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无效制度的法律意义论文

2022-04-28

婚姻无效制度的法律意义论文 篇1:

促进婚姻有效的法律思考

摘 要:现代婚姻家庭制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婚姻家庭的稳定。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条文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婚姻的有效,但在力度上还显得不够。法律应尽可能愈合婚姻的缺陷,没有必要将违法婚姻一律规定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自始无效。

关键词:婚姻;有效性;规定

一、我国《婚姻法》对促进婚姻有效的规定

所谓有效性,是指特定活动及其结果在满足相应主体需要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即“组织

目标的实现程度”。立法有关婚姻有效性的规定应体现这一“实现程度”对相关婚姻活动取得有效结果的积极意义。我国2001年《婚姻法》确立了无效婚姻制度,一方面彰显了《婚姻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律对有缺陷婚姻的补正,以促进婚姻的有效,维护婚姻生活的稳定和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婚姻法》关于婚姻有效的结婚要件的规定。婚姻有效的要件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如我国《婚姻法》第5—7条的规定,这些要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违反,否则即导致婚姻无效;形式要件在我国《婚姻法》中只有一个,即登记。我国《婚姻法》为促进婚姻有效,对符合一定条件者承认其婚姻的效力。《婚姻法》第八条规定“未办理婚姻登记的,应当补办”,这就既保护了事实婚姻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又能促使当事人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从而建立起以登记婚为主、事实婚为辅的婚姻制度。《婚姻法》第10条规定了导致婚姻无效的情形,其中之一是“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当事人一方患有法定的禁止结婚的疾病,依法本不可以结婚,但其违法缔结婚姻后,所患疾病只要治愈,法律便承认其婚姻的效力。①《婚姻法》的这两项规定体现了促进婚姻有效的立法原则。

2.《婚姻法》针对被判定为无效或撤销的婚姻,对当事人的子女和财产规定了一些补救措施,使得无效或可撤销婚姻能够产生一定的婚姻法律效果。法律保护婚姻关系的主要落脚点是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家庭财产关系及当事人对子女的抚养义务。现代婚姻法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使无效婚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接近于离婚。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即婚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子女即便被定性为非婚生子女,其也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关于婚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我国《婚姻法》规定“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5条规定:“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虽然不符合法定的结婚条件,当事人之间不是合法的夫妻关系,但我国《婚姻法》对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财产并没有按照民法通则中按份共有的原则分割,而是采用了共同共有的规定,其立法本意无疑是保护妇女权益和维持社会稳定,使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在财产上的法律后果更接近于离婚。

3.有关司法解释对促进婚姻有效作了进一步规定。《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六条规定:“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张享有继承权的,按照本解释第五条的原则处理。”这是对在结婚形式要件方面有所欠缺或者没有履行法定手续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可以依不同情况享有一定继承权的规定。该解释第八条规定:“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表明,无论缔结婚姻时的状况如何,只要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如疾病已治愈、当事人已达到法定婚龄等,且当事人双方已具备法定的结婚要件,无效婚姻就可以转化为有效婚姻,从而缩小了无效婚姻的范围,促进了婚姻有效。

二、我国在促进婚姻有效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缺陷

现代婚姻的成立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合意”即意思自治,各国婚姻立法也更加看重婚姻的事实性而减少对婚姻领域的国家干预。我国法学界普遍认为:“婚姻家庭法是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②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也是婚姻,只是不受法律保护而已,而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大多是强制性规范,不能任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私法自治的原则受到更大的限制”③。

1.《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补办结婚登记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自从《婚姻法》颁布以后一直实施婚姻登记管理,但不登记却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普遍存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原因有多种,共同生活中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纠纷,当事人一般不会去补办登记,对这类同居生活的情形,其他人一般也不会介入。只有当事人发生了纠纷,如一方或双方要求“离婚”,或一方当事人死亡引发继承问题等,才会产生确认身份的要求。《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内容主要也是针对这类情况,所以才有“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登记”的规定。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补办婚姻登记的主体必须是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登记机关登记,但可以设想,在当事人一方要求离婚的情况下,双方均愿意补办登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补办登记的结果是使当事人之间的夫妻身份自双方均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之日起得以确立,而对夫妻身份的确认意味着相应的财产权利的分割。另外,若一方死亡或失踪,则根本无法补办婚姻登记,另一方的合法权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可见,目前我国法律提供的唯一补救措施——补办婚姻登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2.法院对婚姻登记有瑕疵的一律否认婚姻效力的做法不妥。近些年审判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因婚姻登记时存在瑕疵(如一方当事人没有到场或托熟人代为登记)而主张婚姻无效的情况,对此,法院往往在审理查明后撤销当事人的结婚登记,这样,当事人继承财产等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3.《婚姻法》对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在法律后果上未作明确的区分。我国《婚姻法》虽然采取婚姻无效与可撤销双轨制,对两者形成的原因、请求的主体、适用的程序都作了区分,但却规定两者最重要的法律后果完全相同,即“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这就大大降低了将二者予以区分的意义,在法理上是不科学的。无效婚姻严重违背社会公益要求、公共秩序和社会善良风俗,可撤销婚姻只是一般性地违背社会的私益要件,两者的违法程度不同,将其法律后果不作区分对受胁迫结婚一方是不利的。

4.《婚姻法》没有赋予无效或可撤销婚姻当事人的子女以婚生法律地位。我国《婚姻法》没有对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是否属于婚生作正面说明,理论界的观点基本将其认定为非婚生子女。“由于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的当事人双方没有合法的夫妻关系,因此,在当事人同居期间受胎而出生的子女,应为非婚生子女。”④尽管我国有“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的法律规定,但对历来比较看重名分的中国人来说,该规定对子女权益的保护是不够的,对子女也是不公平的。设立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惩治恶意当事人等,但如果因为父母的过错而必须牺牲子女的利益(子女不能获得婚生法律地位),这就不能说是合理的。

5.《婚姻法》对无过错方的救济途径缺失。2001年《婚姻法》只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没有涉及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问题,只突出了无效婚姻的违法性和无效性,却忽略了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中有过错一方的惩罚及对无过错方、弱势方的法律保护和权利救济。对于无效婚姻,假如有配偶的一方故意隐瞒已婚事实或隐瞒婚前患有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而欺骗对方与之结婚,则婚姻关系被宣告无效后,显然会给对方造成物质上的损失及精神上的伤害。

三、完善我国促进婚姻有效的法律规定的建议

1.对于在结婚的形式要件方面没有履行法定手续或者婚姻登记有瑕疵的情况,法律应提供有效的补救办法,而不是一律否认婚姻的效力。解决事实婚姻纠纷的有效办法,是对事实婚姻的有效性作出更为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建立自动转正制度,即规定符合实质要件的事实婚姻的当事人同居达到一定的年限,即可自动取得合法婚姻关系。原联邦德国婚姻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男女双方已共同生活五年或一方死亡前共同生活三年以上者,只要在同居期间无任何一方提出过无效之诉,该项婚姻即视为自始有效。笔者认为这一法律规定值得我国借鉴。事实婚姻当事人同居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反映出双方婚姻关系的稳固程度,从而有别于姘居、通奸等男女两性关系。对同居经过一定年限且符合结婚实质条件的事实婚姻,承认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一方面是对既存事实的尊重(当事人在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已经客观形成了婚姻家庭关系,并衍生出一系列身份和财产上的关系,具有与合法婚姻完全相同的生活实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事实婚姻当事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现实的、可期待的利益要求,有利于保护弱势一方,同时也不会损害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婚姻的有效。另外,对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仅仅是在婚姻登记中有瑕疵的情形,不能一律否认婚姻的效力。因为婚姻登记瑕疵与婚姻无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婚姻登记是行政行为,受行政法调整;而婚姻无效是因欠缺结婚实质要件而不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上的后果,受婚姻法调整,不能以婚姻登记时的瑕疵来主张婚姻关系的无效。我国《婚姻法》第10条规定的婚姻无效的四种情形是法定的婚姻无效事由,没有兜底性的条款,对此不能随意作扩大解释。如果将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程序上有瑕疵的婚姻登记宣告无效,就不仅扩大了无效婚姻的适用范围,而且不符合设立无效婚姻制度的立法本意。对请求撤销结婚登记的行政诉讼,法院不能因程序瑕疵而撤销婚姻登记,而应对已经缔结的婚姻作事后审查和确认,一项婚姻只要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则即使在程序上有瑕疵,也仍然可以被认定为有效婚姻。司法应尽最大可能促进婚姻有效,以保护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2.将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在法律后果上作明确的区分。无效婚姻严重违背社会公益要求,违反公共秩序和社会善良风俗,应当自始无效并有溯及力。但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可撤销婚姻是因受胁迫而结婚,其只是一般性地违背社会私益要件(如当事人的意愿),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婚等违法婚姻相比,违法程度相对较轻,对社会危害不大,欠缺的只是婚姻合意,故应从被宣告撤销之日起无效,即宣告撤销之前婚姻还是有效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或人民法院的撤销宣告无溯及力。这样可能更加符合可撤销婚姻立法的宗旨,也更有利于保护受胁迫一方的利益。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赋予可撤销婚姻不溯及既往的效力,规定可撤销婚姻从撤销时无效即“自今无效”,减少自始无效婚姻的种类,积极促进婚姻有效。

3.保护无效或可撤销婚姻中善意当事人的财产利益。立法应尽可能兼顾社会公益与婚姻当事人的私益,在一定范围内认可无效或可撤销婚姻,保护善意一方的利益。人民法院在确认婚姻无效、处理财产时,应本着当事人在主观上是善意还是恶意来决定无效婚姻是否有溯及力,以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婚姻无效的效力只对恶意一方发生,对善意一方应产生有效婚姻的效果,无效或可撤销婚姻当事人共同生活期间双方或恶意一方所得的财产应为共同财产,善意一方不仅有权以配偶身份要求分割,而且可按照顾无过错方的分割原则适当多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以当事人的善恶作为无效婚姻有无溯及力的标准。

4.赋予无效或可撤销婚姻当事人子女婚生法律地位。无效婚姻虽然在成立时存在要件瑕疵,但婚姻本身却是一个既存的社会事实。当事人在主观上都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客观上有共同生活的实质,且社会上一般亦承认其为夫妻,基于该事实而业已形成的婚姻家庭关系对子女、家庭及社会都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婚姻法不应对婚姻实体及其衍生的各种身份上的法律事实视而不见,此种既成事实理应在对无效婚姻及可撤销婚姻立法时予以关注。英国法律规定无论婚姻是否合法有效,子女只要出生在婚姻成立之后即为婚生。美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因被宣布为无效的婚姻而生的子女视同婚生子女。笔者认为,我国应参照英美等国的做法,规定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在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享有合法婚生子女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这不仅在实践中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利益,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与非法同居不同,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也是婚姻,在我国一般都是履行了登记手续的。“法律强调的是‘不具有法律的效力’,并未对‘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予以否定。”⑤正因为这样,《婚姻法》才规定在某些无效条件消失后(如当事人达到了法定结婚年龄)或当事人不提起撤销婚姻诉讼时就承认婚姻的效力。如果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不是婚姻,怎么赋予其婚姻的效力?因此,在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理应被定性为婚生子女。

5.增加对无过错方的救济途径,规定因一方过错导致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法律是通过救济和保护弱者来体现它维护社会公正的本质的,对于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由于一方的过错会给对方造成物质上的损失及精神上的伤害,所以在婚姻法中明确设立相应的无效婚姻损害赔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这既加大了对无过错方的保护力度,又与婚姻法保护弱者的立法精神相一致,还可以使过错方对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扼制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减少违法婚姻。

注释

①张玉国:《婚姻法个别条文中的矛盾及法律用语的准确化》,《前沿》2006年第6期,第115—116页。

②④杨遂全:《亲属与继承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3页。

③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8页。

⑤覃英:《论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是婚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第44—47页。

责任编辑:林 墨

作者:张玉霞

婚姻无效制度的法律意义论文 篇2: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建及其完善

摘 要2001 年 4 月 28 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次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这填补国内婚姻立法的一大空白,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然而,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必要在法定事由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申请宣告人、法律后果、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做出更加完善具体的规定

关键词 婚姻法 无效婚姻 完善

一、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建

2001 年 4 月 28 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这是我国婚姻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进步,填补了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空白,无效婚姻制度是婚姻法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完善婚姻法的结构体系,使我国的婚姻立法与世界接轨,也有利于保护合法的婚姻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根据这一规定造成婚姻无效的情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婚。这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婚姻立法中都被认为是婚姻无效的原因之一,因为,人类文明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迈入文明社会之后,人权意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今文明国家也无不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重婚者直接违反了国家的禁止性规范,不具备有效婚姻的要件,故而其所缔结的婚姻关系无效。同时,重婚的行为也与一般的社会公序良俗所背离,所以在道德上也应当予以禁止,并予以惩戒。具体而言,这里的重婚应当包括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法律重婚以及虽未结婚登记,但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关系同居生活的事实重婚;第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禁止结婚的亲属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所以禁止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结婚的主要依据有两个:其一是优生学的考虑,科学研究表明,血缘关系太近的亲属结婚其子女患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其二是伦理的要求,血缘关系太近的亲属结婚容易造成亲属身份和继承上的紊乱;第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婚后尚未治愈的。有两个要件: (1)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医学上认为不应该结婚的疾病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和重大不治的传染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2)婚后尚未治愈;第四,未达到法定婚龄的。法定婚龄是指结婚时必须达到的最低年龄。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笔者认为,法律做出这样的规定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要点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法律规定最低结婚年龄可以有效的防止早婚早育的现象从而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其二,青年男女如果早结婚,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也不利于他们以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

二、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完善

婚姻法关于无效婚姻的规定虽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考虑到了中国现实的国情,具有合理性,在实践中也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此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提出完善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有益的建议。

(一)法定事由的完善。

外国学者把婚姻成立的要件分为公益要件和私益要件。违背公益要件者,被认为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因而为无效婚姻;违背私益要件者,被认为社会危害性较小,为可撤销婚姻。从国外无效婚姻制度的立法趋势看,自始无效婚和可撤销婚的区别正逐步缩小,而且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了自始无效婚的种类,相应扩大了可撤销婚的范围。根据这一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婚姻法》第10条列举的自始无效婚的范围过于宽泛,可考虑缩小范围,因为婚姻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私法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当事人本人的意志,尊重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不应当过分的强调国家公权力的介入。笔者认为,无效婚姻的事由应当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以及未达法定结婚年龄,而不应当包括“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这种情形,可将其纳入可撤销婚姻的范畴。因为,当事人患有被法律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如果对方明知其有病而仍然坚持与其在一起的话,这种两性的结合既不会给双方当事人带来困扰,也更不会损害社会的利益,法律也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而不应该以一种偏颇的标准来加以制止。至于重婚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重婚行为严重违反我国婚姻法关于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原则,而近亲结婚违反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和社会基本伦理道德,这两种情形都严重违背了结婚的公益要件,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性较大,故将其纳入无效婚姻应无异议。至于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情形是否属于无效婚姻,学界似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持肯定说,因为,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人口多,资源少仍然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还有必要实行下去,这就必然要求推迟生育的年龄,而这正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件大事,故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缔结”的婚姻关系应属无效婚姻,有学者以2001年12月27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 8 条的规定: “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认为根据该条规定,当事人登记结婚时虽未达法定婚龄,但如果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已达法定婚龄,则婚姻有效,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不予支持,并因此认为偏高的法定婚龄在实践中并未有效地解决早婚问题,应当将其纳入可撤销婚姻的范畴,由当事人自主决定是否否定其婚姻的效力。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当的,众所周知,法律的作用并非仅仅限于惩罚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律规定表明国家对某种行为的态度,从而起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并通过国家强制力的威慑力将这种引导权威化、规范化,仅从施行效果的角度来否定一种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是不恰当的。

(二)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的完善。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受理婚姻无效的机关有两个:一是婚姻登记机关,一是人民法院。笔者认为,应该将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限于人民法院。一方面,婚姻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对民事关系效力的判断是司法机关的职权,非属行政机关的权限。婚姻登记机关作为民政部门施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如果赋予其宣告婚姻无效的权力,难免会造成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私人生活的后果,不利于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婚姻关系无效的宣告所涉及的将不仅是婚姻关系,还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债权债务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问题是民政部门所不能解决的。

(三)申请宣告人的完善

关于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人。关于无效婚姻的请求权人各国和地区立法不尽一致。但是大多数国家都将检察机关作为申请婚姻无效的主体。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7条规定,有权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笔者认为,对于无效婚姻的权利申请人,其范围应当适度,失之过窄不利于防治违法婚姻,过宽又不利于婚姻的稳定,故请求权首先应交由婚姻当事人本人及利害关系人行使。同时,由于无效婚姻是对婚姻基本价值的根本否定,其侵害的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个人利益,更侵害了国家、民族及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严重违法性,因此,我国也可以将检察机关纳入有宣告权的主体的范围之内,这更有利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强化婚姻法的权威,更有效的实现立法目的。

(四)法律后果的完善

《婚姻法》关于无效婚姻的后果的规定主要见于第十二条,其主要内容是: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应该说,《婚姻法》对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的规定是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然而,一些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其中并未得到明确的规定,如婚姻被宣告无效后,双方同居期间所负的债务如何处理?婚姻被宣告无效后,一方收受的彩礼应否返还?婚姻被宣告无效后,无过错方受到损害时,能否请求对方赔偿损失?对于这些内容我国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在今后的立法活动中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同时,《婚姻法》对于在无效婚姻存续期间所出生的子女的地位的界定并不明朗,从逻辑上推论,他们应是非婚生子女。但是,这一严厉后果对子女来说是不公平的,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后果。子女对于父母的过错不应承受道德和法律的非难,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英美法对此问题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英国法规定无论婚姻是否合法有效,只要子女出生在婚姻成立之后,视为婚生。美国法则明定,在无效婚姻中所生子女,视同婚生子女。从两国法律的规定看, “婚姻无效、子女合法”的原则已经确立,从而突出了法律对子女利益的特别保护。笔者认为,为了子女健康成长,保障他们的基本民事权利,当事人所生子女应视为婚生子女。这样更有利于明确父母的权利,也更有利于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

(五)法律救济制度的完善

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制度。这对于无效婚姻的救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无过错方在经济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心灵得到慰藉,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决因被宣告婚姻无效导致的暂时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可以迫使那些因过错导致婚姻无效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婚姻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警示那些潜在的欲建立无效婚姻的当事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宁兰.如何构建中国的无效婚姻制度.人民妇女报 , 20012 022 27 (3).

[2]王泽鉴.民法总则 (增订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2001: 532.

[3]王利明.民法 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3: 55.

[4]焦少林: 建立违法婚姻侵权责任制度探析.法学家 ,2004,(4) : 82 - 91.

[5][G],费安玲,丁玫 译. 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7: 45.

[6]陈 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研究.群众出版社 , 2000: 315, 356 - 357.

[7]梁继红.论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缺失和完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

[8]夏吟兰.民法学(卷五) — —婚姻家庭继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9]叶孝信.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10]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2.

[11]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三民书局,2000.

[12]薛宁兰.婚姻无效制度论——从英美法到中国法.环球法律评论 ,2001 , (2) .

[13]杨遂全.婚姻家庭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作者:夏少成

婚姻无效制度的法律意义论文 篇3:

中韩无效婚姻制度比较

【摘要】婚姻制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无效婚姻制度更是婚姻制度中的中流砥柱,其决定着婚姻是否有效。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婚姻无效制度的分析,与韩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对比,相互借鉴,为我国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的意见。

【关键词】无效婚姻;中韩;制度比较

一、无效婚姻制度概述

一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而每个家庭成立的基础都是婚姻。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调节这种婚姻关系的法律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而无效婚姻制度又是婚姻法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所谓的无效婚姻是指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由于欠缺婚姻成立的有效要件,因而不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由此可见无效婚姻制度相当于合法婚姻的一道检验的大门,只有通过这道大门的婚姻,才能被国家认可。它的制定不但有利于保障结婚条件和程序的实施,保护合法婚姻;有利于预防和制裁违法婚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其还有利于消除法律上的冲突,维护婚姻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无效婚姻制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专有名词,其早在古代法中就已经出现。《汉谟拉比法典》就规定将事先未订立婚约的男女结合视为无效婚约。古罗马市民法也规定“婚姻成立要有结婚权,须当事人合意,须达法定婚龄,须取得家父或监护人同意等。”可见启发违法结婚必备条件和结婚禁止性规定的婚姻视为非正式婚姻。我国古代法也对相关的也存在有关结婚须满足一些前提性条件的规定,甚至对于一些严重违法礼数的行为还制定了罪名。比如居父母丧嫁娶、同姓未婚、良贱为婚、妄冒为婚、强娶为婚等。可见无效婚姻制度是有着很悠久的发展历史的。

步入当代,无效婚姻制度更是各个国家婚姻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国都会根据本国的国情,对有效的婚姻设立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从而有效的维护本国的婚姻家庭秩序。

二、中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关婚姻无效制度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直到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才以立法的方式正是规定了婚姻无效制度,且只有三条。根据该规定,根据违反法定条件的不同,将无效婚姻制度分为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两大类。

(一)无效婚姻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由此可知,对于无效婚姻这一情况,我国规定了四种情况:

第一,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违法行为,它包括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两种。法律重婚是两次婚姻都通过了法定的程序领取了国家认可的结婚登记证书;而说到事实重婚,首先必须清楚的是什么是事实婚姻。事实婚姻是指男女双方未按法律规定进行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所形成婚姻。值得注意的是要想构成事实婚姻必须是男女双方是以夫妻关系同居的行为,单纯的同居生活是不能构成事实婚姻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施重婚就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即已登记结婚的一方又与第三人形成事实婚姻关系,或事实婚姻关系的一方又与第三人登记结婚,或事实婚姻关系的一方又与第三人形成新的事实婚姻关系。以上的情况都包含在我国《婚姻法》所规定的重婚之中,也就是说,只要是当事人符合了其中的一项规定,其第二次婚姻就是无效的。

第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这一条的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观念。即当男女之间是存在着法律规定的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时,其所缔结的婚姻是无效的。而我国《婚姻法》第七条对于我国法律禁止缔结婚姻的亲属关系做了规定,即“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但是法律并没有对于拟制的亲属关系缔结婚姻的问题做一个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从这一规定设立的法益角度看,拟制的亲属关系之间的婚姻同样应当是无效的。

第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之所以设立此项规定,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双方婚后的不幸。因此,我国在男女双方缔结婚姻之前都会对其进行一个身体上的检查,对于那些患有医学上禁止结婚的疾病的当事人,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而对于此处的无效婚姻制度的规定则是指,当婚后发现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且婚后尚未治愈的,此婚姻是可以被认定无效的。

第四,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这条法律的制定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考虑到成立家庭就意味着需要对这个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那么就需要有一定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能力,而年龄过小相对来说这种能力是不足的;其次,就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由于人口众多因此需要晚婚来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因此我国《婚姻法》第六条的规定,结婚年龄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而且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中规定“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时,法定的无效婚姻情形已经消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见以未达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首先在结婚时男女一方或双方未达到法定婚龄,其次在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时其仍未达到结婚年龄,只有在两者都满足的情况下该婚姻才可被视为无效婚姻。

(二)可撤销婚姻

我国《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婚姻可撤销的情况,即“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可见我国的可撤销婚姻主要是针对被胁迫结婚的情况。

三、韩国的无效婚姻制度及与我国的比较

韩国对于婚姻制度的有关规定是存在于其民法典中的,和我国一样其无效婚姻制度也分为两大类,即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分别规定

与其民法典的第815条与第816条。

(一)无效婚姻

韩国民法第81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当事人之间未达成婚姻的合意的;违反第809条第1款的,即违反“8亲等以内直系血亲之间不得结婚”之规定;当事人之间有或曾有过直系姻亲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存在养父母系的直系血亲关系的。可见,对于韩国的有关婚姻无效的法定情景可以大体分为两类:

第一,当事人之间未达成婚姻的合意,即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于婚姻的缔结主观上并不认可,也就是说当事人对于结婚的意思并不是自由的。这就与我国规定的因胁迫结婚的情况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是,韩国的这一规定的范围要比我国的要广,中国所规定的胁迫只是未达成婚姻合意中的一种,我国并未规定其他的意思不自由的情况。

第二,违反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韩国法律中的这一条所保护的法益与我国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基本的伦理观念。但是不同的是,我国所禁止缔结婚姻的亲属关系只限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而韩国对于此类规定不但针对亲属关系,而且对于姻亲关系以及拟制的亲属关系也予以了规定,这样比我国的规定更加全面。

(二)可撤销婚姻

韩国民法第81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婚姻可以撤销:未达法定结婚年龄的;未成年人或禁治产人结婚未经父母或监护人同意的;一定亲属之间的婚姻(韩国民法第809条第2、3款);重婚;结婚时不知道对方具有无法继续夫妻生活的恶疾及其他重大事由的;因欺诈或受胁迫而作出结婚意思表示的。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一方面,很多中国婚姻法中的婚姻无效的条件,在韩国婚姻法律中都作为了可撤销婚姻的条件,比如未达法定结婚年龄的、重婚、无法继续夫妻生活的恶疾。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但缩小了无效婚姻的范围,而且这种可撤销婚姻的形式也更能够保护当事人之间对于婚姻缔结成立与否的意思自由。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韩国可撤销婚姻中的一些条件是基于其无效婚姻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的规定,如一定亲属之间的婚姻,以及因欺诈或胁迫而做出的婚姻意思表示,更是对于无效婚姻范围的一个限制。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分析以及其与韩国相关规定的对比,笔者认为,韩国的有关规定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首先,缩小我国法定无效婚姻的范围。外国学者把婚姻成立的要件分为公益要件和私益要件。违背公益要件者,被认为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因而为无效婚姻;违背私益要件者,被认为社会危害性较小,为可撤销婚姻。由于无效婚姻具有使得婚姻自始无效的追溯力,所以应当尽量缩小无效婚姻的范围。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借鉴韩国,笔者认为,应将我国的法定无效婚姻的情况只限定为重婚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两种。

其次,完善我国禁止结婚亲属关系的范围。我国对于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之规定了“直系血亲或具有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对于姻亲以及拟制的直系亲属都没有作出规定。而这一点韩国就立法就比较明确,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完善我国缔结婚姻意思不自由的规定。我国在此方面只是规定了因胁迫缔结婚姻时可撤销的情况,而忽略了其他有可能造成缔结婚姻不自由的情况,比如欺骗、胁迫等,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将其就改为“违背当事人意愿”。

参考文献:

[1]刘兴树,张云论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2002(9)

[2]许宁浅析中韩两国的婚姻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12

[3]霍凤娥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4]于东辉无效婚姻制度探析[J]法学论坛,20077

[5]尹海月中韩婚姻伦理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

[6]方雪花中韩无效婚姻制度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

作者:阎慧鸣

上一篇:基于施工技术的机电工程论文下一篇:我国民法典保护环境资源论文