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看汉代婚姻法律制度

2023-01-06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建立“家天下”后, 开始成型,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发展。汉代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 是融铸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时期, 传统经济、社会、政治模式开始奠定。在此背景下的汉代婚姻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吸收了先秦及秦制度的精华, 而且从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汉代构建了以儒家思想、伦理秩序为指导和目标的封建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为整个封建社会婚姻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因此, 研究汉代婚姻法律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孔雀东南飞》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被誉为“长诗之圣”, 是乐府诗双壁之一。该诗作根据汉代末年发生在庐江郡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 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 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 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其家逼之, 乃没水而死。卿闻之, 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 为诗云尔。” (1) 焦刘婚姻的悲剧表面上看是个案, 实际上却反映了封建婚姻法律制度的本质。对《孔雀东南飞》重新解读, 以其为研究视角, 可以分析我国汉代的有关婚姻法律制度。

一、从焦刘婚姻、太守求婚看汉代婚姻的成立

(一)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汉代儒者提倡结婚的首要条件是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 此项规定在先秦典籍《诗经·齐风·南山》中就有记载,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礼记·昏义》开篇就说:“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 (2) 这句话从两个层次说明了婚姻的家族意义, 对外即通过联姻使两个家庭建立姻亲同盟, 扩大家族势力;对内即祭祀祖先、延续后代, 儒家认为“人道所以有嫁娶何?……重人伦、广继嗣也” (3) 。家庭利益至上, 因此缔结婚姻不是男女个人的事, 而是家族大事, 当然要由家长做主。如《白虎通·嫁娶》主张“男不自专娶, 女不自专嫁, 必由父母。” (4) 不经父母、媒妁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 为世人所不齿。到了东汉末, 人们普遍认为“夫自衒自媒者, 士女之丑行也”。 (5)

传统婚姻的目的在于家族利益, 《孔雀东南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所展现出来的婚姻就是由家长做主。焦仲卿与刘兰芝初次婚姻的缔结, 诗中并没有交代, 但由当时社会得知, 他们的婚姻也是双方家长的意愿。诗歌从另外几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父母之命”:首先, 焦母在命令焦仲卿休妻的时候说“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这直接体现了向女方提亲是需要父母做的。县令、太守遣媒提亲也证明了这一点,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 “媒人去数日, 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 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刘家同意婚姻后,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为婚姻张罗的是县令、太守和媒人们, 而婚姻当事人本身, 从遣媒直到婚期确定, 都迟迟不见出场, 而事实上他也是不能出场, 一切遵照家长的意愿。同时在刘家, 是由兰芝的兄长做主, 因为长兄如父,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兰芝虽然不愿改嫁, 但还是要听从兄长的命令。总之, 在婚姻决定权上, 父母大于子女, 父母去世的, 兄姐大于弟妹, 卑幼没有决定权, 尤其是女子。

(二) 婚仪

如前文讲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 具有社会性, 因此婚礼的礼仪很严格。《礼记·昏义》曰:“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皆主人筵几于庙, 而拜迎于门外, 入, 揖让而升, 听命于庙, 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6) 这既体现了汉代婚姻的“六礼”仪式, 以及六礼后的庙见之礼, 即妻子拜见丈夫的祖先。

纳采, 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诗中焦刘的婚姻过程未作叙述, 而刘兰芝被休后, “县令遣媒来”与“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就是纳采。问名, 即女方允婚后, 男方请媒人去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纳吉, 即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 如吉兆则复备礼通知女家, 决定缔结婚姻。纳徵, 即送聘礼。诗中太守送刘兰芝家不菲的聘礼:“赍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 交广市鲑珍”。另外, 一般于纳徵之后, 女方父母要为女儿准备嫁妆。刘兰芝嫁给焦家时, “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自异, 种种在其中”。请期, 就是男家选好婚期后派媒人到女家相告:“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亲迎, 就是新婿亲自到女家迎娶。汉代视亲迎为主要程序, 予以特别重视。“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可见迎亲当日的车马之盛。

此外, 六礼举行后应行庙见之礼, 即拜祭夫家的祖庙, 以示被夫家正式承认为其家族成员。如《礼记·曾子问》:“女未庙见而死, 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 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 归葬于女氏之党, 示未成妇也。” (7) 未经庙见则意味着未取得“妇”的身份, 婚姻还未最终成立。可见, 行完庙见之礼才是完整的礼仪, 婚姻正式缔结。

(三) 婚年

婚年即结婚的年龄, 《周礼》主张“男三十而娶, 女二十而嫁”, 这是儒家的晚婚理念。但事实上, 汉代人初婚年龄较早, 呈现普遍早婚的现象。据史籍载, 汉代男子的普遍初婚年龄是14至18岁, 女子13岁至17岁。诗中刘兰芝“十七为君妇”嫁入焦家, “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三郎、五郎都是十八九岁婚配, 也可以看出汉代早婚的情况。

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翻看史料, 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古代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 农业扩大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二是汉代注重“以孝治国”, 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早婚早育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成了孝的标准之一。三是统治者出于增加人口和财政收入的目的, 发布行政命令从而促使了社会早婚。汉惠帝六年 (公元前189年) 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 五算”。 (8) 算即人头税, 每人出一算, 每算120钱。应勋注曰:“汉律, 人出一算, 算百二十钱, 唯贾人与奴婢倍算。今使五算, 罪谪之也。” (9) 不按诏令及时出嫁, 将要缴纳五倍的算赋, 处罚的力度还是很大的。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 民间普遍出现了“男年十五而娶, 女年十四而嫁”的早婚现象。

二、从兰芝被遣看汉代婚姻的解除

(一) 解除方式:七出、三不去

汉承前制, 婚姻的解除方式主要是以夫权为主导的“七出”、“三不去”。《大戴礼记·本命篇》言,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 去;淫, 去;妒, 去;有恶疾, 去;多言, 去;盗窃, 去。不顺父母去, 为其逆德也;无子, 为其绝世也;淫, 为其乱族也;妒, 为其乱家也;恶疾, 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 为其离亲也;盗窃, 为其反义也”, (10) “七出”都是单方面离婚, 取决于丈夫一方的意思表示, 显示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关系。

程序上, 在注重伦理道德的儒教文化影响下, 做出休妻决定后, 丈夫往往还要将休掉的妻子送回娘家, 以示其“义”。《白虎通德论·嫁娶》曰:“出妇之义, 必送之。接以宾客之礼, 君子绝愈于小人之交。《诗》云:‘薄送我畿’。”11诗中也有描述:“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道口。”

同时, “封建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 对男子休妻的权利也做了一点限制。”12《大戴礼记·本命》云:“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 不去;与更三年丧, 不去;前贫贱后富贵, 不去。”13《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何休注:“妇人有七弃、五不娶、三不去。甞更三年丧不去, 不忘恩也;贱取贵不去, 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 不穷穷也。”即妻子为公婆守过三年之丧, 已恪尽为妇之道, 若再弃之则属于“忘恩”;妻子嫁入夫家时, 丈夫位卑而后在妻扶持下高升, 此时休妻则属于“背德”, 不符合儒家“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德要求。14;妻子嫁入时有娘家亲属, 后无依靠的, 此时被休将处于无可依附的境地, 若不顾妻子生存而任意出之, 则不仁。

“三不去”对离婚有所限制, 这是对已婚妇女仅有的一点保护。特别是“有所取无所归”的规定考虑到了妻子一方离婚后的生活, 具有一定的救济色彩。当然, 与“七出”相比, 这仍是微不足道。送休掉的妻子回娘家、“三不去”都是为了成就夫的“义”, 成就其儒家君子之道, 而并非真正顾念妻的情意和处境。综上所述, 都是维护古代社会婚姻关系和儒家伦理道德准则的需要。

(二) 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

事实上, 由于前文所提婚姻的家族性和家长专制日益强固, 有时出妻并非是丈夫的意愿, 而取决于男子父母的好恶。《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 出。”儿子儿媳关系融洽, 但父母不喜欢妇, 儿子就不得不休掉自己的妻子。《孔雀东南飞》中焦刘的婚姻悲剧正是源于此。“七出”的目的是巩固夫权, 强化封建宗法制度, 更是为了巩固封建家长制。诗中刘兰芝才华横溢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勤劳持家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 但是婆婆仍认为“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 ”以“不顺父母”命令焦仲卿把她休掉。虽然焦刘二人结婚两三年来感情很好:“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焦仲卿也为此恳求母亲:“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但都没能使焦母改变主意。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刘兰芝的行为无可挑剔, 焦母怎么会不满意呢?“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问题, 都要把问题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 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 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 和我们今天的标准是不相同的, 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 妇女须‘成妇礼, 明妇顺’、‘妇顺者, 顺于舅姑, 和于室人, 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 作为女子, 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的亲密程度, 否则即为‘不事舅姑’。”15

在汉代, 刘兰芝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汉代出妻现象很常见, 理由五花八门, 往往苛刻的不近情理。《后汉书·鲍永传》载, “鲍永事后母甚孝, 妻常于母前叱狗, ”16就因为此事, 鲍永将妻子休弃。《后汉书·列女传》载, 姜诗之妻事婆母甚孝, “母好饮江水, 水去舍六七里, 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 不时得还, 母渴, 诗责而遣之”。17儒家伦理要求“妇事舅姑, 如事父母”, 18孝顺是为妇的本分, “不顺父母”, 引起舅姑反感, 是大不孝, 汉代婚姻法律对此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被休就是妇不可避免的下场了。

三、从县令、太守求婚看汉代的妇女再嫁

伴随着出妻之风的盛行, 汉代的改嫁现象也蔚然成风。改嫁、再嫁在古代称为“再醮”。儒家伦理道德反对寡妇改嫁, 《礼记·郊特牲》说:“一与之齐, 终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19然而这种严厉的束缚也不是一夕间形成的, 它经历了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 从宽到严的过程。男子可以休妻再娶, 一妻多妾, 却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这种现象是从宋代开始强化的, 宋以前妇女改嫁稀松平常, “离婚再嫁, 亦为习见之事”20。汉初法律对妇女的改嫁、再嫁行为持肯定态度, 因而“在汉世离而再嫁固甚普通。夫死再嫁例亦极多。”21西汉时,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朱买臣早年家贫, 妻子求去改嫁;平阳公主先嫁曹寿, 又改嫁卫青;元帝皇后王政君的母亲李氏本是廷尉史王禁的嫡妻, “以妒去”, 后来嫁给河内苟宾;东汉时, 光武帝刘秀主动劝守寡的姐姐湖阳公主改嫁, 并从中撮合;才女蔡文姬, 初嫁卫仲道, 卫仲道死后被掳入匈奴为左贤王夫人, 居胡中十二年, 生二子, 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再嫁董祀。

妇女不仅可以再婚, 而且其名声、身价并不受影响。最为典型的就是陈平之妻曾经“五嫁而夫辄死”, 最后又嫁给陈平了。这大概是嫁人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吴景超先生在分析汉代妇女再嫁情形时认为这个事例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 嫁过五次的女子, 不厌再嫁; (2) 寡妇的尊长不但没有劝其守节, 还时刻替她物色佳婿; (3) 嫁过几次的女子也有男子喜欢, 愿意结为连理; (4) 寡妇的尊长并不以女儿是寡妇而降低其择婿的标准。”22杨树达先生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做过精辟的总结:“夫死, 妇往往改嫁”, “虽有子女亦然”, “且有携其子女往改嫁之家者”23。

《孔雀东南飞》中也体现了妇女再嫁的情况。刘兰芝被焦家休弃回到娘家后, 有较高地位的县令、太守相继请媒人向刘家求婚, 并不嫌弃刘兰芝再婚之女的身份。刘家同意太守求婚后, 从婚礼的准备和六礼中可以看出, 刘兰芝依旧享受到和初嫁女一样的尊重和待遇。与后代各朝比, 汉代婚姻法律中对女子再嫁的规定自由宽松的多, 这是汉代诸多婚姻法令中不可忽视的闪光点。极具开放性和商业性的社会风气, 使得政府甚至还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背景下鼓励和支持女子改嫁再婚。

四、小结

婚姻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儒家认为婚姻制度是父子、君臣等一切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基础。汉代承先秦之余绪, 开魏晋之大端, 处在新旧制度的交汇点上。正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尚未形成, “虽然, 从汉武帝朝开始, 封建正统思想家就系统地提出了男尊女卑, 三纲思想, 并在东汉时发展成为三纲六纪观念,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它并没有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去”。24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迁的分水岭, 从汉代开始, 妇女地位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最终沦为男子和家庭的附庸。和以后的朝代成型、有序的礼法观念的约束相比, 汉代妇女在婚姻、家庭乃拥有后代妇女无法企及的权力和地位:在婚姻上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也也有相对的自主权, 改嫁和再嫁为礼法和社会所宽容。这也是我们从《孔雀东南飞》入手分析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结论。

摘要: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家庭婚姻悲剧的名作, 其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婚姻家庭关系和法律制度。诗中焦刘婚姻、兰芝被谴归、县令太守求婚、焦刘自杀等故事情景分别包含着汉代婚姻中有关初婚、离婚、再婚的有关制度规定, 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汉代,初婚,离婚,再婚,妇女地位

注释

1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1-4) (傅增湘藏宋本)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2.

22 陈皓 (注) .礼记·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324.

33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M].北京:中华书局, 1994:452.

44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M].北京:中华书局, 1994:452.

55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九<陈萧王曹植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66 陈皓 (注) .礼记·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324.

77 陈皓 (注) .礼记·曾子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104.

88 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62.91.

99 班固, [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1998.

1010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11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十<嫁娶>[M].北京:中华书局, 1994:455.

1212王锦贵.中国文化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313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62.91.

14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9<鲍永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1515张世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谴的原因浅谈.

1616[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9<鲍永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5:1017.

171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84<列女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5:2783.

1818陈潞 (注) .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87:325.

1919陈皓 (注) .礼记·郊特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104.

2020吕思勉.<秦汉史>.第十三章, 第一节.

2121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书店, 1984.

2222王子今 (导读) ,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323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424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对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探讨下一篇:基于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