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借鉴DIT先进教学理念

2022-09-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劳动者对于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职毕业生也不再满足仅仅获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中等职业资格证书, 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人数持续不断地增长。如何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事实上, 我国已经在中高职贯通上做了一定的尝试。但在这些尝试中, 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和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体办学效益的下降, 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分析和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解决中高职在课程上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问题, 已势在必行。

一、借鉴DIT“阶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中高职衔接教育

DIT作为教育部经费资助的自制式高等教育机构, 同时又是欧洲大学协会的成员, 具备颁发各等级学位授予权的资质, 可为课程合格的学生颁发从高级认证 (Higher Certificate, Level 6) 到博士学位 (Ph D, Level10) 各种等级的学位证书。DIT的“阶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用以下图示形象的表示出来:

只要学生通过了一个等级的模块化课程学习, 就能获得对应等级的学位证书, 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高层次等级的课程学习, 这种“阶梯系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不但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又为学生在短期内拿到最高水平的学位提供了一条捷径。我们研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时, 可以借鉴这种阶梯系统的模块化课程的设置。

二、DIT课程体系的特点

专业课程理实交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模式实施, 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DIT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保证专业课程在大专三年的各个学年都有设置, 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PLC, 在DIT的课程设置里没有专门的PLC课程名称, 但是在第一学期的Automation Technology (自动化技术) 、第二学期的Manufacturing Systems I (生产系统1) 、第三学期的Manufacturing Systems II (生产系统2) 、第五学期的Systems Integration (系统集成) 课程中都有相应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练习, 这样保证在课程内容的连续递进性, 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都会不断的对相关内容学习练习, 逐步深化。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对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启示。另外, DIT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制造管理》、《商务管理》等工程管理类课程, 保障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国情, 我们可以在中、高职段分别加入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内容, 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

经过分析, 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名称有重复, 这样就难免在课程实施上出现重复授课现象, 这样既浪费教学资源, 又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其次, 个别课程内容安排上中职与高职有重复, 比如中职的《电工技术》中关于欧姆定律的理论及实验内容, 在高职课程《电工基础》中基本一致。这样对于学生来讲, 在学习过程中, 体会不到高职与中职的区别所在, 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一) 构建思路

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 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定位, 中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发挥基础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积极构建以国家高级工职业标准相适应的的任职要求为依据,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技能递进、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 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对应对口中职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形成模块化课程, 包括三大部分, 即文化素质课程、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及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二) 课程体系的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借鉴DIT模块是教学, 本着“能力本位”的原则, 将本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分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基本岗位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层递进能力, 让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都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具备这三种能力。集体设置如下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设置遵循从新手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 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实际工作, 尽早接触真实企业, 并且将实践训练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室等多种授课场地, 从专业认知、专业实践, 一步步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每一学段都设置专业项目课程或实践环节, 逐步增加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 增长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能力, 逐步掌握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的深入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以下四个“衔接”。

1.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 系统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重应用, 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 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3. 课程内容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中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 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 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模块教学模式、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 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融入课程中, 把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建设中, 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4. 教学资源配置的衔接

整合资源, 实现中高职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师资。

摘要:借鉴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模块化教学特点, 结合我国国情及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现状, 构建合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实现知识、技能有效衔接, 确保学生把专业技能更好地应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荣梅.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职业技术, 2014 (8) :11-12.[1]曹荣梅.中高职衔接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职业技术, 2014 (8) :11-12.

[2] 魏静姿, 孟祥海.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4, 12 (1) :21-23.[2]魏静姿, 孟祥海.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4, 12 (1) :21-23.

[3] 吴繁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3+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3) :48-50.[3]吴繁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3+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3) :48-50.

[4] 霍骁象, 赵哲, 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5) :70-71.[4]霍骁象, 赵哲, 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5) :70-71.

[5] 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12-16.[5]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12-16.

上一篇:影视合成教学浅析下一篇:江西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江西省某镇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