色的血盆大口配上白色的撩牙给人面目狰狞的气势。在红色周围补充众多小面积青绿色、黄色不仅使得整体颜色得到中和也让颜色间的对比更加鲜明。绘画里的红、绿互补色相互映衬巧妙融合地体现了色彩中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这样的色彩搭配使整个泥塑作品并然有序毫不混乱,纹饰与色彩的搭配也相得益彰。这种鲜艳的传统色调与其他种类的绘画相比看似“俗”却有着自身所包合的“美”。这种美是跨越时空的美,是手工艺者对于传统色彩的理解和内心所饱合的民俗传承观。

2.3 凤翔泥塑的题材特征

凤翔泥塑在题材上多是以动物为主,但也并不是简单的照着动物的原形一味的炮制模仿,而是抓住了每个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自己的主观理解,经过创意夸张的变形处理后使得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泥塑艺人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赋予了动物不同的性格,老虎的威风凛凛、猴子的机灵活泼、老牛的沉稳朴实,小猪的憨厚敦实等等,而人物题材的泥塑,大多塑造了美好的神话传说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人物,例如钟馗、嫦娥、西游记、三国演义、杨贵妃等等”[4]。这些泥塑作品都是历史中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的最好的实物载体,这种实物的载体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向前发展。

3 凤翔泥塑中的彩绘纹饰

纹饰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干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从古典书籍中不难发现图腾崇拜早就存在,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认知简单纯粹,他们认为自身潜藏着一股强大的能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某些具有特殊合义的物种,人们对于这些物种的简化图腾加以膜拜崇敬就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先祖建立联系。这种宗教信仰,表现了对于某种物种的崇拜。在许多神话故事中就有认为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的传说,如龙、老鹰、狼、熊、等等,也有认为来源于某种植物的,如树木,花草、叶子等。这些动、植物就是人们认为的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来源。在凤翔泥塑的发展过程中就糅合了某些有关的图腾纹饰,但凤翔泥塑所具有的图腾特点主要还是以辅助整体为首要任务,在这些包合寓意的纹饰的装饰之下造就了具有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

3.1 凤翔泥塑的纹饰类别

“凤翔泥塑的纹饰可分为自然纹饰类和几何纹饰两类,自然纹饰中包合有动植物纹、铜钱纹、花卉纹、水波纹等。后者包合圆、线、面、螺旋纹等。常见的纹样有:挂虎纹、牡丹花纹、艾草纹、眼纹、鱼纹等,它们都遵循着对称平衡的法则”[5]。凤翔泥塑纹饰线条在描绘过程中,线条要自然流畅、生动多变。凤翔泥塑的纹饰需要先用较粗的主线畅快肯定的来将造型的主体结构勾勒出来,再用较细的线条柔和的勾画出其他部分来使得整体不显得太过刚硬,然后随手勾线,根据所表现的纹饰加上偶然获得的灵感来随机添加勾画,条理中又带有一丝随性,这是手工艺人。最后就是运用弯曲流畅的线条随意绕线装点些带有装饰性的线条。这些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线条给泥塑的纹饰增添了几分生机,使得泥塑纹饰整体与局部并重,充满着无穷的变化。纹饰是民间手工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得来的有关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中普通素材的选取,在平时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认知,并加以改造、升华、想象、提炼、创作,创造出与主体相符合的纹样。

3.2 凤翔泥塑的纹饰色彩

在色彩上凤翔泥塑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人自古就对某些颜色有着特殊的情感,黄色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红色表达了生活的红火、绿色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这些颜色在运用上都赋予了主观感情和民俗文化观念,这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愿望去理解和使用的色彩。这些鲜艳的颜色再搭配黑白两色就使得其他颜色的张扬加以收敛,整体艳丽、明媚又带有大气与沉着。民间艺人脑海中存在的朦胧的美术补色感知,展现出对比色所特有的张力和吸引力。

凤翔泥塑在色彩上与“泥人张”的中规中矩相比用色更加大胆,与惠山泥人却倒有几分相似之处,都色彩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但惠山泥人多是以小片装饰性色彩为主,人物面部为白色,身着彩色服饰,纹饰丰富又精细。这与凤翔泥塑简约粗犷的风格产生鲜明对比。凤翔泥塑色彩选择是与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的形态相关联,运用的历代传承下来的色彩选择,赋予了民间美术色彩独特寓意。使得色彩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与丰富的历史内容。

4 结论

我国民间艺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为艺术发展的渊源之一。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让我们形成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凤翔泥塑不着重刻画形象却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是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所孕育出来的,这其中包涵的美学思想、文化底蕴彰显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凤翔泥塑在民间艺术中的位置可以说是民间艺术宝库当中当之无愧的瑰宝。在未来,凤翔泥塑只有在保存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敢于与当代新新艺术相结合,勇于突破自我创新创意,才能更好地将在凤翔泥塑传承的同时走入世界的艺术舞台,让中国民间艺术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古代玩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陕西凤翔县志编委会.凤翔县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峰.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7.

[4]李慧民.凤翔泥塑的艺本斗之色[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5]弘并公波.中华五色观褪觑觉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9).

作者:汪玲

第二篇:浅谈民间艺术之泥塑创作

摘要:民间泥塑属于民间艺术中的绝技,民间泥塑是用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质来作为材料塑造物体,民间泥塑的创作原则是“以心写神”,涉及民间泥塑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以及对塑造对象的独特处理手法。

关键词:民间泥塑;创作材料;创作原则;处理手法

民间艺术有三绝,“绝艺”、“绝招”和“绝技”,民间泥塑属于“绝技”。民间泥塑作为雕塑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构成因素之一,它同传统雕塑,西洋雕塑,公共环境雕塑一起共同反映人类的历史文明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引领。因此,民间泥塑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应该被看作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反过来又可以给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以巨大的碰撞。

我国民间泥塑家们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使用简单的普通工具,就能将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质材料创作成为无价之宝的艺术品,这都是经过民间艺人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反复推敲加工提炼的。他们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因材施艺,直接刻划,这是中国民族式雕塑的传统特点,也只有通过自己民族民间传统的造型艺术的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如图一:这个材料创作就是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泥塑手法来完成的。

此创作题目是《对弈》,因此根据这个主题,来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放置塑像的环境场地来考虑安排构图及确定人物的尺寸大小。在构图中选择情节是关键的,雕塑是要有一定情节的,没有情节,感情也就无所表现,因为雕塑是表现一个过程的瞬间的动作,所以所塑造的动作必须要明确,要承前启后,要能看出过去怎样来,将来怎样去,而构图又是塑像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构图简而言之就是一尊造像的架子,古人说:“有法和无法”,意思是说有方法又不为方法所限制。例如我所塑造一个老者与一个孩子下棋的场景。历来有一定的情节和格式在这里有法,但因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所见,所想,所闻体验各异,而在表现手法上如果能加以独创发挥,就能摆脱一般常见的格式,从而新鲜生动地表现主题,这就是无法。

在起泥稿时,不论塑像放置于平地还是台座上,都必须用木板做造像的底盘,然后在底盘上打孔,立木桩。如图二所示:在木桩外包裹报纸为了以后塑像成型后好抽取,因为民间的泥塑多数都是空心的。根据所选的人物动态采取“立桩”法,就是中间只有一根桩子支撑,人物造型可根据需要自由变动。民间泥塑的头和身子一般都是可以分开的,先做出头,然后以头的长度为标准放大身子。我国民间泥塑艺人们历代都是采用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技艺的传授,他们虽无系统完整的理论范本,但一代代艺人通过长期创造性劳动的实践,从而取得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并善于用非常形象又生动的民间语言,如顺口溜等口诀形式,总结出来一套易记易学的塑像基本知识和规律。比如在做人体时就采用“行七,坐五,盘三半”的规律来造像,就是说人站立时是七个头高,坐着时是五个头高,而盘腿坐则是三个半头高。又比如在做人物面部时,因面部形象各异,有不同个性,艺人们称之为“相之大概,不外八格”,即田,国,由,用,目,日,风,申八种类型。就一般规律来说,男像多是国,由,用,风字脸型,女像多似日,甲,申字脸型,少像(儿童像)多是田字脸型。再比如“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这是用来形容古时候武将的气势的。还有就是“俾望山峰要见石,高观幽谷不见踪”,这是指人物肌体有高俾之分,(俾指低处)民间艺人们虽未学过解剖(个别人例外),但他们也理解骨骼。上面的口诀就说明观骨之点在高峰处,所以要塑得实在肯定。衣纹飘向外,(虚处)就见不着肌体肉的踪迹了,民间艺人们不是先塑人体,而是直接从衣纹塑起,他们善于抓住主要的关节部位,然后分析复杂的变化,从而归纳提炼出规律性的方法来,如对肩到胳膊和躯干的衣纹处理,则只用了非常简练的一句口诀“怀抱三拄香”就概括了,见图三:在这次创作(图一)时衣纹就用了这种处理方法。关于衣纹的各种复杂变化,民间泥塑家们也归纳出了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1、衣纹有阴阳之分。(阳光直照者为阳,月映花枝不见月为阴)2、彼见者为阳,此见者为阴,这意思就是说,对于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尤其雕塑造型,它的特点就在于是有体积的,要让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够看到完美的整体造型,所以要顾此失彼,有阴有阳。3、外面为阳,内面为阴。4、有阳中变阴,亦有阴中变阳和由高往低处变,由低处向高处走的变化,如描绘仕女等的衣纹转折变化就很丰富。5、高干由如鱼秋背,俾曹恰似竹简型。平如月夜观江水,垂似击石坠井中。月夜观水实中虚,击石坠井义亦同。这些都是在说明由于衣纹质地不同而形成平静,柔软,转折等各种各样有力的变化。千送千里外,后随紧跟踪。上下随体变,下纹宜松。动似微风吹草,静如柱石之坚,行纹转稍急,走纹稍迟延,奔纹风,驰纹飘飘然如波浪,这都是描绘在风吹,行走的动势中而引起的衣纹变化。6、紧像邻家墙连墙,松如屋舍十里空。伸者宜疏之,曲者宜密之。这表明处理衣纹之间有疏密变化,要富于节奏感才能表现得生动有变化。以上生动形象的民间艺术语言,深刻地将民间泥塑的部分技法,经验归纳总结了出来,充分表明了民间泥塑家认识生活,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创造性。

民间泥塑艺术不管是大变其形,还是高度写实,但都离不开一个总的创作原则,那就是“以心写神”,为此,总是紧紧抓住人物的“心绪”和“情节”这两个法宝来表现,不只可以活现人的面貌,而且可以深刻揭示心灵。当然人物的“心绪”和“情节”不仅表现在动态,面貌肌肉表情上,还很重要地反映在眼睛里。我这次创作就是采用了民间的眼珠塑法,是用玻璃烧制的珠子安放在眼眶内,是真实的实体,这种方法同西洋雕塑的表现方法有明显的区别,西洋雕塑往往是挖去瞳孔部分,只留下高光点,通过明暗来传神,是用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而民间泥塑的按眼法是采用以实对实(也有例外),用中国的民俗来讲,不能是有眼无珠的,所以一定是实体。但无论采用实或虚的方法,最后达到的艺术效果都是一致的。民间泥塑家们有着自己对时代,生命,造型和美的独特认识,他们无门无派,特立独行,他们很大一部分都没有画过素描,也不请模特,他们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碰撞,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而不是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他们用自己对周围世界深切的感触,从生活中升华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瞬间。如图四、五、六。

这次我的创作也采用了民间彩绘艺术的手法。彩绘艺术可以说是我国别具风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它所采用的材料是非常特殊的,仅从采用的原料来看,它同西洋雕塑就有明显的区别,它更具有地方性和民间性,彩绘可以说是彩绘泥塑中十几道工序中画龙点睛的一道,彩塑艺术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材料精致,手法写实。

(一)材料精致:彩塑艺术家所采用的原材料有贵重的黄金,白银和名贵的中药材,也有普通的黄土,白泥。黄金和白银这两种材料是根据作者个人对作品要求,或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时而用的。而名贵的中药材是用来做药泥用的,药泥的配制有八味药材,这样配制出来的泥是摔不坏的,一般用来做手等比较细小的部位,因民间泥塑的手也是可以和身子分开的,因此用这种打不烂的泥来做手,即使手不小心从高处掉在了地上也没有关系。有点遗憾的是这次创作(图一)我没有用到这种特殊的泥,还是用的普通的黄泥加棉花配制而成的。做人物的头(面部)的白泥,是选用眉山县土产的白善泥(也是一味中药)炼制的,把生土采集回来之后,先把其中的红硬杂物去掉,经过水泡过滤,反复若干次数,最后取出经过太阳爆晒制成备用,肉泥的制作需要十五道工序,它的细致程度可以和面粉比美。在上人物的服饰颜色之前,需要上一层底泥,底泥的配制需要七道工序,由五种左右的材料配制而成,底泥要比肉泥(面部的泥)略显粗糙。

(二)写实的创作手法:民间的泥塑家们从制备原料到塑创形象,都想了不少办法,这也是民间彩塑艺术的特点。为了追求皮肤颜色的真实感,在调制头泥的时候就加入了朱砂,我的这次创作(图一)人物的皮肤颜色处理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民间泥塑家在塑造人物的衣褶上,追求衣纹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它的细腻程度使人感到过于繁琐,然而他又通过最后一些细致,精渗的装饰,着色来达到统一,如图七:在上头部肉泥的时候要先等头胚的泥完全干了后再开始浆。使用头部的肉泥时,放到干净的盘子内揉均匀(可以象磨墨一样的磨法),磨成米汤状,然后用毛笔来浆四——五次,看到面部不花了,然后再浆一次即可,在浆的时候只浆面部,头发不浆。在浆面部的浆内,加入黄泥或赭石之类的颜料,根据不同人种的肤色而定,这样做出的肤色就比较真实。然后就是头部的着色。一般女性使用胭脂(国画颜色),因为胭脂比较粉,也比较柔和,所以用于女性着色很适合。但男性就要用天然的赭矿石来着色。在开始着色前要调匀颜色,用两支干净的笔,一支沾水,一支沾色,从上眼睑起,向两边依次着色,每结束一笔,要用净水笔把周围匀散,使其不显痕迹,着色两次后看到已经似真人的肤色了,就不可再染,然后就只在面颊和眼睑处染两三次就可以了。另外在着面部颜色时还应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种族,特征等,可以加入少许墨,赭石等颜料,就能够充分表现对象,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在染衣服的颜色时,就相对来说简单了。先上底泥,上四——五次,等干了后就可以直接上颜色了,我就是直接用水粉颜色调和后上的颜色。

总之通过这次尝试学习了用民间的手法做泥塑,更加深切体会到应该不断从民间泥塑这份传统艺术资源中吸取,继承有益的营养,并从中受到启迪,把“民间”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让“民间”滋润“现代”,让“现代”走向“民间”。

【参考文献】

[1]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2][美]汤姆·帕特森.当代民间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鲁虹,傅中望.中国当代美术图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作者:乔婧

第三篇:凤翔泥塑民间艺术的产品设计传承

摘 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理念是产品设计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贯彻的。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总结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文化产品的发展前景,以泥塑艺术为例,阐述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同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民间艺术多样性的原因;第二,提取凤翔泥塑艺术的文化基因元素,结合当代审美观进行二次加工,从色彩与纹样两方面分析了凤翔泥塑的文化基因传承内涵;第三,通过对民间艺术再设计原则的学习,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民间艺术的产品传承设计方法,论证了民间艺术与产品设计的辩证关系,为民间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凤翔泥塑;文化基因;民间艺术;设计传承

1 凤翔泥塑民间艺术的背景

在中华大地上,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令人流连忘返。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陕西八大怪”,即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老碗似盆分不开、家家房子半边盖、有凳不坐蹲起来、妇女手帕头上戴、秦腔大戏吼起来。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复杂多样性导致其研究与开发过程总是缓慢的。

民间文化与广义文化的区别是:不同于书本上有形的知识,民间艺术是无形的传承,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冲击了民间艺术的传承重担。廉价的工业化批量生产产品渐渐取代了经典的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正逐渐沦为商业模式下的圈钱机器,泥塑等艺术形式的价值慢慢被人们遗忘。[1]现代设计吸收、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从中提取再设计元素,并以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审美观念和表现技法进行有文化底蕴的设计。设计师应该从传统纹样中提取符号元素,提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而不是直接把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的紋样、图案等照搬至设计当中。所以,文化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既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即具有功能性,又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即具有情感性。

2 凤翔民间艺术的多样性阐述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凤翔彩绘泥塑诞生的土壤,其艺术风格、外观设计、配色方案等方面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凤翔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即泥玩儿、挂片、立人,多以动物或神话人物为主,工艺历史悠久,拥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无论是其文化底蕴还是现代商业化中的经济价值,都值得尊重和研究。泥塑以原始的彩陶、周秦的青铜器、汉唐石刻、年画中的各种纹样为设计灵感来源,传承了其造型夸张、色彩绚烂的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古装戏曲人物脸谱中的动物造型。

而民间艺术自身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仅仅在农闲时进行的装饰性、娱乐性民间艺术;被农民当作副业的交换性民间艺术;被专业的民间艺人当作生计的交换性民间艺术;农闲时走街串巷的交换性民间艺术;被民间艺人用以创作的审美性民间艺术等等。这些民间艺术的主体被张道一先生称为民间艺人、游方艺人、作坊艺人、美术家。[2]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我们习惯寓情于物,将想表达的内容结合合适的形式,赋予艺术情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3]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成长发育的土壤,受到了中国5000多年来哲学思想文化的熏陶,带有浓烈的道教、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文化色彩。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品的寓意上,寓意又可以通过造型、色彩、纹样来充分表达。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佛教、道教、儒家也在相互渗透影响,体现出了道儒互补、禅儒相通的特点。

中国地广物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民间艺术文化的产物,中华民族的特点就是由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共同构成的。比如,核雕这种民间艺术一定不会出自核桃种植稀少的地区,凤翔泥塑不会出自川蜀地区,蛊文化不会出自中国的大兴安岭,陕北秧歌不会发源于闽南地区,河南的豫剧不可能发源于两广地区等。虽然它们都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民族特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艺术是在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中逐渐形成的,不同文化的发展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和轨迹,又有相对一致的规律和准则,体现了不同的乡土风情。因此,不论是南方的柔情、北方的豪放,还是少数民族的神秘,都离不开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凤翔这片土地上民间艺术的孕育与发展,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凤翔县,地处关中平原的西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多短时雷阵雨。[4]正是这样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赋予了凤翔最合适的温度、湿度、自然环境,并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使民间艺术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

3 凤翔泥塑的文化基因

“基因”这个概念属于生物学范畴,是位于染色体上拥有编码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氨酸序列。[5]物种的代代相传依靠的正是基因的遗传和变异,遗传保证了生物特质的延续性,变异则为生物进化出多样性物种提供可能。众所周知,人类的形成历史是非常漫长的,而文化的形成时间到现在也不过数千年,文化基因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文化基因是文化的血脉,在历史的更替中经久不衰。从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来看,现代社会的文化基因正在发生剧烈而快速的变化,社会文明越开放,文化基因的变异可能性就越大。民间艺术是人类原始欲望碰撞的产物,在欲望被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同时,民间艺术与它自身所处的地域文明有着极大的联系,在当地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下发扬壮大。[6]民族的传承离不开自然基因和文化基因的双重作用。本文以文化基因为纽带,对凤翔泥塑的传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寻求新的方式。

4 凤翔泥塑纹样的基因构成

4.1 颜色的隐喻

色彩是最先被人们看到并传入大脑处理的视觉冲击,可以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共鸣。在诸多设计案例中,不同地域的情感传达方式都与色彩有密切的关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7]凤翔泥塑中,彩绘泥塑或者纯色泥塑占同等的比重,且凤翔泥塑的用色类型单一。因此,本文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凤翔泥塑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

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色彩效果的差异性,进而迸发出千姿百态的寓意。凤翔泥塑挂片类以彩色、素色、红色塑像为主;圆雕中的立人类以彩色塑像为主;生肖类则有彩色、素色、金色、黑色、红色等丰富色彩的塑像。每一种色彩表现都具有单纯明快、夸张刺激、浓郁艳俗等显著特点。民间艺术喜欢使用强烈的对比用色如红配绿,充分体现民间艺术古朴稚拙、雅俗共赏的审美心理,这些都属于凤翔泥塑色彩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就没有凤翔泥塑的色彩审美。

4.2 纹样的隐喻

远古时期的壁画是人类对于图腾的最初理解,那时候人们会把生活场景如捕猎、神秘自然现象等记录下来,只是单纯的记录,并没有过多的抽象概念。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图腾同时具有了装饰性和文化象征性。图腾发展为纹样,再演变为符号,作为一种视觉信息和直观的表达方式,有着追求圆满和谐的内在本质,进而孕育了民间传承的吉祥寓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表达了“祈福”“长寿”“喜庆”“驱邪消灾”等意愿,是人们的情感寄托,又因富有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而经久不衰。[8]凤翔泥塑纹样根据其装饰作用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造型纹样、装饰纹样和主体纹样。造型纹样和装饰纹样是服务于主体纹样的,分别先描绘头、足、尾部的造型纹样,再采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细化各部位的装饰纹样,最后描绘身体部分的主体纹样。凤翔泥塑的纹样有些取自青铜器,有些源自生活当中的花卉、虫鸟、钱币等,这些纹样都是人为抽象概括得来的,采用形式美学法则,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纹样布局细密严谨,疏密得当,借鉴了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将纹样描绘到泥塑的本体上,既具有装饰性美感,也有着深刻的寓意。

5 民间艺术的产品传承设计方法研究

凤翔泥塑这一关中文化瑰宝,经历了时间的磨炼,如今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纹案与图样表达特定的视觉文化元素,展示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信仰。在创作初期,凤翔泥塑是当地人基于凤翔当地的文化传统,在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寄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凤翔泥塑艺人在当代商业环境大背景下,通过新的审美观,努力创造出具有崭新寓意的凤翔泥塑,使凤翔泥塑技艺在原有的文化内涵基础上不断革新,符合了大众审美。

产品设计是设计者对生活体验的思考和感悟,文化是产品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界定传统文化的标准不是亘古不变的,过去人类所有的智慧结晶都是当下社会所界定的传统文化,同样现代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也是未来人眼中的传统文化。所以,长期流传的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意味着腐朽的过去,相反,它是民族气质的体现,是产品设计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在产品的情感表达中发挥看重要作用,其通過隐性或显性的方式来传播文化。产品的风格和情感就是文化融入产品过程中产生的,产品的功能也可以根据文化的特点来设计。在当今社会,随着消费者对机器化单一产品生产模式的摒弃,和对个性化、客制化商品的追求,设计师开始注重另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从身边唾手可得的生活场景入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引发其强烈共鸣,为产品找到新的消费价值。[9]

通过前文对文化基因的深入剖析,本文总结出一个产品传承设计方法。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产品的呈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文化底蕴和功能性相辅相成的产品传承设计原则,结合文化基因的创新原则来设计文化产品。本文旨在以文化产品为媒介,将中国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选择能够满足创新原则的文化形式,进而提取其文化基因,主要从传统寓意的文化传承角度出发,通过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法则对其进行编码,以现代审美的标准对其进行筛选,从而得出符合设计需要的创新文化符号。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符合设计原则的产品形式和文化基因要重新编码修改,从而实现对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通过形而下的现有文化产品,探究其形而上的精神内涵,不仅为产品本身提供了提取、变异与再设计的可能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途径。本文的设计方法经过了传统审美观与现代审美观的碰撞,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以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当代设计的创新理论。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产品、文化基因的深入分析,以凤翔泥塑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论述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有文化产品的文化、社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从凤翔泥塑艺术出发,探讨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产品设计的联系;第二,论述文化基因的概念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大意义,在凤翔泥塑民间艺术文化基因的解析过程中,总结出文化基因的基本设计流程;第三,论述文化与产品设计的重要关系,结合文化基因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民间艺术的产品传承设计方法。

环境背景、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都是影响艺术表达方式的关键因素,创造源于人的主观意识,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探索。凤翔地处关中地区,人们靠务农和手工艺维持生计,他们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创作出了具有艺术魅力的泥塑。由于笔者能力和时间有限,本文只对凤翔民间艺术文化基因进行了研究,其涉及的民间艺术文化种类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考察。民间艺术的产品传承设计方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民族的文化产品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亚飞.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皮革,2018.

[2] 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 葛琳.忻州面塑艺术造型特征探析[J].装饰,2013(5):125-126.

[4] 陕西省凤翔县地方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5]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典藏本·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6] 辛琳琳.从人文主义角度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7.

[7] 于洋.寓“意”于色——浅谈雕塑作品中的色彩[D].中央美术学院,2012.

[8] 张蒙.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造型与现代吉祥物设计探义[J].装饰,2006(12):93-94.

[9] 傅小芳.试析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四川戏剧,2018.

作者简介:陈丽伶(1977—),女,辽宁北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开发与应用。

作者:陈丽伶 薛星慧 陈霄 敖卿 彭秀楠

上一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畜牧机电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