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的角度解读婚姻的本质

2022-09-27

有学者认为婚姻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具有自然属性, 作为自然现象的婚姻, 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在男女两性的结合中实现了人类自身的繁衍, 这种雌雄结合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所以从自然的属性看, 婚姻就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性关系。但是我们认为单纯将婚姻的本质理解成一种自然现象, 理解为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了, 婚姻涉及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性关系, 而是涉及了夫妻双方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无论是结婚或者离婚都会产生人身和财产性的变动, 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单纯的性。

婚姻同样是一种社会现象, 具有社会属性, 如今的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事情, 而且其辐射面涉及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甚至整个社会, 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康德认为, 婚姻是社会情况的反映, 他的这种力量使个人从教会支配下解放, 促进了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相互尊重, 功绩不可磨灭。[1]社会对于婚姻制度的选择和规定不仅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而且反过来也作用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一夫一妻制度是现代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同一个人, 可能会得到许多异性的爱, 同一个人也有可能爱慕许多个异性, 个人如何进行选择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婚姻制度。[2]

有学者认为婚姻的本质只有在哲学范围内才能解决。黑格尔认为: 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黑格尔强调婚姻的伦理性, 他的最终立足点在于爱。他认为“爱”是对立统一的, 当事人既否定了自己又在其中实现了自我肯定。[3]笔者认为, 婚姻固然是神圣的和崇高的, 是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 但是一个社会的秩序若只是通过伦理道德是无法维持的, 既然我们无法仅仅在伦理道德的框架内解读婚姻, 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个有效地、稳定的方法对婚姻关系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具有更符合现实的实际意义。

因此, 笔者更愿意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婚姻关系, 将婚姻关系理解成一种合同关系。什么是合同, 合同是一种协议或合意, 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并最终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婚姻的这种契约精神来自于罗马法, 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写道: “契约是由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产生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4]我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则符合合同的本质特点, 在我国婚姻的主体是男女双方, 其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家庭经济体, 同时对有关家庭抚养、财产管理、照看自由的部分达成一致的协议。[5]双方一旦达成协议, 就在夫妻双方之间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 并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 这些都与合同的本质相契合。说明现代人们的婚姻, 从缔结至接触均以婚姻主体的内心意愿为发生、变化的依据, 婚姻当事人主体的意思表示贯彻婚姻的始终。[6]

从法律的角度看待婚姻关系实质是历史的一种进步。英国著名历史法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从“身份到契约”: “所有进步的社会中, 到此为止, 是一个‘身份到契约’的运动。”[7]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说的, 如果除了法律之外没有一个体系或者框架可以持久、稳定的维持社会的婚姻秩序, 那么就必须尽快完善我们的婚姻制度。另一方面, 将婚姻关系看成是一种契约实际赋予了人类更大的自由, 人们在这种契约关系中被当做理智的生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婚姻双方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会进行最有利的考虑, 最终所权衡的结果在客观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或者不对等, 但其中必然有其另外的情感上的考虑, 只要合乎法律就不应当禁止, 所以说婚姻关系最终仍要回到法律的框架内来进行衡量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婚姻关系已经受到了各界学者极大的关注, 将婚姻关系视为一种契约关系也已经为资本主义国家婚姻法学界广为接受, 当然婚姻契约论也受到了各种质疑, 至今在我国仍然不能成为婚姻法学界的通说。

总之, 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 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虽然不是所有社会关系均由法律所调整, 但是任何关系, 一旦上升到应当被某种制度、规约的程度, 就必然会催生相关的法律。婚姻关系作为一种合同关系, 有赖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催生了更为完善的法律和更为法治化的国家, 而在日益强调自由、平等的法治化 国家, 法律的视 野则显得 尤为重要。

摘要:什么是婚姻?婚姻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不因人们如何对其界定而改变自己的面目, 所以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婚姻的定义, 但是对婚姻关系本质的探究对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更好的完善我们的市民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法律角度,解读婚姻

参考文献

[1] 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璞, 王林敏.中国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婚姻契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7 (1) .

[3] 康德.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M].张企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 郁光华.从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的婚姻法改革[J].北大法律评论, 2007 (8) .

[6] 刘引玲.婚姻契约之特性分析[J].人大法律评论, 2009.

[7] 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97.

上一篇:农村包围城市——浅议步步高公司的品牌营销下一篇:(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