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2022-09-11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 高校频繁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三峰叠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大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用人单位常常通过订立不合理的劳动合同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而一些用人单位更是设置各种“就业陷阱”, 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面对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如何防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 调研背景、目的、方法与对象

1. 调研背景

(1)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陷阱”;

(2) 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保护收效有限。

2. 调研目的

本课题旨在从法律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 以期让漳州地区高校毕业生能够了解就业合同方面得相关知识, 运用相关法律减少风险, 维护职毕业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访问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7份, 有效率达97.4%。在问卷调查的同时, 我们还联系已就业的毕业生及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代表, 通过面谈和网络沟通等方式了解到最鲜活的案例和最直观的反映, 并在采访政法系辅导员老师的过程中搜集了往届毕业生在签约和就业时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

4. 调研的主要对象

本课题组研究对象是漳州地区高校 (主要为漳州师范学院) 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以大三、大四级学生为主体。

(二) 调研结果及分析

1. 大学生对就业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对新法相当了解的占9.0%;比较了解的占20.2%, 不太了解的占60.9%;完全不知道的占9.8%。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和讨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大学生对与自身就业维权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了解任然模糊。

图1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据统计, 受调查的487名学生中认为新《劳动合同法》有利于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占27.1%;认为新法的施行将进一步加剧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占18.6%;相信该法的实施执行力度的占3.4%;对该法的实施执行力度持观望态度的占50.9%。由此我们应当认清新法施行后对大学毕业生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新的保障及约束, 并且应切实到广大大学生中, 在大学中普及开来。

图2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后的执行力及效果:

问卷中还包括对大学生签订用工合同和就业协议书一些基本知识的考察, 以便了解大学生对合同签订中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较不尽人意, 受调查者绝大多数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例如在多项选择“劳动合同中的必备条款包括下面哪些选项”中, 能够选出“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中止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责任”全部七个正确选项的人数只占受调查人数的10.7%。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图3现实中你亲身经历过或了解到的“就业陷阱”及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犯的现象:

另一个问题“你觉得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调解和诉诸司法机关是否能及时有效的维护大学生权益”中, 有超过6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信任, 不到25%的同学表示相信调解和上诉的效果, 而在“你有记录下漳州市劳动仲裁机构的地址或咨询电话吗”这一问题中, 回答“是”的仅占3.1%, 54.6%的学生选择“需要的时候再上网去查”, 而选择“查也没用, 没有实际效果”的调查者高达4成。

3. 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法律保障的心里要求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及往届已就业生、应届毕业生所反映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1) 女大学生容易受到的性别歧视;

(2) 非本地生源学子受到的地域性歧视;

(3) 身材相貌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和血型歧视等。

(2) 个别高校忽略甚至侵犯学生利益

个别高校忽略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1) 不为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保管其档案、户口;

(2) 不能及时、公开、公平地让毕业生了解到就业信息;

(3) 违背毕业生的意愿强迫其就业等。

这些现象都导致大学毕业生们处于被动地位, 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需要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加防范。

(三) 招聘单位和中介的各类就业陷阱

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 经总结整理后大致归类如下:

1. 按照实施主体划分, 包括招聘会陷阱、职业中介陷阱和“皮包公司”陷阱等。

2. 按照使用手段划分, 包括高薪陷阱、合同陷阱以及保证金或押金陷阱等。

3. 按照实施目的划分, 包括收费陷阱和赚取廉价劳动力陷阱。

二、在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思考及其对策

(一) 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体制, 强化监督, 切实施行

1. 国家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制环境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 强制订立劳动合同;

(2) 明确规定违约金。

2. 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外部环境

(1) 建立用工信用管理制度;

(2) 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就业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二) 高等院校应依法治校, 加强普法宣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1.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

2. 高等院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3.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手段,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 高等院校应指导大学生成立法律协会、招就处等学生组织, 并提供必要支持。

5. 高等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

(三) 大学生要学法用法, 准确自我定位, 谨慎面对求职签约

1. 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就业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2. 大学生应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自我定位。

3. 大学生应端正求职就业态度, 慎对就业信息。

4. 大学生应谨慎签订劳动合同。

这是就业中关键的一步, 也事关就业后各项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到之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2) 不要让合同留下空白;

(3)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应当一致;

(4) 明确《合同法》中国关于试用期的问题;

(5) 大学生应知晓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

(6)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摘要: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 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鉴于此, 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问题, 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就业环境变化入手, 探求如何通过国家、高等院校及社会的多方努力, 防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就业维权,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亮.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92-93.

[2] 陈志亭.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看大学生法律环境的变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5) .

[3] 孙卫东.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1) .

[4] 陈宋绯.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几个法律问题[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 (11) .

上一篇:体积压裂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下一篇:动画在电视科普节目中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