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022-11-2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金融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 而金融活动的内涵也日益丰富, 不断进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到国内金融领域的激烈竞争, 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金融实践要求高级金融人才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金融竞争, 这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金融学的内涵和定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最具魅力和变幻无穷的热门行业。金融的无限魅力和无穷变幻更使金融蒙上了无数神秘的光环。金融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最热门的学科。更多新的探索者正在加入金融探索者的队伍之中, 金融专业几乎成为了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理清金融学的内在含义, 正确把握它所研究的新领域, 才能够对学生输送先进的理念, 建立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上个世纪末, 随着对外开放和沟通的加深, 我国国内的学者开始意识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系开设的金融课程体系所围绕的金融内涵与国外对金融作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 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 。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 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指国际金融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INANCE) 。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 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 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 (金融) 。而国外称为F I N A N C 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 即公司金融。它包括一是公司融资, 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 二是公司治理问题, 如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 (ASSET PRICING) , 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外所指的F I N A N C E, 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 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中文“金融”概念与英文“FINANCE”概念的差异使中国金融理论界对金融和金融学含义的认识分歧加大, 并在世纪之交展开了一场较为激励的理论争论。我们认为简单地说, 金融是资金的融通, 即有资金融通的工具、机构、市场和制度构成的有机系统, 使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含义是一种广义的金融含义。本文将根据这一含义来讨论金融学课程体系问题。

2 我国国内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弊端

2.1 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

我国的金融专业多设于改革开放以后, 课程设置偏重于以货币银行学等为核心主干课程的宏观金融理论, 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的解释。这不仅和国外金融学科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也不适应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许多企业或个人的微观投资、融资决策问题, 新出现的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定价问题大量涌现亟待金融从业人员解决, 而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涉及。

2.2 知识分割过细

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 有些专业口径狭窄, 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 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 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 从而造成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仍很严重。比如学生先行学习的《金融学》与将来学习的《国际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均有不同程度交叉。再比如《保险学》于稍后学习的《保险营销》、《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2.3 学科内的沟通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足

当前金融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即课程可课程之间缺乏内在沟通和渗透, 课程体系目标不明确;学科与学科之间更是壁垒纵横, 缺乏交叉融合。所以, 要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尤其是金融学与法学、外语、数学、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金融课程大多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 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 课程显得枯燥无味, 空地乏力,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而且只能纸上谈兵, 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2.5 货币银行学或者金融学作为金融学基础理论课的知识覆盖面不够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基础理论课的知识覆盖面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对货币流通和间接融资讨论较多, 对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运行规律讨论较少;从宏观上对货币运行及其与经济的关系讨论较多, 从微观上讨论金融运行规律甚少;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讨论较多, 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规律讨论较少;对传统货币银行理论介绍较多, 对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反映不够。

3 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作为一所应用性本科院校, 金融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的目标是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技术和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金融学本科教学首先应强调基本素质教育, 由于金融领域知识宽泛, 工作岗位繁多, 加强对本科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和潜质的挖掘、培养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 本科教育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 并以素质教育为主, 是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要实现“厚基础”, 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这些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经济理论 (特别是一些通用性、跨度大的经济理论和原理, 如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如统计及数量经济方法) 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管理类基础知识 (如财务管理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 。所谓“宽口径”原则就是强调专业设置的多样性。这种观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也进一步阐释了教育部有关专业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

在确立了这一指导思想后, 我们认为金融教育课程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

3.1 专业课程

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针对我国微观金融理论发展的薄弱和市场的需求, 在今后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材编写体系中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倾斜, 努力使我们的金融学科建设更加完善。

3.2 人文、社会课程

高等教育目标应该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 达到教会学生做人与做事的双重目标。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艺术、经济学、社会学等。尤其是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还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而它对开发人的右脑, 陶冶人的情操及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着积极意义, 其潜在作用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3.3 科学方法论课程

现代社会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产物。大学生应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式,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3.4 现代信息技术、工程类课程

现代水知识急剧膨胀, 而且日新月异。知识的获取与选择日益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人门对知识的获取。当代大学生要及时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因此计算机网络知识也应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知识。

4 金融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 是金融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规范教学与实证教学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重新组合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有关课程创新的研究中, 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的解决。

4.1 学科内的沟通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问题

随着大知识经济的到来, 我们必须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如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外语、网络信息技术等的结合, 按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发展特征整合和更新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现代高科技与经济、金融高度融合, 金融学科在客观上要求发展成为与现代数学分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边缘的科学。现代金融需要大量使用数学模型和计量模型, 但在我国目前的课程设计上, 缺少充分考虑理工科、特别是数量分析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因此, 在数理教学内容上要继续调整, 增加应用型的课程。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应反映在教学中, 如行为金融学就是把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科学, 应适当调整相关学科的基础类课程。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复而言, 我们一方面需要处理货币银行学同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关系, 另一方面, 还必须妥善处理货币银行学同金融学各分支课程之间的关系。前者要求我们以金融学为落脚点, 从金融运行出发考察它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而后一方面的问题,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货币银行学作为其他金融学分支课程的基础课程, 它的研究领域应该覆盖整个金融领域, 但主要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一般规律与研究方法, 而不深入讨论各分支课程的具体内容, 给它们展开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可以避免或减少重复。

4.2 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问题

课程体系定位以宏观金融为主还是以微观金融为主, 或是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并重。国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上通常有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经济学院模式是经济学与金融的融合, 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以学术研究为主, 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 偏重于金融理论研究;商学院模式则是以微观金融为主, 特别是关注金融市场, 关注实践或微观金融问题, 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 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竞争能力强。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专业通常是以宏观金融为住。结合我们学校的定位, 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地, 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操作能力、具体的金融业务能力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国的市场金融理论尚不发达, 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微观类金融课程与国外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迫切需要加强此类课程大建设。结合实际来说, 我们应该将我们的金融学定位于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并重, 需要建设的课程有: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数理经济学等。

4.3 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问题

我们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 首先, 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 让学生对实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于实践之中。其次, 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 银行会计中的联行清算业务,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必须在脑海中描绘出几家商业银行以及他们与人民银行结算中心相互之间往来的线路, 来往账的逻辑关系, 才能较好地理解, 而要在大脑中通过想象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 理清非常严谨的逻辑关系, 是很困难的。但是, 通过仿真模拟实习, 在实验室里, 构建起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关系, 就要具体得多, 若到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实际环境中去, 则更为直观, 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尤其重要的是, 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实际工作部门去实践锻炼,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仿真模拟实习, 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也要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为有效。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 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教育观念严重滞后, 在金融业人才培养上与国际金融环境的脱轨的缺点日益突出。本文将从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变化;我国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缺陷;本科层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金融学科体系存在的缺陷等方面来探讨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学内涵,金融课程体系的弊端,改革目标,课程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建立金融教育新模式[J].中国教育报, 2003, 5, 30.

[2]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7.

[3] 罗军.关于金融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财经科学, 2002.

[4] 王广谦, 姜波克.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 2002年5月“加入WTO与中国高等金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分报告.

上一篇:新媒体的兴起对新闻编辑的新要求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高校校园贷问题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